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襄历史悠久,古蜀国时的笮都,汉代的沈黎郡、牦牛县等,都在此设治,解放初期这里曾成为是汉源县城,后来才迁到富林镇,但是九襄的大镇风采依旧。
9月23日,我走入九襄,九襄让我感到惊诧的是它的“大”超乎了我的想象。九襄位于流沙河畔的在斜斜的坡上,古道穿过老城区,108国道穿过新城区,九襄里有许多的客车与货车,街上店铺林立,人如潮涌。我把它和汉源县城富林镇相比,感到县城好像也没有九襄的规模和繁华,我把它和我们凉山的众多县城比较,我也觉得凉山的许多县城的繁华与规模都不及九襄。九襄是雅 安的第一大镇,全镇总人口52000人,幅员面积82.3平方公里,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5万人,它是汉源县的经济文化中心。
九襄镇新旧城区泾渭分明,不像有的镇,要么对古镇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以致古镇不古,要么因为经济发展缓慢,没有财力进行改造,以致古镇保存较好,但缺少现代气息。九襄不同,九襄的街道是现代与传统兼收并蓄。在新城区,高楼林立,街上什么电脑、电器、时装店鳞次栉比,城中心还搞了一个城市雕塑。而走进镇下方的老街里,老街是惊人的古老,是典型的明清建筑,老街道长约千米,房椽当街伸,木板房挤挤挨挨,雕花廊柱与雕花窗很多,房与房之间有的地方还有风火墙。在街上我发现一面很奇怪的墙,墙是用瓦和泥修砌而成。九襄的民居保存得较好,笔者曾进入火炮巷里的一个有名的民宅,民宅有约近百方米的天井,天井四周的古门窗雕饰十分精美。在老城区的下方显得很宁静,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城边流过,流过许多人家门前。门前小溪潺潺,真有诗意,那一刻我想,要是我家在这里就好了,我很喜欢九襄的宁静与山清水秀。
在九襄我看见许多书店,我很惊奇,我问街上一个卖书的老人,老人说:“我们这里是雅安有名的文化镇。”
九襄的人就像成都平原上的人一样,显得闲适。这里的农业以林果业为主,农事时间并不是很多,只是近年来的早蒜薹多了,才让一些九襄人忙了,但是总的来说,人们有许多闲时,因而在街上你可看到许多的人在玩牌。笔者家乡德昌县的早蒜薹早有名,但是,这几年受到九襄早蒜薹的很大冲击,为此德昌县还组织有关人员到九襄参观,可见九襄尽管是个古镇,但是在发展农业经济上却有着现代的意识。走入九襄,确实看见农贸市场热闹非凡,商品众多,商贾云集。九襄现在的早蒜薹、梨、樱桃等都已规模种植。目前全镇水果总株数达200万株,产量达8000万斤,品种以金花梨为主,各种品种应有尽有。走在镇外,到处都可看到梨树,许多地方在进行苹果装箱。我听一个汉源人说:“我们的田都栽成梨和苹果,可是现在卖不了钱,粮食又要买来吃,现在的农民不好挣钱啊!”九襄的林果业确实很有规模,但是在现在的这种市场经济里,也同样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农产品不值钱。
九襄不仅新城老街美,自然风光也不错。据说在梨花开的时候,九襄是梨花的世界,那更是一个美妙无比的世界,有许多的游人到九襄一睹梨花胜景。难怪九襄人对我说:“你要是春天来就好了,这里的梨花很好看!”
九襄石牌坊
九襄的汉墓和汉代的文物都很丰富,但是现在九襄最出名的是那“双节孝”石牌坊,这座雕刻有48部戏曲故事的石牌坊,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到九襄不看石牌坊是很遗憾的。
石牌坊位于紧靠九襄老街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官马大道上,几十年前,牌坊旁还有一个古道指路碑,后来被毁,这更证明石碑坊所在的位置与古道的关系。
这牌坊高约11米,宽约10米,面南背北,呈3间门洞形,中门宽大,侧门略小。支撑牌坊的4根大石柱,前后两面有8尊威武的雄狮,每尊雄狮的身上还各跨着1尊慈善肃穆的菩萨或古佛,可惜现在除1尊完整外,其余均已残破不全了。石牌坊有4层,称为“4层多脊檐”。
这天我前去石牌坊的时候,只见走路的、骑摩托的人不时从石牌坊下穿过,石牌坊上驻着许多的鸽子,一动不动时像是塑在上面的鸟儿,但是一会儿它们又飞起,让石碑坊有了动感,有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