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吧 关注:62,724贴子:603,496
  • 12回复贴,共1

是大师之死,还是国学之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是大师之死,还是国学之死? 

陈凌云 

相信任何一位初看《国学大师之死》的读者,都会和我有着相同的感触,首先会将目光聚焦在“之死”这两个字上几秒钟。然后就会开始思考,为什么要写国学大师的死呢?难道他们的死跟普通人不一样吗?

的确,他们的死没有太多的特殊之处。如果用今天的新闻眼光来看的话,除了康有为死于他人投毒;王国维因为信仰与价值观的失落投湖自杀;梁启超为西医所误,手术时被割错了一个肾之外,其他人的死都缺乏噱头。要不是因为他们是名人,肯定没有媒体愿意报道的。

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样一本书呢?读完全书后,我才似有所悟。从该书的副标题“百年中国的文化断裂”和前言“国学复兴大趋势”中,我理解了作者和出版者的意图与良苦用心——通过写这些人的死,来呼唤国学的复兴。这本书所写的十三位国学大师,生活在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之间,他们的死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生命的凋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随着这一代国学大师的逝去,国学日渐式微。以至于到了今天,复兴国学成为了话语中心之一。因而,出版方希望告诉我们的是:大师虽死,国学不能亡。

阅读《国学大师之死》的过程,我获得了另一段心灵的体验。当我们的灵魂与他们靠得越近,我们就越能体认出他们的崇高。特别是他们的生死观,更是让我肃然起敬。他们的死与常人无异,但他们的生死观却远远超越了常人的境界。

生死观,顾名思义,就是看待生死的态度。一般说来,我们谈论生死观,更多地是指对于死亡的看法。因为,人可以体验“生”,却无法体验“死”,因而对于“死”有着更多的神秘感与不确定感。幸好,人的记忆可以累积。我们可以通过对他人之死的体验,累积关于死亡的经验与认识。在历史的沉淀中,我们继承下来了很多关于死亡的真知灼见,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时刻都在震撼着国人的心灵,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

本书的十三位大师,都是这一伟大传统的继承者。




1楼2006-12-01 18:49回复
    梁启超晚年得了尿血病,仍带病受聘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坚持写作《辛稼轩年谱》直到无法提笔;在被协和医院的大夫误割了一个肾后,面对舆论对于西医的谴责与反对,毅然站出来为西医辩护,希望人们不要为了个别病例误诊而全面否定西医的科学性,从而影响到中国医学的进步。

    冯友兰在他逝世的那一年(1990年)初,曾对女儿宗璞说到:“庄子说过,生为附赘县疣,死为决痪 [1] (疒字头下之“奂”改为“丸”,需造字)溃痈。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张横渠又说,生,吾顺事;没,吾宁也。我现在是事情没有做完,所以还要治病。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到这年6月,以95岁高龄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五个月之后即道归山。

    ……

    他们的生命,为什么有着这么强大的力量?换言之,究竟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他们?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王国维、章太炎、梁漱溟等人的生死观中窥见一斑。

    王国维死后留下遗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藁葬于清华园茔地……他的死,表面上看是在殉清,其实体现的是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日渐式微的隐忧与无奈。王国维一生笃信旧学,不忍眼睁睁看着自己所信奉的东西消亡,只好选择自杀。正如陈寅恪评论王国维之死时所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他们的力量正是植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仰之中。

    章太炎曾说“吾死以后,中夏文化亦亡矣”;梁漱溟也有过相同的表述,“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说这话的人有两种情况,要么是异常自信,要么是对后世没有信心。这些大师的确都很自信,例如梁漱溟将自己一生的使命定为“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这样的天命绝无他人可以代替的,由此才会有对于死后情形的慨叹。在慨叹中,深深隐含着他们对于未来的隐忧;在隐忧中,他们更加坚定地履行着自己的人生使命。正如此,他们才能在国学成就上树立起不朽的丰碑;也正因缺此,今天的我们无法望其项背,只能徒劳哀叹。回顾近一百多年国学发展的历史,难道不正是被他们所预言了吗?于此,我们不得不慨叹:大师其实没死,是国学在一步步走向死亡。 

    今天,如果我们不能像这些大师一样,对国学有着如此深厚的依恋与忧虑,我们又怎能“复兴国学”呢?的确,国学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走向了死亡,但我们决不能说国学是毁在了他们这一代人手中。以这些大师的学识和信念,尚且没能阻止国学的衰亡;没有根基的现代人,又如何才能承担起“国学复兴”的伟大使命呢?这不是一个反问句,而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深思的疑问句。


    2楼2006-12-01 18:50
    回复
      是否 大师(或者大师之死) 象征意义 大于 显示意义


      3楼2006-12-01 18:55
      回复
        .


        IP属地:福建4楼2006-12-02 15:40
        回复
          都死了吧


          5楼2006-12-12 14:02
          回复
            • 124.129.94.*
            这本书中的康有为篇涉嫌抄袭,已引起原著作者的愤慨。

            [url]http://club.qingdaonews.com/cachedir/57/37/98/3798990_1.htm[/url]

            《国学大师之死》抄袭并篡改了我的文


            6楼2007-01-29 19:16
            回复
              • 220.190.203.*
              这本书中的康有为篇涉嫌抄袭,已引起原著作者的愤慨。 

              [url]http://club.qingdaonews.com/cachedir/57/37/98/3798990_1.htm[/url]


              8楼2007-02-06 14:45
              回复
                13个人我也不知道是谁但是但看写的几个觉得都不足以叫国学大师呀~王国维很厉害~反正这些人死了挺可惜~


                9楼2007-02-06 18:04
                回复
                  王国维是很可惜,才华学识后人都难望其项背。
                  不过他只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却没有思考国学的未来或者他他觉得未来是昏暗的……
                  其他诸人可能有不如王的地方,但在这方面比都走在王的前面


                  IP属地:江苏11楼2007-02-06 20:26
                  回复
                    王国维是很可惜,才华学识后人都难望其项背。 
                    不过他只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却没有思考国学的未来或者他他觉得未来是昏暗的…… 
                    其他诸人可能有不如王的地方,但在这方面比都走在王的前面


                    12楼2007-02-12 12:00
                    回复
                      wa a wa


                      13楼2008-08-23 19:48
                      回复
                        哀...


                        14楼2008-10-12 15:36
                        回复
                          • 221.218.46.*
                          就在想成长析出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也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


                          15楼2008-10-13 20: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