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吧 关注:18,739贴子:435,728

广东梅州“梅魁第”,天王祖居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发表于 2011-11-14 20:21:12
9月17日,距梅州城区40多公里的梅县西北部偏僻小镇石坑镇礤梅村人潮涌动、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来自粤、赣、闽、皖、桂五省30多个市县的1500多名洪氏后人代表敲着锣、打着鼓从各地赶来,到太平天国农民领袖洪秀全的祖居地“梅魁第”参加祭祖活动。 后裔同心念天王
笔者在“梅魁第”看到,洪氏后裔们正按大小辈分站定位置,面对摆满“三牲”、水果等贡品和香坛的供桌,随着礼仪官口号声,一起恭敬地向先祖牌位行跪拜礼、上香、焚烧纸钱、燃放烟花爆竹后,在族中长辈的带领下,晚辈开始向长辈行拜见礼。现年70多岁的洪氏后人梅庆伯告诉笔者,“梅魁第”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元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为当时梅县石坑洪氏始祖念九郎率妻携子由丰顺布心到梅县石坑镇礤梅村安居之后所建。每年这个时候,各地的洪氏子孙都会赶到“梅魁第”。在三年一大庆之时,更是盛况空前,连居住在国外的洪氏后裔都会不远万里赶到 “梅魁第”参加祭祖活动。
自2005年梅县把 “梅魁第”列为乡村游第五专线旅游景点后,许多游客开始慕名而至。为使更多的海内外游人更好地一览 “梅魁第”的风采,原居住在“梅魁第”的10多户洪氏子孙们自愿从祖屋里搬了出来,并积极发动海内外洪氏后裔捐款100多万元,按修旧如旧的原则修葺祖屋。眼前的“梅魁第”分上中下堂、二横屋、一围龙,有池塘和两个凉亭及停车场,占地共800多平方米,气势十分雄伟。
洪氏后人都说:“‘梅魁第’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源。”每年这个时候,他们都会互相联络沟通,相约回来祭祖。作为洪氏的子孙他们都十分敬念“洪天王”一心为民众谋利益的 “天下一家,共享太平”高尚品质,并经常用来激发自己在和谐社会中更加努力工作,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1楼2012-02-02 15:35回复
    太平天国失败后 史载梅县和花县两地洪氏族人共被清兵斩杀两万多人 抄家灭族 不少人逃走 隐姓埋名 或者远走南洋 广州花都官禄布村 现在有500多洪氏族人 是辛亥G命后才重新回来的。


    2楼2012-02-02 16:0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安徽淮南的洪氏后人曾亲自到梅县和花县两地认祖归宗。


      3楼2012-02-02 16:13
      收起回复





        


        6楼2012-03-15 13:22
        回复
          天王洪秀全祖居(梅魁第)简介


          


          7楼2012-03-15 13:36
          回复



            9楼2012-03-15 13:47
            回复



              10楼2012-03-15 13:48
              回复
                广东花县《洪秀全族谱》所录宗祠对联为证:由嘉应徙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籍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也学也,恢复敦煌之遗风 ;由嘉应居石坑,尊祖敬宗,长念馨香俎豆;迁花峰住官禄,光前裕后,宏开礼乐冠裳。(花县官禄布洪氏宗祠壁联)。此联之嘉应是指今日广东梅州市--梅州市在清朝时称为嘉应州。


                11楼2012-03-15 13:5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天王族谱世系表
                  据婺源县旧志与《洪氏宗谱》记载,清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其祖居是江西婺源。
                  《洪氏宗谱》中记载:唐代,洪氏二十七世祖洪延寿(官至长史),自安徽歙县篁墩迁婺源黄荆墩(后为浙源乡轮溪村,今之鄣山乡车田村)定居。
                  广明间(880~881),洪氏二十九世祖洪古雅(官至大司农)的次子洪玉,因黄巢起义避居乐平枫木桥;再经十四或十六世,其后裔洪贵生又迁潮州府丰顺县汤田布心(今梅州市丰顺县丰良镇布新村)定居,其后迁至嘉应州石坑堡(今梅县石坑),再由石坑迁往广州花县。
                  洪秀全是洪氏世系的第十六世。
                  洪秀全祖先洪氏二十六世祖洪师敏、二十七世祖洪延寿、二十八世祖洪汉宗、二十九世祖洪古雅墓葬均在婺源。
                  今鄣山乡车田一带洪姓居民均属洪延寿后裔。
                  


                  12楼2012-03-15 14:11
                  回复
                    从很多客家人的族谱可以看出,客家人是由江淮推进到江西,然后由江西进入闽粤混合少量土著形成的。最近的源头就是江西,再往上就可能是江淮等地。客家人以汉族为主体肯定是毋容置疑的,因为汉人到来之前,客属地区都是很少人的,拿梅州来说,两宋时期万余平方公里人口不过五万,再经过蒙元的大屠杀,人口已经只剩下万把人,地旷人稀,后来邻近省份的人填了进来,人口才重新恢复并大增。所以说唐朝的那些什么百越什么畲族的跟客家关系都不是很大,都是支流不是主体,因为他们始终人口都很少。汉人到来之后,人口才大量增加,才有了门第之见,崇文重教的风气。客家人是最不忘祖的,到哪里都带着祖宗的牌位,甚至到了国外都要不远万里回来寻根问祖。怎么可能忘记自己是什么民族。


                    13楼2012-03-15 14:37
                    回复
                      洪天王祖先入粤后几百年就一直是讲客家话的,潮州府丰顺县汤田布心也就是现在梅州丰顺县丰良镇是纯客镇,梅县石坑就不用说了。广州花县的客家人改革开放以前全数会说客家话,甚至现在也还有很多人会说,因为客家人迁徙是聚族而居互相照应,而不是单个,所以改革开放以前客家人聚居地基本都还说客家话。因为是传统的自然村。当然那时候还没有客家话的名称。但没有不等于不存在这种语言。


                      14楼2012-03-15 14:44
                      回复
                        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
                        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hotspot/qhch/whx/200408160123.htm


                        16楼2012-08-24 18:40
                        回复
                          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
                           秘密聚议处三堆石尚存
                          历史闪回到1843年7月间。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洪秀全、冯云山、洪仁3人相约来到一条名叫石角潭的小河,跳到水里洗净全身,完成了“洗礼”的仪式。就这样,一个秘密的**团体——拜上帝会创立了。
                           近年由于兴修水利,天马河多次改道,石角潭已荡然无存。但另一个见证革m命星火的秘密聚议处——三堆石,至今仍完好无损。
                           历史学家考证,位于村后丫髻岭半山腰的三堆石,确为秘密聚议的风水宝地。自下往上看,根本见不到人影。而从高处俯瞰,山下情形却一览无遗。
                           据传,此处乃洪秀全幼年放牛时无意中觅到的宝地,后来竟为革m命的酝酿立下了汗马功劳。
                           走出纪念馆的时候,抬头依然是洪秀全握刀挺立的铜像。驻足凝视,犹感当年千军万马前的英雄豪气。当地人说,这是客家汉子的“硬颈”精神!
                           如今,逢年过节或祖宗忌日,洪氏的后人便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乡虔诚祭拜。
                           他们说,洪秀全是地地道道的客家汉子。
                          史书记载,1849年,洪秀全、冯云山再次在花县相聚,并完成了《太平天国》的最终定稿。这本太平天国的符瑞文书,意在宣传洪秀全以皇上帝次子,也就是以天子的身份,率领信徒建立人间天国。这是他们在花县为建立太平天国所做的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他们在花县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1849年夏天,洪秀全、冯云山重上广西,太平天国运动自此轰轰烈烈展开。此生,他俩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19楼2012-08-24 18:46
                          回复
                            区长访谈
                             花都区副区长张文兰:
                            把洪秀全故事集中故居展示
                             记者:开发与洪秀全相关的旅游资源,花都已采取了哪些措施?
                             张文兰:目前以秀全命名的道路和景点有秀全大道、秀全公园、秀全中学、洪秀全故居和洪秀全纪念馆等。1999年以来,区政府共投入500余万元,用于洪秀全故居第一期复原工程建设,征地12.58亩,故居景区的面积由原来的4000平方米扩大到13000平方米。去年,秀全故居迎来了第一辆公交车,结束了洪秀全故居开放40多年不通公交车的历史,并将故居、纪念馆和公园等景点串起来,方便了广大游客。
                             记者:在故居复原扩建方面有何规划和设想?
                             张文兰:以后将逐步把洪秀全的“故事”集中在故居,拟在故居景区设立天朝名人塑像。并打算利用复原的客家民居增加一些陈列展览,开设农家式旅店。还可用木桩圈地形成演武场,设太平军所用的石担、石锁、硬弓等,并设置战鼓、大锣供游人演练。  记者:在进一步开发洪秀全故乡游等旅游资源方面,花都区近期有何举措?
                             张文兰:拟于今明两年复原冯云山的故居。以故居为中心,发掘建设“三堆石”、“童年游泳处”等多处新的景点。同时,新建城区的命名、小区命名等继续考虑选用与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起义有关的名字。并拟于2006年编辑出版太平天国诗词集,专门收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众将领的诗文和其他有关的诗文。

                            洪秀全青年时期手植的龙眼树。


                            20楼2012-08-24 18:4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上个月我大伯给了我一张洪氏源流志。简报。第二期


                              21楼2013-06-28 20: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