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程三下斧头花】
潮汕俗语“老程三下斧头花”是形容一个人做事情开局很有一股蛮劲,但缺乏后劲和韧劲。
这典故出自唐朝名将程咬金身上。演义和戏曲中写到这程咬金,说他有一身好力气,使一把大板斧,作战时候,许多人都敌不过他的三板斧。所以,都有以为他有神力。
有一次,隋将宇文成都带兵去攻打瓦岗寨。这宇文成都是当时天下第二条好汉,力大无穷。当他带兵来到的时候,程咬金不得不提斧迎战。第一斧,宇文成都被震得虎口生痛;第二斧,宇文成都的虎口被震裂;第三斧,两臂发麻。宇文成都正想撤马回营,程咬金的第四斧有气无力的,方知道程咬金力量只集中在三板斧上。
这是个全国性的熟语,但程咬金这个人物潮人也很喜爱,故这熟语也很早在潮汕生根,俗语的说法也按潮语特点给以改造。
【杨令公撞碑】
在澄海一带,流传一句俗语:“杨令公撞李陵碑,看看撞来岂会对脉。”说的是有一年,该县余居乡(今莲上永新乡)请了一戏班在本乡大埋演出《杨令公撞李陵碑》一剧,恰逢里美乡两个乡绅也来看戏,大为喝彩。特别是那个扮杨令公的老生,尾场撞碑一段演得极为感人。戏未演完,两人便来找班主,约请戏班明晚到里美乡演出。
隔天夜里,戏班来到里美乡演出,按主人意愿,最后仍以杨令公撞碑一折压台。该乡是个不上二百人口的小乡,不足余厝乡的十分之一。到了半夜,老人小孩先回家,剩下二、三十人。班主和演员大觉扫兴,特别是扮演杨令公的老生,更加泄气。“撞碑”这段压台戏,本应撞三次碑唱三段曲,但他一看棚下人不多,只撞一次就倒下不起来,戏也落棚了。
隔天,乡绅来戏班交涉道:“昨夜戏未演完先落棚,戏金不还。杨令公在余厝大埕撞了三次碑唱了三段好曲,为什么昨夜只撞一次碑,连唱一段曲都没有?”班主从容答辩道:“在余厝大埕那是撞唔对脉,就须再撞两次。昨夜一撞,正对要脉,故一次就死去,人死哪能再撞?!”乡绅一时无言以对,只好如数付还戏金。
此后人们便以杨令公撞碑对脉与否来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看准使狠。
潮汕俗语“老程三下斧头花”是形容一个人做事情开局很有一股蛮劲,但缺乏后劲和韧劲。
这典故出自唐朝名将程咬金身上。演义和戏曲中写到这程咬金,说他有一身好力气,使一把大板斧,作战时候,许多人都敌不过他的三板斧。所以,都有以为他有神力。
有一次,隋将宇文成都带兵去攻打瓦岗寨。这宇文成都是当时天下第二条好汉,力大无穷。当他带兵来到的时候,程咬金不得不提斧迎战。第一斧,宇文成都被震得虎口生痛;第二斧,宇文成都的虎口被震裂;第三斧,两臂发麻。宇文成都正想撤马回营,程咬金的第四斧有气无力的,方知道程咬金力量只集中在三板斧上。
这是个全国性的熟语,但程咬金这个人物潮人也很喜爱,故这熟语也很早在潮汕生根,俗语的说法也按潮语特点给以改造。
【杨令公撞碑】
在澄海一带,流传一句俗语:“杨令公撞李陵碑,看看撞来岂会对脉。”说的是有一年,该县余居乡(今莲上永新乡)请了一戏班在本乡大埋演出《杨令公撞李陵碑》一剧,恰逢里美乡两个乡绅也来看戏,大为喝彩。特别是那个扮杨令公的老生,尾场撞碑一段演得极为感人。戏未演完,两人便来找班主,约请戏班明晚到里美乡演出。
隔天夜里,戏班来到里美乡演出,按主人意愿,最后仍以杨令公撞碑一折压台。该乡是个不上二百人口的小乡,不足余厝乡的十分之一。到了半夜,老人小孩先回家,剩下二、三十人。班主和演员大觉扫兴,特别是扮演杨令公的老生,更加泄气。“撞碑”这段压台戏,本应撞三次碑唱三段曲,但他一看棚下人不多,只撞一次就倒下不起来,戏也落棚了。
隔天,乡绅来戏班交涉道:“昨夜戏未演完先落棚,戏金不还。杨令公在余厝大埕撞了三次碑唱了三段好曲,为什么昨夜只撞一次碑,连唱一段曲都没有?”班主从容答辩道:“在余厝大埕那是撞唔对脉,就须再撞两次。昨夜一撞,正对要脉,故一次就死去,人死哪能再撞?!”乡绅一时无言以对,只好如数付还戏金。
此后人们便以杨令公撞碑对脉与否来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看准使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