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30日漏签0天
周立波吧 关注:264,900贴子:751,556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48回复贴,共4页
  • ,跳到 页  
<<返回周立波吧
>0< 加载中...

《孽债》沪语版引发的争论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自家桃園
  • 知名人士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编剧 叶辛
  写下这个题目,当年围绕《孽债》沪语版引发的争论,似还历历在目。   在回忆这场有趣的争论之前,我想先讲一件与此有关的小事。今年春天,我收到“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王维周同志寄来的一篇论文:“《孽债》现象与语言立法”。   这是一篇很长的学术论文,作者寄给我的仅仅只是中篇第五节及以下的部分内容。他从沪语版电视连续剧《孽债》讲起,讲到《孽债》现象,讲到《孽债》与方言的关系,继而探讨了方言与文化,方言会不会长期存在等等语言学上的问题。我饶有兴味地读了这些文字,觉得作者的研究和探讨很有意思,不但对语言专家会有启示,就是对作家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关于《孽债》沪语版引发的争论,其实在“对于《孽债》的批评”这篇文章里,我已提及一二。记得,沪语版《孽债》刚在北京播出,就有人说:“同这部长达20集的连续剧在上海播放时曾出现万人空巷的火暴局面,创下了电视剧收视率最高记录相比,北京的观众反应比较温和,其间的重要原因是听不懂上海方言。”许多北京人说,上海话“阿拉阿拉”的像外语,一句都听不懂,虽说下面有字幕,可效果毕竟不一样,让人干着急。还有的北京人对用方言来表现上海人生活的“原汁原味”不以为然。他们举出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外国电影一律用普通话配音,却不会让人感到不是原汁原味。   在中央电视台决定播出普通话版的《孽债》时,天津《今晚报》特地报道:《孽债》虽好,沪语难懂,此是非吴语地区观众看沪语版《孽债》之憾。为此,上海电视台求索制作社赶制了普通话版,3月底完成,中央电视台将从4月12日起,在第3套节目8点档黄金时间向全国播放《孽债》普通话版,以后还将在5频道播放。   北京、天津两地区的观众反映,在其他地区的观众中也有同感。可以说,在不讲上海话和听不懂沪语的省市的报纸版面上,几乎都有类似的批评意见。可能也正是这种批评来得较为普遍和直率,剧组听到了这一反映,及时制作出了普通话版,供中央电视台和各地省区台选用。   但是,看过普通话版的上海观众,则普遍反映普通话版不如沪语版生动、过瘾。导演黄蜀芹在报纸上专门就此介绍说:“以往,沪语出现在影视中只是偶尔说几句,点缀一下,大规模地采用沪语这次还是首次,目的是想表现上海人实实在在的生活,真实地再现上海人的生存状态,甚至原生状态。演员们经过一周的努力才渐渐适应,而且兴趣越演越浓。运用上海话,还帮助演员更真实准确地找到感觉。《孽债》中的演员表演几乎个个到位,这与运用上海话有关。”   在上海,沪语版《孽债》得到的是一片赞誉之声,有人说:“听《孽债》中上海人的满口上海话,不禁想起六十年代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以及《满意不满意》,这两部以沪语为主的方言喜剧片,后来也制作了普通话版本,两种版本我都看过,感到沪语版的艺术感染力要强一些。这次《孽债》用沪语,又有新的突破,效果更佳。”   还有人反映说:“目前使用居多的‘沪语版’引发了一股学说上海话热。而沪语的使用,使不少渴望了解上海的外地观众有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连上海本地33家外资银行的不少人也都希望通过此剧学说上海话,以求商战中的不时之需,外地观众学说上海话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   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孽债》沪语版的意外收获了。   还有报纸以“赞浦东阿奶”为题,专门评说了这一剧中并非主要人物的老人,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她利用了上海话的优势,活龙活现地演出一位真正的上海市井老太。   上海的《采风》杂志,在沪语版引发争论的高潮中,在1995年第4期上,做了一栏“热门话题”——从《孽债》看上海话的魅力。编者说:电视连续剧《孽债》在上海播出后,其轰动程度是惊人的,远远超出当时的《渴望》与《编辑部的故事》。关于《孽债》的讨论,一些报刊已有刊载,本刊从语言民俗学的角度邀请各界人士对《孽债》进行探讨。   俞亮鑫(《新民晚报》记者)说:我记得要搞沪语影视片是三年前由谢晋提出来的。当时谢晋提出后,很多名作家提出反对意见,感觉不美,以为沪语只能达到滑稽戏水平,而滑稽戏只能拍出轻喜剧,插科打诨,不大可能拍出上乘的东西。当时觉得要拍上海的母语片,语言是个关键,上海的语言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真正体现出沪语魅力的作品倒是《孽债》,《孽债》为了生活化,是用语言的陌生来展现环境的陌生,没想到效果会这么好。这次《孽债》成功我有几点感想:首先,剧中许多话如用普通话讲,上海演员就有装腔作势之嫌。现在是原生态的东西,沪语的间接效果使演员拍到后来,自己有了创作欲。演员真正进入了状态,并且是愈演愈有劲。其次,使用上海话关键是能否将剧中本身的主题及人物行动表现得恰如其分。大规模使用,《孽债》属首次,这将对以后上海影片的走向很有影响。语言表现的好坏不在于语言本身的形式,而更在于真实性。剧中许多话只能用原汁原味的沪语讲出来,才能有魅力和韵味。   《孽债》用沪语表现人物性格是非常传神,非他莫属的。如吴冕演的角色有句话:“侬哪能放心得下啊?”表现出其善良的特性;还有马老板的那句:“侬放只码头给我跳跳,我也拎得清。


  • 自家桃園
  • 知名人士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非常符合他的身份,用普通话就难以达到好的效果。   葛明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滑稽王小毛”编导)说:看了《孽债》,最令我开心的就是大量运用了沪语。普通话在上海推广失败,是因为上海人讲上海话的根基很深,但为何在文艺领域里人们反对用沪语,我觉得可能是滑稽戏作为舞台艺术没有弄好的缘故。   电视剧《孽债》完全反映的是生活的愿望。电视剧在语言处理上有特色,就易产生共鸣。剧中表现上海的生活非沪语莫属,细微的表情只有在讲上海话时才能表现出来。比如吴冕演的角色中,有一句“怪勿啦?”说时就有一种特殊的表情,是上海人的语言表情、动作,别人不一定能学得像。因为剧中运用沪语的恰当,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上海人独特的气质、表情与精神风貌。   《孽债》没有媚俗,是生活化的艺术,因而获得了语言上的成功。我有种感觉:《孽债》中的沪语运用不但没有过分,有的甚至没有到位。《孽债》开了一个运用沪语非常成功的电视剧先例,使人们更加树立起上海人讲上海话的信心。 巢宗祺  (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教授):《孽债》中的角色使用的方言与人物的环境、文化背景吻合,因而使人物更丰满,更有层次感。   我们对使用方言要有信心,但也要慎重,不要在兴奋当中滥用,语言要提炼,更要恰当地运用。希望《孽债》带来的成功作为一个契机,将滑稽戏也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带动海派文化提高到更新的层次。 钱丽芳  (上海金沙江大酒店总经理)说:看了《孽债》把胃口吊起来了,我作为普通观众谈些想法。使用沪语不是猎奇,而是突破。如叶辛所说,当初上海话作为密码使用,为了怕云南孩子听懂,但到后来,产生了亲和力。我感觉严晓频演的梅云清的三场感情冲突戏,沪语的魅力极佳,一是得知丈夫隐瞒了过去事实时,二是与李爽在一起,差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三是终于想明白,去阳台晾晒衣服。特定的感情都展示了出来。比如那句“价长价大的一个小囡来了”,如翻译成普通话:“突然之间,又高又大……”味道全不对了,而且只能她讲,别人代替不了她。   当然沪语也有缺点,南方话和北方话不一样,北方话有豪言壮语之势,战争片就不能使用沪语,譬如《高山下的花环》就不行。   语言是一种载体,载体要与内容相结合。《孽债》有感情戏,使用沪语能抓住观众,沪语容易出感情,引起心灵共鸣,但不能因《孽债》中使用沪语的成功,就出现一窝蜂的现象,滥用是要失败的。   一晃眼,自沪语版《孽债》于1995年元月在上海首播,已是第七个年头了。记录下关于沪语版引发的争论和不同看法,也还是颇有意味的罢。   (2001年11月)


2025-08-30 05:34: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自家桃園
  • 知名人士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没看过,哪位大虾有收藏?


  • 自家桃園
  • 知名人士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俞亮鑫(《新民晚报》记者)说:
我记得要搞沪语影视片是三年前由谢晋提出来的。当时谢晋提出后,很多名作家提出反对意见,感觉不美,以为沪语只能达到滑稽戏水平,而滑稽戏只能拍出轻喜剧,插科打诨,不大可能拍出上乘的东西。
-------------------------------
?


  • 幽默懂伐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网上有


  • 自家桃園
  • 知名人士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哦


  • 自家桃園
  • 知名人士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上海的《采风》杂志,在沪语版引发争论的高潮中,在1995年第4期上,做了一栏“热门话题”——从《孽债》看上海话的魅力。
编者说:电视连续剧《孽债》在上海播出后,其轰动程度是惊人的,远远超出当时的《渴望》与《编辑部的故事》。关于《孽债》的讨论,一些报刊已有刊载,本刊从语言民俗学的角度邀请各界人士对《孽债》进行探讨。
---------------------------------------


  • 自家桃園
  • 知名人士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当然沪语也有缺点,南方话和北方话不一样,北方话有豪言壮语之势,战争片就不能使用沪语,譬如《高山下的花环》就不行。
----------------------------
?


2025-08-30 05:28: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黄浦清风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某些北方人打压上海的阴暗心理可窥一斑!!!!
1.“还有的北京人对用方言来表现上海人生活的“原汁原味”不以为然。他们举出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外国电影一律用普通话配音,却不会让人感到不是原汁原味。”
10年来,所有进口片都是原版打字幕,没有见这些北方人跳出来反对。奇之怪也!!!!
说他们崇洋媚外还是什么?
反正都说不通!!!!!他们就是混账东西!!!!!!!!!!!!!!!!
2.“很多名作家提出反对意见,感觉不美,以为沪语只能达到滑稽戏水平,而滑稽戏只能拍出轻喜剧,插科打诨,不大可能拍出上乘的东西。”
上海人平时生活是滑稽戏?上海的成就是滑稽戏?
拍都没拍,就下否定定论。是否脑残?非也!恐惧也!!!!!
老夫只能说,这些小农同国际反华势力相勾结,共同谋杀祖国文化多样性,达到最后毁灭中华文化的罪恶目的!!!!!!!!!!!!!!!!!!!!!!!!!!!



  • 武康路的花园
  • 人气楷模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正是上海话版《孽债》的火爆播出,收视击败所有央视热剧,掌握文化话语权的北胡系惊恐万状,担心北胡文化失去正统性,气急败坏的实行野蛮推普,严禁上海学校幼儿园说上海话,以图釜底抽薪,并出台政策禁止方言影视剧,我上次说过,上海导演江海洋10年前他曾经筹划拍一部上海话电视剧,但是北京不发许可证,说上海话的电视剧如果播出,会破坏普通话的权威性,以致上海话到今天面临消亡的边缘。



  • 黄浦清风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侬打压我小清也是残酷无情滴!!!!


  • 黄浦清风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字字血,声声泪,激起我仇恨满腔


  • 成都小子
  • 核心吧友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粤语都争不上来,上海话包括吴语4、5千来万人讲的话,免了吧!况且不顾吴语面子,直呼“上海话”。


  • 幽默懂伐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可毕业后,去了中国许多其它城市,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种情况不是针对所有城市的,那个所谓的“推普运动”,主攻城市原来只是上海。
===========
这个也太。。。。


2025-08-30 05:22: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黄浦清风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你羞于提起的老家方言有多少人在讲?
世界上几百万人口的国家、民族也多得是。他们的语言你也要消灭?
你这个反人类的巴子人渣!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48回复贴,共4页
  • ,跳到 页  
<<返回周立波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