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俊卿吧 关注:1,084贴子:37,437

【大博士】衣俊卿: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 (第五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 五篇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对于熟悉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人们而言,“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这一术语并不陌生。但是在具体界定其内涵时, 各种观点间存有
很大的差异。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东欧历史中, 不断出现一些同
官方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以苏联为楷模的现存社会主义实践相
背离或相冲突的反叛人物。这些颇有影响的反叛人物在东欧的政
治界、理论界和文化界均不少见。东西方的研究者曾把他们称之
为“异端马克思主义者”、“ 持不同政见者”、“新马克思主义者”、“ 后
马克思主义者”、“新左派”, 等等。我们所理解的东欧新马克思主
义并非泛指上述所有持不同政见者或异端人物, 而是特指50—60
年代在东欧非斯大林化过程中涌现出的一批著名马克思主义( 至
少是从马克思的思想传统出发的) 理论家。作为社会主义内部的
对斯大林主义的反叛者和激进的反教条主义批判家, 他们致力于
从总体上重建人道主义(人本主义) 的马克思主义和人道的民主的
社会主义。在这种意义上, 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名下主要应当包
括以彼得洛维奇( Gajo Pet rovic′) 、马尔科维奇( Mihailo Markovi
c′) 、弗兰尼茨基( Pr edrag Vr anicki )、坎格尔加(Milan Kangrga ) 和
斯托扬诺维奇( Svetozar Stojanovic′) 等人为代表的南斯拉夫实践
派; 以赫勒( Agnes Heller ) 、费赫尔( Ferenc Feher )、马尔库什( Georg Ma rkus )和瓦伊达(Mihaly Vajda) 等人为代表的布达佩斯
学派; 波兰的沙夫( Adam Schaff ) 和科拉科夫斯基( Leszak Kolakowski)
; 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科西克( Ka rel Kosik )等人。


1楼2011-12-07 20:44回复
    如果从50 年代初南斯拉夫一批年轻的人道主义哲学家( 后来
    的实践派成员)对斯大林主义的批判算起,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迄今
    已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在此期间, 这些思想家一直为一种
    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所驱使, 无论作为东欧社会合法的马
    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研究家, 还是作为屡遭指责的反教条主义批判
    家, 或远离故国、流浪他乡的“持不同政见者”, 他们都始终不渝地、
    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论信念。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在相当大程度上
    继承了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而卢卡奇、布洛赫、
    列斐伏尔、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是东欧新马
    克思主义者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导师或合作者。到了70 年代与80
    年代之间, 随着布洛赫、马尔库塞、萨特和弗洛姆等人的相继谢世,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灿若群星的时代已告结束。而正是在这一时
    期,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许多著名代表人物, 出于各种原因, 逐步
    把自己的活动中心由东欧转向了西方, 进入了国际哲学论坛。
    应当指出的是, 虽说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和西方人本主义马克
    思主义在思想传统、关注中心和理论信念方面十分接近, 但他们所
    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所面临的紧迫历史问题给他们的理论生
    涯和理论建树印上了不同的特征。就其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传统的关系而言, 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流派大多表现为对斯
    大林主义及其社会主义模式的外在批判, 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则
    是根植于东欧社会主义之中的对斯大林主义及其社会主义模式的
    内部反叛, 可以说,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半个世纪的坎坷生涯和理
    论探索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折射了东欧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历程。
    因此, 研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于完整地理解20 世纪新马克思主
    义,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具体分析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流派及思想家的观点之前, 我们有必要简要地揭示东欧新马克思
    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2楼2011-12-07 20:44
    回复
      2025-05-09 16:24:29
      广告
      应当说, 过去半个世纪东欧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的主要宗旨都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超越斯大林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模
      式。其中, 从1948 年“苏南冲突”到1968 年“布拉格之春”这段历
      史进程是东欧社会的典型的非斯大林化时期, 它主要由“ 苏南冲
      突”、苏共二十大、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和“布拉格之春”几个重
      大的带有强烈反斯大林主义色彩的历史事件构成, 在这些历史事
      件的背后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刻历史进程, 从主流看, 在这些
      事件中, 民主的和人道主义的方向越来越清晰。这些正是东欧新
      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非斯大林化进程, 特别
      是上述四次重大历史事件在相应国家中造成了一种相对宽松和自
      由的氛围, 这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形成与阐发自己不同于斯大
      林主义的独特见解至关重要。而事实上,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也主
      要产生和兴起于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四个国度
      中。
      现在, 当我们转换一个角度, 从理论渊源来看东欧新马克思主
      义的产生时, 就会发现, 他们的基本立场或理论基点是青年马克思
      的实践哲学和异化理论。换言之, 在东欧社会的非斯大林化的进
      程中, 在这一带有民主的、人道的特征的改革背景中, 东欧新马克
      思主义同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一样, 建构了独特的人本主义
      的马克思主义。
      当然, 就具体的理论背景而言, 在不同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
      那里, 情形并非是齐一的, 同时, 每个人所接受的理论前提也不是
      单一的。尽管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东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处于相对
      封闭的状态之中, 但是大多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从不同的
      方面, 通过不同的渠道, 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当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和
      科学主义哲学思潮、文化学和人类学思潮, 以及韦伯、杜尔克姆等
      社会学家思想的影响。而且, 越是到后期,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对
      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开放性越大。


      6楼2011-12-08 06:36
      回复
        然而, 无论不同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受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影响有多大, 无论他们始终如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 还是
        宣布放弃马克思主义( 如科拉科夫斯基) , 在他们背后都有一个共
        同的和基本的理论传统, 即青年马克思的思想, 也正因如此, 人们
        才将之称作(新) 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发现, 几乎所有东欧新马克
        思主义者都非常重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而实践、异化、对象化、**、自由人的联合体等范畴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
        地位。其中, 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实践哲学, 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的
        民主社会主义构想, 沙夫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科拉科夫斯基的意
        识形态批判, 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 都明显地继承了青年马克思
        的批判的人本主义的立场。一方面, 马克思的这一哲学构想为东
        欧新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一个人本主义哲学背景, 使他们把人的
        本质与人的现存、人的理想状态与历史困境、人的过去、现在与未
        来置于自己全部理论探索的中心。另一方面,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
        和异化理论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社会批判的立场, 提
        供了批判现存资本主义和现存社会主义以及设计人类民主的和人
        道的未来的理论依据。毫无疑问, 青年马克思构成东欧新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最主要的活水源头。


        7楼2011-12-08 06:36
        回复
          第一阶段:50 年代批判斯大林主义, 形成人本主义立场的时

          若不是1948 年突发的苏南冲突, 或许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南
          斯拉夫哲学都会像东欧其他国家的哲学一样停留在辩证唯物主义
          的框架内。这一历史事变一下子把南斯拉夫民族推到了生死攸关
          的境地。为了生存, 不得不探索新路; 而新路的探索则必须以理论
          上和实践上突破斯大林主义模式为开端。因此, 批判斯大林主义
          成为50 年代南斯拉夫全社会和所有民族的首要任务。刚刚开始
          哲学生涯的一代青年哲学工作者(其中一些人尚未完成学业) 来不
          及反思就被卷入这一批判运动之中。他们成为这一批判的哲学中
          坚力量, 而其中许多人又在这一批判中形成人道主义派( 后来的实
          践派)的核心。
          1950—1953 年间, 对斯大林主义的哲学批判达到了第一次高
          潮。批判者们尚不具备足够的勇气和理论准备去进行较大的理论
          突破, 他们从恩格斯、普列汉诺夫和列宁著作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立
          场出发, 得出较为简单、较为温和的批判性结论: 斯大林主义的错
          误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主要表现为割裂理论与方法, 即割裂
          唯物论与辩证法以及割裂逻辑学与辩证法; 同时表现为取消否定
          之否定规律, 进而否定辩证法本身, 等等。


          8楼2011-12-09 21:29
          回复
            第二阶段:60 年代初人道主义派同辩证唯物主义派进行直接
            的理论交锋的时期
            一般说来, 传统教科书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的基本精神最突
            出地体现在列宁所强调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和恩格斯所建立的自然
            辩证法中。这样, 当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哲学家从批判斯大林主
            义转而对辩证唯物主义本身进行批判, 并试图超越这一哲学立场
            时, 他们首先面对的是反映论和自然辩证法问题。
            关于反映论的争论集中体现在“ 布莱德会议”, 即南斯拉夫哲
            学家1960 年底在布莱德(Bled)举行的题为“实践、主体、客体和反
            映”的学术讨论会上。反映论问题是布莱德会议的主题。会上, 以
            彼得洛维奇、马尔科维奇、坎格尔加、格尔里奇、苏佩克、波什尼雅
            克等为代表的人道主义哲学家从本体论、认识论、人本学、伦理学、
            美学和哲学史等不同方面对反映论立场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在
            他们看来, 反映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反映范畴不能作为马
            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范畴, 因为它不能揭示认识的本质, 同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解相悖; 人是实践的存在物, 实践是自由
            的创造性的活动, 从这样的立场出发, 应当看到, 认识主体与认识
            客体不是给定的, 而是在实践中生成的; 自然不是自在地呈现在人
            的面前, 而是通过人的对象化活动而与人相联的, 属人的自然( 人
            化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因而, 应当从实践出发建构马克
            思主义的认识论, 把认识和思维确定为人的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
            或内在环节。而以斯托伊科维奇( Andrija Stojkovic′ )、涅戴里科
            维奇(Du..an Nedeljkovic′ )和舍希奇(Bogdan ..e..ic′ )等为首的辩证
            唯物主义派哲学家则继续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物质
            统一性、反映形式的多样性, 以及较新的自然科学成果出发捍卫反
            映论立场。但同人道主义派的批判相比, 这一辩护显得苍白无力。
            人们公认, 人道主义派在反映论问题上明显占了上风。此后, 除个
            别辩证唯物主义派哲学家偶尔提及反映论问题, 这一问题几乎再
            没有作为重要哲学会议的论题。


            10楼2011-12-09 21:29
            回复
              尔后, 在60 年代前半期, 两派哲学家又围绕着自然本身是否
              存在辩证法, 即自然辩证法是否成立的问题展开了争论。辩证唯
              物主义派认为, 如果不假定自然辩证法的存在, 就无法解释人及其
              历史辩证法的起源, 也无法说明自然界的许多带有辩证特征的现
              象。人道主义派则认为, 自在自然本身对人无直接意义, 不能一般
              地谈论自然辩证法。自然界存在着一般的运动或变化, 但是, 在坎
              格尔加看来“, 运动本身并非辩证法的特征”,行星并非辩证地环绕
              太阳旋转, 存在着机械的、化学的等各种非辩证的运动。他认为,
              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在于对给定性的否定,在于自我否定,因此“, 只
              有在存在人的历史的地方才存在辩证法, 在人的历史活动之外没
              有辩证法”①。在与辩证唯物主义派的论战中和在自己的理论创
              ① Milan Kangrga , Etic c ˇ ki Problem u djelu Kar la Marxa (Beograd: Nolit
              1980) , P . 199 .


              11楼2011-12-09 21:29
              回复
                作中, 人道主义派哲学家比较系统地重新阐述了人、实践、自由、决
                定论、历史、社会、个性、辩证法、真理、异化、扬弃异化等哲学范畴,
                奠定了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即实践哲学的一般理论基础。
                第三阶段:60 年代中期到70 年代中期实践派全面发展的黄
                金时期
                1963 年, 实践派创立了科尔丘拉夏令园, 次年, 他们又创办了
                《实践》杂志, 而辩证唯物主义派则于1966 年创办了《辩证法》杂
                志。两派从此以这两本杂志而得名, 更多地被称作“ 实践派”与“ 辩
                证法派”。他们各以自己的杂志为阵地, 阐发自己的理论见解, 而
                很少再进行面对面的理论交锋。
                60 年代初, 实践派的研究中心曾发生过一次转变, 从集中批
                判斯大林主义到正面阐述自己的人道主义哲学立场以超越辩证唯
                物主义的框架。到了60 年代中期, 实践派的关注中心又一次发生
                了转变: 从一般的理论问题到具体的社会现实问题; 从对人的存在
                结构(实践) 的一般哲学沉思到对当代世界和人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的批判分析。在实践派哲学家看来, 作为实践哲学的**的和批
                判的人道主义不能停留为一般的哲学争论或纯学术的理论探讨,
                而应当以60 年代初建立起的实践哲学的一般理论原则为基点, 对
                现存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对当代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批判
                分析。理论聚焦点的这一转变清楚地体现在1964 年创刊的《实
                践》杂志的发刊词中:“ 我们要求的是这样的哲学杂志, 在这里, 哲
                学是**的思想: 对现存一切的无情批判, 对真正的人的世界的人
                道主义预见和**行动的激发力量。”①
                在《实践》杂志创刊后的10 年间, 实践派哲学家以《实践》
                (1964—1974) 、科尔丘拉夏令学园( 1963—1973 )以及从1966 年开
                始采取实践立场的《哲学》杂志为论坛, 组织了一系列的国内和国
                ① Praxis No . I (1964) , P .4 .


                12楼2011-12-09 21:30
                回复
                  2025-05-09 16:18:29
                  广告
                  一、实践哲学的理论框架
                  实践派是当代十分罕见的人数众多的哲学理论团体或流派,
                  其中没有绝对的权威, 也没有谁试图为实践派的哲学勾画或建立
                  一个统一的体系; 其不同代表人物的研究兴趣和对某些具体问题
                  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 有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显然, 这给我们的
                  研究带来许多困难。我们无法详尽地展示实践派哲学家的理论建
                  树的所有方面和不同哲学家之间的差异, 而只能揭示实践派哲学
                  家所持的共同的哲学立场和对人与世界的根本问题的一致见解。
                  大多数实践派成员和实践派的研究者一致把这一共同立场称
                  之为实践哲学。如前所述, 许多人认为, 同卢卡奇的主客体统一的
                  辩证法、葛兰西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践一元论立场、
                  布洛赫的“ 希望”哲学、列斐伏尔的“总体的人”的理论, 以及弗洛
                  姆、哥德曼等人的理论建树相比, 南斯拉夫实践派提供了迄今为止
                  关于实践哲学的较为完整的阐发与表述。
                  在具体展示实践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之前, 应当特别强调指
                  出, 这一实践哲学所体现的根本精神或基本立场是哲学人本主义。
                  实践派哲学家批判反映论, 否定自然辩证法, 其宗旨是超越片面地
                  强调客观性原则, 从而满足于对世界“是什么”的客观描述的哲学
                  立场; 在此基础上, 他们把人置于哲学思考的中心, 把人的活动视
                  作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 从而以人的实践为基础建构起人本主义
                  的世界模式。在实践派看来, 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从本质上、从
                  整体上是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具体表现为以人
                  为中心的实践哲学。由于篇幅所限, 我们只能概括地展示这一实
                  践哲学的基本理论构架。


                  14楼2011-12-09 21:30
                  回复
                    ( 一) 关于人的实践本质的思考
                    应当承认, 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均承认实践范畴的
                    重要性, 但对它的理解则不尽相同。按照传统教科书的辩证唯物
                    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从而解决了认识
                    的源泉、基础、动力以及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因此, 实践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是联结主体与客体的纽带或中介。
                    实践派哲学家更是重视实践范畴, 可以断言, 没有实践范畴,
                    也就不会有实践派和实践哲学。但是, 实践派哲学家认为, 辩证唯
                    物主义对实践的理解并不能真正解决认识的本质问题, 因为这种
                    见解把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当成给定的存在, 把实践作为外在的联
                    系嵌入主体与客体之间。这实际上是把实践限定为认识论范畴,
                    其结果是极大地限制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应有的地位。因此,
                    实践派哲学家努力突破实践范畴的认识论阈限, 首先将之视作人
                    本主义和本体论范畴。为了超越纯认识论的或实用主义的实践范
                    畴, 实践派在创办《实践》杂志时, 选用的不是实践的塞尔维亚语形
                    式Pr ak sa 或英文形式pr actice, 而是采取了具有希腊语和希腊文
                    化根源的, 在许多语言中都存在的Pr axis。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
                    方面来理解实践派哲学家赋予实践范畴的重要地位。
                    第一, 实践派认为, 实践是人的本质规定性, 是人的本质的存
                    在方式, 是“ 人的存在的本体论结构”。这里揭示出实践范畴的人
                    本学内涵。


                    15楼2011-12-09 21:30
                    回复
                      实践派哲学家们对实践含义的表述有所差异, 他们为实践提
                      出许多定义, 如“ 真正地变革世界的活动”(格尔里奇) ,“人的**
                      的和实际批判的活动”( 波什尼雅克) ,“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和社会
                      的活动”( 马尔科维奇) ,“ 人的存在的本体论结构”( 彼得洛维奇和
                      弗兰尼茨基) , 等等。尽管这些定义各有侧重, 但是从中不难看出
                      共同点。实际上, 实践派哲学家一般把实践理解为人所特有的普遍的、自由的、创造性的和**的活动。他们认为, 这种活动对于
                      理解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至关重要, 换言之, 人是实践的存在物。
                      实践派哲学家认为, 古往今来, 许多哲学家致力于揭示人的本
                      质, 但他们或是高扬人之生存的某一方面, 或是突出人的某种属性
                      或特征, 结果始终未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而实践作为普遍的、自
                      由的、创造性的和自我创造的活动, 不只是人的某一特殊方面或某
                      种特殊活动, 而是人的最本质的存在方式, 是人的存在的本体论结
                      构。因此, 实践不是从某一方面, 而是从存在方式和结构方面把人
                      与其他动物根本地区别开来。人由此摆脱了动物式的片面地依赖
                      于自然界给定环境的状态, 按照马克思所说的实践活动固有的内
                      在尺度和所有种类的普遍尺度而不断再生产自身与对象世界。
                      第二, 就实践本身而言, 它作为人的存在的本体论结构, 包括
                      了人的存在的所有方面, 是人的各种活动和各个方面的总体或统
                      一体。


                      16楼2011-12-09 21:31
                      回复
                        把人界定为实践的存在物, 把实践理解为普遍的、自由的、创
                        造性的和**的活动, 这只是对实践的最基本特征的一般认识。
                        因此, 作为哲学人本主义, 要获得关于人的本质的更深刻更具体的
                        认识, 就要对实践的结构和内容做进一步的分析。这实际上既是
                        对实践范畴的深入认识, 同时也是对人的存在的各个方面的展开。
                        换言之, 从实践出发, 可以展示人的所有本质特征与活动形式。一
                        方面, 实践作为人的活动总体, 包含感性的、物质的、意识的、精神
                        的、情感的等各种活动形式于自身, 只有理性逻辑才能将它们抽象
                        为不同的东西; 它同时也是人的各种属性和潜能( 理性、意识、情
                        感、直觉、感觉、意志、本能等)的统一体。因而, 自由、创造性、社会
                        性、目的性等构成实践的( 即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律性。另一方面,
                        实践活动的本性决定了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保持不
                        变, 都不会被动地面对给定性, 而是不断地扬弃自然性和给定性,
                        不断地指向未来。这样, 人作为实践存在物, 就具有永恒的不完善特征。换言之, 历史性、超越性、不完善性、开放性也是实践(人的
                        本质)的必然规定性。
                        坎格尔加明确认为, 历史性的、有意识的和自由的实践活动是
                        人之为人的东西, 即人的本质, 也是人所是的东西, 即人的存在。
                        “它是属人的, 即历史的世界或精神与肉体、精神性与物质性、本质
                        与存在、自由与必然、人与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一句话, 它是属
                        人的, 即历史的世界或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体。”①
                        第三, 实践不仅仅是人的存在的本体论结构, 不仅仅是人的一
                        切活动和规定性的总体, 它也是人的认识, 进而是人的世界的基
                        础。换言之, 对人而言, 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其物质性而在于实
                        践。


                        17楼2011-12-09 21:31
                        回复
                          实践派认为, 不应把实践作为认识的环节引入认识论, 而应当
                          相反, 把认识确定为实践总体的内在环节或形式。这样, 认识的主
                          体与客体都不是给定的, 而是在实践中生成的, 换言之, 人的认识
                          对象是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而确立的。进而, 人不仅在认识中
                          设定对象, 也现实地再生产出活动的主体与客体。因此, 人通过自
                          由的、创造性的、普遍的和社会性的实践活动, 不断再生产自身与
                          自已的世界,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都在这种现象的活
                          动中统一起来。因而, 应当从人的活动的角度, 而不是从纯自然或
                          纯客观的角度来理解整个人的感性世界, 应当将之理解为人的实
                          践的产物。
                          在这方面, 坎格尔加的论述很能代表实践派的基本看法。他
                          认为, 人化自然也就是人作为自我创造的主体的自我实现过程, 在
                          这种意义上“, 人的本质既非精神也非物质..而是为其创造所有
                          人之可能性的人的历史性活动。同样, 世界的统一性( 由于对人而
                          ① Milan Kangrga , Eticˇ ki problem u djelu Karla Marxa ( Beogr ad: Nolit ,
                          1980) , P .221 .


                          18楼2011-12-09 21:31
                          回复
                            言只存在人的、历史性的世界) , 一方面, 不在于上帝、精神或精神
                            性, 另一方面也不在于其物质性, 而在于人的创造性活动, 在于实
                            践。”①
                            上述三个方面基本上代表了实践派对作为人本主义和本体论
                            范畴的实践内涵的基本阐述。正如上述第二方面所言, 实践是人
                            的多种规定性的统一性。因而, 在对实践范畴作出基本界定的前
                            提下, 实践派哲学家一方面对实践所包含的基本规定性作进一步
                            的逻辑分析, 具体阐释自由、创造性、社会性等内涵; 另一方面则揭
                            示这些基本规定性在历史中的具体展开, 从而把握人的历史性、超
                            越性、不完善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 二) 异化理论与社会批判理论
                            像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一样, 实践派也赋予马克思的异
                            化理论以十分重要的地位。日沃基奇断言“, 当代世界的基本的人
                            道主义问题都包含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之中”,因此“, 整个马克思
                            主义是一个伟大的异化理论”② 。实践派的异化观主要包含下列
                            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 从人的本质活动的角度来理解异化的本质, 揭示异化的
                            根源, 从而把异化理解为人的自我异化。
                            实践派哲学家在探讨异化理论时, 主要注意力不是放在列举
                            异化的现象和表现形式上, 而是深入探讨异化的本质。坎格尔加
                            指出, 谈到异化, 首先就要问从何处(从什么东西) 异化。他认为,
                            人既不是从上帝那里异化, 也不是从人的理念或理想那里异化, 而


                            Milan Kangrga , Eticˇ ki problem u djelu Karla Marxa ( Beogr ad: Nolit ,
                            1980) , P .220 - 221 .
                            Marks i Savremenost I (Beogr ed , 1963 ) , P158 ; II (Beograd , 1964 ) ,
                            P .152 .


                            19楼2011-12-09 21:31
                            回复
                              2025-05-09 16:12:29
                              广告
                              是从“未来”异化。在他看来, 未来是人之为人的东西。人的本质
                              不在于人的既存和现存, 而在于人能够和应当成为的东西。因此,
                              人从未来异化也就是人从自身, 从自己的本质异化。“ 从未来异化
                              只是意味着人对作为自己的活动自身的异化, 对自我活动、自我生
                              产、自我实现、作为人的实践的历史和人的产品的异化..”① 彼
                              得洛维奇和其他实践派哲学家也在同样意义上反复强调异化就是
                              人从自己本质的异化, 就是人的自我异化。
                              既然异化本质上是人的自我异化, 那么显然“ 应当在人自身揭
                              示异化的根源”, 即是说, 应当在人的活动结构中, 在人的本质中,
                              而不是在人之外揭示人的自我异化的根源和基础。在实践派哲学
                              家看来, 人作为自由的创造性的实践存在物, 不断通过自己的活动
                              重新生产出自身和自己的世界, 这是对人的本质的确证。但是这
                              一活动本身就包含着否定的可能性。人在扬弃自然性和给定性的
                              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否定因素。在某种意义上, 人不断为自己制
                              造和提出新问题, 带来新的异化形式, 而又努力去解决和克服这一
                              切, 努力超越现存。因而, 弗兰尼茨基断言:“异化是必然的现象,
                              甚至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的存在结构。”② 由此可见, 在实践
                              派看来, 异化理论的重要意义决非囿于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特定非
                              人道现象的批判, 而是对人的存在结构与人的本质的一个重要方
                              面的揭示。
                              第二, 实践派特别突出强调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他们看
                              来不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普遍的异化结构和异化现象, 而且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异化依然存在, 他们以此为基础发展了社会批


                              Milan Kangrga ,“Problem o tudjenja u Ma rxovu djelu" , in Humanizam
                              i socijalizam I ( Zagreb : Naprijed , 1963 ) , P .93 .
                              Predrag Vr anicki ,“Ma rginalijz ux Problem humanizma" , in Humanizam
                              i socijalizam I ( Zagreb: Naprijed , 1963) , P .295 .


                              20楼2011-12-09 21: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