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末代机械扫描雷达:CAPTOR 在主动与被动式相位阵列电子扫描雷达于美、日、俄、法等国的新一代战机上大行其道的今日,身为新世代战机之一的欧洲台风式却一反潮流,“复古”的采用传统机械扫描雷达:CAPTOR;虽然以今日的科技而言,此举显得有些落伍,然而在考量机载主动阵列雷达的制造工艺仍过于高昂且高风险,而被动式相位阵列雷达又缺乏长远的潜力与发展性,对于财力有限,难以于短期内将高价高风险科技实用化的西欧诸国而言,使用已经发展成熟可靠的科技所成就的雷达系统仍不失为一风险最低且符合成本效益的选择;且在最新科技的影响洗礼下,CAPTOR虽然构型复古,但其性能表现仍不含糊,已非以往的传统机械扫描雷达可以比拟,并已尽可能的拉近和相位阵列电子扫描雷达之间的差距。
重要发展里程碑: 1991:击败改良自APG-65的MSD2000,获选为EFA的机载雷达配备。 1993:首具测试机型:ECR-90A装备于改**AC-111客机上进行测试,期间发现ECR-90雷达和EFA机鼻罩之间有干扰的问题,最后在重新设计天线后解除问题。 1997:首具战机测试雷达:ECR-90C被装置于EF2000 DA5原型机上进行测试,并于测试期间成功追踪两个空中目标,随后DA4原型机也予以安装,两原型机遂成为ECR-90发展阶段的测试机。 1999:其确定构型于二月间定型,并更名为CAPTOR 2001:三月间于德东进行模拟实战测试,期间最多对多达二十架的Mig-29与F-4进行同步追踪与接战模拟。
雷达性能诸元: 1. 第三代多模式脉波都卜勒雷达,由配属于海猎鹰FA.2垂直起降战机上的蓝雌狐雷达大幅改良而来,X-band,雷达重量193kg,模组化构型,硬体部份由61个Shop Replaceable Items (or SRIs) 和6个 Line Replaceable Units (or LRUs)所构成,易于拆换维修升级;软体部份则由真时软体控制雷达系统(written in ADA to MIL-STD 2167A comprises some 500,000 lines of code)。 2. 具有33种操作模式,可视作战情况需求,自动选定最适宜的雷达脉冲频率。 3. TWS模式下同步追踪扫描20个以上空中目标。 4. Data Adaptive Scanning (DAS):此模式可增进雷达对被选定之目标的追踪掌握能力,并尽可能的减少机械天线非必要之转动。 5. 尖峰输出功率据称是APG-65的两倍,据称在实际测试时,其能成功在距离185公里以外处追踪MIG-29G级数的空中目标,对大型空中目标的追踪距离更高达320至370km左右,其所能扫描侦测的空域范围则据信是APG-68V5(F-16C/D战机用)的三倍以上。 6. 长程多目标接战能力:
根据一篇来自2004年六月号的RAF官方月刊上专文,一名英国试飞员受访时透露:”在配合上流星级的新一代BVRAAM之后,台风战机最远可望能对200公里外的空中目标发动首波BVR攻击;两架台风战机则最多能同步导控16枚BVRAAM朝16个分离独立空中目标发动同步BVR攻击。” 7. 近距格斗:
可自动切换成high precision single target track,并可和飞行员头盔显示器相联结,由头盔显示器直接控制雷达天线的方向以获取发射短程AAM时所需的目标资料。 8. 对地作战,其主要操作模式有:
a. Beam mapping
b. Spot mapping
c. Sea and surface search
d. Ground Moving Target Identification (GMTI)
e. Surface ranging
f.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mode
(合成孔径雷达模式,在Tranch-1的EF-2000上将可对距离80公里外地面目标提供1公尺级解析度的目标影像,据信到了Tranch-2时,则更将精进至0.3m之解析度的地步;如同对空模式,以上各种对地操作模式CAPTOR均能视任务状况需要自动选定执行,而飞行员亦可透过声控系统,迅速切换不同模式与锁定目标) 9. 其他性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