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鱼类品种不多。下面陆续推出白洋淀鱼类统计,但其中有些可能是86年干淀后就灭绝的。
先说泥鳅类。
1,泥鳅
须5对,最长口须后伸到达或稍超过眼后缘。无眼下刺。鳞小,埋于皮下。尾柄。上皮褶棱低,与尾鳍相连。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尾鳍圆形。**靠近臀鳍。小型底层鱼类。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当水缺氧时,可进行肠呼吸,而在水体干涸后,又可钻人泥中潜伏。以各类小型动植物为食。分批产卵,繁殖期主要在5~6月。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最大个体可长达300毫米,肉质优良,为出口水产品之一。

2,大鳞副泥鳅
体形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较泥鳅体鳞为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近臀鳍起点。生活习性与泥鳅相似。数量较少。

3,中华花鳅
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尾柄较短,尾鳍稍圆或平截。体侧沿纵轴有10~15个斑块,尾鳍基上侧具一黑斑。小型底栖鱼类,生活于江河水流缓慢处。以食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藻类为主。

4,刺鳅
体细长。吻尖而突出,具游离皮褶。上下颌均具绒毛状齿。体被细鳞、无侧线。背鳍有33~34枚硬刺。无腹鳍。背、臀鳍基步极长,与尾鳍相连。底栖鱼类,栖息于多水草的浅水区。个体不大,一般体长在250毫米以下。

先说泥鳅类。
1,泥鳅
须5对,最长口须后伸到达或稍超过眼后缘。无眼下刺。鳞小,埋于皮下。尾柄。上皮褶棱低,与尾鳍相连。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尾鳍圆形。**靠近臀鳍。小型底层鱼类。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当水缺氧时,可进行肠呼吸,而在水体干涸后,又可钻人泥中潜伏。以各类小型动植物为食。分批产卵,繁殖期主要在5~6月。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最大个体可长达300毫米,肉质优良,为出口水产品之一。

2,大鳞副泥鳅
体形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较泥鳅体鳞为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近臀鳍起点。生活习性与泥鳅相似。数量较少。

3,中华花鳅
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尾柄较短,尾鳍稍圆或平截。体侧沿纵轴有10~15个斑块,尾鳍基上侧具一黑斑。小型底栖鱼类,生活于江河水流缓慢处。以食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藻类为主。

4,刺鳅
体细长。吻尖而突出,具游离皮褶。上下颌均具绒毛状齿。体被细鳞、无侧线。背鳍有33~34枚硬刺。无腹鳍。背、臀鳍基步极长,与尾鳍相连。底栖鱼类,栖息于多水草的浅水区。个体不大,一般体长在250毫米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