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吧 关注:9,225贴子:32,994

【训诂学】关于[右文说]的两篇论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05-22 04:03回复
    《右文说的发展》。下载此文档,花了我20百度币。内容令人失望。
    以下是正文。



    2楼2012-05-22 04:0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3楼2012-05-22 04:05
      回复



        4楼2012-05-22 04:05
        回复



          5楼2012-05-22 04:06
          回复



            6楼2012-05-22 04:06
            回复

              参考文献少的可怜。右文说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居然没有。真不知道这篇论文怎么通过的。导师也是个白搭熊。


              7楼2012-05-22 04:09
              回复



                8楼2012-05-22 04:1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在汉语语源学概论这门课上,老师就语源学同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介绍语源学和文字学的关系时,汉字形体能指示一部分的语言线索成为了两者关系的亮点。正因为汉字形体的这一特殊性,使得这一部分具有了一定的示源功能。
                  汉字这种“义寄予形,形能表义”的特点,在象形、指示、会意这几类文字往往能够非常清晰地进行体现,而形声字则在这一表示中显得比较隐晦。探寻形声字的形体,从古至今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探讨,其中右文说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支。


                  9楼2012-05-22 04:12
                  回复

                    在汉字中,形声字的声符对于认识和理解形声字的音形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语言在产生之初,语音形式与语义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是偶然的。但我们同时应该看到,语言文字经过发展,约定俗成以后,这种偶然性就带有了一定的必然性,从而使汉字的音和义之间产生了难于割舍的联系。
                    在中国古代汉语语言研究中,曾经出现过一个非常重要的学说——右文说,这个学说的具体意义是:根据形声字的声符来推求词义,这个表的“义”并不是概念义,而是语源义,而正因为大部分形声字的声符多在右边,所以这个学说被称为右文说。


                    10楼2012-05-22 04:13
                    回复

                      右文说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的《说文解字》,许慎在分析文字的构成时提出了文字有所谓“亦声字”,这些“亦声字”都是声符既表声音又表意义的。同时,在《说文解字》的很多分部,如“句部”、“派部”等等,在后人看来,更似是以声符作为部目。
                      学界在研究许慎时,往往明确了他在归纳字的部类时的不自觉性,所以仅仅将《说文》做为右文说的发端而已。在文献中,真正被赋予学术意义的形声字“右文”研究,肇始于宋代的王子韶。
                      


                      11楼2012-05-22 04:14
                      回复

                        一直到沈括的《梦溪笔谈》面世,这种认为形声字的声符不仅表声、同时也表义的分析观点才得以系统揭示:
                        “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为右文。古之字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坐,其义在右。如术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这个学说是“右文说”理论较早的、阐述比较清楚的一种观点。王子韶的文字研究使用归纳排比的方法,在同一声符的一组形声字之中寻求其意义的相似之处。他在总结后归纳出了“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认为形声字的形符声符各有系统。王氏的学说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后来学者,使得“右文说”滥觞为一个专门的学派。
                        


                        12楼2012-05-22 04:15
                        回复

                          纵观右文说的发展,在宋末和清代的时候曾出现了两个高潮。早期的右文说发展以宋末戴侗《六书故》为代表,他从形声字的声符着手,梳理初文和孳生字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形声字的产生途径进行了各种不同情况的划分。
                          在《六书故》中,谐音字都字借形标音,以音表义,戴侗认为以往学者对于“醺、疠、魇”等13个字之所以掩盖其本义,就在于他们不了解这些字的产生和分化的过程。
                          他认为,这些字的根本意义在于他们的声符,即“熏、厉、厌”等7个字,而后来随着社会的变化才加上了其他的不同形符,从而分化出新的谐音字。所以,在考究谐音字的时候必须从他们的谐音声符入手进行寻根式的挖掘,这样才能推导出这个字乃至这类字的发展轨迹,不然就会“昧于本义”。
                          在《六书故》中,戴侗将形声字的推演过程大致的分为了三个系统:
                          一是本义分化系列,如上例所举;
                          二是正义夺于借义,如“云,地气上腾为云也……云借为云曰之云,云为借义所夺,故加雨为雲”;
                          三是书传义及假借分化的系列,这个系列是因为戴侗无法考证字根的本来意义,所以只能用书传中所出现的意义来归纳同一声符的谐音字。
                          


                          13楼2012-05-22 04:17
                          收起回复

                            著名的训诂学学者刘又辛对于戴侗的评价是:“以一个字原来的意义为纲,用以解释同声符的形声字的字义,指出了初文和孳生字之间的关系,这种见解是很了不起的。
                            例如:‘昏’字的本义为日色昏暗,因而孳生出惛、睧(心目之昏)、婚(婚在昏时)等字。这几个形声字的声符‘昏’,既能表音,又有表义的作用,这是戴侗很重要的一个发现,也是他对右文说的一个重要贡献。”


                            14楼2012-05-22 04:1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清代则是训诂学发展的总结和转型时期,很多清代的著作,如《字诂》、《义府》等等许多地方都是关于右文的。清代的很多学者,如钱大昕、王引之、桂馥、王念孙等等都曾对右文说提出自己的论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为《说文解字》做注的段玉裁。
                              段玉裁是在汉字音近义通的范围之内,运用右文法来探寻汉字源头的,即“凡从x字皆有x之义”。他的创新在于:从语音的角度审视汉字,把声符看作是形声字的记音符号,声符不同但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形声字,只要所表的意义相通,也可以联系在一起。
                              这种利用汉字形体的结构进行的同源词研究,是对右文说的继承。同时他又认为“古今先有声音而后有文字”,提倡“以声为义”说,主张直接从声音来探求词义,所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字形的束缚来探求同源词,克服了右文说的缺点,把右文说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15楼2012-05-22 04: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