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吧 关注:16,846贴子:570,073
  • 2回复贴,共1
我们平常说的松江是上海之根,就是指松江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
  说一个地方是另一个地方的发祥地,那这两个地方之间,一定有着历史上长期的互动,而且从逻辑上推断,前者一定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对后者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而后者目前一定在经济总量、城市形态、对外知名度等方面已超过了前者。因此,这种互动的因果关系一定是长期的、持续的、全方位的。
  现在有几种错误的认识。一种认为上海最早的考古文化发掘的遗址就是上海的根。这里混淆了历史文化与文化遗址的两个不同概念,而且缺失了整个历史的互动
传承。如马家浜文化,指的是距今7000年前太湖流域新石器早期时代的文化,它表明了距今时间上的深度和太湖流域地域上的广度;而马家浜遗址是嘉兴郊区马
家浜村落因早期发掘出马家浜文化而得名。马家浜文化不是只在马家浜一地才有,在苏、 常、锡、
沪、杭、湖地区有几十处发现。所以,若有人说嘉兴是长三角历史文化发祥地的话就会成为笑话。同理,崧泽文化不仅只在崧泽遗址一地方才发现,它在长三角地区
也有几十处遗址,这些遗址共同记述了距今6000年前长三角地区从母系社会逐步过渡到父系社会的文化现象。
  另外,历史文化有着清晰的传承过程,我们一致认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名族文化起源的摇篮,没有人说距今170万年前云南元谋直立行走人化石的发现地是中华名族的摇篮的,也没听说发现山顶洞人的房山县提出房山是北京市的根的。因为缺少传承脉络。
  还有一种多年来的错误观点,一直认为鸦片战争之前的上海仅是个小渔村。如果是指狭义的上海市区,那上海县早已于700多年前就建立了,如果说今日的上海全市,那1260年华亭县已建立了。
  下面我就从行政建制的隶属关系、经济政治的辐射影响、历史文化的时代传承三个方面讲讲松江为什么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
  一、行政建制的隶属关系
  历史史实告诉我们,最早的先民,一定是傍山临水而居,因当时的先民们既需要水又常遭水淹。距今六七千年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稻谷,距今5000
年前的崧泽文化遗址地发现了磨制石器和制陶技术,距今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发现铜石并有的工具了。这几个地点当时都是濒海临水的。松江九座山峰,是天目
山的余脉延伸,在长三角碟形盆地中像一个龙骨,支撑起这片天地并逐步淤积成陆。上海地区的先民都应该离这几座山峰不远。
  春秋战国时期,上海之地分别属吴、 楚,越、 松江属春申君封地,秦朝属长水县。那时人烟稀少,河水泛滥,耕作技术落后,西汉属吴王封地时这儿出名的还只是产盐区,筑有运送盐的盐铁塘。
  三国时(公元219年),陆逊破荆州有功,将这块地方封赏给陆逊名为华亭候,这是上海地区最早见于史志的名称。陆逊也是上海地区第一个宰相级的人物。
以后,北方战乱,大批流民南逃于此,这里又因河湖不断改道,许多沼泽之地淤积成地,老海塘外土地不断外伸,可耕作面积不断扩大,可容纳人口量也不断增加。
这里才有了可发展的基础条件。
  唐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割娄县南境、海盐北境、嘉兴东境建立了华亭县,这个区域不包括今天崇明和嘉定、宝山的老吴淞江以北部分,但包括今天浙江省嘉善、平湖的一小部分。
  华亭建县的意义,在于行政地位的独立,在于经济管理的便捷(特别是税赋的征收),把一个原本三县边境地区独立组织起来,也使这块地方在政治上受到了中
央政权的重视。最大的变化在于从此以后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那时,唐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大伤元气,“天下仰给东南”,松江地区在此时异峰突起,一直
在经济上为中央政权作出重大贡献。
  元代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华亭县升为华亭府,不久改名为松江府。1292年,既松江升府后15年,由于政务纷繁,赋税日重,割华亭东北、黄浦江两岸五乡二十六保设立上海县,松江府与华亭县、上海县的“一府二县”格局从此形成。上海设县后,260年间有县无城,明代屡遭倭寇侵扰,1553年



1楼2011-12-22 17:52回复

      陆云的“云间陆士龙”联句被大多数楹联界专家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楹联,词意对接,词性一致,对仗工整,平仄相反,完全符合联句通则。
      唐经幢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地面文物。《南村辍耕录》是最早记述了黄道婆给松江纺织业带来巨大影响的书籍。
      董其昌、莫是龙最早提出了绘画上的南北宗理论,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画坛。《农政全书》是最完整记述农林牧渔的农业书籍。
      佘山天主教堂是“远东第一大教堂”。
      这一个个在全国领先的文化现象足以说明松江对周边地区的传承力、辐射力、感召力,足以说明现代上海的厚重历史。
      松江还是全国文化的一块高地。从东吴到明代,共出过陆逊、徐阶、徐光启3个宰相级的人物;上海历史上一共出现过14个状元,因嘉定北部不属于松江府管
    辖,嘉定所出3个状元原乡、亭、保不详,即松江府至少出现过11个状元。从宋代到清代,共出现过521个进士,单明代就有进士287人,占当时全国第一位
    (当时苏州177人,杭州151人)。明代起,云间画派,云间书派、云间诗派在江南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海上画派就由云间画派发展而来。唐太宗夸平复帖书
    法“百代文宗,一人而已”;明成祖朱棣夸沈度的书法“我朝王羲之”;康熙帝夸张照书法“羲之后一人,舍照谁能若?”
      松江还海纳百川,吸纳了全国不少文人雅士定居或长期客居于此。著名的就有元代的赵孟頫、陶宗仪、杨维桢、黄公望、倪瓒、明代朱舜水。
      明末有个人物叫徐光启,他19岁在金山卫考中秀才,官至大学士,却信了天主教,很欣赏传教士学有专长、技术兴国的观点,不仅在社会思想多元化、政治衰
    败、女真族军队紧逼时写出了《农政全书》,而且引进了番薯于大江南北,翻译了点、线、直角、四边形等几何概念,还邀约不少传教士来中国,他为中国的许多改
    变作出了贡献,才使松江形成了五教齐全、和谐共处的文化局面。
      一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松江还出现了全国著名的文化人如编辑过《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家赵家璧、与钱钟书齐名的有“南施北钱”称号的学界泰斗施蛰
    存、有上海画院院长程十发,有翻译家小说家夫妇朱雯和罗洪。松江地区文化灿烂、名人辈出,足以有实力影响周边,成为全上海地区的文化之根。
      综上所述,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一直到公元前春秋战国时期,长三角地区的历史演变有着与长三角地形气候特征一样的共同特征,广
    富林文化发现了中原人南迁带来的新文化现象,并且让人们惊喜地发现早在2700年前,有座繁荣城镇已在广富林形成,这很可能是上海最早的城镇。
      富庶发达的松江府是上海成为通商口岸的基础条件。上述所说的松江,主要指的是华亭县、松江府的大松江,而说松江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这个松江,指
    的是现在松江区,因为松江城一直是上海地区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是松江府历史文化的总代表。它对周边的辐射一直影响到海派文化的形成,甚至最
    早的上海话也是地地道道的松江方言。
      这种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细密的渐变过程;这种传承,是各种经济现象、多种文化现象的长期影响过程;这种传承,是有着很大辐射力、影响力、制约力的轨迹可寻的过程。历史上,只有松江,才具有这种对上海的传承能力。
      所以,就如同在长三角几万条细密的强感潮河流中抽出一条细支说是浦江之源是那么的荒唐一样,把某一个历史文化遗址说成是上海之根、上海之源是很无知的。
      作者系松江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3楼2011-12-22 17: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