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吧 关注:328,295贴子:1,514,512
  • 0回复贴,共1

昔日科大神童 如今失业在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神童”为糊口在做家教
 
1982年正在上大学的张方
 
昔日科大神童张方,当年13岁进入首届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张方,如今在上海老家失业,仅以给别人做家教维持生活,甚至不时要靠老父接济度日。
张方,上海首位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曾被誉为“神童”。20多年过去,昔日小明星如今步入中年。在中科大首届少年大学生中,张方的道路走得最为特别。他逃离原先分配的工厂,失去户口,走南闯北,为了生存,什么都干过,快递员、泥水匠、电路工程师、酒吧调音师、代课老师、保龄球馆经理等等。
 
  “神童”

  一个能解微积分的小学生

  虽然只有41岁,但张方显老一些,开始谢顶了,这样就突出了他的前额,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人似乎聪明绝顶。当年“神童”,而今步入中年,从18岁大学毕业“闯荡”社会,张方已是宠辱不惊。

  “我哪里称得上神童?智力与一般人无异。”也许是不想给自己太多压力,张方总是先否定自己。

  在父亲张政眼里,张方不如小儿子张量聪明。

  “张方从小就老实,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很倔,认定的道理就不会改变。”按照张政的说法,正因为张方智力一般,自己在他的学习上花费了更多精力。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政读到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著作《教育过程》。“《教育过程》有个观点,认为采用一定的教法,有可能把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基本观念教给比传统年龄小得多的儿童。在这样的早年,有条不紊的教学,能够为儿童学习基本概念打下基础,日后加以利用,可对中学阶段的学习大有好处。”张政大受启发,开始自编教材。

  每天张方放学回家,张政就开“小灶”给他补数学。

  “所谓补课,就是教我一些超过学校教学大纲的内容。”张方说,“那个时候,基本上是白天在学校玩,放学回家再学习。”到小学五年级,张方已经学习了大学微积分、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知识。

  因为内容不一样,张方在数学上的突飞猛进,并没在小学发挥出来。惟一表现了一次,也挨了老师批评。那是张方做的一道求解梯形面积的题目被老师批错,便和老师辩论。老师说,错了就错了吧,分数就不还给你了。张方很不服气,对老师出言不逊:“你到底会不会做数学题?”接着就给老师出了几道题目,老师看了之后,面红耳赤,就把题目给了校长,要求张方道歉。张方说,从此,他在老师心目中的印象非常差,在学校的境遇也窘迫起来。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向全国招收首届少年大学生。张政得知后,向中科大力荐儿子。没多久,中科大的老师来到张方的学校,对他进行测试。

  “我记得很清楚,一共来了7位大学老师。”在学校会议室,张方从上午8点多一直考到下午5点多,中间只休息一个小时。“考试时,我可以随时和监考老师交流,比如有道题目要求我用归纳法解,可我没有学过归纳法,我向老师要求用其他方法解,老师一口答应。”张方说,他感觉大学老师出的题目,思维方法更多元。

  张政说:“学校通知了家长,我就赶了过去,一看这么长时间没出来,就知道张方能够解题,考大学有戏。”

  没过多久,张方接到了录取通知书。

  “我很开心,父亲说,我高兴得在地上打了个滚儿。”张方回忆道,“考大学是父亲一直灌输给我的目标,但那个时候,我还是个小孩子,对大学概念很模糊,印象中,大学就是校园很大、很好玩的一个地方。”

  张方成为上海首位少年大学生,一时传为佳话。在上海教育界,他是一颗闪亮的明星,被誉为“神童”。但张方对这个称谓感到很惊讶,“因为我觉得自己并不神奇,只是读书比别人好一点而已”。

  少年大学生

  想造飞机,结果分到了炼油厂

  中国科技大学位于合肥,这对张方来说,意味着要把上海户口迁出去。

  当时,户口是很被人看重的。张政担心儿子的户口会成为一个问题,因此要求学校将来把张方分配到上海。有了这样的承诺,13岁的张方成了中科大首届少年班的一员。



1楼2006-12-05 09:4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