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吧 关注:81,586贴子:1,407,158

【戏剧文化】大将风度——谈《长坂坡》赵云的表现艺术(文字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高盛麟
原贴及图片版见:http://tieba.baidu.com/p/823387567
扫描:飞云当千
手打:中有汉家云 陌上竹桃 网球拍


1楼2012-02-21 13:07回复
    文:
    大将风度
    ——谈《长阪坡》赵云的表演艺术
    《长阪坡》是长靠武生的重头戏,赵云的唱,念,做,打的分量都很重,演技要求也较高,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掌握它。杨小楼先生当年演的《长阪坡》,曾获得内外界很高的评价,一致称赞他把赵云演活了,故有“活赵云”之美称。杨先生的《长阪坡》能获得如此的卓越成就,这除了他本人的基本功扎实,艺术造诣深厚之外,还得力于当时与其配戏的演员搭配整齐,配合默契。我幼年曾多次看过杨先生演出这个戏,当时的演员支配是这样的:杨小楼的赵云,郝寿臣的曹操,钱金福的张飞,贾洪林的刘备,许德义的张颌,迟月亭的文聘,王瑶卿或梅兰芳的糜夫人,关丽卿的甘夫人,王长林的夏侯恩(即送死将)。这些配戏演员,艺术造诣都很深,其中不少人是流派的创始人。我每次看了这出戏以后,总是非常激动兴奋,印象极为深刻。尤其是杨先生把赵云的大将风度,演得极其鲜明生动,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因而,我从小就非常喜爱这出戏,并暗下了决心,等我长大了也要唱《长阪坡》。我从富连成坐科出来之后,就拜丁永利先生为师,请他给我说了杨派的《长阪坡》。后来,这出戏成了我经常演出的剧目之一。在长期演出中,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条件,以杨先生的表演艺术作楷模,着力在塑造赵云的大将风度上下功夫,这就是稳健凝重,果敢机智,雍容大度,温文尔雅,下面我就来谈谈这几个问题。
    稳健凝重
    长靠武生所扮演的角色,大多是武将,元帅,先锋之类的人物。赵云在刘备手下是一员重要将领,在当阳长阪坡时,刘备对他倚为心腹,将保护家小的重任交给了他,显然因为他是一位沉稳持重的将军。为了表现这一点,需要运用造型和表演等为艺术手段,来细致地进行刻画。杨小楼先生有很多优越的天赋条件,他身体魁梧,扮相英俊,嗓音浑厚宽亮,一扮上戏就有相儿,一出台就有分量,一唱一念就有气派。我和杨先生相比,无论哪方面都相差很远,当然只有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自己的理解来演。要表现赵云的稳健凝重特征,我认为首先要注意从造型上想办法,俗语说的,要知道会扮戏。杨先生扮戏很讲究,大体上有三种不同手法:一,根据人物年龄不同来化妆,如《长阪坡》的赵云年轻,要扮得喜兴一点,《阳平关》的赵云年龄大一些,扮的就庄重一点;二,根据人物的处境不同来化妆,处在优势和胜利的,如《甘露寺》的赵云,扮的就喜兴一点,处于劣势和败退的,如《战冀州》的马超,就扮的黯淡一点;三,根据人物性格的不同来化妆,如赵云,马超,高宠都是俊扮,这三个人性格各不相同。赵云是风华正茂的将领,又有沉着机智的特征,《三国志。蜀书》上对他有这样的描写:“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所以,就要扮的庄重,并在庄重中带点英气。马超是血气方刚的将领,又有刚烈暴躁的特征,这就要扮的黯淡一点,在黯淡中点火气。高宠是世袭王爷,又有年轻而骄矜的特征,这就要扮的明亮一点,在明亮中带点稚气。这些不同的手法,要从眉宇间底色的深浅,眉毛和眼睛斜吊的高低角度等细小地方体现出来。我看有人在演《长阪坡》时,赵云按小生化妆办法,弄得满脸脂粉气,不是美而是“媚”,那赵云就轻飘了,没有分量了,大将风度也就没有了。我根据杨派路子,脸上稍稍打了点底色,再扑点粉,划划眼圈和眉毛,也抹点胭脂,而印堂红抹的稍微宽粗一点,还在印堂红上加抹点朱砂,使赵云更喜兴一点,更精神一点。虽然赵云当时是受命于败军之际,承命于危难之间,但他能在败退之中勇敢进击,成功地突围而出,是胜利的英雄形象,所以把他扮得更喜兴一点,更精神一点是合乎情理的。为了使赵云扮相更明亮一些,我还把赵云的大靠作了一点小小改动。过去,赵云穿的靠底色是白的,靠和靠旗的镶边是黑缎子的,这当然也很漂亮。到了50年代末,我和搞服装的同志商量,是否改成宝蓝色缎子镶边为好?他按我的建议制作出来之后,大家都说这身靠比原来亮多了,人物也显得更英俊了;同时,人物的色彩,仍保持着威武凝重的特点。
    


    2楼2012-02-21 13:07
    回复
      如赵云在“快扭丝”锣鼓声中上场,反圆场,蹉步,再到台中间唱两句西皮散板:“黑夜之间破曹阵,主公不见天已明。”第一句“黑夜之间”后面有一个拖音,“破”字使用喷口劲儿;第二句的“天”用立音扬起来。这两句唱腔没有使什么花腔,以朴质爽朗,韵味醇厚取胜,接下来是一大段脍炙人口的独白,这段独白可以分为三个小段落:第一段是“且住!昨夜四更时分,与曹兵截杀往来,今已天明,不知主公家眷逃往何方去了?”这一段是介绍情况,念的节奏稍为平稳舒展一点。第二段是“哎呀且住!想主公将二位主母并幼主阿斗重托在俺赵云身上,昨晚军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见主公?”这一段是赵云感到自己没有尽到保护刘备家小的责任,使二位主母和阿斗失散了,问题非常严重,内心不免紧张,所以念这段词儿要由慢到快,语调铿锵、顿挫有力。第三段是“也罢!俺不免勒转马头,杀入曹营,好歹要寻找二位主母与小主人的下落也!”这一段是赵云表明决心,念的节奏更要加快,流利紧凑。总的来说,这一段念白要求吐字清晰、峻拔有力,如同江水奔流,一泻千里。后面其他许多念白和唱腔,要随着规定情景和人物感情的不同而随之变化,,但又不离开稳健凝重这一基本特点。这里我觉得赵云的唱念应注意两点,一要注意赵云是武生应工,唱念与老生应有明显区别,否则,就削弱了行当的艺术特色;而要注意赵云的唱腔应当朴质爽朗,清晰大派,不宜大耍花腔,拉大长腔和使用小疙瘩腔。那样,就削弱了赵云稳健凝重的这一特点,也影响了他那种大将风度的表现。
      


      4楼2012-02-21 13:14
      回复
        果敢机智
        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赵云做了“强挚壮猛”的评价,赵云的性格特征是果敢中见机智,机智中见果敢,刘备曾夸赞说:“子龙一身是胆也。”我们常说他是胆大心细、智勇双全。京剧《长坂坡》是运用武打形式来表现赵云的这种勇武的特征的。在武打中,又采取了夸张对比的手法使赵云的这种勇武的特征更为突出。第一种是强与弱的对比;第二种是强与强的对比。什么是强与弱的对比呢?在《长坂坡》中给赵云安排两次斩将夺马和一次斩将夺剑的情节,武打动作也很简单,赵云一挥枪“一盖、一扎”和“一绕、一扎”这样一个回合,就将三员曹将刺于马下。这就是用弱衬强,以轻取烘托威勇。这几下把子虽然很简单,但也要掌握分寸,注意劲头姿势,脸上表情要很自然,要有真实感。什么是强与强的对比呢?《长坂坡》中给赵云安排了“大战”和“落陷马坑”的武打情节,这些动作就很繁重复杂,赵云的对手不是无名之辈,她们都是曹营中赫赫有名的将领;同时,这场战斗又不是一对一的对杀,而是一人要和八员大将轮流大战,用这样的夸张手法来突出赵云“临危不惧,从容若定”的弥天大勇和英雄气概。这就是强与强的对比,以强显强.


        5楼2012-02-21 13:16
        回复


          雪鹰领主
          关注雪鹰领主吧,并捧场5000T豆,去领取
          活动截止:2025-12-31
          去徽章馆》
          IP属地:浙江7楼2012-02-21 13:18
          回复
            当糜夫人唱到“阿斗付与将军来抱定”时,赵云以为糜夫人同意上马突围,但他又机警地看见糜夫人脸色不对,马上意识到糜夫人是不会上马的。这时,赵云准备接阿斗所伸出的一双手,突然像触电一样猛缩回来,双眼直瞪瞪地望着糜夫人,并连连摇手和作揖,请求她不要这样做。两人往里翻,又摇手作揖。再翻回来,还是连连向糜夫人打躬作揖。糜夫人将阿斗放在地上,赵云跑步向前,连忙抱起阿斗,还是耐心劝糜夫人赶快上马,糜夫人说:“啊,将军,那旁有人来了。”赵问:“在哪里?”糜说:“在那里。”赵说:“待臣看来。”赵云转身,向那边一看,并没有看见曹兵杀来,他突然意识到情况不妙,于是急转身而发现糜夫人正在投井,他急忙赶上前去抢救,结果只抓下一件衣服,这就是“抓帔”。以上表演,处处体现了赵云既果敢、又机智的特征。
            这里再谈两个表演问题,一个是“抓帔”。要把这个动作做好,得有旦角的密切配合。我在上海演出这个的时候,多半是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芙蓉草(赵桐珊)先生给我配演糜夫人。赵先生的“跑箭”和“抓帔”演得非常精彩。他曾经对我说过,“抓帔”有几个窍门要注意:一是在穿帔的时候,先要将里面一件褶子的水袖卷叠起来再穿帔,以免两层水袖在表演时搅在一起了,这样在抓帔时,里面的水袖随着外面帔的水袖抓下时就顺势抖开了。二是在赵云转身之后,糜夫人要赶紧转身往里走,并将帔的纽带解开,同时要把线尾子倒到身体前面来,这样,就将背部全部露出来了,好让赵云抓帔。不然,赵云抓帔时就会连线尾子一起抓住造成掭头。三是赵云抓着帔往下剥时,旦角身体要向前倾斜一点,两只手要伸向身体后边一点,这帔才好往下剥。赵云“抓帔”也有几个窍门:一是将手掌贴在帔上,先向上一搓,然后再抓住,这样可防止连同把里面的褶子一起抓住。而是为把握起见,冬天演出,还要在中指弄点唾液湿润一下,以免打滑抓不住。暑天手上有汗就不必这么做了。
            第二是“抓帔”以后的表演问题。我在“抓帔”之后,走一个反蹦子再单腿跪下唱四句西皮散板。有人问我,有的演员演到这儿走倒扎虎合适不合适?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介绍一下过去的两种演法,一种是走反蹦子,俞菊生、杨小楼等先生都是这么演的;一种是走倒扎虎,何月山等先生是这么演的。对后一种演法历来有争议,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抱着孩子走倒扎虎,身体来个大翻个儿,那不把孩子给摔死了吗?持赞同意见的人认为,戏曲是可以夸张一点的,身体来个大翻个儿,孩子也不一定准会摔死,怎么不能走倒扎虎呢?我个人认为,艺术表演问题,不要说得过死了,我们京剧表演艺术中有不少夸张的手法,为了表现赵云用力过猛,抓的那头突然失重,身体失去平衡而摔倒了,这也说得过去。但是不是可以吧阿斗先放在一边,再“抓帔”,走倒扎虎,那就合理一些。我曾经给一位青年演员出过这个主意,被那位青年采纳了,演出时效果也不错。而俞菊生和杨小楼两位老前辈总是坚持自己的演法,也有他们的道理。我个人认为,就俞和杨两位先生的武功基础而言,他们扎大靠走一个倒扎虎那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他们之所以不肯那样演出,主要还是考虑到人物形象问题。让赵云走倒扎虎往台上一趴,这对赵云的大将风度恐怕就有损害了。根据这样的理解,所以,我演到这儿,一直是按杨派演法,只走反蹦子。
            


            10楼2012-02-21 13:19
            回复
              发完了= =扑哧,摆渡的和谐真搞笑,本来谁也不会在意那个词儿,楞被弄成这样.
              不知算不算多此一举,因为原有一版图片版,文字补在后面,但偶觉得这样看着更清楚点.
              


              13楼2012-02-21 13:23
              回复
                另这篇文不用加精.


                14楼2012-02-21 13:25
                回复
                  囧,加完发现拍子的14楼。。。为毛不加嘛,找起来也方便嘛。


                  15楼2012-02-21 13:34
                  回复
                    有骗精嫌疑啊汗


                    16楼2012-02-21 14:00
                    回复
                      那你把之前的图片版撤精不就好了。。。


                      17楼2012-02-21 14:07
                      回复
                        那怎么可以??人家是正了八经兴师动众找的文扫描上来的原始版,没那个帖哪有这个贴?
                        偶这个算什么,少了没关系多了也不多= =


                        18楼2012-02-21 14:23
                        回复


                          19楼2012-02-21 14:25
                          回复
                            都加也没关系啊~~那个是先发的,这个是照顾手机党,以后做吧刊起来可以直接复制黏贴多美好啊~~


                            21楼2012-02-21 18:32
                            回复
                              随着流行文化占领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戏曲也好,歌剧也好,都在高度的精英半精英化,不可否认,技术含量是真高,不过,也真是曲高和寡,危险得很。


                              22楼2012-02-22 16: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