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主创系列访谈之导演篇
在有故事的皇帝辈出的明朝,它选择了嘉靖帝。在许多都很特别的年代,它截取了1566年。《大明王朝1566》讲了一个“虚构”的故事,却采取了一种比任何正剧都更写实的方法。
它讲了中国历史上最另类的皇帝嘉靖数十年不上朝的执政之法、展示了历史上最古怪的清官海瑞以“智忠”代“愚忠”的为官之道。对话版今天起推出连续三期的《大明王朝1566》主创系列访谈。
采访是在张黎导演的工作室进行的,张黎导演比想象中的健谈,对历史的兴趣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曹操,而且已经和易中天<--wapdump begin-->教授做了很多沟通。
1 选择1566是巧合,嘉靖引发了我的兴趣
新京报:你之前的很多作品都是历史题材的,为什么对这种题材比较偏爱?
张黎:我第一部历史剧拍的是清末民初,我对民 国史特别感兴趣。特别是民 国初年,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末路、新兴的势力,拍完那个戏,我脑子里清楚了,对那段历史有了一个梳理。这次拍明史,都说清承明制,满清的前段时期,制度,管理,都是延续的明朝,而对明朝制度你要是细琢磨,就会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
新京报:很少有历史剧将一个具体的年份放到名字中,这次叫《大明王朝1566》,1566年,特殊在什么地方?
张黎:这个问题谈得比较远,有可能不是我们应该谈的话题,朱元璋是“反制”的皇帝,正德,嘉靖几个皇帝,也都有类似的情景,明朝老是赶上转型期,如资本主义萌芽,而南宋以来,关外不断的入侵,造成汉文化缺失,随着大的全球范围的格局在不断地受到冲击。选择1566是个巧合,这一年,嘉靖死了,裕王登基,从裕王到他的继任者万历,掀起了长达18年的改革,这时期,国民经济特别好,说它是回光返照也好,直到张居正去世,从此明朝才真的走向了一个衰落。
新京报:明朝是一个“传奇”皇帝很多的朝代,朱元璋,永乐、万历、崇祯可以说都很有故事,你为什么选择嘉靖?
张黎:嘉靖在史书上非常糟糕,但是你细究这个人的性格形成,他前面是正德,正德是个荒唐的皇帝,正德的荒唐是在反抗,正德没有后代,正德死之后,朝中清流大臣认为时机到了,我们能够有一个可以掌控、培养的皇帝,就发现了远在湖北的楚王的儿子,这孩子不错,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是他们能够培养的一个君主。
然而嘉靖这么多年来,对于文官阶层深恶痛绝,所以他不上朝,猜忌,暗操独治,重用宦官。嘉靖独治20年,但是他不杀海瑞。
后来的崇祯皇帝很勤政,但是他杀了袁崇焕,明朝的灭亡,杀袁崇焕是一个很关键的事件,明朝没有什么内忧,都是外患。从个人刺激来说,袁崇焕远不如海瑞对嘉靖的刺激,但是嘉靖能容海瑞,崇祯容不了袁崇焕,这点引发了我的兴趣。
新京报:故事围绕着改稻为桑的政策展开,但这个情节却是虚构的,历史上并未颁布过这个政令。
张黎:改稻为桑是一个外化的形式,我们是用剧写史。“改”是一个事件,具有特别的合理性,明朝中晚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土地兼并,全国各省都在搞。所以改的基础是真实的。剧嘛,得有一个集中的事件。这个事件中,看似是填补亏空,但其实就是大地主豪强要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兼并。
我很认同《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一个观点,当时国策是对的,但是经过庞大的官僚体系执行,到了底下,完全变了。
2 做历史剧只是在表达对历史的观点
新京报:改稻为桑是故事框架,这个剧的精神内核在哪儿?
张黎:抛开历史,单纯看这个剧,它相对准确地再现了那个朝代,各色人等他们内心真正的隐忧是什么,他们的真实动机是什么。嘉靖外表荒淫无度,但是挣扎,他一定是在挣扎,内心非常纠缠。
海瑞也是,他做的事情,在当时看来,完全不可能,放在今天看来,也完全不可能。后来,万历朝,海瑞评价张居正“功于谋国,拙于谋身”,在当时这样一个体制下,官员谋身很重要,生存是第一要诀,海瑞看起来是“自杀式”做法,但其实海瑞很善于谋身,张居正不善于,所以他累死了,58岁,死后坟墓还被挖出来。
在有故事的皇帝辈出的明朝,它选择了嘉靖帝。在许多都很特别的年代,它截取了1566年。《大明王朝1566》讲了一个“虚构”的故事,却采取了一种比任何正剧都更写实的方法。
它讲了中国历史上最另类的皇帝嘉靖数十年不上朝的执政之法、展示了历史上最古怪的清官海瑞以“智忠”代“愚忠”的为官之道。对话版今天起推出连续三期的《大明王朝1566》主创系列访谈。
采访是在张黎导演的工作室进行的,张黎导演比想象中的健谈,对历史的兴趣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曹操,而且已经和易中天<--wapdump begin-->教授做了很多沟通。
1 选择1566是巧合,嘉靖引发了我的兴趣
新京报:你之前的很多作品都是历史题材的,为什么对这种题材比较偏爱?
张黎:我第一部历史剧拍的是清末民初,我对民 国史特别感兴趣。特别是民 国初年,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末路、新兴的势力,拍完那个戏,我脑子里清楚了,对那段历史有了一个梳理。这次拍明史,都说清承明制,满清的前段时期,制度,管理,都是延续的明朝,而对明朝制度你要是细琢磨,就会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
新京报:很少有历史剧将一个具体的年份放到名字中,这次叫《大明王朝1566》,1566年,特殊在什么地方?
张黎:这个问题谈得比较远,有可能不是我们应该谈的话题,朱元璋是“反制”的皇帝,正德,嘉靖几个皇帝,也都有类似的情景,明朝老是赶上转型期,如资本主义萌芽,而南宋以来,关外不断的入侵,造成汉文化缺失,随着大的全球范围的格局在不断地受到冲击。选择1566是个巧合,这一年,嘉靖死了,裕王登基,从裕王到他的继任者万历,掀起了长达18年的改革,这时期,国民经济特别好,说它是回光返照也好,直到张居正去世,从此明朝才真的走向了一个衰落。
新京报:明朝是一个“传奇”皇帝很多的朝代,朱元璋,永乐、万历、崇祯可以说都很有故事,你为什么选择嘉靖?
张黎:嘉靖在史书上非常糟糕,但是你细究这个人的性格形成,他前面是正德,正德是个荒唐的皇帝,正德的荒唐是在反抗,正德没有后代,正德死之后,朝中清流大臣认为时机到了,我们能够有一个可以掌控、培养的皇帝,就发现了远在湖北的楚王的儿子,这孩子不错,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是他们能够培养的一个君主。
然而嘉靖这么多年来,对于文官阶层深恶痛绝,所以他不上朝,猜忌,暗操独治,重用宦官。嘉靖独治20年,但是他不杀海瑞。
后来的崇祯皇帝很勤政,但是他杀了袁崇焕,明朝的灭亡,杀袁崇焕是一个很关键的事件,明朝没有什么内忧,都是外患。从个人刺激来说,袁崇焕远不如海瑞对嘉靖的刺激,但是嘉靖能容海瑞,崇祯容不了袁崇焕,这点引发了我的兴趣。
新京报:故事围绕着改稻为桑的政策展开,但这个情节却是虚构的,历史上并未颁布过这个政令。
张黎:改稻为桑是一个外化的形式,我们是用剧写史。“改”是一个事件,具有特别的合理性,明朝中晚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土地兼并,全国各省都在搞。所以改的基础是真实的。剧嘛,得有一个集中的事件。这个事件中,看似是填补亏空,但其实就是大地主豪强要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兼并。
我很认同《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一个观点,当时国策是对的,但是经过庞大的官僚体系执行,到了底下,完全变了。
2 做历史剧只是在表达对历史的观点
新京报:改稻为桑是故事框架,这个剧的精神内核在哪儿?
张黎:抛开历史,单纯看这个剧,它相对准确地再现了那个朝代,各色人等他们内心真正的隐忧是什么,他们的真实动机是什么。嘉靖外表荒淫无度,但是挣扎,他一定是在挣扎,内心非常纠缠。
海瑞也是,他做的事情,在当时看来,完全不可能,放在今天看来,也完全不可能。后来,万历朝,海瑞评价张居正“功于谋国,拙于谋身”,在当时这样一个体制下,官员谋身很重要,生存是第一要诀,海瑞看起来是“自杀式”做法,但其实海瑞很善于谋身,张居正不善于,所以他累死了,58岁,死后坟墓还被挖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