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殉五丈原吧 关注:196贴子:2,024
  • 7回复贴,共1

【千古一相】[转] 唐国强饰演诸葛亮的一些幕后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诸葛亮


1楼2011-12-31 00:00回复
    《开一次顶风船》——访诸葛亮扮演者唐国强
    一、 人生能有几回搏
    “唐国强他演诸葛亮?唐国强≈诸葛亮?!”
    从一九九以年夏天开始,一听说唐国强可能扮演诸葛亮,无论是文艺圈内还是圈外的人,全都议论纷纷。
    “这些我都知道。”唐国强微笑。
    “可能这些议论至今尚未停息。”我和他虽然头一次接触,还是忍不住向他表示我和大家一样的关注。
    “没什么了不起的,人们不是常说‘人无压力轻飘飘’吗!”言语不多,山东人的“倔”却流露出来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听说要让他演诸葛亮,唐国强自觉功力不足,恐怕难以驾驭这个角色。但刚过不惑之年的他,刚刚从逆境中走出的他,“不知少年得志,但求大器晚成”的他,要让自己从明星变成艺术家的他,还是去应召试装了。 粘上胡子,戴上纶巾,穿上袍子,手持羽扇,他眯着眼端详镜子里的造型:“嗯,有点飘逸的感觉。”总导演王扶林和在座许多人的眼光,在这个新出现的诸葛亮身上停住了。
    这的确是意味深长的一瞬间。
    抱着王导的一大堆有关《三国》的著作、资料,回家赶紧看,如果真的上戏,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
    还是小时候,坐在书摊前的小板凳上,两分钱租一本看过的《三国》连环画,遥远的岁月啊!面前的大部头如此生涩,唐国强逼着自己静下心来,并特别关注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三国演义会评本》和《诸葛亮形象研究》(偶只看到过《诸葛亮形象史研究》,不知道是不是一样)对我的帮助、启发很大。我好像摸到开门的钥匙了。但我清楚地知道我当时仅是抓到一些皮毛,自己和诸葛亮差距太大,我只能仰起头,直起身,踮起脚‘够’这个人物。”唐国强仿佛重又回到三年前,那艰苦探索、思考、创造的历程中——
    “隆中对”可说是《三国》的总纲。小说的主要内容都可以用它概括。“三分天下之计”反映了诸葛亮的战略核心思想和构思,体现了“从无到有”的精神。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这样描绘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汉末、魏晋之初的文人志士多胸怀大才,狂放不羁。作为“清流派”封建知识分子的诸葛亮,无疑是会受到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影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真圣人君子,以天下为己任也。”
    《三国》原著中塑造诸葛亮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所体现的智慧、胆略和对道德人格的价值追求是极为突出的,尤其是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情操的讴歌。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当然,另一方面,诸葛亮的价值追求也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正如一位《三国》专家所指出的:“在他谨慎的性格中,在他遵诏放弃取长安而图中原的良机的行为之中,分明可以看出他所恪守的道德人格,是以维护等级地位和宗法制度为前提的。即如兴复汉室的口号,也带有浓厚的宗法政治色彩。” 然而,诸葛亮在他所处的地位上,做了他应该做核能做到的一切,在他全部活动中始终没有忘记把完善道德人格放在首位,在完善道德人格的同时建立了丰功伟绩。
    笔记本记满了一本又一本,日日夜夜苦读与思索,唐国强似乎捕捉到了人物的“核”。此时,他又想到,过去在京剧和地方戏曲中,在影视作品中,出现过马连良、申凤梅、李法曾等多位“活诸葛”,自己如何面对人民大众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审美定势和审美期待呢? 要试戏了,《隆中对》一场,看着王导那期望甚殷的目光,唐国强决定排除干扰、顾虑,开一次顶风船!不怕失去什么,反而一身轻松。唐国强心情坦然,精力很集中,试戏效果不错。

    舆论稍稍平息,第二波又来。再试《舌战群儒》,化妆师精心改进了他的胡型,看试戏人的眼光好像晴雨表。唐国强不做一点表白,他觉得自己站在岸边,火已点燃,他就要跳上船在水中扑腾了,唐国强的心里喊着一句话: “人生能有几回搏!”
    


    5楼2011-12-31 00:03
    回复
      2025-08-26 16:24: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 别向诗中开世界,常从意外到云霄
      “听说‘卧龙吊孝’拍得不错?”
      “那是张中一导演下真功夫了!”
      “听说你把大段祭文一口气背下来?距离生活那么远,古代的赋体长篇,你怎么能……?”
      “逼出来的!”唐国强从抽屉中拿出一大叠卡片,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台词,“插空,随时背。开始想找湖北一带的哭调,可惜没能如愿。我便似吟似诵,好在导演设计了四幅画着周瑜生平的绯衣,这样戏就可以动起来了,也生动了许多。大段祭文哭诉完毕,然后划断琴弦,扑向灵柩。”
      “这一系列动作的设计,有助于加强诸葛亮‘吊孝’心理活动”层次的递进。‘假’是指通过亲往吊唁,消除东吴将领的怨恨、隔阂,维护吴、蜀联盟;‘真’则是英雄相惜,诸葛亮为失掉一位当世的英杰尽洒一把叹惋之泪。真真假假,假戏真做,真假难辨。当然,演员要突出‘真’,要注意分寸、层次。所以当小乔赠剑给鲁肃,说明周瑜要联刘抗曹的遗愿,诸葛亮深为感动,道‘知我者,公瑾也’,放声大哭,真情迸发,达到全戏高潮。
      “拍这场戏正值盛夏,而戏中的情景则是隆冬,真有些吃不消。一停机,男子汉们顾不上斯文,坦胸露背仍是汗流不止,领导小组成员看完样片后很满意,王导指示:‘一个镜头都不用补了,撤景!’这是对我们的最高奖励和安慰。”
      “三年来拍了这么多的戏,东南西北的奔走,支撑你的是什么力量?”
      唐国强沉思了一阵:“拍三国是难中之难,机遇是少中之少。我已经上了这个戏,没有犹豫,没有彷徨,好比已经骑上了一匹骏马,不能瞻前顾后,只能往前跑。马再快,我也只能抓紧缰绳不能掉下来,直至达到目标。又好比前面说过的,既然开了顶风船就拼命往前划,不管激流险滩,不能停止,更不能后退!”
      “最后拍三顾茅庐,可你已经当过军师和丞相了,而且当了那么久,这回又要重回草堂?……”
      “是的,倒着排戏对演员是考验。我只好忘掉,忘掉拍过的戏,往回找,从头来!”
      生活中的人不能返老还童,演员在戏里却很幸运,他活过了五十四岁,又可以再活一次二十七岁。(汗,两年我看这本书的时候,除了蜂蜜和山楂糕,就这句话印象深了……那叫一个郁闷!)
      “‘三顾’对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诸葛亮来说,是第一次亮相,也可以说是角色的‘上场风’,是很重要的,这牵涉到角色基调的问题。我们的设计是这样的:诸葛亮席地而卧,刘备在门外耐心等待、等待。诸葛亮以扇遮面,醒来轻咳一声复又翻身睡去。再醒来,仰面朗声吟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四句诗从字面上看,大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实则不然。年轻的诸葛亮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自信,高卧隆中,慨叹至今无人能真正认识他,起用他。这里既要把他积极入世期待明主的心态表现出来;又要把魏晋时期高人隐士那种闲散、狂放的风度勾勒出来。闲散非消极,自信不自负。为了突出下面诸葛亮掀帘,飘然而出迎接刘备的形象,导演、摄像和我设计念上面四句诗的时候,采用侧背角度拍,通过几个形体动作,完成此时对诸葛亮心态的刻画,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生活中,你和扮演刘备的孙彦军只差两岁,而三顾时,刘备比诸葛亮大十九岁。你们还有点像,拍戏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确是导演注意的问题。原本不想粘胡子,可能年轻些。可经过考证诸葛亮又必须有胡子(古人结婚后蓄须),只有在人物感觉和形体上找。我表现早期的诸葛亮,多用动势,甚至有的地方手舞足蹈故弄玄虚,还有些恶作剧的成分。实际上智者未必时时都得表现的老谋深算。这样,早期和晚期的诸葛亮会获得鲜明的对比。”
      “是不是拍到后来就比较自如了?”
      “越往后越自如,有时就撒开干了。但回顾前面自己和角色处于游离状态时候拍的戏,总有些遗憾,想重拍。尽管作为演员不能不允许观众议论、批评、挑毛病,但一想到戏拍的不够好会给观众带来不满足,心中总是不安。”
      ……
      还有篇访问制片张纪中的,老张一堆的废话,印象深刻的就只有他说拍完五丈原之后,当地的农民一哄而上,抢搭建蜀营的木头……呵呵,我要在的话,我也去~~八过,抢什么好呢 …… 偶啥米都想要 @_@
      


      7楼2011-12-31 00:03
      回复
        附:
        中外电视95年关于三国的采访节录
        远影
        今天收拾书,看到那本我从旧书摊上翻来的《中外电视》,95年4月号的,因为里面有巨长一篇文章是专讲三国里的演员的,抄一段给大家看看。 ——远影
        唐国强:自信孔明
        当被世人誉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以第一大男主角的身份亮相在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时,许多观众一时没认出他的扮演者就是昔日“白马王子”,现年42岁的唐国强。
        前几年,“奶油小生”成了唐国强的代名词,再加上前妻死于非命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所以当剧组确定唐国强演诸葛亮时,在相当的范围内掀起了不小的风波。打电话的,写信的,见面就说的络绎不绝,矛盾焦点集中在能否让唐国强出演诸葛亮上。有人指责导演时“乱点鸳鸯谱”,有人甚至预言《三国演义》会砸在诸葛亮身上。一时间人云亦云,弄的决策者也开始怀疑当初的决定是否过于草率。
        其实唐国强当初来剧组时演周瑜的。可是此时剧组已开拍,三国中最显赫的人物诸葛亮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当时,总导演王扶林一方面不断给他做小品,考察他的悟性如何,一方面反复给他化妆造型,以排除奶油小生的痕迹。王导坚信一个急于奋发的演员,定会倍加用功。于是不顾多人的反对,起用唐国强。糊里糊涂的当上诸葛亮的唐国强已年近40岁,再演青春戏已略显牵强,他深知这时自己完成角色专型的一次极好机会,所以憋足了劲。唐国强是在一片反对声中走向荧屏。对于众多异议,唐国强默不做声,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表演来作答。王导对唐国强用了激将法,他说:现在从上到下都反对你演诸葛亮,怎么办?唐国强说:我想开顶风船,有压力是好事。
        马连良的孔明“仙风道骨”,李法增的孔明“老成持重”,而他的诸葛亮应该如何演呢?为演出一个全新的诸葛亮,沉寂一时的唐国强在接受重任后,“任流言四起,仍矢志不移,潜心创作”。他不但在开拍前阅读了大量的有关三国和诸葛亮的史料,也在对众多三国史学家的拜访中找出人物共性,取其精华。而且他还沿着当年诸葛亮的足迹,去了五丈原,定军山,隆中,祁山,成都武候祠等地,寻找这位千古奇人当年的真实感觉,增添了不少感性的认识。
        唐国强扎进《三国演义》剧组一拍就是三年多,从10月份开始,中央电视台在一套节目晚间黄金时间陆续播出。如释重负的他方才从诸葛亮的戏中走出来,回过头来看一看这段生活,感触特多,体会特深。他说:小时候只是从连环画上看诸葛亮,后来读《三国演义》也是从欣赏的角度去看,都缺乏对诸葛亮的整体把握和深刻了解,通过演诸葛亮才有一个新的认识。我投入最大的也是最为满意的是诸葛亮的晚年戏。这个时期,诸葛亮不是原先那个战无不胜的诸葛亮了,而多是小胜而大败。他本人也知道,对面的魏国,地处中原,发展极快,国力强大,兵多将广,难于取胜。然而对于蜀国,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却也难守,要保住刘氏江山只能以攻为守,延缓时间,寻找战机,那就必须出祁山,视死如归,为保**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完成自己的道德人格。刘备临终托孤时曾留下遗言,让他辅佐刘禅,不行则取而代之。但诸葛亮要尽终生之节。一个封建时期的文人,能为王者师而不去当王,是在维护传统思想道德体系,这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的美德。从诸葛亮身上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主体。为此他受到历代称颂。唐国强谈到不久前随代表团到泰国的亲眼所见:在泰国,上至王室,下至百姓,对诸葛亮几乎无人不晓,甚至奉若神明。现在电视剧《三国演义》在东南亚成了最抢手的东西。说明诸葛亮和《三国演义》具有世界性的影响。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应该为此感到骄傲。我作为扮演诸葛亮的演员,不止是自豪,更有责任把他塑造好,献给观众。
        


        8楼2011-12-31 00:04
        回复
          说起演诸葛亮来,唐国强把话题逐步引向如何观赏,如何衡量一部文艺作品的理论高度。他说:无论是演戏还是看戏,应树立起自己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能动摇自己所信仰的东西。文艺就要弘扬民族文化,就要找代表====体的题材去创作,去观赏。认识和追求不能没没有根,不能把过去的都视为封建。唐国强演诸葛亮三年,,研究《三国演义》四年,从历史上国与国之间的斗争,从三国的相依相存中悟出许多哲理。拍片之余,他还提笔撰写了《从七星坛借东风的军师诸葛亮到五丈原丞相诸葛亮说开去》的论文,参加了在无锡召开的《三国演义》国际研讨会,受到大会的好评。
          请看诸葛亮一天的日程表:早上4点半起床化妆,7点半在二队拍“告别白帝庙”,刚以45分的高速度拍完主要镜头,一队的车子已经等在外面多时,那边“卧龙吊孝”在等他。匆忙上车的唐国强坐在车上一句笑话不敢说,他要利用时间把诸葛亮吊孝时的大段台词温习一遍,这还关系到三队的拍摄。那边三队等着唐国强拍“舌战群儒”,“群儒”们已经等的不耐烦了。等把群儒战败,夜色已深沉。
          诸葛亮坐上车一路颠簸回到驻地,躺在床上脑子还得想着明天的戏。戏都是跳跃着拍的:一会拍20几岁出山,一会拍51岁的晚年戏。说到拍戏的艰苦,他说许多外景戏在云南一个三省交界处拍摄,那里是不毛之地,也没有现代化设备。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风餐露宿,蚊虫叮咬,历尽艰辛。住在一个远离现场的小镇,我受特别照顾,住房最好,而房费最高每天只有两元五角,可想而知这是什么条件。过春节时总导演王扶林去看我们,路不好,车陷进泥里,我们去推车,弄得满身泥水,晚上只有几个凉菜,看电视春节晚会又赶上停电,我们只好点上蜡烛玩一玩,9点多就睡觉。吃饭呢,因为我们队里山西人多,顿顿都是刀削面,至于待遇,是全国电视剧制作中最低的。
          当完成《三国演义》在圈内试播的时候,大家看完都为唐国强老道的演技,脱俗的气质所折服,就是当初在他试镜时持反对意见的中戏和北电的“专家”(原文中,引号本来是加在中戏和北电两个词上的,我气不忿就改了一下)也都感觉他和诸葛亮对上了号,全新中有个性,有力度,“唐老弟真是脱胎换骨了,可喜可贺!”这也使人想起他进三国剧组时说的一句话:走着瞧!
          问及他下一步的打算,他说:拍完《三国演义》后,又有几部影视剧邀我出演,我全部推辞掉了。从1975年参军至今已20年,自我感觉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的。如今已步入中年,很想静一段时间,看看《三国演义》后的反应。同时认真反思,总结得失。唐国强认为,一个演员从35岁到55岁是创造角色的黄金季节,他今年42岁了,正处在这么一个时期。如果说在此之前演过的《小花》,《南海风云》,《高山下的花环》等剧中给人留下一些印象,或说留下思维定势的话,那只是在人生道路上,从学走路开始留下的几个脚印,今后的日子才是学攀登,大踏步,出成果的黄金时期。他想进一步刻苦钻研,加强思想修养和艺术磨练,努力提高演技,为群众创造出更多的更有影响的角色。
          


          9楼2011-12-31 00:04
          回复
            化妆~
            诸葛亮:主要突出他作为政治家及军事家,长于治国理民的贤相风度,才华过人的飘逸形象。化妆底色稍浅淡,皮肤质感强,面部稍红润,眉毛清秀,柔中有刚;同时运用发髻的宽长度,使额头开阔,显出智慧;胡须疏而软,有飘逸洒脱之感。青年时采用吊纱方法,使眼部拉平些,眉型稍细,五绺须稍短,上胡两尖向外些,显得更神气,肤色细嫩些。中年时眉稍宽,胡须稍长;老年有些花白但仍不失儒雅洒脱之感。病时稍强调苍老消瘦感,增添一些悲凉气氛~
            道具~
            内外流血用不同原料制成,如口中吐血,用可实用的食品红、蜂蜜、秋梨膏;口吐血饼时,用鲜一点的山楂糕削成小块,效果也很真实~
            (狂汗啊,我~回去就买山楂糕去)
            音乐~
            “秋风五丈原”一集中,诸葛亮病危,他要最后看一眼随他南征北战的战士们。山峦起伏,残阳如血,练兵场上,全体将士跪倒于地,“丞相保重”的呼喊声在山野中久久回荡……这是一个非常悲壮感人的场面。此刻,乐队中四支管子吹吹奏出变化了的诸葛亮出山时的《有为歌》主题,没有管弦乐的烘托,只有两个大鼓的节奏,凄怆之感油然而生,准确的表达了人们对诸葛亮壮志未酬,憾然逝去的同情及感慨的心情。几小节后是无伴奏的女声无词歌,缓缓而起,听来让人肝肠寸断。待到诸葛亮出殡,是上述音乐的延伸。四支管子再次齐奏那悲怆的主题,引出刘欢的《哭诸葛》,这首歌是最后临时加上的,曲子打破了音乐的方整结构,从情出发,用密集的节奏和曲调的大起大落来宣泄将士们失去丞相的悲痛心情,很有力度的烘托了这幕历史与人生的大悲剧在人们心头产生的共鸣。
            访导演张绍林篇:
            <对诸葛亮的理解>——
            “空城退敌”是张绍林这十三集中的核心段子之一,面对唱了两百多年脍炙人口的戏曲《空城计》,张绍林考虑的是如何调动电视艺术手段的特点,刻画诸葛亮与司马懿这两个人物。他和唐国强、魏宗万一起反复研究琢磨,他们要做出新的尝试,重点在前面渲染:
            司马大军临境,诸葛亮的大部队已经撤离,粮食正在转移,他内心焦虑非常,怎么想怎么没办法,他在众人面前仍是镇定从容,可他自己独处时,真是没着没落慌的很,诸葛亮本是一个智慧型甚至被人们神化仙化了的偶像,此时,张绍林把他还原成一个人,普通的人。他掐着指头也算不出什么妙计来,急得把扇子一扔,扇子砸到琴上,砸出了一个千古绝唱!这样处理诸葛亮的思想脉络是连贯发展很自然的。退敌之后,如果立即斩马谡显得戏太急,张绍林让司马懿又回到西城,一看:旗帜在,香炉琴案也在,只是诸葛亮走脱了。这时司马懿(他是曹操的影子)并没有小气地怒吼:把西城给我烧了!而是感慨万千地微笑:好哇,诸葛亮确实比我高明,他竟敢以空城赚我,真真出我所料,这棋下的有味儿!这样处理对丰富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形象及戏的思想内涵也是很有帮助的。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懿走到西城下,两扇城门突然开了,这里张绍林还加了一笔:从城内走出一群羊,放养的人悠闲地跟在后面,一派和平景象,毫无战争气氛,这让司马懿心里更感玄乎了。
            诸葛亮这个人为历朝历代上上下下所崇拜,但他又是个思想极其丰富充满矛盾的人,因此人们对他的感情也是丰富而复杂的:既敬佩、钟爱,又惋惜甚至埋怨。到了拍《秋风五丈原》的时候,导演张绍林也觉得很棘手。
            诸葛亮禳星一段,书上说主灯是魏延扑灭的。张绍林作了这样的处理:司马懿让夏侯霸偷袭蜀营,夏侯借助了一个大风天,魏延火速来报告军情,闯入大帐时风把主灯吹灭,魏延是无意的。此时的场景是:禳星的大帐中七星条幅飒飒飘动,狂风挟着飞沙和枯叶猛烈地刮吹,主灯灭了,诸葛亮呆住了。
            秋风瑟瑟扫过五丈原,五十四岁的诸葛亮最后一次坐车巡营,冷风吹着消瘦的诸葛亮,他的眼光慈祥地掠过将士们。他多么依恋——依恋这山川土地,依恋与他长期浴血奋战的将士,依恋他未竟的事业!将士们看见丞相,则先是一动不动,而后突然齐刷刷地跪倒,由衷地高呼:丞相保重!丞相保重!
            


            10楼2011-12-31 00:21
            回复
              “听说拍‘禳星’那场戏,你和全组的人员都非常激情地投入了?”
              “张导对于视听氛围的营造、渲染很有些功力。‘禳星’和‘借东风’是鲜明对比的两场戏,对于人物悲剧命运的刻画极有力。‘借东风’时,年轻的诸葛亮目光炯炯,持剑立于大江岸边,呼风唤雨(其实是胸有成竹的故弄玄虚);而‘禳星’时诸葛亮,孤独地拖着病体,在大帐内惨淡的七星灯之间,禳星祈祷俯伏待旦,他的眼神里流露出对生的渴盼(当然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风雨飘摇的蜀国)……魏延闯帐,七星灯灭。为了达到有冲击力的效果,张导调来两架大鼓风机,四袋水泥,几麻袋枯叶,顿时尘沙飞扬昏天黑地。戏拍完了,大家都成了水泥人,但看完样片群情振奋,苦中有乐,累有所得啊!”唐国强又一次经历了那沉痛的一幕。(举手~还有偶还有偶,俺这两天看到地上的树叶都过敏……)
              “你在前面也提过,要想走出京戏,超越前面艺术家的创造确实不易。那么,戏曲中有名的《失、空、斩》在电视剧中是怎样处理的呢?”
              “晚年的诸葛亮更接近于‘人’。我们有意在‘空城退敌’中加深他的急中生智,空城弄险,甚至大胆到处理成把琴弦都弄断了,以增加戏剧情势和人物心态的外松内紧。把诸葛亮从四平八稳中拉出来,真正急起来。空城计是不得已而为之,从而更为人性化。”
              唐国强自己也觉得这一段表演比开始的高出一筹,因为“戏”在这儿了。他更进一步体会到案头工作、理性分析是必要的,但演员的艺术表现是在现场,那是一个从心理到生理把握的质的跃进。
              三、 别向诗中开世界,常从意外到云霄
              “听说‘卧龙吊孝’拍得不错?”
              “那是张中一导演下真功夫了!”
              “听说你把大段祭文一口气背下来?距离生活那么远,古代的赋体长篇,你怎么能……?”
              “逼出来的!”唐国强从抽屉中拿出一大叠卡片,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台词,“插空,随时背。开始想找湖北一带的哭调,可惜没能如愿。我便似吟似诵,好在导演设计了四幅画着周瑜生平的绯衣,这样戏就可以动起来了,也生动了许多。大段祭文哭诉完毕,然后划断琴弦,扑向灵柩。”
              “这一系列动作的设计,有助于加强诸葛亮‘吊孝’心理活动”层次的递进。‘假’是指通过亲往吊唁,消除东吴将领的怨恨、隔阂,维护吴、蜀联盟;‘真’则是英雄相惜,诸葛亮为失掉一位当世的英杰尽洒一把叹惋之泪。真真假假,假戏真做,真假难辨。当然,演员要突出‘真’,要注意分寸、层次。所以当小乔赠剑给鲁肃,说明周瑜要联刘抗曹的遗愿,诸葛亮深为感动,道‘知我者,公瑾也’,放声大哭,真情迸发,达到全戏高潮。
              “拍这场戏正值盛夏,而戏中的情景则是隆冬,真有些吃不消。一停机,男子汉们顾不上斯文,坦胸露背仍是汗流不止,领导小组成员看完样片后很满意,王导指示:‘一个镜头都不用补了,撤景!’这是对我们的最高奖励和安慰。”
              “三年来拍了这么多的戏,东南西北的奔走,支撑你的是什么力量?”
              唐国强沉思了一阵:“拍三国是难中之难,机遇是少中之少。我已经上了这个戏,没有犹豫,没有彷徨,好比已经骑上了一匹骏马,不能瞻前顾后,只能往前跑。马再快,我也只能抓紧缰绳不能掉下来,直至达到目标。又好比前面说过的,既然开了顶风船就拼命往前划,不管激流险滩,不能停止,更不能后退!”
              “最后拍三顾茅庐,可你已经当过军师和丞相了,而且当了那么久,这回又要重回草堂?……”
              “是的,倒着排戏对演员是考验。我只好忘掉,忘掉拍过的戏,往回找,从头来!”
              生活中的人不能返老还童,演员在戏里却很幸运,他活过了五十四岁,又可以再活一次二十七岁。(汗,两年我看这本书的时候,除了蜂蜜和山楂糕,就这句话印象深了……那叫一个郁闷!)
              “‘三顾’对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诸葛亮来说,是第一次亮相,也可以说是角色的‘上场风’,是很重要的,这牵涉到角色基调的问题。我们的设计是这样的:诸葛亮席地而卧,刘备在门外耐心等待、等待。诸葛亮以扇遮面,醒来轻咳一声复又翻身睡去。再醒来,仰面朗声吟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四句诗从字面上看,大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实则不然。年轻的诸葛亮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自信,高卧隆中,慨叹至今无人能真正认识他,起用他。这里既要把他积极入世期待明主的心态表现出来;又要把魏晋时期高人隐士那种闲散、狂放的风度勾勒出来。闲散非消极,自信不自负。为了突出下面诸葛亮掀帘,飘然而出迎接刘备的形象,导演、摄像和我设计念上面四句诗的时候,采用侧背角度拍,通过几个形体动作,完成此时对诸葛亮心态的刻画,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15楼2011-12-31 00:21
              回复
                说起演诸葛亮来,唐国强把话题逐步引向如何观赏,如何衡量一部文艺作品的理论高度。他说:无论是演戏还是看戏,应树立起自己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能动摇自己所信仰的东西。文艺就要弘扬民族文化,就要找代表====体的题材去创作,去观赏。认识和追求不能没没有根,不能把过去的都视为封建。唐国强演诸葛亮三年,,研究《三国演义》四年,从历史上国与国之间的斗争,从三国的相依相存中悟出许多哲理。拍片之余,他还提笔撰写了《从七星坛借东风的军师诸葛亮到五丈原丞相诸葛亮说开去》的论文,参加了在无锡召开的《三国演义》国际研讨会,受到大会的好评。
                请看诸葛亮一天的日程表:早上4点半起床化妆,7点半在二队拍“告别白帝庙”,刚以45分的高速度拍完主要镜头,一队的车子已经等在外面多时,那边“卧龙吊孝”在等他。匆忙上车的唐国强坐在车上一句笑话不敢说,他要利用时间把诸葛亮吊孝时的大段台词温习一遍,这还关系到三队的拍摄。那边三队等着唐国强拍“舌战群儒”,“群儒”们已经等的不耐烦了。等把群儒战败,夜色已深沉。
                诸葛亮坐上车一路颠簸回到驻地,躺在床上脑子还得想着明天的戏。戏都是跳跃着拍的:一会拍20几岁出山,一会拍51岁的晚年戏。说到拍戏的艰苦,他说许多外景戏在云南一个三省交界处拍摄,那里是不毛之地,也没有现代化设备。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风餐露宿,蚊虫叮咬,历尽艰辛。住在一个远离现场的小镇,我受特别照顾,住房最好,而房费最高每天只有两元五角,可想而知这是什么条件。过春节时总导演王扶林去看我们,路不好,车陷进泥里,我们去推车,弄得满身泥水,晚上只有几个凉菜,看电视春节晚会又赶上停电,我们只好点上蜡烛玩一玩,9点多就睡觉。吃饭呢,因为我们队里山西人多,顿顿都是刀削面,至于待遇,是全国电视剧制作中最低的。
                当完成《三国演义》在圈内试播的时候,大家看完都为唐国强老道的演技,脱俗的气质所折服,就是当初在他试镜时持反对意见的中戏和北电的“专家”(原文中,引号本来是加在中戏和北电两个词上的,我气不忿就改了一下)也都感觉他和诸葛亮对上了号,全新中有个性,有力度,“唐老弟真是脱胎换骨了,可喜可贺!”这也使人想起他进三国剧组时说的一句话:走着瞧!
                问及他下一步的打算,他说:拍完《三国演义》后,又有几部影视剧邀我出演,我全部推辞掉了。从1975年参军至今已20年,自我感觉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的。如今已步入中年,很想静一段时间,看看《三国演义》后的反应。同时认真反思,总结得失。唐国强认为,一个演员从35岁到55岁是创造角色的黄金季节,他今年42岁了,正处在这么一个时期。如果说在此之前演过的《小花》,《南海风云》,《高山下的花环》等剧中给人留下一些印象,或说留下思维定势的话,那只是在人生道路上,从学走路开始留下的几个脚印,今后的日子才是学攀登,大踏步,出成果的黄金时期。他想进一步刻苦钻研,加强思想修养和艺术磨练,努力提高演技,为群众创造出更多的更有影响的角色。
                


                17楼2011-12-31 00: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