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披纱吧 关注:71贴子:1,200
  • 1回复贴,共1

再论周易,王亭之谈易!好学者看过来(转自易经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易学分「汉易」与「宋易」二种,王亭之有兴趣者唯在易汉学,对於宋学,从来不屑一顾。盖汉人谈易,以象数为主,虽诸家易学皆有缺点,但却不能欺蒙读者,因为汉代易师都有自己的体例,一乱体例,或支吾其辞,立刻就漏了底,当为学者所笑。
宋人治易则不同,他们不须体例,只是拿着《周易》来发挥,一卦一爻,便是一篇文章的题目,人人可以作文。今人谈易,走这条路的比较多。
如果在贩文认可区谈易,当然亦以走宋人的路数为佳,反正是作文,作之哉,容易得狠。
若谈汉易,则那些象数根本无法可以在方框谈得清,一般读者恐怕亦不感兴趣。甚至植字工友亦必对那些卦的符号大感讨厌。王亭之一向不在报刊谈易,职此之故耳。
王某未将「大玄空」授人,亦是因为懂得汉易的人有如凤毛麟角,无汉易根柢,对「大玄空」便完全无法入手。
因为既无法根据「九宫」来变卦,变卦后亦无法由其「爻辰」、「纳甲」来推断一时一地的徵应。然此门绝学,亦势非传人不可,王某目前正为此头痛。是否开个课程,十分之犹疑。
以易理而言,阴阳消长,盛衰往复,无非都是循环,是故有人说,美国有可衰之理,而中国则有可兴之道,未尝没有理由。
但是,若以为易理只言循环,那就未免太过看小了这门学问了,必须懂得何时循环,如何循环,那才可以称之为「明易」。汉易学诸师所言者,其实即是这些问题而已。
知何时循环已不易,还要知道如何循环,那便是循环的细节了;此更难知,易师於是便立种种法则,用以窥测,由是即有易筮,其实易筮无非只是易的应用之一而已,最重要的,厥为易理,那便是一套套完整的哲学系统。
其实,「大玄空」、「小玄空」等等,无非亦是易的应用,又有一套「梅花易数」(内容与坊本所传者完全不同,连成卦变爻之法都不同),都可以说是易用的精粹。亦必须能明易之用,然后才能知道汉代易师不是胡说八道。
如今许多鄙薄汉易的人,实缘不知易用之过耳。此有如人习「纯数」,不知「应用数学」,於是便不理解汉易为「应用数学」而发展的「纯数」系统。
若问国运\将何若,则在资料奇缺下殊难推断,若要推算准确,则所需必要齐备,才能说得出事情的真相。
老实说,王某自推,悲观之至,甚为子孙忧也。再过十零二十年,人间已少乐土。
王某狠强调众生的共业,即此之故,知易理者,当不视王某为迷信。
《火珠林》与「如来藏」
烹调高手吕太,不叹世界,搵苦来辛,跟两位师奶合作,搞一间「当艺家政中心」。地方细细,人才济济,开办课程多种,其中一个课程,是王亭之教授《火珠林》卜易。此乃用钱占卜的最古老方法。
当年王亭之拜王子畏教授为师,子畏师一共传了王亭之叁门易术。一为「河洛理数」,一为「火珠林卜易」,一为正宗的「梅花易数」,叁者皆与坊间书刊所说不同。而教授《火珠林》,则可说是王亭之生平第一次,而且约定只教一次,以后未必再开课。
八十年代,王亭之曾在香港开课讲授过「河洛理数」一次,至今未曾再讲。另外,王亭之有一个电话服务在香港,占「梅花易数」,至今已五年,算是长寿档也矣。那其实是应「大道」王永枫之邀而制作,所据为先师王子畏先生所传的古法。
如今又应「当艺」之邀,为其开课讲授《火珠林》占卜法。这门术数亦为王子畏师所授,来源为汉代的京氏易,然而子畏师却认为这狠可能是东汉至晋代发展出来的占卜法,因为里面有用到叁国时虞翻的易例。
虞翻跟广府人甚有渊源,他出仕孙吴,贬官交州,曾在番禺讲学,其讲学之地据传即今之光孝寺,由是广府人遂通易学。而岭南的禅林亦多讲易,以易理明佛理,一时成为风气。王亭之少年学佛时,尚有禅门老宿用《火珠林》的「八宫世应」来说「如来藏」,后来王亭之受宁玛派法,即由此而贯通宁玛派的见地。由此可见《火珠林》占卜,与禅门亦有交参,非以玄谈附会佛法也。



IP属地:山东1楼2012-01-18 12:24回复
    甚至以《梅花易数》为例,要一般读者从数字分别「先天」、「后天」,王亭之相信亦不容易,他们狠容易会出错。
    所以王亭之觉得,每种术数实在有他的民族文化背景,一离开背景,就不容易了解。有一次,有人说要用印度的「九层星盘」来交换王亭之的「紫微斗数」,王亭之揭一揭那些资料,便觉得自己永世无法精通「九层星盘」之术,因为自己完全不熟悉婆罗门文化。
    亦正由於这样,日本人跟韩国人学中国的术数,亦决不可能精通。王亭之碰到一个享盛誉韩国斗数大师,交谈之下,便知他其实并未得诀;亦认识一位日本的玄空风水学家,他自称得到唐代的古法,则无非是「排龙诀」而已,可是由於他不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因此在解释上便有错漏。
    所以,其实狠须要将中国古代术数,用现代的语言与观点重新整理,写成一些书本,出版一套丛书,除了传「术」之外,还要指出古人的说法,是基於什麼文化背景。有了这套书,至少可以将千多年的术数来一个总结,方便后人继续研究。王亭之近年老态毕呈,不堪负此重责,因此只能有此期望。
    占卜方法的演变
    《周易》占筮的方法,如今可谓已经失传,也可以说,只得传一半。——怎样占出一枝卦,有明文可按,因此绝无问题。可是卦有变爻,如何据变爻来占筮,则聚讼纷纷,至今尚未有定论。
    二十年前,王亭之根据京氏易的原则,写成一篇文章,讨论「周易变占法」,发表於台湾一本易学杂志,未见有反应,反而见到日文翻译。这篇文章所讨论的,即是失传了的一半,亦即「爻变」的问题。不过王亭之自己亦不敢肯定,自己是否真的能够发掘出古人的筮法,只不过提出一个意见而已。
    古代筮法失传,是由於后来有更简单方法来代替古法,这便是如今仍然流行的掷钱之法,盲公摇龟壳便是用这方法。——古法要数十八次蓍草,简法却只须掷六次铜钱,二者比较,当然以掷钱为快捷。
    掷钱之法,起於汉代,有一本书叫做《火珠林》,便是依据这种筮法而写,如今已成为重要的术数文献。
    不过,掷六次铜钱依然麻烦,所以后代还有简的方法发明。例如《六壬》,只要报一个时就可以占卦,那就更见简捷。《六壬》在古代多用於兵占,兵占非简捷不可,临阵之前,军师「合指一算」,用的就是《六壬》。有一本书叫做《大六壬类集》,大概是最早出版的六壬术数书,里头便完全谈兵占之法。
    因此可以说,占卜之术的发展,趋向是由繁而简。
    《六壬》有一个缺点,那便是每日只得十二卦,虽然可以用其他方法来补救,但总不如易占随时可得齐卦变爻变,因此后人便又创出《梅花易数》,既快捷,且全面。
    占卜之术发展情形,大概便是这样。
    术数有局限
    王亭之一向认为,任何术数皆有一套原理,《周易》为古代占卜之书,已成不争之论,他的原理,汉儒以「天人感应」的道理来加以解释,汉代经师则将阴阳交参的变化,衍发为一套卦象爻象的学说,后代研究《周易》的人,亦只好跟着汉人的说法来研究,这即是所谓「师法」与「家法」矣。
    然而即使是汉代经师之说,亦有其局限。京房巴闭矣,他的《京氏易》,凡谈汉易者无不重视,可是同样架势者,却有叁国时的虞翻,《虞氏易》一样受研究汉易的人重视。
    


    IP属地:山东3楼2012-01-18 12: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