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头营,相传创建于西汉时期,与抚宁县城齐名。台营镇位于抚宁县境西北部,总面积160.7平方千米,人口4.50万人(2002年)。辖6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台营村。大秦电气化铁路、三(屯营)抚(宁)公路从境南部穿过。
“台头营”地名的由来
台头营,亦作抬头营,今称台营,距抚宁县城北偏西16公里,坐落在洋河水库北岸。台头营地区早就有人类活动。据2001年郭永春《古今台头营》一书介绍,1983年、1987年青山口村南山先后出土燕国刀币3.5公斤和数百枚。1983年野各庄村东出土汉代陶罐。据清光绪三年《抚宁县志》记载:“道光戊戌(十八年,1838年),台头营民掘壕,得柏椁舁数十根,于外皆黄肠题凑也。再下则横木平排,不知几层,缝中水上溢,以细竹探之空洞,而深究未见棺,疑井穴也。木归城隍庙修工,壕亦随淤。”所谓黄肠题凑,是西汉时期的墓葬礼制,只有皇亲国戚或者功勋卓著者才能使用。这些说 明台头营地区早在战国时期就很繁荣。据1983年12月县地名办公室编《抚宁县地名志》记载,据碑文记载:“汉武帝北征匈奴,创建台头营。”汉武帝北伐匈奴,凯旋归来,在北山(晒甲山)晒马时,面南抬头一观,手指原台头营处说:“可建营”。故树碑建营,得名“抬头营”。随后陆续有人迁此地落户,仍沿用“抬头营”名称,后作“台头营”。据当地老人回忆,台营城原有一块古碑,记载汉武帝北征匈奴时(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距今2219年)过此,见此地开阔,东西两侧又有高山为屏障,建营屯兵以拒匈奴。1948年解放军拆除台头营(1959年修建洋河水库后旧址已湮没于水库中)城墙时古碑摔成两截,额曰“创始台头营”。创建年代不详,后碎碑不知去向。2001年1月郭永春编《古今台头营》一书中收录的张焕民、王舜所绘1948年台头营城概况图标明,城东北角有“台头营始建碑”,碑建在城墙上,故当地有“碑比城高”之说。可惜,历代修志时均未收录其碑文,留下千古之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