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问什么要使用鱼雷要使用线导技术?
这个嘛。。。。原因有很多,比如说线导技术的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不易被潜艇或者水面舰艇发射的各种诱饵所诱骗,而且可以在发射之后由高性能计算机配合声呐系统不断校正目标的实际位置,提高命中率。 但最主要的那块遮羞布就是。。。。。潜艇大哥在水下对目标探测的过程与效率并不想电影中那样简单高效(具体参照我国大片 《海狼U571》)
实际上据东京观察,声呐技术发展到现在,在水下的探测能力并没有多少 。所提高的只是声呐同时能探测并跟踪的目标数(引用导弹属术语“目标通道”)以及数据的处理速度。再加上潜艇为了防止暴露目标,在水下一般不启动主动声呐,只使用被动声呐。而是用后者只能粗略地探测目标的方位,至于 航速、距离、正确深度(一般是指舰船的吃水线)等鱼雷攻击要素通通 Say sorry.。 虽然现在可以使用拖拽阵声呐加上舰艇自带的声呐阵列,采用多位置探测解算位置法(相当于 “建立方程组并求解”)来探测目标,但所需时间太长。以目标距离本艇100链距离为例,从发现目标,到解算要素,最终测算出目标的准确方位,一般要15min—30min,这么长时间可能对方反潜兵力的反潜鱼雷已经过来了。。。。。
使用线导鱼雷就可以避免这个囧况,以为潜艇在探测到目标的大致方位后就可以把鱼雷送出去,如然后启动主动声呐不断校正信息从而自动更改鱼雷的运动方程,最终击毁目标。反正线导鱼雷是可控的,就算一开始发射偏了也可以快速矫正攻击方向,不像直航式鱼雷全部依靠声呐兵的数学能力。
当然,线导鱼雷的缺陷是有的,虽然可以大幅降低发射要求,但对相关信息传输能力,对发射平台的主动声呐的探测能力和发射平台本身的要求很高。而且发射后鱼雷后部有导线连接,所以不能像 自导式鱼雷那样进行大范围的环形机动和蛇形机动搜索,以防止导线缠绕在一起,而且不能在距离海底30m内发射设,以免导线被海底植物或是岩体挂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