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艺社吧 关注:1,432贴子:27,107

【剧目探源】《玉连环》(李翠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剧目探源】《玉连环》(李翠英)
越剧《玉连环》原先是传统连台本戏,系小歌班第一次进入上海的首批演出剧目之一,民国6年(1917年)5月28日,演出于上海十六铺新化园(新舞台原址),后为绍兴文戏时期常演的剧目。


1楼2012-01-12 00:44回复
    剧目名为《玉连环》。那么所谓的“玉连环”到底是什么呢?是装饰服饰用的玉佩?还是类似九连环的玩具?据相关史书记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陶质双连环玩具,我国秦代宫中有一种启智玩具,类似九连环,环环相套,解开破费周折,以美玉雕琢而成,愈显其异常珍贵。


    3楼2012-01-12 00:45
    回复
      2025-08-23 09:38: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明朝冯梦龙著《智谋大全》一书中记载这样的一折故事:《槌击玉连环》秦王有一次派人去齐国,给君王后(齐襄王田法章之后太史氏)献上一个玉连环,并说:“齐国的人多智慧,能解开这个连环套吗?”君王后二话没说,取过一把槌子,将玉连环砸碎,然后告诉使者说:“已经解开了!”君王后当年能在众多的奴仆中,看中已改名换姓的齐闵王的儿子田法章,可以说是具有识别事物的眼力,她用槌子敲碎玉连环,不受秦国人的戏悔,颇有大将风度,简直是妇女中的蔺相如了。


      4楼2012-01-12 00:45
      回复
        九连环至迟在明代已相当普及,明朝杨慎在《丹铅总录》中说:“九连环之制,玉人之功者为之.两环互相贯为一 ,得其关捩.解之为二.又合而为一。今有此器,谓之九连环.以铜或铁为之.以代玉,闺妇孩童以为玩具。”杨慎所说玉制九连环可能只有两环.掌握其机关要领.可开解为二,又可合之为一,是与金属九连环原理相同的玩具.与战国时秦皇遣使所赠玉连环或有关联。从“闺妇孩童以为玩具”可知,至迟在明代晚期,九连环已是妇孺皆宜的玩具了。而越剧《玉连环》的故事正是发生在闺妇孩童以玉连环为玩具的明朝,可见原先的“玉连环”,随着年代的更进,慢慢发展成可随身携带的玉器配饰,或可当玩具,或可如越剧《玉连环》中当定情信物。


        6楼2012-01-12 00:47
        回复
          如果纠其故事的源头、蓝本原著,很难考其详,查考中最早的要属明朝邓志谟撰《五局传奇》之一《玉连环》、但此剧情说“玉连环”是一曲牌名,有倘秀才、香柳娘为配,可见与我们要找的《玉连环》不一样。
          清朝乾隆年间的女弹词作家朱素仙所撰的《玉连环》(共八卷)又名《钟情传》,男主角名梁琪,字子玉与我们看到的越剧《玉连环》完全是两个故事,故而同剧名而不同剧情内容,我们这里就不多作介绍了。还有一本弹词《玉连环》(二十卷),倒是和越剧《玉连环》剧情人物差不多的。。又考得清朝末年刘献廷著《广阳杂记 》中写了一段他在衡阳看昆腔《玉连环》的感想:“。。。则演《玉连环》,楚人强作吴欤,丑拙至不可忍,如唱“红”为“横”、“公”为“庚”、“东”为“登”、“通”为“疼”之类。。。”,这里虽说提到了昆腔《玉连环》但无剧情解释,不知是朱氏《玉连环》(钟情传)还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越剧《玉连环》的剧情。


          7楼2012-01-12 00:48
          回复
            但我再考《钟情记》时,却意外得此剧情的来龙去脉,在《中国昆剧大辞典》中有这样的说明:【《钟情记》温州昆班特有剧目,由新同福班演出。系艺人据清代朱素仙之弹词《玉连环》改编。剧叙明嘉靖年间,书生赵云卿幼聘白龙江之女赛花为妻,以玉连环为信物。赵家道中落,与仆赵茂赴扬州投奔白龙江,途中赵患病寄寓旅店,遣赵茂持玉连环去扬州向白借钱,茂于酒肆中遇赵之书友李文林。李鸩杀赵茂,盗得玉连环至白府冒称赵云卿。白龙江久欲赖婚,伺机将李文林杀死,并将赛花另配豪门。赵云卿寻至扬州,得少女李翠英之助,乔装女子与赛花相会,三人相约出奔……】由此可见越剧《玉连环》剧情的参考来源于此了。
            


            8楼2012-01-12 00:48
            回复
              另外与越剧《玉连环》相似剧情的还有绍兴莲花落《玉连环》,宁波走书 《玉连环》、温州鼓词《玉连环》。评弹《玉连环》,湖南花鼓戏《骗子替死》等等。


              9楼2012-01-12 00:48
              回复


                10楼2012-01-13 11:41
                回复
                  2025-08-23 09:32: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1楼2012-02-22 10:08
                  回复
                    虽然,我承认我对<玉连环>这个剧目上的看法很片面很武断(这样说,是因为我并没有象楼主那样引经据典,花了那么多时间去收集那么多资料.)但是,大家的结论是一样的.
                    我只是幼年时看过越剧刘丽华张云霞版本的<李翠英>,多年后又发现<弹词叙录>一书中,有一部名为<玉连环>的弹词小说的剧情简介与<李翠英>几乎一致,(不一致的地方仅是结局,小说作品中的李翠英最后被封为御妹,从此富贵荣华).于是就知道<李翠英>出自弹词小说<玉连环>.
                    我这样说来,爱好同学肯定又要说我不严谨了,不过,别忘了我在探究<玉连环>事上也就是兴趣来了玩玩罢了,并不当真要写论文或什么的.但就结论而言,最终我不也是到了”终点”了吗?


                    IP属地:上海12楼2012-02-22 10:18
                    回复
                      谢谢LS顶贴,其实,做这些资料整理也只是为了让越迷们更好的了解这些剧目的来历,如果能以此吸引更多的朋友爱上越剧,那怕只能吸引一个我愿也足亦,我也不为写什么论文而去整理这些,我也不会计较有没有人看这些,毕竟我为此努力过了,做过了我该做的,我也心满意足了。最近,我也在反思我这样做对不对,是不是我这样太过刻板了,缺少了贴吧因有的娱乐气氛?再则,我确实很忙,没有太多的精力用在这里,也感觉很内揪,所以,我也跟爱好说过,若是有合适的人选我可以让贤,我还是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好。


                      13楼2012-02-22 12:18
                      回复
                        这话听着倒象意气用事了。
                        我也只是看到这个帖子,回想起我是如何知道《李翠英》即改编自弹词《玉连环》的过程,所以留个言而已。至于帖吧是否需要娱乐气氛,你的精力时间是否允许你做吧主,这些都是你们的内部事务,用不着在回复我的帖子里叙及,倒象是给人误会错觉,以为是我的缘故让你大发感慨似的。


                        IP属地:上海14楼2012-02-22 12:47
                        回复
                          回复楼上:请你别误会,我的这些话是出于肺腑的,并非是一时的意气而为,我跟爱好也说过多次了,我在这里再次提起也不是对你一个人说的,我希望的是有像你这样即热爱戏曲又喜爱古典文学的朋友的加入。


                          15楼2012-02-22 15:03
                          回复



                            16楼2012-02-28 10: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