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吧 关注:189,810贴子:1,992,765

信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茂名县、市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项目保护单位
1 民俗 镇隆飘色 信宜市文化馆
2 传统技艺 玉雕 广东南玉工艺总公司
3 传统技艺 白花灯 信宜市文化馆
4 传统舞蹈 舞春牛 信宜市文化馆
5 传统音乐 采茶舞 信宜市文化馆
6 传统音乐 八音 信宜市文化馆
7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舞龙 信宜市文化馆
8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狮子武术 信宜市文化馆
9 传统音乐 信宜山歌 信宜市文化馆
10 传统戏剧 粤剧 信宜市粤剧团
11 传统戏剧 木偶 信宜市文化馆
12 传统技艺 编织 信宜市文化馆


1楼2012-05-25 21:37回复
    留名


    IP属地:广东来自掌上百度2楼2012-05-25 21:38
    回复
      2025-08-21 09:59: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来迟了,二楼没有了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2-05-25 21:40
      回复
        民俗 【镇隆飘色】
        信宜飘色缘于何时已无从考究,但当地艺人有这样一种说法: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在粤西一带,当时由于禁演粤剧,粤剧艺人就想出了将粤剧某个片断制成造型,在元宵节时由人抬着巡游欢庆,并渐渐地流传下来。
        从历史源头说,飘色也是农民祈求神灵镇邪去病保平安,企盼丰年的原始祭神求福活动。飘色造型的题材多取自于历史典故和传说中的故事以及人物,多表现农民的扬善惩恶、安居乐业、传颂英雄、鞭挞恶人的朴素愿望.
        可是,由于社会变迁,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不少当地年青人已不知飘色为何物,这一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八十年代初信宜飘色得以拯救恢复.
        信宜飘色艺术它原取材于神话故事和古典传统戏剧的某些代表性情节场景,如“唐僧取经”、“桃园结义”、“貂蝉拜月”等,后来逐步渗入舞蹈、杂技造型,凌空漂浮,如“嫦娥奔月”、“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等,使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多彩。飘色造型逼真,扑朔迷离,让观众叹为观止,深受民众喜爱。每年春节至元宵前后或喜庆节日,在粤西一带巡回表演,长盛不衰。
        飘色最大的亮点就是“色仔”、“色女”,他们装扮和演示的水平、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整个活动的水平,因此,每次不管是受邀出外巡游还是在乡村巡游,“色仔”、“色女”都精挑细选,并不是谁想当就能当。“色仔”、“色女”就是百里挑一的,年龄在7至9岁,容貌俊俏,精灵乖巧,还需有一定的表演天份。
        飘色的核心是色梗的制作,色梗是支撑“色仔”、“色女”的支架,一般用钢枝制成,巧妙利用力学原理,做到“色台”重心力的平衡,以免翻台.并巧妙地安排好“色仔”、“色女”的艺术结构造形分布.
        "飘色"是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在不同地区有飘色、抬阁、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等各种名称。表演者站在被称为"色柜"的小舞台上,以巡游的形式表现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片段,其神奇之处就在于,演员们通过经过精心伪装的钢枝凌空而立,看不见的色梗支撑,利用巧妙的力学原理,营造出"飘"的效果.


        4楼2012-05-25 21:50
        回复



          5楼2012-05-25 21:52
          收起回复
            传统技艺【玉雕】
            据《信宜县志》记载,清咸丰6年(1856年)6月,信宜大水,德亮围(今金垌镇泗流村)石山崩塌,冲出玉石,青绿色,光泽柔润,质地细腻坚硬。当地农民便用人工开采,并开始用手工磨制手镯、香炉等工艺 品。

            南玉茶具
            到1970年,信宜县组织劳力大量开采,在县城办起玉雕工艺厂,采用机械进行加工手镯、戒指、玉坠、茶具、仙桃、帆船等产品。1982年后随着玉雕工艺品出口及内销量不断增大,南玉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南玉开采加工鼎盛时期,信宜玉器加工厂达500多家,玉器销售个体企业1000多个,玉器品种数千个,年加工销售产值达5亿多元,玉器工艺品进军欧美、加拿大、东南亚及港澳台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信宜玉雕工艺主要有阴刻、阳刻、浮雕、圆雕、镂雕、镶嵌、内雕等方法。信宜玉雕代表人物: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大师杨献宗,另一个是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大师吕雪亮。


            6楼2012-05-25 22:09
            收起回复
              传统音乐【采茶舞】
              信宜采茶舞最早在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江西等地移民传入广西北流和信宜市西北部,起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采茶劳动。据资料记载,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信宜市老艺人莫五到玉林演出,在“十二月采茶”前面加“参拜”和“点茶”两段,使该舞更臻完美,盛极一时。尔后,逐步演变成采茶戏。

              信宜市采茶调演唱的主要曲调以木鱼、小调、五更调、十八妹为主,在这些曲调中所配的唱词,一般都以五、七言为律,有节、有拍、有韵,唱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通俗易懂,用锣、鼓、钹打击乐器伴奏,配以舞蹈表演,边唱边舞。
              题材选用以点茶、采茶、制茶、贩茶、卖茶为场次,灵活多样。颇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其后,乐器配备更为充实,由过去的锣、鼓、钹增加了唢呐、二胡、秦琴、竹笛等,内容上融进了本地民间风俗人情,在劳动间隙进行娱乐。
              到了解放后的八十年代中期,采茶调又有了新发展,主要是演唱曲调的改进和演唱人员的增加,演唱人员由茶公、茶婆、员工三人改为茶公、茶婆、茶妹等人。
              信宜的采茶调演唱由数名采茶姑娘背着茶笠,舞着钱尺、花扇、手巾到各家各户拜年,祝贺春茶丰收,接着唱开茶园、点茶、采茶、制茶、卖茶或送茶,并配以舞蹈动作,显现出丰收的喜悦,点茶、制茶的技巧和生产劳动的辛勤与快乐,整个演唱洋溢着茶乡姑娘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的寓苦于乐、谐趣娱乐的山乡风味。
              新中国成立后,采茶戏主要流传于市内茶山、洪冠、怀乡、朱砂、安莪、径口等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市文化馆组织人员挖掘整理排演采茶戏赴茂名、湛江等地演出,获得奖励和好评。
              


              9楼2012-05-26 00:18
              回复
                传统音乐【八音】
                  广东八音是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的最古老乐种之一,属民间音乐。八音至少早在宋代就出现。因使用8 类乐器而得名,即:弦(二胡)、琴(月琴、扬琴、三弦)、笛(唢呐)、管(长、短喉管)、箫(横箫、直箫、洞箫)、锣、鼓、钹等.

                广东省信宜市镇隆镇素有“文化之乡”之称。信宜的木偶、舞龙、龙舟、飘色、八音、曲艺、白花灯等民间艺术活动均源于镇隆,传统特色,至今犹存,有些有所发展。
                广东省信宜市镇隆八音演出时由两人也有多人抬着一架彩绸、花串、球穗、图案等装饰的锣鼓亭,按打击乐、管弦乐的顺序,边行边演奏,曲调高昂洪亮,演奏时周而复始,旋律欢快,气氛热烈而流畅。其乐曲因场合不同而异。
                信宜市镇隆镇的群众喜欢在欢庆的节日请八音锣鼓助庆,八音锣鼓奏起,整个村庄完全沉浸在喜庆欢乐的气氛中。做年例游神,自然少不了八音锣鼓,它那欢快激昂的节奏振奋人心,使整个游神队伍气势磅礴,让人对神肃然起敬。游神时它一般跟在神的后面,它那“咚咚”声源远远便可入耳,很多人根据锣鼓声的大小来判断是否到自家摆醮的时候了。锣鼓声大了,证明游神的队伍快到了,人们就赶紧把桌子搬出去,摆起供品,等着神的到来。每一年的年例,人们用锣鼓迎来了神,又用锣鼓把神送走,“咚咚”的锣鼓声足以让神“感受”到人们对它的尊敬。
                广东茂名八音的资料,该资料写着:“八音,一种吹打乐组合,由8人组成,有吹、击、弦乐器。有固定的曲谱和曲牌,根据婚丧、祭祀或庆典要求选用。演奏时有规定的服饰,一般穿艳丽袍褂礼服,抬锣鼓亭,按打击乐、管弦乐的顺序,边行边演奏,八音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盛行于茂名信宜镇隆地区,其中以德乔的最盛名。”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授曾重登广东省高州府茂名县正堂,曾重登辞官返乡时把八音也带回家乡福建省德化。
                濒危的广东八音目前在广东省信宜市镇隆镇依然保存。


                10楼2012-05-26 00:46
                回复
                  2025-08-21 09:53: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舞龙】

                  清朝末期至民国初年,由于医药卫生设备落后,瘟疫恶疾时有流行。危害人畜生命,使人们经常惶惶不安。于是,把希望寄托于想象中的祖先神灵和代表民族图腾的龙。一方面敬祭祖先求神拜佛。一方面仿效书画中龙的图形,用竹篾扎制的“烟笠”作龙头,用鸡笼作龙颈,以猪笼加以稻草编织长带作龙身,造成数丈以至十多丈长的香火龙。
                  元宵节期间,把龙满插着点燃着的香把和火球。在一片锣鼓喧天和人声鼎沸的热闹气氛中,由几个乃至十几个人随着锣鼓的节奏振臂挥舞,走街串巷过村庄。所到之处,人们竞放烟花炮竹迎送助威,烟雾弥漫,药味浓重。
                  由于硫磺和硝艾的气味具有一定的灭菌消毒作用,使瘟疫恶疾有所抑制。于是,人们便误认为果真是龙奏奇效,把龙视为驱瘟逐疫的吉祥之物而年年盛举,沿袭下来,便形成了“舞龙”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
                  这一活动首先盛行于镇隆地方,继之传遍全县各地。随着物质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龙的制作也日趋精致。人们将制作龙的方法逐步改为用纸、布糊裱、缝、贴,并描绘上五颜六色的图案,看起来栩栩如生。起舞手法也日臻完美,明珠高举,左右摆动,龙头高举紧紧追逐,龙身鳞光闪闪,左右摇曳,亦步亦趋,仿如腾云驾雾,蜿蜒遨游。活动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元宵节,春节或其他重大庆典同样挥舞助庆,增添热闹气氛。


                  11楼2012-05-26 01:07
                  回复



                    IP属地:广东12楼2012-05-26 01:12
                    回复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狮子武术】
                      清代,信宜镇隆圩头圩尾武术爱好者竞相习武。圩尾成立“尚武堂”,不久圩头也成立“英武堂”,

                      狮子的头部用竹篾扎成模型,糊上藤纸,绘上油彩。狮头眼大口阔,且可活动。狮身用彩布缀以毛状纹饰,边沿镶上浪形边(又称狗牙边),尾部装1把彩线作狮尾。一般的狮子挂五彩胡须,是礼貌之狮;挂白须的为狮王;挂黑须的恃武之狮。
                      起舞时,1人双手举狮头,1人弯腰蒙彩布当狮身,1人穿功夫服,头系功夫巾,手持彩球逗引狮子,表演各种舞姿。
                      表演时,用大鼓、大锣、大钹、小锣等打击乐控制节奏,烘托气氛,“狮子”踩着节奏表演动作。狮子舞有一定的套数,由“出山”、“觅食”、“吞食”(即采青或称取红包)、“磨牙”、“舐身”、“回山”、“过桥”、“饮泉”等节108种动作组成,表演时,可酌情减省。
                      每逢春节、元宵等喜庆日子,都有狮子表演。其中以“吞食”难度最大,也最吸引人,有的红包悬挂在二层楼上(有时还更高),武术队须在鞭炮的包围中用三四层人叠起“牌山”,把狮子托上去衔取红包,场面十分惊险。狮舞结束后接着表演舞术。


                      13楼2012-05-26 01:26
                      回复
                        珠灵子咁夜总未训。。。


                        14楼2012-05-26 08:57
                        回复
                          传统音乐【信宜山歌】
                          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中谈到窦州信宜县及昭州平乐县一带风俗时载:“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
                          信宜山歌古老流传至今.赋存于年例鬼戏(木偶戏)唱春牛.及平常劳动生活中唱采茶,信宜山歌分白话和客家话两种,形式自由,除有一定韵调外,唱词可随编随唱,且幽默惹笑。
                          信宜合水、贵子、钱排、平塘、新宝、思贺六个镇,他们唱一种民歌———连滩山歌。连滩山歌起源于明朝年间,流行于粤西地区,它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
                          而在镇隆、北界、水口一带,流行一种俚语木偶调的山歌,信宜木偶戏俗称“鬼戏”,其风格颇具粤西地方特色,其独特古朴的唱腔,精湛的表演使许多观众流连忘返。鬼戏”的唱腔源于信宜山歌,而今信宜山歌又因“鬼戏”而广泛流传.
                          在山区每年春节或开耕时节,人们就组织“舞春牛”。敲锣打鼓,唱春牛歌,口中唱:“头壳顶着一方天,磨厚脚皮去落村,赶牛落田春耕早,唔使点讲又丰年”.着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春牛边舞边唱,乡土气息浓郁。
                          在金垌一带流传的山歌,与八桂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月亮光边卯光边,正想娶妻又卯钱. 抽张矮凳门口坐, 捋捋胡须又一年!”对答“日头出来东边红,想要老婆唔瞬穷。拍拍心囗同我定,包你明年生个侬”。此歌.据说是从容县那边传来.
                          北界双寿有山歌唱得让人笑得前仰后翻“门口有张清水塘,阿妹唱歌当大王,佬人企开一边听,矛使担水入米缸.去整田基担张帮,上山捰柴抬条方,未等食朝返屋企,唔识行路跌落塘。”
                          又安莪有山歌唱:“捰只老婆实凄清,日晒屎忽都未醒,朝早担泱(松香)去径口,仲要行过三唛顶.”
                          


                          15楼2012-05-26 09:00
                          回复
                            看了半天太长了,还是分开介绍好点。


                            19楼2012-05-26 11:57
                            回复
                              2025-08-21 09:47: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膜拜灵子!


                              IP属地:广东来自掌上百度20楼2012-05-26 12: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