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吧 关注:469,329贴子:16,132,801

__________永城八景,图文并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读地方志或游历文化古城、名山大川,几乎都读到听到“八景”“十景”的名称,在中国“八景“之多,几乎遍布九州。 而“永城八景”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据《永城文史资料》记载,晚清时有一位叫做吕永辉的邑人,他在游遍永城的各处山水景点之后,一时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八首诗,一诗一景,合称《太丘八景》,因永城素有古太丘之称,故太丘八景,即永城八景。此八景题诗分别为《芒山王气》、《浍水春声》、《隋堤烟柳》、《陈庙霜松》、《巴河夜月》、《酂台晓晴》、《石崖滴翠》、《宝塔盘云》。


1楼2011-11-28 21:20回复
    其一:《芒山王气》
    岩端紫气满晴空,缥缈云龙在望中。
    万叠烟云余故国,双轮日月照新丰。
    扫除秦楚威犹状,压倒徐淮势尚雄。
    喜犹贤侯开绛帐,弦歌多士坐春风。


    2楼2011-11-28 21:20
    回复
      2025-08-26 06:39: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楼2011-11-28 21:21
      回复

        芒山图。


        4楼2011-11-28 21:22
        回复
          紫气岩乃刘邦斩蛇之后,在芒杨山的隐身之处。其名起于《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东游以厌(通压)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水经注》云:“(芒砀)山有紫气岩,为汉高祖隐处。”清光绪二十九年篡《永城县志·古迹》载:“至今有洞,摩崖刊紫云洞。”紫气岩历来为芒砀山之名胜,吸引很多仁人志士来此怀古,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唐代高适在游览紫气岩后写道:“朝临孟诸上,忽见芒砀间。赤帝终已矣,白云长不还,时清复何有,禾黍满空山。”明朝永城诗人张星在《砀山》中写到:“高峰占紫气,帝子此中分”。由于开山采石,紫气岩受到破坏,现仅存残迹,尽管是一代君主的避难住所,我们也只能凭吊一番罢了。


          5楼2011-11-28 21:23
          回复
            来长点见识


            6楼2011-11-28 21:23
            回复
              在永城市黄口乡,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2000多年前,这里3年大旱,颗粒无收,只饿得富人卖骡马,穷人卖儿女。黄口乡丁楼村有一个姓丁的老汉,眼看着村里人被活活饿死,心中很难受。这天,他来到村后的龙王庙前长跪不起,乞求龙王降雨,让生灵免遭劫难。一天,两天……半个月过去了,龙王还是没有降雨。丁老汉较了真,龙王不降雨,他就跪着不起来。又过了几天,丁老汉饿死在龙王庙前。龙王听到这个消息,立即驾云赶到丁楼村看个究竟。可那天龙王喝多了酒,刚赶到那里,不料一个跟头栽了下来,龙头落在村东,后来叫“龙头滩”。龙尾落的地方,叫“老龙窝”。老百姓见是龙王遇难,赶紧跑回家拿出救命的水倒在龙王身上。不一会儿,龙王醒了过来,当它看到百姓们这么仗义时,龙王流了泪。顿时,大雨倾盆而下。龙王临走时,从身上拔掉一片龙鳞。后来,这片龙鳞成了一条长河,就是今天的浍河。相传,浍河水声十分特别,就是不流动时也会发出响声,于是就有了古代永城八景之一的“浍水春声”。


              8楼2011-11-28 21:26
              回复
                其三:《隋堤烟柳》
                长堤一道去悠悠,隋帝遗踪今尚留。
                柳色空余天子恨,烟光难庶绾民愁。
                登临不尽兴亡感,盛事须怀逸乐忧。
                凤辇龙舟竟销歇,行人犹唉绿荫稠。


                9楼2011-11-28 21:26
                回复
                  2025-08-26 06:33: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0楼2011-11-28 21:28
                  回复
                    这里的隋堤,即沱河之堤。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开掘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沿渠筑堤种柳,后成为隋堤。清一统志记载:河南之商丘、夏邑、永城,汴河故道,有隋堤。当年隋堤上面盛植杨柳,叠翠成行,风吹柳絮,腾起似烟。每当清晨,登堤遥望,但见晓雾蒙蒙,柳树被笼罩在淡淡烟雾之中,苍翠欲滴,仿佛半含烟雾半含愁,景致格外妩媚,是一幅绝妙的柳色迷离的风景画。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隋堤柳》诗中写下“西至黄河东至淮,柳色如烟絮如雪”的佳句。通济渠东段也称汴河,又称汴渠,故古汴京八景中亦有“隋堤烟柳”一景。只可惜现在的“隋堤”上再也看不到青青柳色了。


                    11楼2011-11-28 21:28
                    回复
                      其四:《陈庙霜松》
                      霜压苍松冷韵长,荒祠异代祀循良。
                      聚星盛事传千古,化盗仁风被万方。
                      尝听黎民歌惠泽,时来野老颂甘棠。
                      乡人共畏陈君短,党禁书成亦不妨。
                      关于“陈庙霜松”的历史与掌故,俺手头也没有任何可参考的资料,希望博学的同志能补充上


                      12楼2011-11-28 21:29
                      回复
                        其五:《巴河夜月》
                        青山背郭固金瓯,山下清流景最幽。
                        瀼水双环拟夔国,长桥廿四比扬州。
                        频添诗兴三宵月,消受闲情两岸秋。
                        汉代循良难再得,河渠疏浚政宜修。


                        13楼2011-11-28 21:29
                        回复
                          巴河夜月没图- -


                          14楼2011-11-28 21:31
                          回复
                            其六:《酂台晓晴》
                            高台零乱难荒城,几度登临感慨生。
                            三面荷花红粉绽,四周杨柳绿荫横。
                            我来避暑乘新霁,儒者读书享大名。
                            莫谓丘生同造律,方舆地志辨宜清。


                            15楼2011-11-28 21:31
                            回复
                              2025-08-26 06:27: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6楼2011-11-28 21: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