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吧 关注:781,252贴子:10,228,263

【地方资料】细数江苏各地人的绰号和典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苏州人---苏空头
扬州人---扬虚子
南京人---大萝卜
无锡人---细铁丝
还有苏空头、叼无锡、狠常州一说
说的不全,欢迎大家补充。


1楼2012-04-26 11:39回复
    2楼
    抢二楼,首先要网速快,宽带2兆起步,您要是手机党?谢了您呐,您歇会儿,这儿没您什么事儿。其次是耐力,手不离F5,在贴吧高峰时期,平均每10秒一下,您键盘要是塑料的您也别出来现眼,两天就得按坏了。还有就是要有眼力劲儿,看到0回复马上点开,粘贴复制要一气呵成,这就像开车,要油离配合。就是这么快
    


    2楼2012-04-26 11:40
    回复
      2025-08-20 13:05: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楼2012-04-26 11:43
      回复
        苏州人,有个来历已久的绰号,叫"苏空头"!
        “苏空头”:比喻“外强中干”只求外表,内里空虚的人。吴谚有“苏空头,杭铁头”之说。"苏空头"的名字同扬州人的绰号"扬虚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苏一扬,一空一虚,都极其夸张地渲染出江南风气的浮华的一面。 "空头"的本意,就是说谎。苏州人造假,爱报虚价。近代苏州鸳鸯蝴蝶派作家的程瞻庐,深刻地洞见"苏空头"之不堪一击,他为之痛心,也为之扼腕,奋笔挥就了《空头码子》一首:
        空头空头,出在苏州。
        苏州空头,名冠九州。
        身上穿的是绸,嘴里吃的是油。
        其实暨家眷等凑,不出十千八千的当头。
        出门时轻裘怒马,卖弄他公子风流。
        入门时缩手缩脚,棉花胎里经过了几度春秋。
        描金箱子白铜锁,里面只是空溜溜。
        空头空头,空到何时才罢休?
        古代另一则经典笑话:
        一人初往苏州,或教之曰:“吴人惯扯空头,若去买货,他讨二两,只好还一两。就是与人讲话,他说两句,也只好听一句。”其人至苏,先以买货之法,行之果验。后遇一人,问其姓,答曰:“姓陆。”其人曰:“定是三老官了。”又问:“住房几间?”曰:“五间。”其人曰:“原来是两间一披。”又问:“宅上还有何人?”曰:“只房下一个。”其人背曰:“原还是与人合的。”
        


        4楼2012-04-26 11:45
        回复
          快速发表回复...我说∶楼主,你也太不够意思了把!哥点你帖子,然后又回你帖子,费了多大的劲阿!!但,但你却不粉我。这不是在打击我吗?所以,你自己看着办把


          来自掌上百度5楼2012-04-26 11:48
          回复
            泥做的娃娃、肉骨头和虚大的油面筋都能卖钱,足以说明无锡人的精明。


            7楼2012-04-26 11:50
            回复

              有一部明代笑话集,叫《时兴笑话》,题作"陈眉公先生辑"。陈眉公者,明代华亭名士也。《时兴笑话》里有一则笑话,题目就叫"苏空头",可以见出"苏空头"一名在当时的流行,及当时人对于"苏空头"的看法:
              一帮闲苏州人,谓大老官曰:"我为人替得死的。"一日,大老官病将笃,医生曰:"非活人脑子不能救矣。"大老官曰:"如此我得生矣。"遂谋之苏人,苏人曰:"非是我不肯,我是"苏空头",是没有脑子的。"
              这则笑话所透露的信息,一是当时苏州的帮闲很多,二是帮闲们喜欢说大话,三是他们的大话实际上并不能兑现。言过其实,名不副实,正是"苏空头"的特征。
              "空头"的本意,就是说谎。明代话本小说《绣谷春容》记载说,"金陵六院市语"有许多行内流行的词语,如"谓冷淡为"秋意",言说谎作"空头""。可知"空头"在明代就是说谎的意思,今有"空头支票"一语,当源于此。
              


              8楼2012-04-26 11:51
              回复

                南方的苏州人,有个来历已久的绰号,叫“空头”,俗称“苏空头”。“苏空头”的名字同扬州人的绰号“扬虚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苏一扬,一空一虚,都极其夸张地渲染出江南风气的浮华的一面。早在晚清宣统元年即公元190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上就刊载过包天笑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将“扬虚子”与“苏空头”相提并论,文章的题目是《吴侬琐记》。文中说:
                苏州风俗,繁华虚伪一如扬州,故有“苏空头”之称。自沪渎通商,苏扬之繁华减色,“滑头”出现,苏扬之“空头”、“虚子”亦渐无名。
                


                9楼2012-04-26 11:51
                回复
                  2025-08-20 12:59: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包天笑在文末吟诗一首,云:“花月春风夹妓游,苏州游罢更扬州。空头虚子原常事,第一须防是滑头。”在从唐到清的千百年间,苏州和扬州是占尽了中国东南一带的人文风流的。直到近代上海通商以后,陡然崛起,骤然暴发,才代替了苏、扬的位置。从此,十里洋场上的“滑头”也即“上海瘪三”,也才代替了“苏空头”与“扬虚子”而大出风头。
                  说起来,“苏空头”名称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明代。有一部明代笑话集,叫《时兴笑话》,题作“陈眉公先生辑”。陈眉公者,明代华亭名士也。《时兴笑话》里有一则笑话,题目就叫“苏空头”,可以见出“苏空头”一名在当时的流行,及当时人对于“苏空头”的看法:
                  一帮闲苏州人,谓大老官曰:“我为人替得死的。”一日,大老官病将笃,医生曰:“非活人脑子不能救矣。”大老官曰:“如此我得生矣。”遂谋之苏人,苏人曰:“非是我不肯,我是‘苏空头’,是没有脑子的。”
                  这则笑话所透露的信息,一是当时苏州的帮闲很多,二是帮闲们喜欢说大话,三是他们的大话实际上并不能兑现。言过其实,名不副实,正是“苏空头”的特征。
                  “空头”的本意,就是说谎。明代话本小说《绣谷春容》记载说,“金陵六院市语”有许多行内流行的词语,如“谓冷淡为‘秋意’,言说谎作‘空头’”。可知“空头”在明代就是说谎的意思,今有“空头支票”一语,当源于此。
                  


                  10楼2012-04-26 11:51
                  回复

                    苏州的浮华风气,远不只是帮闲们身上才有,这是一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风气。
                    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卷三里,已经剖析过这种风气流行的广度与深度。他认为,在苏州,从知书识礼的文人到游手好闲的市民,都无不沾染了华而不实的陋习:
                    姑苏虽霸国之馀习,山海之厚利,然其人儇巧而俗侈靡,不惟不可都,亦不可居也!士子习于周旋,文饰俯仰,应对娴熟,至不可耐。而市井小人百虚一实,舞文狙诈,不事本业。盖视四方之人,皆以为椎鲁可笑,而独擅巧胜之名。殊不知其巧者,乃所以为拙也!
                    最后一句话是最耐人寻味的——苏州人自以为巧的地方,其实正是他们的弄巧成拙之处。这情形颇似后来的上海人。上海人也是喜欢自作聪明,把四方之人都看作又粗又笨的乡下佬的。最后的结果呢,却适得其反。谁不一提起上海人的所谓“精明”,就感到恶心呢?
                    


                    11楼2012-04-26 11:52
                    回复

                      明清两代,“苏空头”给人的印象不大好。他们爱奉承,好做假,看起来气壮如牛,实际上胆小如鼠。
                      有一个似乎也是江南人的艾衲居士,明末遗民,写过一本小说集叫《豆棚闲话》,书中多处议论苏州人的缺点。例如在第二篇故事中,作者写“苏空头”爱听人家奉承:“吴王是个‘苏州空头’,只要肉肉麻麻奉承几句。那左右许多帮闲篾片,不上三分的,就说十分;不上五六分,就说千古罕见的了。”既然你要人家来奉承,自然也就会有人迎合你的需要去奉承你。“苏空头”就在一片叫好声中变得昏昏然了。在第十篇故事中,作者更是指桑骂槐,借一种扁豆以讥刺苏州人。他说天下扁豆的品种甚多,开花后总会结出果实来,可以充饥,也可以入药。但是,“惟‘龙爪’一品,其形似乎厚实,其中却是空的,望去表里照见,吃去淡而无味,止生于苏州地方,别处却无”。此中缘故,作者借书中人之口解释道:
                      这也是照着地土风气长就来的。天下人俱存厚道,所以长来的豆荚,亦厚实有味。唯有苏州风气浇薄,人生的眉毛,尚且说他空心,地上长的豆荚,越发该空虚了。
                      


                      12楼2012-04-26 11:52
                      回复

                        苏州风俗,全是一团虚哗,一时也说不尽。只就那拳头大一座虎丘山,便有许多作怪。阊门外,山塘桥到虎丘,止得七里。除了一半大小生意人家,过了半塘桥,那一带沿河临水住的,俱是靠着虎丘山上,养活不知多多少少扯空砑光的人。即使开着几扇板门,卖些杂货,或是吃食,远远望去,挨次铺排,倒也热闹齐整。仔细看来,俗语说的甚好——翰林院文章,武库司刀枪,太医院药方——都是有名无实的。一半是骗外路的客料,一半是哄孩子的东西。不要说别处人叫他“空头”,就是本地有几个士夫才子,当初也就做了几首竹枝词,或是打油诗,数落得也觉有趣。
                        在苏州人自己写的竹枝词里,有许多令人奇怪的现象。例如苏州客店里挂的字画是“单条半假董其昌”;苏州茶铺里卖的茶叶是“真假从来不易知”;苏州的花木是“造些名目任人猜”;苏州的和尚甚至“赌钱吃酒养婆娘”。在这样不讲诚信、诓瞒成风的社会里,似乎什么都变得“有名无实”了。
                        


                        13楼2012-04-26 11:52
                        回复

                          “苏空头”让人厌恶的地方,首先是善于造假。苏州人善于制造假古董,天下闻名。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假骨董”条云:“骨董自来多赝,而吴中尤甚,文士皆借以糊口。近日前辈,修洁莫如张伯起,然亦不免向此中生活。至王伯谷,则全以此作计然策矣!”据记载,张凤翼、王稚登都是苏州的名士和书画收藏家,他们也从古董作伪中牟利,那么一般俗贾的行为就可想而知了。清人钱泳《履园丛话》卷九“伪法帖”条云:“吴中既有伪书画,又造伪法帖,谓之‘充头货’。”书中举例说,苏州人以千文铜钱买得寻常字帖一部,将卷头、卷尾两页重刻年月,用新纸染为旧纸拓之,充作“宋刻”;再用旧锦装潢,外加檀香木盒,并盖上伪造的著名收藏家之印,买者不辨真伪,价钱可卖到三五百两纹银!书画字帖因利润大,故造假者多。


                          14楼2012-04-26 11:54
                          回复
                            不意花果、家禽也有造假的。叶权《贤博编》说:“今时市中货物奸伪,两京为甚,此外无过苏州。卖花人挑花一担,灿然可爱,无一枝真者。杨梅用大棕刷弹墨染成紫黑色。老母鸡挦毛插长尾,假敦鸡卖之。浒墅货席者,术尤巧。”“敦鸡”不知为何物,也许就是野鸡。把老母鸡的毛拔掉,插上长尾巴冒充“敦鸡”,苏州人的想象力可谓奇特。


                            15楼2012-04-26 11:55
                            回复
                              2025-08-20 12:53: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6楼2012-04-26 11: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