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路的汀州有十二个巡检寨,其中,古城寨在长汀县西45里;何田寨在长汀县南45里;明溪寨在清流县东120里,位于汀州、南剑州、邵武军三州军交界地带(土军衣粮三州军均摊);梅溪寨在上杭县东25里;三折溪寨在武平县,北宋末年设在汀州、和江西路的赣州、广东路的梅州三州界首,兼管三州,南宋时梅州退出,仍兼管汀、赣两州地界等等[19]。福州、明州等江南各地沿海、山区的基层巡检的设置也都有这一特点。[20]宋代巡检设置的这一突出特点,有助于在发生治安、反叛事件时及时被发现,强化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治安控制,也有助于突破州县行政区划的制约有效减少或制止武装走私及其引起的事变,从而巩固政权的统治。
5、缉私巡检
五代时期,在盐铁产地,设置巡检(有时作巡简)负责巡查、缉私、捉拿犯人。李锦绣先生称之为“财务行政协助管理官吏”,刘琴丽把此类巡检定义为“经济领域巡检官员”[21],都说明此类巡检与经济发展和管理有密切关系。
众所周知,两宋工商业空前发达,农业赋税之外的货币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很大比例。宋政府对茶盐酒矾铜铁香药等实施专卖,在茶盐产地、矿业开采地、酒税商税收入较多的居民点等地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22]。为了保证国家的禁榷收入,宋政府不但在交通干线上设法缉私,而且在收入较多的市、镇、场、务等处设置专职的监当官[23],负责税收、治安等事务。同时,为了加强这些市镇场务的治安力量、也为了更有力地缉私,在一些市镇场务也设置了巡检。如,楚州盐城县有岗门市水陆巡检,南康军建昌县有河湖市巡检兼巡捉私茶盐,无为军卢江县有金牛镇巡检,福州怀安县有鸡菜镇巡检等。有些州、县巡检也驻扎在市镇,如吉州安福县巡检在杨宅市驻札。
在沿海海盐生产和销售地,重要的盐场均设置巡检,所谓“在法:有盐场处皆置巡检,以捕私商”[24]。
巡检既要负责巡捉犯人、防范走私,还要兼管税务、银铜等专卖品生产地的治安、以及途经本地的官纲的安全通过,因此,巡检的官衔往往很长,从中能体现出其职能的特点。例如,福州一些巡检的全称是:
长溪县烽火巡检,衔带长溪、宁德二县巡检,兼烟火巡捉私茶盐矾;
福清县有三员巡检,其海口巡检衔带海口巡检,兼巡拦香药、沿海巡检及催纲、巡捉私茶盐矾、防护番船。其松林巡检衔带长乐、福清、松林(三县)巡检,专切巡三处地分私煎贩盐公事,兼催纲、捉私茶盐矾,主管巡管巡拦货物事。其南匿巡检,衔带南匿屿巡检、福清就近水陆贼盗公事,兼催纲、巡捉私茶盐矾;
罗源县南湾巡检,衔带连江、罗源两县南湾巡检,兼催纲、兼管沿海陆路私盐贼盗、巡拦市舶货物,兼管两县私煎贩盐、主管本澳烟火事。[25]
另如,南宋时,安丰军花靥镇地处宋金交界处,设置有榷场,由巡检兼监河渡,讥察私渡。于是,该镇巡检以“花靥镇巡检兼烟火公事酒税河渡”十四字系衔。[26]
开禧二年,夔州路施州建始县巡检司移屯南寨,其巡检兼任南寨兵马监押及催纲巡捉私茶盐矾私铸铜器。[27]
两宋时期,非常注意专卖物品被走私或者运至境外。因此,无论内地还是周边地区,巡检缉私的职责很明确。宋理宗端平元年四月,在原来由枢密院任命现转为吏部任命的243个官阙中,有以下一些巡检官,其名称多数带着“搜捉铜钱下海出界”,表明这些巡检有搜查下海和出境人员携带铜钱的职责,这些巡检虽可以称为缉私巡检,同时也有不受政区限制的管界巡检、以及沿海巡检的特征:
淮安州淮安县马逻巡检,兼催纲巡捉私茶盐矾铜钱、私铸铁钱铜器、搜捉铜钱下海出界一员;
淮安州淮安县下柳浦巡检,兼催纲巡捉私茶盐矾铜钱、私铸铁钱铜器、搜捉铜铁钱下海出界一员;
淮安州、招信军沿淮巡检,兼催纲巡捉私茶盐矾铜钱、私铸铁钱铜器、搜捉铜铁钱下海出界、渎头驻札壹员。
淮安州淮阴县磨盘巡检,兼催纲巡捉私茶盐矾铜钱、私铸铁钱铜器、搜捉铜铁钱下海出界一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