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络经年吧 关注:1,785贴子:430,677

两篇关于词的序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希望有人能啃下来


IP属地:四川来自掌上百度1楼2012-06-20 13:58回复
    引文
    1、(词)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清·张惠言《词选·序》
    2、词之妙莫妙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馀,皆是。清·刘熙载《艺概》
    3、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古人意有所寓,发之于诗词,非徒吟赏风月以自蔽惑也。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4、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近代·况周颐《蕙风词话》
    5、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
    


    IP属地:四川来自掌上百度2楼2012-06-20 13:59
    回复
      序言(一)
      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一直以格律诗的面貌流传至今。向来以唐诗、宋词并举,可见它已成为这个历史时期文学上最有成就的代表。
      现略述词在唐五代两宋的发展过程及其流派。

      词的最初全称是“曲子词”,“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言耳”(刘熙载《艺概》)。所以,“曲子”或“词”都是它的简称。后来“词”终于占了优势,成为通用名称,与诗并列为韵文中的一体。
      曲子词是包括民间曲子词和欧阳炯所称诗客曲子词说的。前者可以晚清在敦煌发现的《云谣集杂曲子》及其他曲子的残卷为代表;后者可以《花间集》为代表。试将二者加以比较,便可明了词的产生及其初期发展情况。
      (1)敦煌曲子词绝大部分是无主名的作品;而《花间集》里的作者除少数外,皆有行实可考。
      (2)《花间集》较长的词,如薛昭蕴的《离别难》(87字),欧阳炯的《凤楼春》(77字),毛熙震的《何满子》(74字),都是引近而非慢词。但敦煌曲子里已有《倾杯乐》、《内家娇》等百字以上的长调。
      (3)在形式上,二者同调名的格式并不完全一样。又在敦煌曲子词里虽同属一调句法也很有出入,《花间集》里这种情况就比较少。试就韵、字数、单双叠等方面比较即知。
      (4)从内容上看,《花间集》里的作品绝大多数是描写男女间的悲欢离合。像鹿虔扆的《临江仙》写亡国之痛,孙光宪的《**花》赋陈后主故事,这类词就很少。至于敦煌曲子词抒写的内容就广泛得多。王重民在其《敦煌曲子词集叙录》里说:“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其言闺情与花柳者,尚不及半。”又指出:如“生死大唐好”、“早晚灭狼蕃”等句,则是外族统治下敦煌人民之壮烈歌声,绝非温飞卿、韦端己辈文人学士所能领会,所能道出。
      


      IP属地:四川来自掌上百度3楼2012-06-20 14:00
      回复
        (5)就语言方面比较,花间作品重词藻典雅,而敦煌曲子词则用朴素语言。温庭筠词固好用金玉锦绣等字雕琢;就是色彩较为平淡的韦庄词也和敦煌词有所不同。以韦词《思帝乡》两首和敦煌曲子词《菩萨蛮》一首为例:同样描写恋人的山盟海誓,韦词是“说尽人间天上,两心知。”敦煌曲子干脆一句话:“枕前发尽千般愿。”同样作坚决之辞,韦词说:“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敦煌词却说:“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根据上面的比较,有些问题我们获得一个初步印象,如:令词和慢词是同时兴起的。所谓南唐以来但有小令,慢词盖起宋仁宗朝的说法,并不正确。词在民间创始时,内容原很丰富。说什么词为艳科,以婉约为正宗也不符合事实。更重要的是敦煌曲子词还保存了原始词的本来面貌,而《花间集》存词则显示所谓“诗客”们接受这一新的形式而加以发展。大体上是沿着如下方向进行的:
        (1)排斥俚言俗语,让它典雅化起来。炼字琢句,逐渐由浅显走向浑成,但无晚宋词晦涩之弊。
        (2)词在民间初创阶段,体式尚不怎样严格。到了诗人手里,便从章句、声韵上去考究。使得形式渐渐固定下来。
        (3)民间词的内容是抒写多方面的,但那些寄情声色的诗客,供奉内廷的词臣,为了自己或统治者消遣的需要,写了大量艳词。
        经过这样一个阶段,固然使得词渐失其民间文学本色,但由于体制和作法更加成熟,奠定了后来在两宋大发展的基础。

        由于词客曲子词大盛于两宋而民间曲子词今存资料绝少,故论述词的发展只得取材于文人的创作而研讨其流变。
        既然词是乐章,因而在其发展进程中,视其与音乐关系如何,形成了不同的两条道路;贯串着宋代三百多年历史,成为影响词风的因素之一。
        这两条道路是:(一)创制新调,要求歌辞与音乐密切配合。(二)恢张词体,革新歌辞抒写的内容。
        《花间集》共收七十七调。见于崔令钦《教坊记》所载调名如《曲玉管》、《夜半乐》、《倾杯乐》、《兰陵王》等,不见于晚唐五代词而见于宋词,可见宋人采用旧调的范围较广。但唐宋乐曲不一定完全相同。如白居易的《杨柳枝》不同于朱敦儒的;韦应物的《三台》不同于万俟雅言的;张祜的《雨霖铃》不同于柳永的。大致唐诗人习惯为五、六、七言绝句,如何使声拍相合是乐工的事。宋词人则每用旧调衍其声,并配以参差长短的句子。这说明自唐迄宋曲与辞的配合逐渐讲究起来。
        


        IP属地:四川来自掌上百度4楼2012-06-20 14:02
        回复
          当时因袭唐五代词风的作家,如晏几道自述其作词动机是“病世之歌词不足以析酲解愠”(《小山词自序》),因别制新词由家伎“品清讴娱客”(同上)。还是以能应歌为主。秦观所作也是“语工而入律”(《避暑录话》)。苏轼却于此时给词另辟一条新的途径。王灼说:“东坡先生以文章馀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境笑春,不顾侪辈。或曰:‘长短句中诗也’。为此论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碧鸡漫志》二)。可见当时有人反对走这条路,王灼为之辩护。
          前人对苏词的评价大都很高,看法也大体相近。晁补之说:“苏东坡词,人谓多不协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能改斋漫录》十六)。胡寅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浩怀逸气,超然乎尘俗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柳氏为舆台矣”(《向子諲酒边词序》)。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辛稼轩词序》)从上面这些话看,苏轼词的特点是于音律渐疏,而内容更为丰富。作者的性情抱负更能表现于字里行间,因而词境扩大,词体始尊。
          他的影响如何呢?王灼说:“东坡先生非醉心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碧鸡漫志》二)。有哪些人继承这条向上的路呢?元好问说:“坡以来,山谷、晁元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胜。吟咏性情,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启人妙思。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遗山文集.新轩乐府序》)。按其他学东坡者如叶梦得、向子諲辈尚多,不一一列举。
          词到苏轼,确是一大转变。指出作者可以不受音律的束缚,破除艳科的成见,改变声律而忽视文辞的作品,声价自减,日即湮没。惟有不依赖曲谱以存的歌辞,仍为爱好文学者所传诵。
          因此,苏轼及其同派词人的贡献是扩大词的歌咏范围,不仅延长了词的生命,并使其获得新的发展。他给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采的词篇。
          


          IP属地:四川来自掌上百度6楼2012-06-20 14:05
          收起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2-06-20 14:06
            回复
              未知错误,我去


              IP属地:四川来自掌上百度9楼2012-06-20 14:15
              回复
                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相国(綯)假其新撰密进之,戒令勿他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北梦琐言》)。宦途失意,却在词的创作方面颇有成就,甚至掩其诗名。词的艺术造诣很高,后为西蜀所重视,赵崇祚辑《花间集》,以温词压卷,选录达六十六首之多。此集凡录作者十八人,就中与温并称的有韦庄。其他皇甫松属晚唐,张泌属南唐,和凝属后晋,孙光宪属荆南,馀皆蜀人。他们词的风格都与温庭筠近似。按唐末五代之乱,北方都市多被破坏,惟西蜀、南唐尚能保持安定,社会经济有些发展,都市出现一定繁荣。更加统治者的享乐需要,于是适合宴会演唱的令词便兴盛起来。
                南唐词家以后主李煜及冯延巳为最著。李煜早年写过一些如“花明月暗笼轻雾”(《菩萨蛮》)等绮靡无聊作品,及至国破家亡,才意识到“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而发出“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的哀叹,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人间词话》)。冯延巳在五代词人中是位重要作家。陆游《南唐书》纪载“玄宗(李景)尝……从容谓曰,‘吹皱一池春水,何干卿事?’(《谒金门》)延巳对曰,‘安得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之句!”陆游斥其“稽首称臣于敌……而君臣相语乃如此”,其实这种政治影响在李景和冯延巳的词里已隐约有所反映。到李煜明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则与《花间集》里鹿虔扆的“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临江仙》)同一伤感。就其大者言之,西蜀、南唐的词风可以说同属于花间一派。馀风及于北宋初期,虽经改朝换代,也没有多大改变。
                


                IP属地:四川来自掌上百度10楼2012-06-20 14:16
                回复
                  这次更绝,直接失败


                  IP属地:四川来自掌上百度11楼2012-06-20 14:19
                  回复
                    好吧!百度需要审核,暂时就发到这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2-06-20 14:23
                    回复
                      可以选择看这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35efa40100tz0n.html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2-06-20 14:27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2-06-20 14:28
                        回复
                          嗯,还有一篇 http://www.shyw.net/read-yx-tid-45122-1-1.html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2-06-20 14:30
                          回复


                            16楼2012-06-20 14:49
                            回复
                              宋初令词作家,向来推重晏殊、晏几道父子及欧阳修。宋刘攽说:“晏元献(殊)尤喜江南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贡父诗话》)。清刘熙载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艺概》)。几道为殊幼子,行辈较晚,但所作仍继承花间词风,成为此派最后一位重要作家。陈振孙说“叔原在诸名胜集中独近逼花间,高处或过之”(《直斋书录解题》),黄庭坚说:“独嬉弄于乐府之馀……士大夫传之,以为有临淄公(晏殊)之风耳,罕能味其言也”(《小山词序》)。北宋真、仁两朝是专制政权巩固,都市商业经济繁荣的盛世。神宗以后的社会,则是农村经济渐濒崩溃。由于父子所处时代背景不同,反映于其词作也就有闲雅和婉及感伤艳丽之别。
                              


                              IP属地:四川来自掌上百度20楼2012-06-20 17: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