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吧 关注:836,818贴子:12,664,340
  • 11回复贴,共1

【转载】明代南京饮食漫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天津1楼2011-12-29 19:20回复
    “筵不尚华”是明初社会饮食的特点,一方面是国力尚弱,物质条件相对匮乏;另一方面,贫苦出身的朱元璋严禁一切奢华,身为矩范。登上帝位后的朱元璋仍崇尚俭朴,饮食不过“常供”,也就是家常菜肴,并无珍馐美馔。御膳只日进二膳,每膳必有一道豆腐,以示不敢奢侈。马皇后也以俭朴自持,有时亲自“主馈”,掌管宫内饮食。
    朱元璋甚至对饮食器皿的使用都作出详细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使用不同材质的饮食器具,不得逾越:“洪武二十六年定,公侯、一品、二品,酒注、酒盏金,馀用银。三品至五品,酒注银,酒盏金,六品至九品,酒注、酒盏银,馀皆磁、漆。木器不许用朱红及抹金、描金、雕琢龙凤文。庶民,酒注锡,酒盏银,馀用磁、漆。”① 宫廷如此,仕宦富贵人家亦然。明初视鹅为奢侈之物,有“御史毋食鹅”以示清廉之说。建文朝刑部给事中黄钺,曾用菜粥招待朝廷使者。兵部给事中蒋性中宴请地方长官周忱,菜不过五样。布政司参政张楚城请人吃饭,席间只有一肉,外加腌菜一道。王恕巡抚云南时,每天所食,不过猪肉一斤,豆腐两块,蔬菜一把。顾东江丁艰回家,状元出身的钱福来访,留其吃饭,只不过杀一鸡,买鱼肉三四样而已。
    


    IP属地:天津2楼2011-12-29 19:21
    回复
      2025-08-29 08:32: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与一般富贵之家一味摆阔不同,文人才士更注重烹饪的技艺、食物的色香味意形以及品尝时的风雅。冒襄在回忆爱妾董小宛时写道:“火肉久者无油,有松柏之味。风鱼久者如火肉,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醉鲟骨如白玉,油鲳如鲟鱼,虾松如龙须,烘兔稣雉如饼饵,可以笼食。菌脯如鸡堫,腐汤如牛乳。姬细考之食谱,四方之郇厨中,一种偶异,即加访求,而又以慧巧变化为之,莫不异妙。”董小宛做“冬春水盐诸菜,能使黄者如蜡,碧者如苔。浦藕笋蕨,鲜花野菜,枸蒿蓉菊之类,无不采入食品,芳旨盈席”,所做甜食,如“取五月桃汁、西瓜汁一瓤一丝,洒尽,以文火煎至七八分,始搅细糖炼。桃膏如大红琥珀,瓜膏可比金丝内糖。”⑥精致的饮食无疑是雅士情趣艺术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如果说董小宛表现出的还是高超的烹饪技艺的话,以明代中后期南京城市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南都繁会图卷》反映出的市场之繁荣,商贸范围之广阔,委实令人惊叹。在图卷上,与饮食相关的店铺招牌、幌子有“南北果品”、“人参发兑”、“鹿茸膏”、“发兑官燕”、“福广海味”、“应时细点名糕”,以及林立的酒肆等等。而参考文献,图卷所描绘出的内容尚难以具体反映出明代南京的饮食生活,以下分而述之。


      IP属地:天津4楼2011-12-29 19:21
      回复
        果蔬时鲜
        就果蔬时鲜而言,因移植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达,许多异地特产都能出现在市场上。名士张岱自称清谗,喜食方物,他吃过北京的苹婆果、黄儠、马牙松;山东的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甜子;福建的福桔、福桔饼、牛皮糖、红腐乳;江西的青根、丰城脯;山西的天花菜;苏州的带骨鲍螺、山楂丁、山楂糕、松子糖、白圆、橄榄脯;嘉兴的马交鱼脯、陶庄黄雀;南京的樱桃、桃门枣、地栗团、窝笋团、山楂糖;杭州的西瓜、鸡豆子、花下藕、韭芽、玄笋、塘栖蜜橘;萧山的杨梅、莼菜、鸠鸟、青鲫、方柿;诸暨的香狸、樱桃、虎栗;嵊县的蕨粉、细榧、龙游糖,临海的枕头瓜;台州的瓦楞蚶、江瑶柱;浦江的火肉;东阳的南枣;山阴的破塘笋、谢橘、独山菱、河蟹、三江屯蛏、白蛤、江鱼、鲥鱼、里河鰦。⑦所举各地土产竟达58种之多。
        


        IP属地:天津5楼2011-12-29 19:22
        回复
          值得一提的水果是西瓜。虽然西瓜传入中国的时间,说法不一。不过明代,西瓜已成为相当大众化的瓜果,上自禁地,下至乡圃,广为种植。明孝陵所产陵园西瓜更因其品质出众而享誉金陵。
          南京所产果品堪称美味者,还有:姚坊门枣,长可二寸许,味甘于蜜,果实脆而松;湖池所产之藕,巨如壮夫之臂,但甘脆无渣滓,即使江南所产之藕,形味也尽居其下;大板红菱,入口如冰雪,不待咀嚼而化;灵谷寺所产樱桃,个儿大,色烂若红靺褐,味道甘美,核小,而外形则像勾鼻桃;灵谷寺又产鸭脚子(白果),实糯味甘,用火煨烤,色青碧如琉璃,香味冠绝,为深秋佐茶佳品。⑧


          IP属地:天津6楼2011-12-29 19:22
          回复
            明代南京市场上的淡水鱼品种与今日相差无几,有鲥鱼、刀鱼、河豚、鲤鱼、白鱼、鲈鱼、鳊鱼、鳜鱼、乌鱼、鲟鱼、鮰鱼、鲫鱼、黄鳝、鳗鱼等等。其中被视为珍物的首推鲥鱼,产于四月,鱼游江底,最惜其鳞,挂网即随水而上,出水则死。其鳞如银,纤明可爱,女工以为花样。次为河豚,形丑而性易怒。捕捞者以五色彩缕系钩沉于水下数十丈下,河豚见彩缕,争相而上,而钩挂其皮,河豚则怒翻转,肚皮向上浮出水面,捕捞者手拾扔于船中。河豚之剧毒人所共知,而明人总结出:燕尾者、独眼者、不熟者、鱼子未经盐腌者,鱼血未洗净者等食之皆能杀人。换而言之,除此之外可以安全食用。即便中毒,明人也自有解毒之法:芦笋或橄榄,甘蔗,或生吃鸭蛋。所以明人食河肫有如食肉,绝无忌惮。刀鰶鱼类似鲥鱼,也为南京水产珍味。此外玄武湖的鲫鱼,鱼脊黑而厚,腹下鳞尤坚,大者可达二三斤,同为水产珍品。⑿
            面点小吃
            南方人虽不以面作主食,却以此作点心,并且花样品种繁多。宋代流传金陵有“七妙”:齑可照面(形容其清),饭可打擦台(形容其软滑),馄饨汤可注研(形容其汤之清与稀),湿面可穿结带(形容其筋抖),饼可映字(形容其皮之薄),醋可作劝盏(形容其味之美,犹如酒香),寒具(馓子)嚼着惊动十里人(形容其脆劲)。所谓的金陵七妙,在明代南京依然盛行,如果加上城南僧人所制的起面饼,堪称“八绝”。
            不过,当时市坊间卖的最多、最受欢迎的莫过于馄饨汤与寒具。从“馄饨汤”的称呼来看,显然是“喝”的,也就是南京俗称的“小馄饨”或“安庆馄饨”,并非苏南“馄饨”(南京俗称“猫耳饺”),可见南京人对喝馄饨的喜爱由来已久。


            IP属地:天津8楼2011-12-29 19:23
            回复
              南京的风味小吃全国闻名,明代亦是如此,具有代表性的有:元宵,夫子庙的元宵,自明代以来一直名冠全国,一方面元宵摊担比比皆是,另一方面元宵的花色品种丰富。仅小元宵的品种就有十多种,如桂花酒酿小元宵、赤豆小元宵、莲子藕粉小元宵等等;瓜子,南京瓜子在炒货中尤为出众,它选用上等黑瓜子加盐干炒,直炒得粒粒中间朝外膨胀,放到桌上能够旋转,吃时先在嘴里润一润,然后轻轻一嗑,一豁两瓣,嘴嚼其肉,鲜香微咸,越吃越有味,欲罢不能……据说这种盐炒的加工方法为明代南京人首先发明;五香豆,原称“状元豆”,源于夫子庙贡院附近,因讨口彩“吃了状元豆,好中状元郎”所以极受士子欢迎;董糖,据传秦淮名妓董小宛为其夫冒辟疆所创,《崇川咫闻录》说“董糖系冒巢民妾董小宛所造,未归巢民时,以此糖自秦淮寄巢民,故至今号秦淮董糖”;茶糕,南京人夏季早晨喝茶或午后喝茶时进食的点心,明代南京很流行食茶糕:大街小巷皆有敲竹板叫卖的茶糕担。


              IP属地:天津9楼2011-12-29 19:23
              回复
                既然谈明代南京的饮食,就不能不提鸭和素菜。
                南京地处吴头楚尾,水网密布,自古就有食鸭的历史,宋代已有“金陵鸭馔甲天下”的美称。及至明代,南京食鸭的风气更盛,烤鸭成为南京各王府和酒楼中的名菜。甚至还出现了全鸭席,其中包括煨鸭块、套鸭、八宝鸭、炒鸭肝、鸭四件、鸭羹和鸭血汤等80多个品种。明成祖迁都北京,制作烤鸭的技艺也被带去,以至于时人误以为烤鸭出自北京。
                南京最为著名的食鸭方法无疑是板鸭,其历史据说可以上溯至六朝。《后湖志》转引梁吴均《齐春秋》说,齐军渡江,兵至玄武湖西北,梁军固守台城与齐军对峙。文帝遣人送米三千石,鸭千头。城内民众炊米煮鸭,送上前线,梁军荷叶裹饭佐以鸭肉饱食一战,大败齐军。因很多鸭子捆扎堆压在一起送上前线,士兵将成捆的鸭子打开,以水煮食,便称这种美味方便的鸭子为“板鸭”。


                IP属地:天津10楼2011-12-29 19:23
                回复
                  2025-08-29 08:26: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皇帝这番大动作,灵谷寺的香火自然旺盛,据说当时僧众多达千余人,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禅林”。为解决这么多僧人的饮食问题,寺内专建有“积香厨”,而“积香厨”制作的素菜非常考究,有“鲜香味美,清爽适口,镂目裁云,色彩悦目”之美誉,远近闻名。拜佛游玩的香客中不乏达官显贵、社会名流,品尝素菜之后,留下不少“喜飧香积伊蒲馔”、“入寺寻幽载酒行”之类的诗文雅句。一般香客见此更欲尝试,但灵谷寺的僧人实在无法全部招待,于是有人出谋划策,建议以“积香厨”为基础,开一爿素菜馆,公开向游客出售素食。僧人们几经商量后,以“深松居”为名,开起了素菜馆,这就是南京首家专营素菜、素面菜馆的来历。
                  深松居素菜的成功,促使南京城内先后开起了多家素菜馆,而赫赫有名的绿柳居素菜馆的开张,已是清末的事了,距南京首家素菜馆的开办已达500余年。
                  当以南京为枢纽的江南地区达官显贵,缙绅士子食不厌精、纵情享乐的同时,经济的发展果实并没有被社会的各个阶层所分享,社会底层及边远地区的民众正在为生存温饱而挣扎,甚至较之明初愈加贫困。浓厚的商业化气息将大明帝国妆扮得光鲜陆离,掩盖住了矛盾四伏、即将倾圮的危机。白山黑水间的女真政权正在崛起,躁动和不安也于脆弱的黄土高原开始酝酿,商品经济的勃兴果真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么?(程思远)
                  


                  IP属地:天津12楼2011-12-29 19:24
                  回复
                    找的就是这个。。。


                    IP属地:湖北14楼2011-12-29 19:31
                    回复
                      明代南京饮酒漫谈
                      酒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话题,明代南京的酒廊更是比比皆是,这从《南都繁会图》卷上随处可见的酒楼、酒肆、飘扬的酒幌就可以得到证明。本文无意于着眼酒的起源与变迁,只想就其中比较有意思的问题略述一二。
                      一.杏花村与金陵春
                      晚唐大诗人杜牧《清明》诗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此后即名扬天下,以至于今日全国各地“杏花村”地名竟达19个之多。其中比较具有说服力的则有山西汾阳、安徽贵池以及南京。南京的“杏花村”是一条载入史册的古地名,因村内村外遍植杏树而得名。其具体位置在南京西南隅,地处凤台山、花露岗南侧的浅丘地带,邻近李白笔下的凤凰台,且与凤游寺、上瓦官寺、下瓦官寺等寺庙群及诸多景点相互交错,是南京唐、宋时期的风景名胜区。
                      历史上有很多典籍可以证明“南京杏花村”说。如北宋《太平寰宇记》升州江宁词目下就有“杏花村在县理西……相传杜牧之沽酒处。”这是距杜牧去世120余年的记述,也是全国所有关于杏花村史证中最早的纪录。
                      明万历《江宁县志》云:“杏花村……于凤凰台近。村中人多植杏树,间竹成林,春来花开,青旗红树,掩映如画。”清人陈文述所编的《金陵历代名胜志》、晚清方志学家陈作霖所著的《凤麓小志》、清代吴敬梓著的《金陵景物图诗·杏花村》以及民国《首都志》等诸多史料中都有关于南京杏花村的记载。
                      如果说杏花村在南京,此地还应出产好酒才对,而这一点也得到了史料的佐证。李白诗云:“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酒来笑复歌,兴酣乐事多。”(《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以紫绮裘换酒为饮》)在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曲酒专著——北宋田锡所著的《曲本草》中,介绍了南京等地所酿造的15种曲酒。其中就记载,南京的杏花村以出售美酒“金陵春”闻名于世。每当杏花盛开的季节,人们登上凤凰台,为春日一大乐事。再游酒旗飘舞的杏花村,有“来到杏花村,不饮也醉人”的说法。明代人顾起元《客座赘语》也记:金陵酒以水之佳酿而得名,唐诗言“十斛金陵春”者是也。顾又有诗云:“杏花村外酒旗斜,墙里春深树树花。”元代南京出产的满殿香酒还作为贡品每年供给朝廷。
                      那么,“金陵春”是什么样的酒?大多数人或许认为是同汾酒类似的高度白酒,其实并非如此。《本草纲目》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创”,也就是说,蒸馏制酒之法始于元代,元以前中国的酒基本是低度酿造酒。尽管这种说法受到颇多质疑,认为北宋之前,甚至唐代已经掌握蒸馏酒的制造方法,但从质疑者所举证据来看,即便唐代有蒸馏法,也多用来制果酒,而非白酒,并且,蒸馏制酒的方法使用并不普遍,其产品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如“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松景阳岗前饮酒十八碗等等,喝的显然是低度酿造酒,不大可能是高度蒸馏白酒。
                      


                      15楼2011-12-31 15:07
                      回复


                        IP属地:天津20楼2012-01-01 15: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