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一次顶风船》——访诸葛亮扮演者唐国强
一、 人生能有几回搏
“唐国强他演诸葛亮?唐国强≈诸葛亮?!”
从一九九以年夏天开始,一听说唐国强可能扮演诸葛亮,无论是文艺圈内还是圈外的人,全都议论纷纷。
“这些我都知道。”唐国强微笑。
“可能这些议论至今尚未停息。”我和他虽然头一次接触,还是忍不住向他表示我和大家一样的关注。
“没什么了不起的,人们不是常说‘人无压力轻飘飘’吗!”言语不多,山东人的“倔”却流露出来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听说要让他演诸葛亮,唐国强自觉功力不足,恐怕难以驾驭这个角色。但刚过不惑之年的他,刚刚从逆境中走出的他,“不知少年得志,但求大器晚成”的他,要让自己从明星变成艺术家的他,还是去应召试装了。 粘上胡子,戴上纶巾,穿上袍子,手持羽扇,他眯着眼端详镜子里的造型:“嗯,有点飘逸的感觉。”总导演王扶林和在座许多人的眼光,在这个新出现的诸葛亮身上停住了。
这的确是意味深长的一瞬间。
抱着王导的一大堆有关《三国》的著作、资料,回家赶紧看,如果真的上戏,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
还是小时候,坐在书摊前的小板凳上,两分钱租一本看过的《三国》连环画,遥远的岁月啊!面前的大部头如此生涩,唐国强逼着自己静下心来,并特别关注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三国演义会评本》和《诸葛亮形象研究》(偶只看到过《诸葛亮形象史研究》,不知道是不是一样)对我的帮助、启发很大。我好像摸到开门的钥匙了。但我清楚地知道我当时仅是抓到一些皮毛,自己和诸葛亮差距太大,我只能仰起头,直起身,踮起脚‘够’这个人物。”唐国强仿佛重又回到三年前,那艰苦探索、思考、创造的历程中——
“隆中对”可说是《三国》的总纲。小说的主要内容都可以用它概括。“三分天下之计”反映了诸葛亮的战略核心思想和构思,体现了“从无到有”的精神。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这样描绘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汉末、魏晋之初的文人志士多胸怀大才,狂放不羁。作为“清流派”封建知识分子的诸葛亮,无疑是会受到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影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真圣人君子,以天下为己任也。”
《三国》原著中塑造诸葛亮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所体现的智慧、胆略和对道德人格的价值追求是极为突出的,尤其是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情操的讴歌。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当然,另一方面,诸葛亮的价值追求也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正如一位《三国》专家所指出的:“在他谨慎的性格中,在他遵诏放弃取长安而图中原的良机的行为之中,分明可以看出他所恪守的道德人格,是以维护等级地位和宗法制度为前提的。即如兴复汉室的口号,也带有浓厚的宗法政治色彩。” 然而,诸葛亮在他所处的地位上,做了他应该做核能做到的一切,在他全部活动中始终没有忘记把完善道德人格放在首位,在完善道德人格的同时建立了丰功伟绩。
笔记本记满了一本又一本,日日夜夜苦读与思索,唐国强似乎捕捉到了人物的“核”。此时,他又想到,过去在京剧和地方戏曲中,在影视作品中,出现过马连良、申凤梅、李法曾等多位“活诸葛”,自己如何面对人民大众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审美定势和审美期待呢? 要试戏了,《隆中对》一场,看着王导那期望甚殷的目光,唐国强决定排除干扰、顾虑,开一次顶风船!不怕失去什么,反而一身轻松。唐国强心情坦然,精力很集中,试戏效果不错。
、
舆论稍稍平息,第二波又来。再试《舌战群儒》,化妆师精心改进了他的胡型,看试戏人的眼光好像晴雨表。唐国强不做一点表白,他觉得自己站在岸边,火已点燃,他就要跳上船在水中扑腾了,唐国强的心里喊着一句话: “人生能有几回搏!”
一、 人生能有几回搏
“唐国强他演诸葛亮?唐国强≈诸葛亮?!”
从一九九以年夏天开始,一听说唐国强可能扮演诸葛亮,无论是文艺圈内还是圈外的人,全都议论纷纷。
“这些我都知道。”唐国强微笑。
“可能这些议论至今尚未停息。”我和他虽然头一次接触,还是忍不住向他表示我和大家一样的关注。
“没什么了不起的,人们不是常说‘人无压力轻飘飘’吗!”言语不多,山东人的“倔”却流露出来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听说要让他演诸葛亮,唐国强自觉功力不足,恐怕难以驾驭这个角色。但刚过不惑之年的他,刚刚从逆境中走出的他,“不知少年得志,但求大器晚成”的他,要让自己从明星变成艺术家的他,还是去应召试装了。 粘上胡子,戴上纶巾,穿上袍子,手持羽扇,他眯着眼端详镜子里的造型:“嗯,有点飘逸的感觉。”总导演王扶林和在座许多人的眼光,在这个新出现的诸葛亮身上停住了。
这的确是意味深长的一瞬间。
抱着王导的一大堆有关《三国》的著作、资料,回家赶紧看,如果真的上戏,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
还是小时候,坐在书摊前的小板凳上,两分钱租一本看过的《三国》连环画,遥远的岁月啊!面前的大部头如此生涩,唐国强逼着自己静下心来,并特别关注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三国演义会评本》和《诸葛亮形象研究》(偶只看到过《诸葛亮形象史研究》,不知道是不是一样)对我的帮助、启发很大。我好像摸到开门的钥匙了。但我清楚地知道我当时仅是抓到一些皮毛,自己和诸葛亮差距太大,我只能仰起头,直起身,踮起脚‘够’这个人物。”唐国强仿佛重又回到三年前,那艰苦探索、思考、创造的历程中——
“隆中对”可说是《三国》的总纲。小说的主要内容都可以用它概括。“三分天下之计”反映了诸葛亮的战略核心思想和构思,体现了“从无到有”的精神。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这样描绘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汉末、魏晋之初的文人志士多胸怀大才,狂放不羁。作为“清流派”封建知识分子的诸葛亮,无疑是会受到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影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真圣人君子,以天下为己任也。”
《三国》原著中塑造诸葛亮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所体现的智慧、胆略和对道德人格的价值追求是极为突出的,尤其是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情操的讴歌。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当然,另一方面,诸葛亮的价值追求也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正如一位《三国》专家所指出的:“在他谨慎的性格中,在他遵诏放弃取长安而图中原的良机的行为之中,分明可以看出他所恪守的道德人格,是以维护等级地位和宗法制度为前提的。即如兴复汉室的口号,也带有浓厚的宗法政治色彩。” 然而,诸葛亮在他所处的地位上,做了他应该做核能做到的一切,在他全部活动中始终没有忘记把完善道德人格放在首位,在完善道德人格的同时建立了丰功伟绩。
笔记本记满了一本又一本,日日夜夜苦读与思索,唐国强似乎捕捉到了人物的“核”。此时,他又想到,过去在京剧和地方戏曲中,在影视作品中,出现过马连良、申凤梅、李法曾等多位“活诸葛”,自己如何面对人民大众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审美定势和审美期待呢? 要试戏了,《隆中对》一场,看着王导那期望甚殷的目光,唐国强决定排除干扰、顾虑,开一次顶风船!不怕失去什么,反而一身轻松。唐国强心情坦然,精力很集中,试戏效果不错。
、
舆论稍稍平息,第二波又来。再试《舌战群儒》,化妆师精心改进了他的胡型,看试戏人的眼光好像晴雨表。唐国强不做一点表白,他觉得自己站在岸边,火已点燃,他就要跳上船在水中扑腾了,唐国强的心里喊着一句话: “人生能有几回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