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行政区划
第一节 偏城地区政区沿革
宋 以县城为起点分三乡,北起龙山到武安界一线称龙山乡,沿清漳河地区称乘云乡,县城以东称玉泉乡。
明 据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涉县志》记载,当时实行"里社制"(十家为一甲,十甲为一里,并在"里甲"上设"乡",或称"社")。涉县(不包括现偏城地区)在宋代三乡基础上又增"符山"、"仙里"二乡(社),成为5乡(社)18里。
清 沿袭明制。顺治十五年(1658年),全县仍为5乡(社)18里,93村。
乘云(乡):分三里,辖今中原、索堡、石门、辽城一带。
仙里(乡):分二里,辖今会里、赤岸、王堡、温村、桃城一带。
玉泉(乡):分五里,辖今神头一带及胡峪、固新、关防、西达、合漳、太仓、张家头一带。
龙山(乡):分五里,辖今涉城镇及更乐、井店、张家庄、王金庄、偏店一带。
符山(乡):分三里,辖今西戌、龙虎部分村庄及马布、木井一带。
93村为:寨上、茨村、庄上、胡峪、石槽陇、石岗、连泉、原曲、故县、招义、林旺、东达城、西达城、关防、岭底、合漳、白芟、段曲、禅房峧、圈峪峧、温家岗(温和)、台凹、梁家岩、台庄、太仓、南庄、神头、响堂铺、宽漳、流星、薛寺、沿头、会里、河南店、滩里、冯家庄、赤岸、王堡、上温村、常乐、下温村、桃城、田家会、靳家会、峪里、铁脚峪、曲里、东辽城、西辽城、毛岭底、污犊、石门、索堡、唐王峧、悬钟、新桥、七原、清凉、弹音、赵岗、南岗、谷岗、岳岗、更乐、井店街、井店村、东寨、下庄、台村、西寨、凤岗、偏店、南寨、鸡鸣铺、陈平、赵峪、肖家寨、杨家寨、马家寨、潘家寨、西戌、马铺、南郭口、北郭口、沙河、史家庄、木井、豆庄、石泊、猛虎、张家庄、专路平、西峪。
至康熙年间(1662-1722年)后期,县以下行政区改为"乡约制"。据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涉县志》载,全县设27约所,村庄由原93村增至95村。
乡约制治至于嘉庆四年(1799年),增为29个约所,188个村。约所下辖一村或数村不等。辖属关系见下表。
除表中各约所辖村庄外,还有12个直属县衙的散列村,也称直隶村,这些村是:东路寨上、茨村、庄上;西路上下清凉、滩里、赤岸、王堡;北路南北郭口、东南寨、陈平、赵峪、窑则。
民国初承袭清制,据民国17年(1928年)《河南地质调查表》载,全县分为7个区;城中区、玉泉区、汇漳区、乘云区、龙山区、符山区。
第一节 偏城地区政区沿革
宋 以县城为起点分三乡,北起龙山到武安界一线称龙山乡,沿清漳河地区称乘云乡,县城以东称玉泉乡。
明 据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涉县志》记载,当时实行"里社制"(十家为一甲,十甲为一里,并在"里甲"上设"乡",或称"社")。涉县(不包括现偏城地区)在宋代三乡基础上又增"符山"、"仙里"二乡(社),成为5乡(社)18里。
清 沿袭明制。顺治十五年(1658年),全县仍为5乡(社)18里,93村。
乘云(乡):分三里,辖今中原、索堡、石门、辽城一带。
仙里(乡):分二里,辖今会里、赤岸、王堡、温村、桃城一带。
玉泉(乡):分五里,辖今神头一带及胡峪、固新、关防、西达、合漳、太仓、张家头一带。
龙山(乡):分五里,辖今涉城镇及更乐、井店、张家庄、王金庄、偏店一带。
符山(乡):分三里,辖今西戌、龙虎部分村庄及马布、木井一带。
93村为:寨上、茨村、庄上、胡峪、石槽陇、石岗、连泉、原曲、故县、招义、林旺、东达城、西达城、关防、岭底、合漳、白芟、段曲、禅房峧、圈峪峧、温家岗(温和)、台凹、梁家岩、台庄、太仓、南庄、神头、响堂铺、宽漳、流星、薛寺、沿头、会里、河南店、滩里、冯家庄、赤岸、王堡、上温村、常乐、下温村、桃城、田家会、靳家会、峪里、铁脚峪、曲里、东辽城、西辽城、毛岭底、污犊、石门、索堡、唐王峧、悬钟、新桥、七原、清凉、弹音、赵岗、南岗、谷岗、岳岗、更乐、井店街、井店村、东寨、下庄、台村、西寨、凤岗、偏店、南寨、鸡鸣铺、陈平、赵峪、肖家寨、杨家寨、马家寨、潘家寨、西戌、马铺、南郭口、北郭口、沙河、史家庄、木井、豆庄、石泊、猛虎、张家庄、专路平、西峪。
至康熙年间(1662-1722年)后期,县以下行政区改为"乡约制"。据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涉县志》载,全县设27约所,村庄由原93村增至95村。
乡约制治至于嘉庆四年(1799年),增为29个约所,188个村。约所下辖一村或数村不等。辖属关系见下表。
除表中各约所辖村庄外,还有12个直属县衙的散列村,也称直隶村,这些村是:东路寨上、茨村、庄上;西路上下清凉、滩里、赤岸、王堡;北路南北郭口、东南寨、陈平、赵峪、窑则。
民国初承袭清制,据民国17年(1928年)《河南地质调查表》载,全县分为7个区;城中区、玉泉区、汇漳区、乘云区、龙山区、符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