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13年(1924年)春,利用县城义仓积谷创办福安县立扆山中学,校址在冠后义仓(今市一中教师旧宿舍楼),同年11月16日正式开学。民国18年6月,在校生增至105人。民国22年,改名福安县立初级中学。民国24年8月,县立初级中学奉令改办县立初级茶业职业学校。次年8月,升格为省立福安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此间,县内无普通中学。
民国27年(1938年)冬,福建省立三都初级中学内迁福安坂中。民国30年,设在坂中的省立三都初级中学升格为完全中学,9月,奉令招收高中部新生。
民国32年(1943年)8月,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改为普通中学建制,定名县立初级中学。此间,福安有中学2所,其中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各1所。民国34年,县内2所中学共开办21个教学班,在校生774人。其中省立三都中学开办15个教学班,学生524人,县立初级中学6个教学班,共有学生250人。
民国36年3月,省立三都中学迁回宁德三都,福安县剩有中学1所。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时,福安县立初级中学在校生371人。
1950年2月,福安专署决定三都中学再迁福安,与县立初级中学合并,定名为三都福安联合中学,是年,4月3日正式上课。1952年,联合中学在校生422人。1953年,有中学教学班18个,学生527人。1955年7月,三都福安联合中学改名福安第一中学,并利用穆阳镇原福安师范校舍创办福安第二中学,9月,开始招生。全县中学增至2所、在校生887人。1957年8月,福安专署创办全省第一所民族中学——福安民族中学,是年,福安有中学3所,在校生1365人。1960年,福安二中迁往赛岐。在原校址创办福安第四中学,同时将甘棠中心校附设初中班定名为福安第五中学,加上在柘荣的福安第三中学(时柘荣并入福安县)和民族中学,全县共有中学6所,在校中学生总数2535人。
1961年6月,福安五中(甘棠初中班)撤销,其学生并入甘棠农业中学。同年,柘荣复县,福安第三中学划归柘荣县管辖,福安全县中学4所。至1962年,福安中学仍为4所,学生数1205人。
1965年7月,在城关金鸡垅小学增设初中班,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全县中学增至5所,其中完中1所,初级中学4所。1966年7月受“文化大**”冲击,当年小学毕业生统考后,未予录取,各中学处于停课状态。
1968年9月,各区、公社成立招生办公室,开始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因有1966~1968年3届小学毕业生,原有5所中学容纳不下新生,故在城关、甘棠、溪柄、溪潭创办附设初中班(溪潭初中班称福安三中溪潭分班)。另外,原上白石农业中学招初一新生一个班。全县中学数增至8所,当年招收初中新生1774人。
1970年,在“把学校办到贫下中农家门口”的口号下。全县中学由8所增至16所。加上小学附设初中班,春季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人数达1105人。1971年1月,阳头、溪柄、溪潭、甘棠的附设初中班改称公社中学,上白石农中改称上白石公社中学,并且和原有的4所中学一起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
1972年1月,县内有民中、一中、二中、三中、城关中学、溪柄中学、溪潭中学、上白石中学、社口中学、下白石中学、甘棠中学等完全中学11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戴帽初中班达70多所,最多的潭头公社小学附设初中班达11所。
1977年9月,在潭头、溪尾、康厝各开办中学1所,坂中长汀“五七”中学和溪潭双峰“五七”中学增设高中班,全县中学增至16所。1982年9月,增设福安县赛岐初级中学。1984年9月,创办福安县韩阳中学。
1985年1月,除福安一、二、三中保持原有校名隶属县管之外,福安城关、下白石、甘棠、溪柄、上白石、社口和韩阳中学,依次更名为福安第四、五、六、七、八、九、十中学,隶属乡镇管理。此外,全县初级中学有溪潭、潭头、康厝、湾坞、溪尾、赛岐、松罗、坂中等8所,小学附设初中班20所。在校生达15327人,学生数比1979年增加28%,比1972年增加1.77倍,比1965年增加5.9倍。
1990年,福安市有完全中学9所,初级中学7所,小学附设初中班3所,职业中学附设初中4所,共计中学33所,共有班级354个(内普通高中班级64个),在校生数17620人(内普通高中3031人),女生6769人,占38.35%。
民国27年(1938年)冬,福建省立三都初级中学内迁福安坂中。民国30年,设在坂中的省立三都初级中学升格为完全中学,9月,奉令招收高中部新生。
民国32年(1943年)8月,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改为普通中学建制,定名县立初级中学。此间,福安有中学2所,其中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各1所。民国34年,县内2所中学共开办21个教学班,在校生774人。其中省立三都中学开办15个教学班,学生524人,县立初级中学6个教学班,共有学生250人。
民国36年3月,省立三都中学迁回宁德三都,福安县剩有中学1所。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时,福安县立初级中学在校生371人。
1950年2月,福安专署决定三都中学再迁福安,与县立初级中学合并,定名为三都福安联合中学,是年,4月3日正式上课。1952年,联合中学在校生422人。1953年,有中学教学班18个,学生527人。1955年7月,三都福安联合中学改名福安第一中学,并利用穆阳镇原福安师范校舍创办福安第二中学,9月,开始招生。全县中学增至2所、在校生887人。1957年8月,福安专署创办全省第一所民族中学——福安民族中学,是年,福安有中学3所,在校生1365人。1960年,福安二中迁往赛岐。在原校址创办福安第四中学,同时将甘棠中心校附设初中班定名为福安第五中学,加上在柘荣的福安第三中学(时柘荣并入福安县)和民族中学,全县共有中学6所,在校中学生总数2535人。
1961年6月,福安五中(甘棠初中班)撤销,其学生并入甘棠农业中学。同年,柘荣复县,福安第三中学划归柘荣县管辖,福安全县中学4所。至1962年,福安中学仍为4所,学生数1205人。
1965年7月,在城关金鸡垅小学增设初中班,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全县中学增至5所,其中完中1所,初级中学4所。1966年7月受“文化大**”冲击,当年小学毕业生统考后,未予录取,各中学处于停课状态。
1968年9月,各区、公社成立招生办公室,开始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因有1966~1968年3届小学毕业生,原有5所中学容纳不下新生,故在城关、甘棠、溪柄、溪潭创办附设初中班(溪潭初中班称福安三中溪潭分班)。另外,原上白石农业中学招初一新生一个班。全县中学数增至8所,当年招收初中新生1774人。
1970年,在“把学校办到贫下中农家门口”的口号下。全县中学由8所增至16所。加上小学附设初中班,春季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人数达1105人。1971年1月,阳头、溪柄、溪潭、甘棠的附设初中班改称公社中学,上白石农中改称上白石公社中学,并且和原有的4所中学一起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
1972年1月,县内有民中、一中、二中、三中、城关中学、溪柄中学、溪潭中学、上白石中学、社口中学、下白石中学、甘棠中学等完全中学11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戴帽初中班达70多所,最多的潭头公社小学附设初中班达11所。
1977年9月,在潭头、溪尾、康厝各开办中学1所,坂中长汀“五七”中学和溪潭双峰“五七”中学增设高中班,全县中学增至16所。1982年9月,增设福安县赛岐初级中学。1984年9月,创办福安县韩阳中学。
1985年1月,除福安一、二、三中保持原有校名隶属县管之外,福安城关、下白石、甘棠、溪柄、上白石、社口和韩阳中学,依次更名为福安第四、五、六、七、八、九、十中学,隶属乡镇管理。此外,全县初级中学有溪潭、潭头、康厝、湾坞、溪尾、赛岐、松罗、坂中等8所,小学附设初中班20所。在校生达15327人,学生数比1979年增加28%,比1972年增加1.77倍,比1965年增加5.9倍。
1990年,福安市有完全中学9所,初级中学7所,小学附设初中班3所,职业中学附设初中4所,共计中学33所,共有班级354个(内普通高中班级64个),在校生数17620人(内普通高中3031人),女生6769人,占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