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就是一种能量和程序的结合,也可以说是生命机构与天地法则的结合。这种结合的合理性体现为生命物质形态。所以生命形态有问题一定是能量和程序有问题。所有的疾病(生理的、精神的)都是程序和能量问题的有形表现。所以我常说一句话:进门休问荣辱事,一看颜色便得知。
所谓定力,是指心念可以长时间专注于某一心境的能力,即思维对某一过程的专注程度。这是人生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从世俗生活的角度来看,一切事业的成功都是专心致志的结果。从情绪上来看,当思绪可以集中于一境时,我们处于心平气和的愉悦状态之中,反之,波动、混乱、游移不定的思绪则表现出烦乱、懊恼的心情。另外,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讲,念力即意志力,定力则具体指意志力的坚强程度。因此,定力的强弱直接反映着人的自控能力的高低。
所谓定力的修练,就是对于生命自控能力的修练。这是一件极为有价值的事情,因为,人类的自控能力正在逐渐减弱。情绪失控、行为错乱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正在成为欲望与情绪的奴隶,社会时尚已深深地操纵了我们。盲从、妄动,放纵、任性,人类正在可怕地丧失自主性。在这个繁杂混乱的时代,为了生命的快乐与自在,我们急需一份定力。
中脉,就是整个骨髓腔,尤其是从骨盆经脊椎到大脑,这就是人的灵魂家园,精神通道。人的所有品质,如坚强勇敢、智慧坚强、大度大气等等都存在于此。现在的问题是要经过专心的关注训练,使此空间通道不断扩张,内部生命能量不断充沛,而且经过合理的思维训练是能量运动秩序化、程序化。跑步、走路等等一切活动的目的皆在于此,这叫专心。
身体是灵魂的载体,人不懂修身,不致力于修身,灵魂何所依,灵魂何得安宁?
目中无人,目空一切是生命状态的最高境界。
财富是有智慧、有勇气的人创造的。
曾国藩说: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尽在言语中。哪里不好使练那里。《大学》曰:自天子以至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身之不修,不知所可以。
生命的茁壮受到了抑制,要解放才能回归到本来美好的生命状态 。
思维是人类的根本特征之一。如果说呼吸是人类生理的根本基础,那么,思维就是人类心理的根本功能。从整体上讲,人生是一种感觉。因为有感觉,我们知道自己还活着;因为有感觉,我们分出了自己和世界。世界是感觉中的世界,自己是感觉中的自己。世界和我们自己只是一份感觉对象而已。如果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存在, 世界对于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从生理上讲,人生是一系列感觉的**。那么,是什么在进行这种感觉呢?是我们的认识。一切感觉都是认识的手段,是认识的触角与信息源。认识才是人生的根本属性。认识是什么?认识,具体表现为人类脑髓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出发点与归宿。脑髓的思维以一定的认识论(世界观)为标准,支配并处理着人类的感觉过程,然后,形成新的认识从而形成各种情绪、表现各种行为。这就是人生的整个过程。
由此可见,思维过程是人生的本质过程。因此,生命的修炼就是以思维为目标进行修练。这也就是佛教中的念力修行。当你内观自身时,其实不是在看,是在想,在进行特定的思维。佛教强调万法唯识、世事无常。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只是一种认识,一个幻觉。世人戴着有色眼镜所看见的色彩,本质上并没有客观存在的不变的实物。看透了这些,就是看破了红尘,看破红尘并不是灰心意冷,恰恰是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因此,佛法中关于念力(即思维)的修行部分最为详细、精采。其中,尤以藏密功法最为具体、实用,可操作性及实效性都非常强。
简单的勤学苦练,百人之二百的努力是蠢人才会做的事。 智慧的人选择改变观念、解放思想。
一个人时的舒服放在众人面前有可能就不舒服了。意思是说,真正的舒服不是休息状态,而是处于发展状态。社会在前进,人必须进步!
习艺如登万重山,先生言语是指南;若知其中真滋味,只有功夫不间断。又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明师指路。
很多事情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
关键看人如何学习,而不是看他如何努力 。
人和动物的最大差别在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就是意味着人类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人和人的最大差距就在于此。
呼吸是人类最主要、最永恒的事业之一。呼吸是生存的基础。对于常人来说,这是不可停止的第一事务。然而,呼吸是可以减缓乃至在感觉中消失的。这是一个事实。修练一段时间之后即可得到亲身体会。那时,因为这人生第一事务都已平缓乃至无觉了,其它事情也就渐渐地不再令人烦乱了。你将获得一份平和、宁静的人生。这也是一种事实。更进一步来说,这一步是让你的思维集中起来去观察身体的变化,修养身心的基本方法。
1、注意不是把气吸进了胸部。
2、注意不是把气吸进了腹部。
3、注意是把气吸进整个骨髓腔、耳朵、头发,使之不断扩张、生长,然后又进入身体。
4、注意是气进全身后又从全身(尤其是毛发,毛发可视为大地的绿色植被)呼出。
5、注意全身通透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