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发展史 |媒体发展史中文版
在这里我们要阐明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学习媒体发展史,二是我们所学习的媒体发展史有那些特点。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问都可以由史、论、方法三部分组成。史是学问的基础,论是学问的精髓,方法 是学问的研究指针。作为传播专业的学生,学习传播媒介发生、发展的流变,自然是一项最为基本的功 课,必将为后面更加深入的学习传播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更普泛的意义来说,研究生教育致力于 培养学生形成三方面的素质,即知识、技能和学术规范,学习媒体发展史,一方面可以丰实学生的传播 学知识,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技能,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使大家养成科学、规范的良好学术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将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利用工具书、图书馆、数据库和互联 网络等手段,采取规范的学术范式,循序渐进地独立完成各种小的课题,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学生这三 个方面的素质。这也是为我们把媒体发展史作为研究生第一学期学位课程的原因所在。
那么,我们所学习的媒体发展史有哪些不同于其他的特点呢?事实上,在传播学发展尚不十分成熟的中国, 所谓的媒体史历来只不过是新闻史,而新闻史较之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发展史又显然狭隘得多,绝对无法姑 且代之;真正的传媒史研究,在中国只算是刚有了个开头。而在西方,传播学的发源地美国历来只把传播 史划定在美国建国的200年内,他们认为近代以来的传播更富于意义,对于200年之前的媒介历史就显得漠 然;欧洲国家的媒介史研究则另有特点,亦即以西方的媒介史为中轴,从情绪上排斥东方对于人类传播的 巨大贡献,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理论上的偏颇。基于以上现状,我们把研究的基点抬高,把研究的视野 拓宽,不局限于民族和地域,而是基于全人类各民族的传播文明史,联结中西,做一项起于5000年前(甚 至更远)、达于21世纪的大的传媒史研究。应当说,
目前这一工作还远说不上完满,因而也就更需要同学 们的积极参与和投入,因为作为国内最早几届的传播学硕士生,你们正是这些理论领域的拓荒人。
纸草书卷
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图书,也称纸莎草纸书卷,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
纸草书卷的制作方法为:用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的一种类似与芦苇的莎草科植物为材料,取其茎髓切成薄片,压干后连在一起制成纸莎草纸。埃及人用芦苇茎为笔在纸上书写象形文字,写成后卷起。
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纸草书卷灯制作方法由中东的巴比伦传到古代希腊和罗马。希腊人称纸草书卷为"巴比(byblos),后来演变成为"圣经(bible)"一词,古罗马人改进了纸草书卷。
纸草书卷一直应用到公元4世纪左右,后来为羊皮书所代替。
最初的纸草书卷多为宗教或半宗教文献,后来在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6---前11世纪)才逐渐传入民间,用来礼赞圣明,记录事件等。
毛笔
1980年,在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的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中,发现在出土的彩陶的纹饰花纹中,可以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这证明在新石器时代,也就是五六千年前已,已经出现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
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的一支竹管毛笔,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湖南长沙出土的笔,竹竿粗0.4cm,杆长18.5cm,笔头为兔箭毛制成,长2.5cm,笔头夹在劈开的竹竿头上,用丝线缠捆,外涂一层生漆。
毛笔在战国已广泛使用,但是没有统一的名称.。相传有秦代蒙恬造笔之传说。传说他选用兔毫竹管制笔,将笔杆一头镂空成毛腔,毛塞在腔内,外加保护性大竹套,竹套中部两侧镂空,以便于取毛。
蒙氏造笔后统称为笔。
汉代时毛笔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公元前2400年,在印度,印章可用来确定作者
古代印度河流域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因此称为印章文字。
在这里我们要阐明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学习媒体发展史,二是我们所学习的媒体发展史有那些特点。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问都可以由史、论、方法三部分组成。史是学问的基础,论是学问的精髓,方法 是学问的研究指针。作为传播专业的学生,学习传播媒介发生、发展的流变,自然是一项最为基本的功 课,必将为后面更加深入的学习传播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更普泛的意义来说,研究生教育致力于 培养学生形成三方面的素质,即知识、技能和学术规范,学习媒体发展史,一方面可以丰实学生的传播 学知识,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技能,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使大家养成科学、规范的良好学术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将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利用工具书、图书馆、数据库和互联 网络等手段,采取规范的学术范式,循序渐进地独立完成各种小的课题,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学生这三 个方面的素质。这也是为我们把媒体发展史作为研究生第一学期学位课程的原因所在。
那么,我们所学习的媒体发展史有哪些不同于其他的特点呢?事实上,在传播学发展尚不十分成熟的中国, 所谓的媒体史历来只不过是新闻史,而新闻史较之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发展史又显然狭隘得多,绝对无法姑 且代之;真正的传媒史研究,在中国只算是刚有了个开头。而在西方,传播学的发源地美国历来只把传播 史划定在美国建国的200年内,他们认为近代以来的传播更富于意义,对于200年之前的媒介历史就显得漠 然;欧洲国家的媒介史研究则另有特点,亦即以西方的媒介史为中轴,从情绪上排斥东方对于人类传播的 巨大贡献,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理论上的偏颇。基于以上现状,我们把研究的基点抬高,把研究的视野 拓宽,不局限于民族和地域,而是基于全人类各民族的传播文明史,联结中西,做一项起于5000年前(甚 至更远)、达于21世纪的大的传媒史研究。应当说,
目前这一工作还远说不上完满,因而也就更需要同学 们的积极参与和投入,因为作为国内最早几届的传播学硕士生,你们正是这些理论领域的拓荒人。
纸草书卷
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图书,也称纸莎草纸书卷,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
纸草书卷的制作方法为:用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的一种类似与芦苇的莎草科植物为材料,取其茎髓切成薄片,压干后连在一起制成纸莎草纸。埃及人用芦苇茎为笔在纸上书写象形文字,写成后卷起。
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纸草书卷灯制作方法由中东的巴比伦传到古代希腊和罗马。希腊人称纸草书卷为"巴比(byblos),后来演变成为"圣经(bible)"一词,古罗马人改进了纸草书卷。
纸草书卷一直应用到公元4世纪左右,后来为羊皮书所代替。
最初的纸草书卷多为宗教或半宗教文献,后来在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6---前11世纪)才逐渐传入民间,用来礼赞圣明,记录事件等。
毛笔
1980年,在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的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中,发现在出土的彩陶的纹饰花纹中,可以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这证明在新石器时代,也就是五六千年前已,已经出现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
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的一支竹管毛笔,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湖南长沙出土的笔,竹竿粗0.4cm,杆长18.5cm,笔头为兔箭毛制成,长2.5cm,笔头夹在劈开的竹竿头上,用丝线缠捆,外涂一层生漆。
毛笔在战国已广泛使用,但是没有统一的名称.。相传有秦代蒙恬造笔之传说。传说他选用兔毫竹管制笔,将笔杆一头镂空成毛腔,毛塞在腔内,外加保护性大竹套,竹套中部两侧镂空,以便于取毛。
蒙氏造笔后统称为笔。
汉代时毛笔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公元前2400年,在印度,印章可用来确定作者
古代印度河流域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因此称为印章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