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吧 关注:747,972贴子:3,400,705

浅谈苏联与国民党的关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半原创作品,资料收集贴,仅供参考。写作出于兴趣,可能会坑。
提要:苏联与国民党的关系,可能是上个世纪最富戏剧性的外交关系之一,其中颇多使人咂舌之处,读史到兴头,不禁想把苏联与国民党的关系做一梳理,与各位吧友切磋探讨。


1楼2012-03-22 20:33回复
    一、邂逅伏尔加河以东的地区,在20世纪初的西方看来不过是极度落后的地区,即以武力而论,这个区域中最强的俄国一败于英法,再挫于日本,声威扫地。而另一个代表中国,更是空有广阔的国土和众多的国民,在外战中可谓屡战屡败,几无可称之处。然而到了20世纪中叶,这种局面却骤然一变,引起这种变化的,正是两个人及他们背后的组织—列宁与孙中山。
    得益于武昌之役,列宁更早认识孙中山,但当时列宁根本不可能向孙中山提供任何帮助。孙中山的情况也大抵相似,他早期并无自己的基干力量可以倚靠。所谓同盟会,组织松散,力量脆弱,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其中充塞了不少江湖人士,孙中山本人便是一名“洪棍”(请自行百度)。这种做法一方面固然有助于建立反清同盟;另一方面,清朝既已消灭,同盟便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此后孙中山虽然依旧摇唇鼓舌,煞费苦心,却再也得不到各实力派的衷心信服和支持,屡次失败自是意料中事。孙中山曾为此叹息道:
    “一盘散沙、无从组织!”
    另一方面,另一位大佬列宁却有着极为坚实的基础,尽管他本人时常有被捕的危险,但当时的布尔什维克的事先布置却是有章有法,分毫不乱。攻占冬宫的过程轻松异常,与其说是作战,不如说是狂欢,有无严密的组织,效果大不一样!
    当年太祖闻知俄都之事,想见列宁之风范,慨然命笔曰: “如列宁之以百万党员,建平民格命的空前大业……有预备,有真正可靠的党众,一呼而起,下令于流水之原,不崇朝而占全国人数十分之八九的劳农阶级,如响斯应。”
    太祖将“百万党员”作为列宁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和资本,可谓英雄慧眼。
    另一方面,列宁的成功,也给了孙中山强烈的刺激,“一呼而起,下令于流水之原”的盛况,让他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象。在遭到陈炯明炮轰之后,孙中山对于国内的武人已经心灰意冷,长期的冷遇,又让他对英美日本心存芥蒂,这种情况下,寻求理念相似的苏俄支持,便成为近乎顺理成章之事。列宁和整个布尔什维克,此时此时也极为热衷于世界格命的理念,如果东方能响应十月红潮,不但可作为苏俄声援,扩大其影响。更有分担国际压力的现实利益,如此一来,苏俄与国民党怀着各自的心思,紧张地进行了第一次接触。
    


    2楼2012-03-22 20:34
    回复
      帮助(二)
      黄埔军校的架子总算搭起来了,真是件喜事!
      不过,且慢,军校没有枪!
      当时的中国,贫弱得连轻武器都无法自给,800名黄埔学生,只有不到300条枪,当时滇军范石生曾对草字头校长放话道:
      “你在黄埔办什么鸟学校,你那几根‘吹火筒’,我派一个营去就可以全部缴械。”
      怎么办?突然,有人惊喜地喊起来:
      “船来了!”
      什么船?
      苏联巡洋舰“沃罗夫斯基”号。
      船上有什么?
      8000支带有刺刀的步枪和400万发子弹,足够装备一个师!
      就这样,黄埔有了原始资本。
      


      7楼2012-03-22 21:16
      回复
        帮助(三)
        有了枪,不等于有了战斗力,李少荃为淮军搜罗了一大批先进兵器,去了朝鲜照样丧师辱国。
        关键在于当时的中国军队,还停留在封建军队的水平上,兵卒隶于私人,任将出于好恶。正是“早上学会河州话,晚上就把洋刀挎”。
        这种状态下,士兵毫无作战意志,也无心提高自己的杀敌本领。将领更是以投机专营,逍遥自在为目的。有人以北洋将领不杀敌将为民国范,其实这正是北洋武夫把士兵性命当游戏筹码的封建军阀表现。
        建立一支现代化(至少是近代化)军队已经迫在眉睫。
        为中国军队开启现代化进程的,还是一位苏联人,他的名字是布柳赫尔,德文则是布吕歇尔。


        8楼2012-03-22 21:29
        回复
          帮助(五)
          黄埔军校的日常工作,自有中国同志负责,布柳赫尔还在继续推行新的制度,其中以党代表制最为重要。
          这个党代表制,正是专门针对过去兵为将有那一套,真正将军队锻造成一支同心协力,令行禁止的力量。国民党不久就认识到了这样做的好处,直到逃台,蒋太子依然在搞政工。
          有了这一番整顿,黄埔学生为基干的新军队便有了新面貌,套用游戏术语,组织度飙升,后来东征时,学生军出力不小,打出了威名,使得很多老资格的军阀对这支年轻军队都刮目相看。
          以后的事暂且不谈,但是至少目前,这支新型军队已是中国最有活力的军队,不过这支军队一时还派不上用场。孙先生还是有点寄希望于利用老军阀力量和平解决问题,当然也不能排除他舍不得拿自己的心肝宝贝冒险,于是先去北京联系冯、张。这段时期内,黄埔军加速整编,迅速清理两广地盘,万一和谈不成,到时还要靠大炮说话。
          此时的黄埔军已是今非昔比,实力大为扩充,第一次援助后,苏联又接连三年运来了大批枪支弹药、军刀、大炮等军械。对迅速成长的国民党军队,苏联功不可没, 黄埔军校教授部主任王柏龄曾亲自讲述:
          “我们不能不感谢我们**的朋友苏联。也惟有**的朋友,才有这样的帮助”


          10楼2012-03-22 22:25
          回复
            靠谱~
            坐等更新~


            IP属地:云南11楼2012-03-23 00:09
            回复
              六、蜜月(一)
              通过与苏联三年多的合作,孙中山受益颇多,此时的他终于可以不再仰人鼻息,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做事了。
              对于给了他巨大帮助的苏联,孙中山也是有几分感激的意思的,他曾对苏联人表示:
              “我对从前所信仰的一切几乎都失望了,而现在我深信中国格命的唯一实际的真诚的朋友是苏俄。”
              苏联出人出钱出枪出炮,为帮助孙中山不遗余力,孙中山自然也不能无动于衷,他在上个世纪20年代多次严词激烈地抨击帝国主义,一方面是当时迎合民间普遍存在的反帝情绪,另一方面也为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打了气。
              同时,孙中山在蒙古问题上也做了比北洋军阀更大的让步。1924年在会见蒙古国民代表蒙古巴先生时,他曾表示:
              “外蒙古到民国以来脱离中国,内政是很修明的,在陆军一方面也练了很多的骑兵,所以他们现在便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孙中山承认蒙古独立,虽然有几分侥幸思想,希望在内地完成统一后再与蒙古结成一个联邦制国家,但毕竟是其他政治人物根本不敢做的事,可谓惊世骇俗。
              再观察到孙中山这些举动后,苏联也感到十分满意。


              12楼2012-03-23 07:24
              回复
                蜜月(二)
                最能体现苏联与国民党蜜月关系的,还是对两位领袖人物的葬礼上。
                列宁去世时,正值国民党“一大”,消息传来,孙中山获悉即赶到会场,中断大会正在进行的议程,向到会代表报告了这一不幸的消息,并发表了纪念列宁逝世的演说。随后的追悼活动可谓隆重,一大闭幕3天,广州各机关下半旗3日致哀。国民党还于2月24日召开追悼大会,孙中山主祭,还写下了“国友人师”的哀悼词。
                仅过了一年多,孙中山也去世了,第二天,俄共中央专门开会决定致哀,共产国际在对世界工人的信中讲到: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朋友,而且也是西方各国工人和东方各国劳苦大众至死不渝的朋友”
                双方都给了对方领袖极高的评价,表面上看,双方的关系十分融洽,但实际上,双方新的领袖都是实用主义者,不可能再全心全意支持另一方,再加上中国国内环境悄然变化,融洽的表面下实际是涌动的暗潮。


                13楼2012-03-23 07:45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2-03-23 08:15
                  回复
                    艹字头向托洛茨基提出,苏俄从蒙古出兵,直捣北京,有历史根据?


                    16楼2012-03-23 08:16
                    回复
                      北伐(二)
                      北伐的第一个对象,乃是秀才吴子玉(不是某位吧友)
                      对这个人,不少人的印象很不错,认为他斯文,有修养,其实他的修养是对上层人物表现的,对于劳工未必如此,当年京汉铁路工人 运动时, 吴佩孚深思熟虑,乃仿效美国的做法,出动军队包围工人,同时杀了一大批人。
                      北伐时,吴佩孚的兵力约20万,但杨虎城在西安竖起了反直大旗,吴佩孚见自己有被前后夹击的危险,不得不分兵10万去围困西安。孙传芳在东南则是遥相观望,不肯出力,这样一来,就给了北伐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机会。
                      作战初期,久经战阵的吴军极为蔑视南方那群没见过世面的新兵蛋子,但结果是湖南的吴军被北伐军打得一塌糊涂,武昌大震。
                      吴佩孚绝不敢丢掉湖北这块地盘,否则到时候北伐军北上,杨虎城出关,自己死无葬身之地,于是他集中了自己的主力,在贺胜桥汀泗桥坚守,老吴的这些家底子毕竟还有些本事,北伐军连攻不克,最后第四军拼尽全力,才击溃了吴军,此役之后,吴佩孚大势已去,张发奎和叶挺则是声名大振。
                      


                      17楼2012-03-23 08:38
                      回复
                        出自金一南《苦难辉煌》:
                        蒋介石向他转述孙中山的建议:从华南和蒙古兴兵,夹击中国北方军阀。
                        谁从蒙古出兵,孙中山没有说,蒋介石也不明谈,却显然是指望托洛茨基领导的红军。


                        18楼2012-03-23 08:42
                        回复
                          北伐(三)
                          眼见吴子玉输得这么快,这么惨,孙传芳顿时恐慌了起来。
                          三个军阀中,孙传芳实力最弱,吴佩孚有汉阳兵工厂,张作霖有东三省兵工厂,兵械尚足以自给,而孙传芳则没有这些本钱,不过他占据的东南五省向为丰饶之地,要是能与吴佩孚互为犄角,兴许还能撑一段时期。于是他急忙向湖北派出援军,同时开始向江西集结兵力,准备侧击北伐军。
                          但为时已晚,这一边,北伐军士气如虹,一举攻拔武昌,那一边江西的北伐军又向孙传芳猛攻,孙传芳不是北伐军对手,顿时大败。
                          北伐军进步如此神速,真是大出所有人的意料,其实苏联顾问在北伐军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据网上相关资料,苏联元帅布柳赫尔曾多次乘坐飞机到战场上观察,并参与制定作战计划,与此同时,苏联的航空队更是直接参战。
                          北伐前,苏联就援助了国民党许多R-1飞机,北伐中,苏联飞行员驾驶飞机,直接执行军事任务,其中可查到名姓的有克拉夫佐夫,他与另一架飞机在武汉向北洋军投掷炸弹,支援进攻,可以说,苏联为北伐战争除了不少力。


                          19楼2012-03-23 15:14
                          回复
                            八、伪装
                            列宁去世后,对苏共的新任领袖斯大林世人争议颇多,但不得不承认,这个格鲁吉亚人才能委实出众,从来只见过他占别人的便宜,没见过别人能占苏联的便宜。
                            如此精明的斯大林,一辈子可能只被两个人戏耍过,一个是阿道夫·希特勒,另一个就是草字头。
                            直到北伐军占领南京,草字头对苏联一直相当恭敬。
                            早在北伐前,草字头曾是共产国际中地位最高的中国人,国民党也多次申请加入共产国际。
                            不仅如此,草字头在公开场合中,也一再称赞苏联对中国歌名做出的贡献。他的宝贝儿子,此时正在苏联念书。
                            斯大林对草字头信之不疑,多少是被鲍罗廷误导了,鲍罗廷非常注意扶植黄埔,认为这是唯一可以信赖的力量,作为黄埔的头领,草字头自然也受到了他的青睐。
                            就这样,草字头以一个歌名将领的面目,成功赢得了斯大林的信任,此后苏联的物资依旧源源而来,草字头的肌肉一天比一天发达。
                            1927年,是中国各种势力大分化的一年,而对此毫无所知的斯大林,正忙着一件事:把亲笔签名的照片通过邵力子送给草字头,而在莫斯科,草字头依旧是最受欢迎的外国人之一。


                            21楼2012-03-23 16:00
                            回复
                              九、摊牌(一)
                              在鲍罗廷的纵容下,草字头的胃口越来越好,不过虽然他的实力越来越强,但还是有所顾虑,迄今为止,国民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苏联的帮助,连他自己都说:
                              “苏俄同志不来指导我们格命的方法,恐怕国民格命军至今还不能发生。”
                              正因为如此,草字头对于离开苏联后是否依然能成功,尚无把握。
                              但只要草字头还心存大志,他就必然走上与苏联决裂的道路,因为他的职位固然已经很高,但毕竟还是军人,而只要国民党还是苏俄体制,就绝不会允许军在党上的情形发生。
                              有鉴于此,草字头一边笑言哑哑,尽量不使苏联疑心,一边则加紧寻找新的金主。
                              新的金主还真被找到了,这就是北伐军的新属地上的江浙财团,他们掌握着雄厚的经济实力,靠山则是英美。
                              在与草字头一番接触后,江浙财团的头面人物认定草字头必成大器,决定全力支持他,这也意味着草字头可以搭上英美这条线了。
                              有了新靠山的草字头开始着手摊牌的准备工作,首先,他极力拉拢被打败的官僚买办,招降纳叛,加速培植自己的势力,不久,他的做法已经跟被他打败的北洋军阀相差不大了。当时有句说法,揭破了时局的实质:
                              “军事北伐,政治南伐”
                              在这种情况下,草字头向苏联彻底摊牌只是时间问题了。
                              


                              22楼2012-03-23 19: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