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吧 关注:780,289贴子:15,511,169
  • 8回复贴,共1

《出师表》中的“泸”与“不毛”的地理位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出师表》中的“泸”与“不毛”的地理位置
作者:李定与 四川教育出版社编审
摘要:千百年来注释家们对“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形成了史学界千百年来的一大疑案。本文通过对疑案的再认识、再分析,最后客观地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新见解、新思路、新论据和新观点。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中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中的名句。千百年来注释家们对此解释纷纭。有单独解释“泸”的;由于陈寿《三国志》没有地理志,裴松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注中借用了《汉书.地理志》曰:“泸惟水出牂牁郡句町县”,也有单独解释“不毛”的:
⑴“不毛:不生长草木五谷,不种桑麻,也指最荒凉的或未开辟的地方。”(见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
⑵“不毛: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五谷的荒凉地方。”(见辽宁人民出版社《古文百则》)
还有既注“泸”又注“不毛”的:
⑴“泸,水名,现在的金沙江。不毛,不长庄家(的地方)。意思是最荒凉的地方。毛,苗。”(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
⑵“泸,泸水,即金沙江。深入不毛:深入不生五谷的未开发的地带。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定了益州郡的豪强和夷族统治者的叛乱,改善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稳定了后方。”(见吉林人民出版社《古文观止》译注)
⑶“泸,水名,即现在的金沙江。诸葛亮率军渡泸的地方,中今云南会泽与巧家之间。”(见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编印的《古代文学作品选》)
⑷“五月里统率大军渡过金沙江,深入到荒野地带。”(见贵州人民出版社《古文选译》)
以上各条注释,如出一辙,真好像明代史学家、文学家李贽所说那样:“先儒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蒙聋而听之。”很少有人对这些注释发生过怀疑。
“五月渡泸”究竟渡的什么泸?如果陈寿在《三国志》写出了它的地理位置,那就不会有今天的麻烦了。现在只能从纪传叙述中考得三国时政区建制沿革的一鳞半爪。即使如此,也发现裴松之转引《汉书.地理志》注诸葛亮当年渡的“泸”就大有问题。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牂牁郡,东汉因之。蜀汉后主平南中后,仍置。领县七。郡治是且兰县,即今贵州东部的福泉县。中所领的七县中并无句町县。查句町县也许先属牂牁郡,后改制属于当时蜀汉的兴古郡,它辖地有今贵州省普安县、兴义县、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地区,领有十个县,其中有句町县,中今云南省东部的广南县。如果该县境内有泸水,那也不该由诸葛亮去渡,而且时间上也不对头。



1楼2012-06-25 11:25回复
    牂牁郡治所是故且兰,西汉和东汉都是,到了西晋才改名为且兰县。
    牂牁郡我记得是元鼎六年(前111年)置。


    IP属地:陕西2楼2012-06-25 12:42
    回复
      2025-08-27 02:44: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牂柯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同亭。有柱蒲关。属益州。户二万四千二百一十九,口十五万三千三百六十。县十七:故且兰1,沅水东南至益阳入江,过郡二,行二千五百三十里。[2镡封2,温水东至广郁入郁,过郡二,行五百六十里。鄨3,不狼山,鄨水所出,东入沅,过郡二,行七百三十里。漏卧4,平夷5,同并6,谈指7,宛温8,毋敛9,刚水东至潭中入潭。莽曰有敛。夜郞10,豚水东至广郁。都尉治。莽曰同亭。毋单11,漏江12,西随13,麋水西受徼外,东至麋泠入尚龙溪,过郡二,行千一百六里。都梦14,壶水东南至麋泠入尚龙溪,过郡二,行千一百六十里。谈稾15,进桑16,南部都尉治。有关。句町17。文象水东至增食入郁。又有卢唯水、来细水、伐水。莽曰从化。
      


      IP属地:陕西3楼2012-06-25 12:54
      回复
        我靠,这个霸气都有人研究


        IP属地:江苏4楼2012-06-25 18:00
        回复
          《出师表》中的“泸”与“不毛”的地理位置

          诸葛亮率主力军是西路军,曾多次渡过金沙江,因为金沙江自青海玉树县巴塘河口流至四川宜宾市一段,全长2308公里,奔流在川、藏之间,再向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石鼓急转流向四川的攀枝花市,再次南流,到云南永仁与元谋两县之间,又再向东北流去,作为川、滇之间的河流至四川宜宾市为止,形成好几个“几”字形的河流,它的的之支流也是相当多:如无量河、普渡河、牛栏河、横江、雅砻江等都是。从整个金沙江的主流上下游以及支流流域看,没有一处河流带有“泸”字。如此看来,注释家们肯定“泸水”即“金沙江”的说法,未免太武断了。
          现在又见2002年出版的新书中有个新注:“金沙江上游古称泸水,沿袭至明初,后改名为金沙江。”但明代学者李浩《兰迤随笔》中就有这样一句话:“诸葛武侯南征,(先)渡泸水,来时选金江渡,出鸡足。”这句话翻译为白话是:“诸葛亮到了西昌地区,先走安宁河水路,来到云南宾川县东北的鸡足山。”这位明代学者把渡泸水与渡金江(金沙江)是分得一清二楚。为什么有这样的分法呢?因为金沙江有支流叫雅砻江,雅砻江有一条支流叫安宁河,安宁河古称泸水。它发源于越雟郡的冕宁县以北,却一直傍着今西昌地区海拔2317米的泸山西麓而南流,因山而得名。(但它的河谷是历史上的地震多发区,很不安宁,因此,后来改泸水为安宁河)它由北往南经西昌、德昌、米易,流入雅砻江后,在攀枝花市流入金沙江。这里不是“金沙江上游古称泸水”,而是金沙江的支流的支流古称泸水,总不能说“金沙江上游古称泸水”吧?况且金沙江的上游应从青海玉树县算起,也不应从四川冕宁县算起吧?同时,主流和支流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绝不能混乱地把支流算作主流的上游,视此新注也是不能成立的。
          现在退一万步讲,即算可以,那在时间上也不能说是“五月渡泸”呀!因为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二月,武侯南征出师成都,先走水路(指锦江和岷江),道经彭山、眉州、青神至嘉州(今乐山市)。兵分二路(另一说法兵分三路):一路由大将军李恢带兵东路至戎州(即犍为郡,后改为戎州州名,至宋改为叙州),走古僰道(即当时僰人所居的僰县,即今之四川宜宾市,它当时是戎州的州治。至于犍为郡治是原武阳县,今四川彭山县),入乌撒(今贵州省威宁、赫章等县),至靖州(州名,辖地较宽,大概涉及湘、黔、滇部分县地);而西路则由武侯亲率二十万师,逆大渡河而上,至陁和镇(大渡河边的峨边县),达邛都(今西昌地区境内),走小道至建昌(今西昌市),历时二十八天。(摘自云南人民出版社《大理古佚书钞》地25页)以此二十八天计算,诸葛亮南征军推进到了越雟郡的郡治西昌,才是建兴三年三月初。


          5楼2012-06-26 10:27
          回复
            我是来学习的,受教了,谢谢各位的科普。


            6楼2012-06-26 12:33
            回复



              7楼2012-06-26 14:23
              收起回复
                强。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We Are Mongolian


                IP属地:西藏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12楼2014-08-07 10: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