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gjump吧 关注:17贴子:1,207
  • 6回复贴,共1

媒体发展史 |媒体发展史中文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媒体发展史 |媒体发展史中文版

在这里我们要阐明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学习媒体发展史,二是我们所学习的媒体发展史有那些特点。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问都可以由史、论、方法三部分组成。史是学问的基础,论是学问的精髓,方法 是学问的研究指针。作为传播专业的学生,学习传播媒介发生、发展的流变,自然是一项最为基本的功 课,必将为后面更加深入的学习传播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更普泛的意义来说,研究生教育致力于 培养学生形成三方面的素质,即知识、技能和学术规范,学习媒体发展史,一方面可以丰实学生的传播 学知识,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技能,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使大家养成科学、规范的良好学术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将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利用工具书、图书馆、数据库和互联 网络等手段,采取规范的学术范式,循序渐进地独立完成各种小的课题,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学生这三 个方面的素质。这也是为我们把媒体发展史作为研究生第一学期学位课程的原因所在。 
那么,我们所学习的媒体发展史有哪些不同于其他的特点呢?事实上,在传播学发展尚不十分成熟的中国, 所谓的媒体史历来只不过是新闻史,而新闻史较之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发展史又显然狭隘得多,绝对无法姑 且代之;真正的传媒史研究,在中国只算是刚有了个开头。而在西方,传播学的发源地美国历来只把传播 史划定在美国建国的200年内,他们认为近代以来的传播更富于意义,对于200年之前的媒介历史就显得漠 然;欧洲国家的媒介史研究则另有特点,亦即以西方的媒介史为中轴,从情绪上排斥东方对于人类传播的 巨大贡献,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理论上的偏颇。基于以上现状,我们把研究的基点抬高,把研究的视野 拓宽,不局限于民族和地域,而是基于全人类各民族的传播文明史,联结中西,做一项起于5000年前(甚 至更远)、达于21世纪的大的传媒史研究。应当说,
目前这一工作还远说不上完满,因而也就更需要同学 们的积极参与和投入,因为作为国内最早几届的传播学硕士生,你们正是这些理论领域的拓荒人。 


纸草书卷
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图书,也称纸莎草纸书卷,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
纸草书卷的制作方法为:用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的一种类似与芦苇的莎草科植物为材料,取其茎髓切成薄片,压干后连在一起制成纸莎草纸。埃及人用芦苇茎为笔在纸上书写象形文字,写成后卷起。
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纸草书卷灯制作方法由中东的巴比伦传到古代希腊和罗马。希腊人称纸草书卷为"巴比(byblos),后来演变成为"圣经(bible)"一词,古罗马人改进了纸草书卷。
纸草书卷一直应用到公元4世纪左右,后来为羊皮书所代替。
最初的纸草书卷多为宗教或半宗教文献,后来在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6---前11世纪)才逐渐传入民间,用来礼赞圣明,记录事件等。
毛笔
1980年,在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的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中,发现在出土的彩陶的纹饰花纹中,可以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这证明在新石器时代,也就是五六千年前已,已经出现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
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的一支竹管毛笔,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湖南长沙出土的笔,竹竿粗0.4cm,杆长18.5cm,笔头为兔箭毛制成,长2.5cm,笔头夹在劈开的竹竿头上,用丝线缠捆,外涂一层生漆。
毛笔在战国已广泛使用,但是没有统一的名称.。相传有秦代蒙恬造笔之传说。传说他选用兔毫竹管制笔,将笔杆一头镂空成毛腔,毛塞在腔内,外加保护性大竹套,竹套中部两侧镂空,以便于取毛。
蒙氏造笔后统称为笔。
汉代时毛笔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公元前2400年,在印度,印章可用来确定作者
古代印度河流域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因此称为印章文字。



1楼2005-04-13 18:04回复
    亚述王朝的王宫里保存着20000片泥版书。
    在古代亚述帝国的最后一位国王----亚述巴尼拔(约公元前668---前627年在位)的在尼尼微的王宫里,建有西亚最早一个系统搜集合编目的"图书馆",藏有20000多片泥版书,内容包括古代西亚的文学作品,祈祷文等,是研究亚述帝国和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史料。
    泥版书
    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代中东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就出现了最原始的一种图书---泥版书。
    泥版书是楔形文字刻在泥版上制成的。先将粘土制成一公斤重的软泥版,用斜尖的木制笔在软泥版上刻划文字,刻成后在阳光下晒干,再放入火中烘烤而成。
    泥版书起源与西亚,后来传到希腊克里特岛,迈锡尼等地,刻写与上的文字也分为楔形文字和线性文字,因此又分为楔形文泥版文书和线性文泥版文书。
    泥版书的制作和使用一直延续到公元1世纪,后被羊皮书代替。
    现在发现的泥版书内容有契约,债务清单等,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证据。
    楚帛书
    帛书又名缯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现存实物以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为最早。
    子弹库楚帛书出土于1942年,宽38。7厘米,长47厘米,文字为墨书,共900余字,字体为楚国文字,图象为彩绘,帛书四周有12个神的图象,每个图象周围有题记神名,在帛书四角有植物枝叶图象。
    1973年湖南博物馆发掘该墓,判明该墓年代为春秋中晚期之间。帛书的最早摹本出现在1944年的<<晚周缯书考证>>。
    楚帛画
    帛画一般指传统绢本画之前的以白色丝帛为材料的绘画,目前发现的帛画多为先秦到汉代物,其中以战国时期的两件楚帛画为最早。
    这两件楚帛画均出土于湖南长沙楚墓。一件出土于长沙东郊陈家大山木棺墓中,长31厘米,宽22。5厘米,画有一女子,女子后有一龙一凤。另一件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中,画长37。5厘米,宽28厘米,画有一个男子驭龙而行,男子高冠长袍,手抚配剑,顶有伞盖。
    石鼓文
    石鼓文为战国时期秦国石刻,因为它的形状象鼓而得名,又因为其文字记载内容记载了狩猎的事情,而被人称为猎碣。
    原物共有十件,原在陕西凤翔,现在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鼓为花岗石质地,圆顶平底,高约为90厘米,直径约为60厘米,10件石鼓各刻有四言诗一篇,原文有700字以上,现在仅存272个字,字体近似于 体,为秦国特有风格。
    所刻的诗和<<诗经>>中的大小雅相似,格调也和<<大雅>>中的一些诗格调相似。
    曾候乙墓竹简
    曾候乙墓竹简是1978年在湖北随州曾候乙墓中发掘出土的,确定为战国时代早期,是现今发现的古代竹木简中时代最早的一批。
    曾候乙墓竹简共有240枚,整简一般长为72-75厘米左右,宽约1厘米左右,书写从顶端开始,每简一行,写满约有50字左右,全部简文共有6696字。
    简文记载了用于葬礼的车,马和为它们配备的车马器,兵器等,也记载了何人赠车等事件,竹简字体和当时楚国文字一致。
    曾候乙墓竹简对研究古代曾国历史以及古代丧葬,车马,兵器等制度有很大价值,在古文字学上也是极为重要的史料。
    发明了羊皮制成的书籍----羊皮书卷
    羊皮书卷是指用羊皮或羊羔皮为材料制成的最原始的一种图书。他是由中东地区的帕加马人发明的。羊皮书就是拉丁文中"帕加马"转义而成的。
    在帕加马帝国欧迈尼斯二世时期(前197年-159年),由于埃及人停止供应纸莎草,帕加马人没有了制书的原料,被迫发明了用羊皮作为原料的羊皮书。这种书的原料开始以绵羊、山羊等的皮,后来,又用牛、羔羊等的皮为原料,质地变得更好。
    西方学者认为羊皮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现在所知最早的羊皮书是公元前6世纪到4世纪的《波斯古经》,共有21卷,35万字。
    羊皮书最早的形式为书卷型,后来到公元4世纪,改为书本型,这样比纸草书卷更加耐用和便于保存。羊皮书一直是手抄本的标准形式,直到15世纪中期,才由被纸张制成的印本书所代替。
    发现"罗赛达石碑"
    1799年,法国拿破仑远征军到达非洲东部,一位军官在尼罗河口的罗赛达镇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有三种文字,分别是象形文字、圣书体、希腊文。其中后两种文字是草体,是埃及文。石碑记录的是埃及祭司为歌颂国王的功绩而刻写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95年。
    


    3楼2005-04-13 18:04
    回复
      2025-08-20 12:55: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块石碑,在解读埃及象形文字中起了重大的作用,知道1822年,才由一位名叫商博良的法国人将其解读成功。 

      +在西汉时期,用于书写的最初的麻纸已经出现
      1933年,黄文弼在罗布泊的一个汉代的烽火燧的遗址中发现了一张西汉宣帝时的白色麻纸残片,这张纸长10厘米,宽4厘米,纸质粗糙,不均匀,估计时间为公元前49年左右。
      在1973年到1974年期间,在甘肃居延地区北额济纳河汉代遗址中发现两张麻纸残片,其中一张长为11.5厘米,宽9厘米,色泽暗黄;另一张长12厘米,宽19厘米,纸质细密,薄而且均匀,有正反之分,有大麻纤维物质。这两张纸的年代估计一张是公元前52年,一张是公元前6-3年。
      在1978年,在陕西扶风县的一处西汉窖藏中,又出土了三张麻纸,为西汉宣帝时的产物,史称"中颜纸"。
      从以上的一些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在西汉时期,用于书写的最初的麻纸已经出现,只是这些麻纸在制造上还是粗糙的,和东汉蔡伦所改进的植物纤维纸有较大差距。
      凯撒命令发布"每日纪闻"
      公元前59年,尤利乌斯*恺撒当选为罗马执政官后不久,就发布命令:"今后元老院的工作,务须每日公布。"从此,在罗马执政厅外立了一块涂有石膏的木板,每天在上面书写文字,报告元老院的工作,此外内容有每天的出生和死亡情况,税收情况等。后人称之为《每日纪事》
      公元前6年,屋大维创办了《每日纪闻》,内容主要有:帝国政事、战争消息、刑事案件等。屋大维本人还在《每日纪闻》中发表意见。
      《每日纪闻》除了公开张贴以外,还分发抄写。到了公元2世纪,罗马版图扩大到西班牙、德国等地《每日纪闻》也相应传播到各地,加强统治。
      石经
      石经是中国古代刻于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经籍和佛道经典。
      迄今有文字可考的刻儒家经籍的石经有七种:
      1. 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在洛阳太学开刻,共46块,包括<<易>>,<<礼>>,<<春秋>>等七种。
      2.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在洛阳开刻,用古文,隶书,篆书等三种文字刻成,有称<<三体石经>>,经文有<<尚书>>,<<春秋>>。
      3. 唐开成石经:唐文宗大和七年在长安开刻,用楷书刻成<<易>>,<<书>>,<<诗>>,"三礼"等十二经。
      4. 蜀石经:五代后蜀用楷书刻<<易>>,<<书>>,<<诗>>,"三礼"等于成都,并有注,是历代石经中仅有的。
      5. 北宋石经:北宋用楷体,篆体刻<<易>>,<<书>>,<<诗>>等于汴梁,又称<<汴学石经>>或<<二体石经>>。
      6. 南宋石经:宋高宗于绍兴十三年刻<<易>>,<<书>>,<<诗>>,<<左传>>等于临安,共二百石,现存七十余石。
      7. 清石经:乾隆五十六年刻十三经于北京,共一百九十石。
      刻佛经约始于北魏之末,盛于北齐,北周,以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最为有名。所刻石经最多为<<道德经>>。
      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是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又名<<汉石经>>,<<一字石经>>,熹平石经初刻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于光和六年(183年)完成。共有46块碑,200911字。原立于洛阳太学讲堂的东西两侧,遗址在河南偃师县佃户乡。
      熹平石经共包括<<鲁诗>>,<<尚书>>,<<周易>>,<<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经文从右向左直行书写,书体秀美,为汉隶精品。
      熹平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备列学官所立各家异同于后,这对于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和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
      石碑后毁,宋代后有残石出土,现存8000余字。
      正始石经
      正始石经是中国三国曹魏时期刊刻的碑石经书,又名<<魏石经>>,<<三体石经>>,。初刻于正始二年(241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遗址在河南偃师佃户乡。
      正始石经用篆文,古文,隶书等三种文字刻成,因此又称为<<三体石经>>,碑文仅有<<尚书>>,<<春秋>>两种,从左向右刻写,碑文每面约33行,每行60字,,共有28碑。
      石碑后毁,现存残石共2576字。
      中国东晋桓恒下令废竹简,以纸代之
      东晋末,在安帝元兴元年,桓帝篡政,下令"古者无纸故用简,令诸用简者,宜以黄纸代之"。
      


      4楼2005-04-13 18:04
      回复
        1954: 正规的彩色电视广播首先在美国开始. 
        1956: 美国安培公司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磁带录像机.* 
        1957: 苏联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并试验用飞机转播电视获得成功. 
        1958: 美国首次将卫星用于通讯传播. 
        1958: 法国研制成SECAM彩色电视制式(顺序同时制). 
        1958: 中国开始正式电视广播. 
        1962: 美国在世界上率先利用卫星传播电视图像.* 
        1963: 联邦德国创立PAL彩色电视制式(逐行倒相制).
        1963: 美国用通讯卫星将肯尼迪被刺实况传送到日本与欧洲. 
        1963: 美国CBS和NBC电视新闻广播扩大为30分钟,彩色.
        1964: 国际通讯卫星组织(INTELSAT)成立. 
        1964: 东京奥运会通过卫星进行全球电视实况转播. 
        1965: 苏联发射用于电视转播的通信卫星. 
        1966: 国际无线电通讯咨询委员会认可NTSC, PAL, SECAM这3种制式并存. 
        1967: 苏联正式建立卫星电视网,并同欧洲电视网联播. 
        1969: 卫星直播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实况.* 
        1972: 美国HBO电缆电视台成立,提供付费电视服务. 
        1972: 英国研制成图文电视. 
        1973: 中国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1975: 美国,与卫星结合的现代化电缆电视业开始.* 
        1980: 美国,电缆电视新闻广播网(CNN)24小时新闻频道建立.* 
        1980: 日本推出8mm磁带摄录放像机.* 
        1981: 日本索尼公司试制成高清晰度电视机,称为MUSE制式.* 
        1983: 卫星直播电视首先在美国播送.* 
        1984: 日本发射世界上第一颗实用电视直播卫星. 
        1984: 中国发射试验通讯卫星成功. 
        1985: 日本研制成125m*40m的大屏幕电视. 
        1986: 日本广播协会(NHK)推出全自动电视摄像机. 
        1987: 日本广播协会(NHK)开办世界上第一个播出卫星直播成套节目的电视台. 
        1988: 日本索尼公司推出数字录像机,解决普通电视制作中图像易损耗的难题. 
        1989: 日本广播协会高清晰度电视系统的卫星试验广播成功. 
        1989: 英国开始昼夜提供卫星直播电视节目. 
        1989: 欧洲高清晰度电视系统(HD-MAC制式)通过卫星进行实验广播. 
        1991: 日本播出高清晰度电视节目. 

        1857 在法国, Scott的声波振记器爱迪生留声机的先驱. 
        1860 有线广播的出现 
        1876 在美国, 爱迪生也发明了留声机. 
        1876 格雷恩。贝尔发明了动力传声筒(1878: 在美国和德国,动力传声筒首先被发明。)
        1878 Hughes 发明了传声筒. 
        1881 克莱门发明立体声技术 
        1884 在德国, Nipkow 扫描唱片, 既电视的早期版本. 
        1886 发明的gtaphone可以用来录音。 
        1887 一位德国移民得到了留声机的专利。 
        1878 爱迪生成立制造留声机的公司(1888: 爱迪生式留声机已经面向公众销售了.) 
        1898 声音被丹麦的Poulsen利用磁性质记录下来。——普耳生发明了磁性录音设备 
        1900 美国唱片业发展情况 
        1905 在匹兹堡第一台自动点唱机开放。 
        1906 第一个扩音器(1915: 电子扩音器诞生) 
        1906 世界上第一次无线电广播 
        1916 收音机有了调谐电路。 
        1919 短波段的无线电通讯被发明了。 
        1920 出现了的一个电台 
        1922 广播网广播开始 
        1922 车内收音机. 
        1924 制成了便携式收音机 
        1926 永久的无线电广播网, NBC, 形成了. 
        1927 开始二个无线电广播网; CBS 形成了. 
        1931 密纹唱片研制成功。 
        1933 Armstrong发明FM,但是它的真正使用是在20年后。 
        1935 也是在德国,声音磁带开始出售.(1929:在德国,磁卡声音记录在塑胶带之上.) 
        1937 兴登堡飞船爆炸事件沿大西洋岸至太平洋岸进行广播。 
        1938 广播剧”世界大战”引起全国恐慌. 
        1941 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系统)和N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启动商业传输。 
        1945 Clarke预想地球同步通信卫星. 
        1954 60% 美国家庭有电视机 
        1956 Ampex制造实用的录像带录制机. 
        1957 U.S.S.R.发送人造卫星,从太空发送信号. 
        1961 FCC批准FM立体声广播. 
        1962 通讯卫星公司创办,开发全球系统. 
        1963 荷兰产音频盒式磁带. 
        1963 通信卫星被放置在地球同步轨道. 
        


        14楼2005-04-13 18:04
        回复
          电视+电报+电话+传真+广播+电影
          1873: 英国,约瑟夫-梅证实硒元素具有光电效应.* 
          1880: 德国,李伯莱发明电视旋转盘扫描方式. 
          1884: 德国,尼普科夫发明了机械性无线电图像传播扫描盘.* 
          1897: 德国,布劳恩发明了可以接受电子的收像真空管.* 
          1902: 奥地利,芬-伯克最早提出彩色电视的传送与接收原理. 
          1906: 澳大利亚,罗伯特-里埃本设计出放大的电子管. 
          1907: 俄国,鲍里斯-罗津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子显像的电视接收机.* 
          1923: 俄国,兹沃里金发明光电摄像管(inconoscope).* 
          1925: 美国,詹金斯用无线电传送一架活动风车的图像. 
          1926: 英国,贝尔德发明的机械电视第一次公开表演.* 
          1927: 美国在纽约、新泽西、华盛顿开设电视联播实验。 
          1927: 美国通过广播条例,成立联邦无线电广播委员会,取得电视广播控制权。 
          1928: 美国,菲洛-法恩斯沃斯发明电子析像管摄像机(Electronic Image Dissector Camera)。 
          1928: 英国,贝尔德示范其电子机械系统的彩色电视,清晰度很好。 
          1929: 美国,埃维斯实验成功彩色电视画面. 
          1929: 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开设实验性电视台,并于次年实现声画同步。* 
          1929: 美国,兹沃里金发明电子显像管(kinescope), 经多次改良,5年后用以构造实用的电视摄像机. 
          1930: 英国机械电视从生产线上产出. 
          1931: 美国,艾伦-杜蒙发明阴极显像管(Cathode-ray tube 又称Oscilloscope). 
          1931: 电子电视在洛杉矶和莫斯科开始试验广播。 
          1934: 电视转播车出现在德国街头。 
          1936: 英国开办世界第一座电视台.* 
          1937: 英国第一次户外电视实况转播.* 
          1937: 电视转播车出现在纽约街头。 
          1938: 法国正式开始电视广播. 
          1939: 苏联和德国开始正式电视广播. 
          1939: 纽约世界博览会向公众展示电视.* 
          1939: 机械扫描系统被淘汰. 
          1940: 美国无线电公司试验成功彩色电视(次年试播). 
          1941: 
          美国开始正式电视广播.* 
          1945: 英国,克拉克提出建立太空转播站的大胆设想. 
          1946: 美国无线电公司将经过改进的彩色电视技术宣布为点描法. 
          1949: 电缆电视(CATV)开始于美国.* 
          1953: 美国宣布点描法为彩色电视技术标准,通称为NTSC制式.* 
          1954: 正规的彩色电视广播首先在美国开始. 
          1956: 美国安培公司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磁带录像机.* 
          1957: 苏联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并试验用飞机转播电视获得成功. 
          1958: 美国首次将卫星用于通讯传播. 
          1958: 法国研制成SECAM彩色电视制式(顺序同时制). 
          1958: 中国开始正式电视广播. 
          1962: 美国在世界上率先利用卫星传播电视图像.* 
          1963: 联邦德国创立PAL彩色电视制式(逐行倒相制).
          1963: 美国用通讯卫星将肯尼迪被刺实况传送到日本与欧洲. 
          1963: 美国CBS和NBC电视新闻广播扩大为30分钟,彩色.
          1964: 国际通讯卫星组织(INTELSAT)成立. 
          1964: 东京奥运会通过卫星进行全球电视实况转播. 
          1965: 苏联发射用于电视转播的通信卫星. 
          1966: 国际无线电通讯咨询委员会认可NTSC, PAL, SECAM这3种制式并存. 
          1967: 苏联正式建立卫星电视网,并同欧洲电视网联播. 
          1969: 卫星直播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实况.* 
          1972: 美国HBO电缆电视台成立,提供付费电视服务. 
          1972: 英国研制成图文电视. 
          1973: 中国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1975: 美国,与卫星结合的现代化电缆电视业开始.* 
          1980: 美国,电缆电视新闻广播网(CNN)24小时新闻频道建立.* 
          1980: 日本推出8mm磁带摄录放像机.* 
          1981: 日本索尼公司试制成高清晰度电视机,称为MUSE制式.* 
          1983: 卫星直播电视首先在美国播送.* 
          1984: 日本发射世界上第一颗实用电视直播卫星. 
          1984: 中国发射试验通讯卫星成功. 
          1985: 日本研制成125m*40m的大屏幕电视. 
          1986: 日本广播协会(NHK)推出全自动电视摄像机. 
          1987: 日本广播协会(NHK)开办世界上第一个播出卫星直播成套节目的电视台. 
          


          17楼2005-04-13 18:07
          回复
            在1876年12月6日,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一种录音装置,可以将声波变换成金属针的震动,然后将波形刻录在圆筒形腊管的锡箔上。当针再一次沿着刻录的轨迹行进时,便可以重新发出留下的声音。爱迪生的留声机是圆筒形的,唱针随着波纹左右滑动。 这个装置第一次留下的声音是爱迪生刚刚说得:“玛丽抱着羊羔,羊羔的毛象雪一样白”。 
            生于苏格兰的美国科学家格雷恩。贝尔在1876年3月7日设计了一种用电线传输人的声音的装置。这项装置有一个传声筒,后面有一个螺线管,声音通过传声筒的薄膜产生震动,震动经过螺线管产生电流,电流通过电线传送到接受者的接收机上,引起薄膜震动,还原声音。 在10号,送出了第一句话:“怀特森先生,到这里来,我需要你。”
            Hughes生于英国伦敦,后来到美国,曾发明了电报打字机,并在1878年发明了碳粒传声筒,对电话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发明的碳粒传声筒是现代碳粒传声筒的前身。
            1881年8月30日,克莱门。阿代尔在德国获得了一项“改善剧场电话设备”的专利,他将两组麦克风分置舞台的两边,这样,声音可以分别被送到戴着两组受话机的听众耳中,从而达到立体声效果。 这项技术在同年的巴黎博览会上首用,并大获成功。这项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是比单声道、单源音更容易找到声源的位置。 在1925年,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WPAJ电台用两种不同的波长播出同一节目,听众可以通过两个耳朵上不同的收听器,听到立体声广播。 1933年4月27日的费城音乐会上,通过电话线将音乐通过立体声方式传到华盛顿,这是贝尔实验室最公开的一次实验。
            1884年,保罗。尼普可夫在德国发明了一种机械扫描装置,这种装置是一种旋转的圆盘,上面有螺旋型的小孔。这种装置在后来的早期电视系统中得到了应用。 
            1886年,美国发明家奇切斯特。贝尔和查尔斯。吞特发明了graphone,这项发明可以用来录下音乐,这是第一种可以成功录音的装置。1886: Graphophone的蜡柱面和蓝宝石铁笔改善了声音。 
            1887年,从德国来的移民Emil.Berliner得到了一项关于留声机的专利,这种留声机可以播放唱片。这种留声机使用的是一种扁平的唱片。 在1889年,这种留声机就在德国开始了商业生产,到了1894年,在美国开始了商业生产。从此,这种留声机开始占据市场,和以前的圆筒型唱片争夺市场。 
            1888: 爱迪生式留声机已经面向公众销售了。迪生在1877年发明了留声机以后,在1878年创建了一个制造留声机的公司,用来生产他的发明。但是由于爱迪生的留声机在声音复制上的质量不高,决定了这种产品是不可能成功的。 
            普耳生发明了磁性录音设备 1898年,丹麦科学家普耳生利用铁的剩磁性质,来记录声音。方法是将声波的变化转化为电流的变化,再通过电磁铁将电流的变化转化为磁性的变化,将这种磁性施加在铁线上,就有了剩磁,就可以录音了。在1899年的巴黎博览会上第一次演示,得到很大的成功。 当时将声波转化为电流的设备还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这个问题解决后,录音技术就有了大的发展。20年代,用于有声电影。 
            1905年,第一个自动点唱机电影院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开始营业。在接下来几年中又有数千个在全国各地开放。人们用5分钱,就可以看到20到30分钟的电影。 
            1906年,美国人哈奇森发明了一种一种电动扩音器。这种装置通过电信号来传送声音信号。
            1906年12月24号晚上8点,美国新英格兰海岸的报话员从耳机中听到了人们说话声、《圣经故事》和音乐家韩德的唱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验性的无线电广播,这是由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主持组织的,实验的装置研制花费了四年时间,采用了特殊的高频交流发射机,设计了一套系统,可以让电波携带各种声音信号。 
            1916年,美国发明家阿姆斯特朗发明了超外差式收音机线路,这种他允许微调来接受放大微弱的无线电波。这种技术成为雷达、电视、调幅收音机等设计的基础。 
            


            21楼2005-04-13 18:07
            回复
              • 123.54.170.*
              顶起!!!!
              虽然不是我想要的....


              23楼2009-06-14 18: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