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ody of the Night · to be continu
最后一个悠闲的周末。——破而后立。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方式来记录生活,流淌心语。有的用DC,有的偶述说,有的玩游戏,有的且行文。而石进,选择了用音乐和歌声。
不同的依附为了追寻同一个印记——思忆往昔。
从2006年开始,至09年,一千多个夜晚,石进写了31首夜曲。这每一首夜曲,背后,都或多或少是一个故事。有些是他自己的,有些是朋友的,用音符把它一一记录,记录这些曾经走过的日子……
一首曲子之所以好听,那是因为听的人——带入,沉浸,共鸣,提炼,升华之后,种种情愫萦绕全身,终生相伴,难以割舍。
夜,静谧的可怕。钢琴,黑白琴键清澈而又混沌。
夜,深沉的可爱。钢琴,敲击心灵的乐器。
很早以前,就想谈谈听《夜曲》的感受,遂在昨日命题之后,心情难以平静。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譬如夜,譬如钢琴。
喜欢夜,不是因为黑色。只有昏暗中的点点光亮才是情绪的投射点。切口,一道细微的光束就能打开尘封的记忆。夜,没有自然的热量,身体开始发散温度。生理上,心理上,细细伸入,节节浸润,融入夜的怀抱。
喜欢钢琴,黑白二色的世界,犹如包容万象的围棋,沉淀其中,溶于深蓝色的哲学体验。不愧是乐器的霸主,敲击的快感一次次与脉搏,与心共振。情感在万象奏鸣中一下子流淌出来,高山仰止。
两者完美的结合了。Melody of the Night ,纯粹的心情,伴随着每个人特有的颜色,气味,光彩,塑造着黑夜中的自己——另一方人格。
人人都爱第五曲,早在《非二》之前,我就有幸聆听过。每次,每一处神经都会被旋律带动,正像是心绪迈向一座高山,回旋着,酝酿着,在盘山公路上奔驰,然后在至高点一倾而下,高山流水,正是如此。电影中曲子在《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这首诗的渲染下,李香山的躯体被投入大海。画面,深蓝色,平移的镜头,起伏的海浪,导演在展现生命的玄学。
而我,最爱第七章。笃定,夜的第七章。有人说:也许是寂寞的人才更加懂得寂寞,更懂得诉说夜的寂寞。我觉得很对,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世界上是找不到第二个模板的。夜,就是为了散发这些独特性人格而存在的。每个人都会有寂寞的一面,光晕颤抖的黑夜里,似乎一种无尽的颓然感不断逼近,只有黑夜能吞噬人的寂寞。第七章,带着寂寞的怅然,慢慢激起我的思维,层层上扬,反复循环的两个单音创造出一种暂时性的深广场域,我随之潜入进去,呼吸这种清冷。
第六章,神离-默然的伤逝。
十三章,舒适,悠然,低鸣。
十九章,沉默的轻舞。
以上五曲,重叠了各种心情,久久的在我心中激荡。
再借用一段美文:比起那些堂皇的经典,夜多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动,或许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钢琴梦,带着那些爱情和人生的苍凉,手指滑过琴键,纵然不知是否等来和自己四手联弹的那个人,而一切已不必言。
每个人都在等待着那样一个知音,如同伯牙遇子期。
从2008年开始,至今,1000多个夜晚,我几乎都是12点之后入睡的。昏沉的黄织灯和闪烁的电脑屏幕前,我编织了很多梦想,重塑着自身和未来,唯独不曾细细体会褪色的过去,思忆的素年。就在这光与暗的缝合处,我且思且执笔,用文字的方式刻录下这种印记。每行字的背后,渗透着那些顽皮的个性。慢慢的,思维汇聚成一股洪流,穿透过去,成为经典,照亮未来。
此时,我觉得笔端的生命开始孕育。
卷浩穷首览百年,指尖轻语舞千秋。————这,就是文人。
路,还长。
To be contin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