《出师表》中的“泸”与“不毛”的地理位置
作者:李定与 四川教育出版社编审
摘要:千百年来注释家们对“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形成了史学界千百年来的一大疑案。本文通过对疑案的再认识、再分析,最后客观地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新见解、新思路、新论据和新观点。
一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中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中的名句。千百年来注释家们对此解释纷纭。有单独解释“泸”的;由于陈寿《三国志》没有地理志,裴松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注中借用了《汉书.地理志》曰:“泸惟水出牂牁郡句町县”,也有单独解释“不毛”的:
⑴“不毛:不生长草木五谷,不种桑麻,也指最荒凉的或未开辟的地方。”(见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
⑵“不毛: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五谷的荒凉地方。”(见辽宁人民出版社《古文百则》)
还有既注“泸”又注“不毛”的:
⑴“泸,水名,现在的金沙江。不毛,不长庄家(的地方)。意思是最荒凉的地方。毛,苗。”(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
⑵“泸,泸水,即金沙江。深入不毛:深入不生五谷的未开发的地带。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定了益州郡的豪强和夷族统治者的叛乱,改善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稳定了后方。”(见吉林人民出版社《古文观止》译注)
⑶“泸,水名,即现在的金沙江。诸葛亮率军渡泸的地方,中今云南会泽与巧家之间。”(见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编印的《古代文学作品选》)
⑷“五月里统率大军渡过金沙江,深入到荒野地带。”(见贵州人民出版社《古文选译》)
以上各条注释,如出一辙,真好像明代史学家、文学家李贽所说那样:“先儒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蒙聋而听之。”很少有人对这些注释发生过怀疑。
“五月渡泸”究竟渡的什么泸?如果陈寿在《三国志》写出了它的地理位置,那就不会有今天的麻烦了。现在只能从纪传叙述中考得三国时政区建制沿革的一鳞半爪。即使如此,也发现裴松之转引《汉书.地理志》注诸葛亮当年渡的“泸”就大有问题。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牂牁郡,东汉因之。蜀汉后主平南中后,仍置。领县七。郡治是且兰县,即今贵州东部的福泉县。中所领的七县中并无句町县。查句町县也许先属牂牁郡,后改制属于当时蜀汉的兴古郡,它辖地有今贵州省普安县、兴义县、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地区,领有十个县,其中有句町县,中今云南省东部的广南县。如果该县境内有泸水,那也不该由诸葛亮去渡,而且时间上也不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