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的行规行话 
中国的社会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任何行当都有自己的行规和行话。这些规矩和独特的语言,造成了行当的神秘色彩。比如东北的胡子,在电视剧《闯关东》中,就有对黑话的情节。
张垛爷为老朱家走垛,遇上土匪了,张垛爷对土匪说:“老大,碰了(有情份)。”
土匪头回答:“山不转水转,报个蔓(姓)吧。”
张垛爷:“跟头(张)。”
随后张垛爷从钱哒子里掏出一些银元递过去,说:“请林子后面的几个兄弟搬浆子(喝酒),山串(舒服)。”
土匪头看了看对方说:“请吧。”放过了朱家的商队。
后面的小匪过来问:“大哥,怎么把他们放了?”
土匪头说:“他们门清(啥都知道),熟脉字(懂规矩)。”
这段对话如果不看括号里的解释,估计很难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
二人转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行规和行话。二人转的行规,就是二人转艺人共同遵守的规矩,这些规矩就是二人转艺人的人品和艺德。如:1.不准丢单、拉髯、错报家门;2.不准上场骂人;3.不准上托;4.不准不准乱纲;5.不准翻外码子;6.不准逼场;7.不准不捧斗;8.不准雪片慢;9.不准招邪;10.不准夜不归宿;11.不准骚窑;12.不准溜场下;13.不准抠斗挖相。
上面这13条,就是每一个戏班都有的普遍准则,如果不遵守这些准则,那么这个戏班或者艺人就很难在这个行当里混下去。一些戏班不止这13条,还有更多更复杂的规矩,有时候也是禁忌。比如说话的时候不准说“梦”字,不准说“画”字,必须把“梦”叫“亮子”,“画”叫“墙皮子”。这些禁忌形成了二人转艺人独特的行话。
但是这些行规不得已的时候也是可以破的。比如:不准抠斗。抠斗就是占外行便宜,骂观众也算是“抠斗”的一种行为。据王肯《二人转史论》写过这样一段:“伪满期间,李青山和刘士德在一个村子刚刚挨了**的打骂,他们又下场演唱了。两个人私下一使眼色,就都心领神会地:哼,这回得出出气!”一段说口之后,逗得**哈哈大笑,其实,两位艺人在演出过程中已经骂了**。
刘士德的《松辽夜话》和李青山的《美在关东》都对这件事有记载:当时他们不仅仅是“两人私下一使眼色”,而是有一段对话——
李青山:士德呀,今儿个换换,我顶楼,你降毛,场上我叽喽金子。
刘士德:中!啷他得让他撇龙。
这两位艺人说的就是行话,翻译过来就是——
李青山:士德呀,今儿个换换,我唱下装,你唱上装,场上我要骂**。
刘士德:可以,骂他还得让他笑。
在这里,两位艺人使用了行话,但破坏了行规,行话成了对敌斗争的方法和武器了。
记得小的时候听艺人们说,如果同行没说行话,或者懂得行话少,就不会被认同,如果不被认同,一般也就无法掏心窝子地沟通。世事变迁,二人转行规和行话现在多已被淹没,能流传下来的已经不多了。这些江湖艺人形成的传统和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不能一概地指斥为糟粕,有些至今仍有价值和意义。前不久有人指责赵本山算不算二人转艺人,大概指的就是赵本山对这些二人转的历史和传统规矩懂得多少又继承了多少,表示怀疑。

中国的社会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任何行当都有自己的行规和行话。这些规矩和独特的语言,造成了行当的神秘色彩。比如东北的胡子,在电视剧《闯关东》中,就有对黑话的情节。
张垛爷为老朱家走垛,遇上土匪了,张垛爷对土匪说:“老大,碰了(有情份)。”
土匪头回答:“山不转水转,报个蔓(姓)吧。”
张垛爷:“跟头(张)。”
随后张垛爷从钱哒子里掏出一些银元递过去,说:“请林子后面的几个兄弟搬浆子(喝酒),山串(舒服)。”
土匪头看了看对方说:“请吧。”放过了朱家的商队。
后面的小匪过来问:“大哥,怎么把他们放了?”
土匪头说:“他们门清(啥都知道),熟脉字(懂规矩)。”
这段对话如果不看括号里的解释,估计很难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
二人转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行规和行话。二人转的行规,就是二人转艺人共同遵守的规矩,这些规矩就是二人转艺人的人品和艺德。如:1.不准丢单、拉髯、错报家门;2.不准上场骂人;3.不准上托;4.不准不准乱纲;5.不准翻外码子;6.不准逼场;7.不准不捧斗;8.不准雪片慢;9.不准招邪;10.不准夜不归宿;11.不准骚窑;12.不准溜场下;13.不准抠斗挖相。
上面这13条,就是每一个戏班都有的普遍准则,如果不遵守这些准则,那么这个戏班或者艺人就很难在这个行当里混下去。一些戏班不止这13条,还有更多更复杂的规矩,有时候也是禁忌。比如说话的时候不准说“梦”字,不准说“画”字,必须把“梦”叫“亮子”,“画”叫“墙皮子”。这些禁忌形成了二人转艺人独特的行话。
但是这些行规不得已的时候也是可以破的。比如:不准抠斗。抠斗就是占外行便宜,骂观众也算是“抠斗”的一种行为。据王肯《二人转史论》写过这样一段:“伪满期间,李青山和刘士德在一个村子刚刚挨了**的打骂,他们又下场演唱了。两个人私下一使眼色,就都心领神会地:哼,这回得出出气!”一段说口之后,逗得**哈哈大笑,其实,两位艺人在演出过程中已经骂了**。
刘士德的《松辽夜话》和李青山的《美在关东》都对这件事有记载:当时他们不仅仅是“两人私下一使眼色”,而是有一段对话——
李青山:士德呀,今儿个换换,我顶楼,你降毛,场上我叽喽金子。
刘士德:中!啷他得让他撇龙。
这两位艺人说的就是行话,翻译过来就是——
李青山:士德呀,今儿个换换,我唱下装,你唱上装,场上我要骂**。
刘士德:可以,骂他还得让他笑。
在这里,两位艺人使用了行话,但破坏了行规,行话成了对敌斗争的方法和武器了。
记得小的时候听艺人们说,如果同行没说行话,或者懂得行话少,就不会被认同,如果不被认同,一般也就无法掏心窝子地沟通。世事变迁,二人转行规和行话现在多已被淹没,能流传下来的已经不多了。这些江湖艺人形成的传统和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不能一概地指斥为糟粕,有些至今仍有价值和意义。前不久有人指责赵本山算不算二人转艺人,大概指的就是赵本山对这些二人转的历史和传统规矩懂得多少又继承了多少,表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