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拳击
拳击,最初称西洋拳,19世纪末传入上海,流行于租界地区。斜桥总会、法国总会等租界体育组织都先后开展拳击运动。20世纪30年代,回力球场、西侨青年会建成,成为拳击比赛的主要场所。民国19年(1930年)2月回力球场开幕时,球场老板从南洋请来职业拳击手进行表演。以后在逸园、工部局市政厅、跑马厅等处,也经常进行职业拳击赛。西侨青年会则以业余拳击为主,每隔两周,在篮球馆进行一次比赛。参加者大多数为外国士兵、水手和商人,只有少数中国人参加过比赛。
华人练习拳击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精武体育会请澳大利亚华侨,澳洲57公斤级拳击冠军陈汉强任拳击训练班教练。陈汉强在上海培训了一批我国早期拳击手,其中最著名的有郑吉常、郭振英、周士彬、顾伯麟、张华强、许连生、瞿建训等。郑吉常,广东中山人,17岁练拳击,创造了用左手快速连击以迷惑对手,然后相机用右手重拳击倒对方的战术。此战术成功率很高,在民国20年(1931年),连胜日本选手。由于他左拳出手快如蛇之吐信,被拳击界称谓“远东毒蛇”。
民国26年,日军侵占上海,租界沦为“孤岛”。迁至租界的精武体育会,在抗日战争时期仍断断续续举办着拳击训练班。基督教青年会于民国29年开始举办拳击训练班,请法籍犹太人雷巨(D.B.Reich)任教练。该会每隔两周举行一次拳击邀请赛。参加者有精武体育会、西侨青年会、俄罗斯总会、法国总会、犹太总会等单位。
40年代,上海曾进行过5次规模较大的业余拳击赛。
(1)民国30年秋第一届中西业余拳击赛,由基督教青年会主办,地点于四川路青年会篮球场。由著名拳师“小雷雨”冯慰仁主持。美国、西班牙、俄国、意大利、葡萄牙、朝鲜、日本侨民参加,中国有孙天民、郭振英、李培根、蒋惠廉、周士彬参加。结果圣约翰大学学生郭振英获63.5公斤级冠军,周士彬获第三,其它三人落选。
(2)民国32年秋中西拳击义赛。由上海国际红十字会主办,门票收入救济上海难民。地点在智仁勇女中大草坪(今上海展览馆)。中国仅周士彬、蒋惠廉参赛。
(3)民国32年,中国武术与拳击比赛。由武术家王子平、蔡桂勤发起,经徐德馨邀请葡萄牙、西班牙、白俄罗斯等国选手参加。由于中国拳术与西洋拳术规则不同,胜负难分,仅为一次交流活动。
(4)民国35年秋,第二届中西拳击赛,由基督教青年会主办,孔祥熙资助并出席发奖。有意大利、俄国、葡萄牙、西班牙、菲律宾、朝鲜等国的侨民参加,中国选手由精武体育会选派。结果周士彬、顾伯麟分获中乙级(67公斤)和中甲级(71公斤)的冠军。陈祖良、高士宗分获以上两级别的亚军。
(5)民国37年,旧中国第七届全运会拳击赛。分八个级别,上海队共6人,由王怀琪任领队,周士彬任队长。在市体育馆比赛六天,观众场场满座。结果上海队获3项冠军、3项亚军。冠军为轻量甲级(60公斤)黄曾修;中量丙级李恺(63.5)公斤;中量乙级(67公斤)周士彬。亚军为轻量丁级(51公斤)梁永贵;轻量丙级(54公斤)胡寿澄;中量级(71公斤)黄妙龙。
抗战开始后,外侨职业拳击手撤离上海,中国职业拳击手增多,最著名的有蒋惠廉和黄亨利。随着职业拳击手的增多,出现了拳击经纪人。国际海员徐德馨在40年代开始从事拳击经纪人工作。他在民国34年(1945年),曾创办中华拳击会,主办拳击比赛。
职业拳击手水平较高但不准参加业余拳击比赛。
解放初期,拳击活动比较活跃。基督教青年会仍是拳击活动的中心,分别在2处会所举办拳击训练班。八仙桥会所仍由雷巨任教练,四川路会所由周士彬任教练。1950年5月4日,青年会在八仙桥会所举办了拳击比赛,有大同中学、复旦大学、东亚体专、沪江大学、沪江附中、圣约翰大学附中、精武体育会、中华体育会、环球化学厂、青年会等10个单位40余人参加。1950年6月,上海民主青年联合会军体部和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共同举办了中西拳击对抗赛,门票收入用以救济失业青年。1950年,中华拳击会应香港中国健身会邀请赴港交流,由徐德馨任领队,队员9人,在香港举行了3场比赛。在最后一场比赛中引起了赛场观众之间的冲突,为此曾受到舆论界的批评。
拳击,最初称西洋拳,19世纪末传入上海,流行于租界地区。斜桥总会、法国总会等租界体育组织都先后开展拳击运动。20世纪30年代,回力球场、西侨青年会建成,成为拳击比赛的主要场所。民国19年(1930年)2月回力球场开幕时,球场老板从南洋请来职业拳击手进行表演。以后在逸园、工部局市政厅、跑马厅等处,也经常进行职业拳击赛。西侨青年会则以业余拳击为主,每隔两周,在篮球馆进行一次比赛。参加者大多数为外国士兵、水手和商人,只有少数中国人参加过比赛。
华人练习拳击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精武体育会请澳大利亚华侨,澳洲57公斤级拳击冠军陈汉强任拳击训练班教练。陈汉强在上海培训了一批我国早期拳击手,其中最著名的有郑吉常、郭振英、周士彬、顾伯麟、张华强、许连生、瞿建训等。郑吉常,广东中山人,17岁练拳击,创造了用左手快速连击以迷惑对手,然后相机用右手重拳击倒对方的战术。此战术成功率很高,在民国20年(1931年),连胜日本选手。由于他左拳出手快如蛇之吐信,被拳击界称谓“远东毒蛇”。
民国26年,日军侵占上海,租界沦为“孤岛”。迁至租界的精武体育会,在抗日战争时期仍断断续续举办着拳击训练班。基督教青年会于民国29年开始举办拳击训练班,请法籍犹太人雷巨(D.B.Reich)任教练。该会每隔两周举行一次拳击邀请赛。参加者有精武体育会、西侨青年会、俄罗斯总会、法国总会、犹太总会等单位。
40年代,上海曾进行过5次规模较大的业余拳击赛。
(1)民国30年秋第一届中西业余拳击赛,由基督教青年会主办,地点于四川路青年会篮球场。由著名拳师“小雷雨”冯慰仁主持。美国、西班牙、俄国、意大利、葡萄牙、朝鲜、日本侨民参加,中国有孙天民、郭振英、李培根、蒋惠廉、周士彬参加。结果圣约翰大学学生郭振英获63.5公斤级冠军,周士彬获第三,其它三人落选。
(2)民国32年秋中西拳击义赛。由上海国际红十字会主办,门票收入救济上海难民。地点在智仁勇女中大草坪(今上海展览馆)。中国仅周士彬、蒋惠廉参赛。
(3)民国32年,中国武术与拳击比赛。由武术家王子平、蔡桂勤发起,经徐德馨邀请葡萄牙、西班牙、白俄罗斯等国选手参加。由于中国拳术与西洋拳术规则不同,胜负难分,仅为一次交流活动。
(4)民国35年秋,第二届中西拳击赛,由基督教青年会主办,孔祥熙资助并出席发奖。有意大利、俄国、葡萄牙、西班牙、菲律宾、朝鲜等国的侨民参加,中国选手由精武体育会选派。结果周士彬、顾伯麟分获中乙级(67公斤)和中甲级(71公斤)的冠军。陈祖良、高士宗分获以上两级别的亚军。
(5)民国37年,旧中国第七届全运会拳击赛。分八个级别,上海队共6人,由王怀琪任领队,周士彬任队长。在市体育馆比赛六天,观众场场满座。结果上海队获3项冠军、3项亚军。冠军为轻量甲级(60公斤)黄曾修;中量丙级李恺(63.5)公斤;中量乙级(67公斤)周士彬。亚军为轻量丁级(51公斤)梁永贵;轻量丙级(54公斤)胡寿澄;中量级(71公斤)黄妙龙。
抗战开始后,外侨职业拳击手撤离上海,中国职业拳击手增多,最著名的有蒋惠廉和黄亨利。随着职业拳击手的增多,出现了拳击经纪人。国际海员徐德馨在40年代开始从事拳击经纪人工作。他在民国34年(1945年),曾创办中华拳击会,主办拳击比赛。
职业拳击手水平较高但不准参加业余拳击比赛。
解放初期,拳击活动比较活跃。基督教青年会仍是拳击活动的中心,分别在2处会所举办拳击训练班。八仙桥会所仍由雷巨任教练,四川路会所由周士彬任教练。1950年5月4日,青年会在八仙桥会所举办了拳击比赛,有大同中学、复旦大学、东亚体专、沪江大学、沪江附中、圣约翰大学附中、精武体育会、中华体育会、环球化学厂、青年会等10个单位40余人参加。1950年6月,上海民主青年联合会军体部和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共同举办了中西拳击对抗赛,门票收入用以救济失业青年。1950年,中华拳击会应香港中国健身会邀请赴港交流,由徐德馨任领队,队员9人,在香港举行了3场比赛。在最后一场比赛中引起了赛场观众之间的冲突,为此曾受到舆论界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