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官话吧 关注:1,737贴子:54,545

【西官控必备常识】明末官话调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下图文引自高田时雄《明末官话调值小考》
…现在只对声调符号而说,《西儒耳目资》的五声符号,即清平 (ˉ)、浊平(ˆ)、上声(ˋ)、去声(ˊ)与入声(ˇ)等,每一个符号很可能来自西方古典语言的补助符号,但其高低升降的形状也应该是模拟实际调值的。郭居静利用这些符号来记录汉语声调时,他的头脑里也许浮现了乐谱。如果现在能够看到这样的乐谱,那就对拟测明末官话调值很有价值。郭居静的乐谱当然已不存在,但天主教传教士材料中并非没有。…


1楼2012-02-03 06:25回复
    …梵蒂冈教廷图书馆藏有一部手抄汉拉字典(Borgia Cinese 475),是意大利汉学家蒙突奇(Antonio Montucci, 1762-1829)旧藏书之一。这部字典原来是拿玻里传信部红衣主教安得捏里(Cardinal Antonelli)收藏,后归英国著名外交家斯当东(Sir George Leonard Staunton, 1737-1801)之手,蒙突奇购得此书是1811年。字典是从“一”至“钥”的部首排列,写在用红色刻印的格纸上,每页横排10 行,行分3 栏,左为汉字字头与其拉丁字母标音,中栏最宽,留给拉丁文注解,右栏横竖两分计作4 栏填进同义字。后有附录几种。书前有导论称作《著作目的与使用法》(Operis ratio et usus)。其中谈到官话声韵,而特别对于声调调值加以很明确的说明,即用乐谱来描述五声。“音乐(=乐谱)可以大约记录这些声调如下(musica possit aliqualiter describere hos tonas sic)”。

    清平与浊平都用全音符来表现,而上去声则用连接四个十六分音符的,然则音长似有很大的差别。但按理说,除了短促的入声字以外,每个字的音长基本是平衡的,所以此处不应该照样理解。因为上去声有高低升降,所以为了表现平滑的音高推移,就采用十六分音符的连音符。至于入声用两个十六音符,明显地表示其为短促的声调。总之,这可以说是一种易懂而令人信服的方法。如用五度标调法,五声各个调值可以定为:清平33、浊平11、上声42、去声24、入声12 或23。这部字典的导论何时由何人所写是无法得知,可能稍晚一点,但出于在华天主教传教士之手是不容置疑的。那麼,即使不是一无所改地继承郭居静的乐谱,肯定
    是一脉相承有所根据的。…


    2楼2012-02-03 06:2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引用完毕,以下我的看法。
      以ia为例,他给了五线谱,但需要注意前面没有分高低谱号,加调号后分别是
      清平iā 第三线的二分音符
      浊平iâ 第一线的二分音符
      上声ià 从第四线递减到第二间的四个八分音符
      去声iá 从第二线递增到第三间的四个八分音符
      入声iǎ 从第一线递增到第二线的两个十六分音符
      原文的五度调值漏了5,我自己的【结论】:
      明末官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的调值分别是
      44 11 53 24 短12


      3楼2012-02-03 06:33
      收起回复
        西官以外接近手抄汉拉字典者http://tieba.baidu.com/p/1059319963


        4楼2012-02-03 06:50
        回复
          呵呵,我之前也设想过用音符来表现。没想到真有史料。
          我一直觉得,我们这边的石门县,阴平跟入声貌似都接近45,但是明显阴平拖得长,而入声短。


          IP属地:广东5楼2012-02-03 10:37
          收起回复
            明代官话在西南地区的推广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但常鹤,天沔包括那个黎平,如此接近北京话音调的疑问在我心里还没完全解开。还有湖广填四川与西南官话形传播途径的问题?


            IP属地:广东6楼2012-02-03 11:11
            回复
              四川和云南的西官明代就定型了,和湖广填川关系不大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2-02-03 11:49
              收起回复
                不可妄下断言。从调值看,湘西,鄂西,云贵川都有共同之处,应有源头。但这个源头也不免跟湖广有联系啊
                而且词汇与湖广的接近是最好的证明


                IP属地:广东8楼2012-02-03 12:44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雅棉小片遥望石门哈哈哈


                  9楼2012-02-03 12:58
                  回复
                    从明英宗时陆容《菽园杂记》「又如去字,山西人为库,山东人为趣,陕西人为气,南京人为可去声,湖广人为处。」来看,湖广去=处这个特点早於填川。
                    黎靖小片kuasen了,不一定是川黔派的。
                    目前最符合本帖所述调值的方言是桂柳话,川黔话的声调与之已有偏离,湖广不太一样还是多正常的。
                    至於神似北京麼…我还疑惑主流客语的四个舒声怎那麼北京。


                    10楼2012-02-03 13:05
                    收起回复
                      雅棉小片神马情况?仁富片的入声应该是一个声调近似湖广吧,然后恰好跟去声相似了。跟常德市区类似?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2-02-03 13:06
                      回复
                        雅棉入派阴平,不过四川话各地除了西南固定的散字外浊入没有分调痕迹;
                        只知调类在结果上是近似的。


                        12楼2012-02-03 13:09
                        收起回复
                          标题亮了。。。
                          西官控


                          13楼2012-02-03 17:47
                          收起回复
                            从情理来说,这来源是大家共同来源于明官的可能性大呢,还是后者都由湖广重建的可能性大呢?从层次来说,非湖广的大多更纯净一些,而不像湖广一带含有比较明显的底层。从文献来说,湖广填川发生在清初,且不是县官组织的一次性人口重建(《圣教入川记》),而在下所见的文献描述的四川、云南的方言都已经不出明代官话体系了(《问奇集》《蜀语》《
                            五马先生纪年》、兰茂书)。妄耶?岂妄耶?
                            


                            IP属地:四川14楼2012-02-03 19:14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湖广话云贵话都是同时各自独立发展,源头是南京话,但是移民主体是江西人,一部分江南人混居在一起需要普通话,军屯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西南的话高度统一就是这个原因


                              15楼2012-02-04 23: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