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林徽因的传记,想起很久以前,看她的那些唯美小诗和散文。当时第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生疑,她的文字稚拙可爱,没有烟火气,但是,感觉很人工。记得还特地去翻她的创作年表啥的,看完恍然大悟,她在装嫩。写这些东西时,小妮子早已过了二八稚龄。这些诗,实在是和她的年龄和经验,都不太匹配。她本人有颗务实心,非常懂得把握人生大方向,合理避险,且有点大志向。我想,她就是那种把现实和诗情分离的很清楚,整体理性控局,局部短时感性,文字形象和现实面目有落差的人吧。
在我的经验里,这种落差比比皆是。比如张爱玲,不过,她是反向经营,结果把自己搞的血本无归,也是意料中事。张的文字刻毒蚀骨,通篇都是算盘打的劈啪响的计较。人情,感情,金钱,利益。但是,和林徽因一样,张也是个文字形象和现实面目脱节的人,胡兰成遭难,避祸乡下,派人来求援,她二话没说就找了戒指递给来人。全然没有想到自己一个弱女子,乱世里也得有个防身银两。这哪里是一个精明计较的女人所能为之。(本人补充:张阿姨是典型的聪明脸孔笨肚肠。文字里装精逞强,冷冷的,渲染性不强。在人生阅历上,她尚年轻,不过她够天分,对于自己不了解的地方可以用想象力和文笔带过。)但是,这在高明人眼里是能看出破绽的,笨拙于人事、自抑成性的她,找个出口转移释放力比多而已。文字状态下的张爱铃,固然是满树梨花压海棠,枝节楚楚,而现实生活中,她却是个连日常应对都很畏惧的木讷之人。
而林徽因则相反,她的文字干瘪细弱,纠结迂回,本人却是个爽朗开阔、长于交际,话锋伶俐之极的可人儿。由此可见,把一个人固定在她的文字形象上,实在是野蛮且幼稚。
有时落差是因为注意力的不平均分配,伍尔芙,就是这样。她在文字里刻薄锋利,骁勇无比,处处把人往死角里逼。而在现实中,却是个混沌不堪的低能儿。她的聪明半径不外乎是她的小书房,一出了这个势力范围,厨娘不让她帮忙,因为她不是把戒指丢在面粉里,就是把调味料弄混了。丈夫不敢携她去社交舞会,因为她交际笨拙,不知进退,有一次甚至把衬裙都给穿反了。以伍尔芙的智性,应对这点柴米油盐算什么,只是她舍不得,她是高度的精神化,每一点注意力,都用去补给自己的精神生活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并不刻薄,不是因为她宽厚,而是因为她对他们没兴趣。
理念有洁癖的人,多半会给人制造错觉。比如托尔斯泰。托叔太有自省力了,他体内有个二十四小时马达不停的自我监控装置,时时向他反馈个人道德指数的涨跌情况。为了维持大盘指数,托叔非常辛苦。晚年他的文字,几乎通篇都是道德说教、宗教救赎。但是他对家人却非常冷淡,人情味稀薄,用他老婆的话说就是“家里的孩子病了,他都不肯抱一下,然后就穿个袍子跑出去,在铁道旁转来转去,寻找做善事的机会”。就连外人都能觉察出他老人家不合群。莎乐美在浩如蓝藻的废话日记里也摆了托叔一道“我去庄园看了托尔斯泰,他似乎很孤独,家人都不搭理他”。
高瞻远瞩,常常造成近距离失焦,比如奥威尔。他在生活中马甲叫做布莱尔,可是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拿去营养那个叫做奥威尔的抽象存在了。重宏观,轻生活,厚此薄彼,那个“把全部的爱都勇敢献给他”的女人,差不多就是在他的眼皮底下,慢慢的被癌魔咀嚼吞噬的。而他呢,压根就没注意到这件事,因为他正忙着攥写政治小说,去打击极权,维护全人类的利益,实在无暇他顾。临死之前,他嘱咐别人勿要给他写传记,因为奥威尔这个名字太重,布莱尔这个名字太轻,他怕别人找不到兼顾调和的落点。
这种落差也可以成于双重自我的冲突。比如卡波特,他自小寄人篱下,性格疏离冷淡,凭着一身伸缩自如的迎合技术混迹上流社会。可是,再看他的《圣诞节忆旧》和《小童星》(这两本书我都满喜欢的,多可爱),我从未见过那样春水般的柔软和温情。不能把这个平面的解释为表演人格,或文字演技,我倒觉得是卡波特那个潜在世事水面下的隐性自我之花,在文字里勇敢的盛开了而已——换句话说,他是在文字里闷骚了。
在我的经验里,这种落差比比皆是。比如张爱玲,不过,她是反向经营,结果把自己搞的血本无归,也是意料中事。张的文字刻毒蚀骨,通篇都是算盘打的劈啪响的计较。人情,感情,金钱,利益。但是,和林徽因一样,张也是个文字形象和现实面目脱节的人,胡兰成遭难,避祸乡下,派人来求援,她二话没说就找了戒指递给来人。全然没有想到自己一个弱女子,乱世里也得有个防身银两。这哪里是一个精明计较的女人所能为之。(本人补充:张阿姨是典型的聪明脸孔笨肚肠。文字里装精逞强,冷冷的,渲染性不强。在人生阅历上,她尚年轻,不过她够天分,对于自己不了解的地方可以用想象力和文笔带过。)但是,这在高明人眼里是能看出破绽的,笨拙于人事、自抑成性的她,找个出口转移释放力比多而已。文字状态下的张爱铃,固然是满树梨花压海棠,枝节楚楚,而现实生活中,她却是个连日常应对都很畏惧的木讷之人。
而林徽因则相反,她的文字干瘪细弱,纠结迂回,本人却是个爽朗开阔、长于交际,话锋伶俐之极的可人儿。由此可见,把一个人固定在她的文字形象上,实在是野蛮且幼稚。
有时落差是因为注意力的不平均分配,伍尔芙,就是这样。她在文字里刻薄锋利,骁勇无比,处处把人往死角里逼。而在现实中,却是个混沌不堪的低能儿。她的聪明半径不外乎是她的小书房,一出了这个势力范围,厨娘不让她帮忙,因为她不是把戒指丢在面粉里,就是把调味料弄混了。丈夫不敢携她去社交舞会,因为她交际笨拙,不知进退,有一次甚至把衬裙都给穿反了。以伍尔芙的智性,应对这点柴米油盐算什么,只是她舍不得,她是高度的精神化,每一点注意力,都用去补给自己的精神生活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并不刻薄,不是因为她宽厚,而是因为她对他们没兴趣。
理念有洁癖的人,多半会给人制造错觉。比如托尔斯泰。托叔太有自省力了,他体内有个二十四小时马达不停的自我监控装置,时时向他反馈个人道德指数的涨跌情况。为了维持大盘指数,托叔非常辛苦。晚年他的文字,几乎通篇都是道德说教、宗教救赎。但是他对家人却非常冷淡,人情味稀薄,用他老婆的话说就是“家里的孩子病了,他都不肯抱一下,然后就穿个袍子跑出去,在铁道旁转来转去,寻找做善事的机会”。就连外人都能觉察出他老人家不合群。莎乐美在浩如蓝藻的废话日记里也摆了托叔一道“我去庄园看了托尔斯泰,他似乎很孤独,家人都不搭理他”。
高瞻远瞩,常常造成近距离失焦,比如奥威尔。他在生活中马甲叫做布莱尔,可是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拿去营养那个叫做奥威尔的抽象存在了。重宏观,轻生活,厚此薄彼,那个“把全部的爱都勇敢献给他”的女人,差不多就是在他的眼皮底下,慢慢的被癌魔咀嚼吞噬的。而他呢,压根就没注意到这件事,因为他正忙着攥写政治小说,去打击极权,维护全人类的利益,实在无暇他顾。临死之前,他嘱咐别人勿要给他写传记,因为奥威尔这个名字太重,布莱尔这个名字太轻,他怕别人找不到兼顾调和的落点。
这种落差也可以成于双重自我的冲突。比如卡波特,他自小寄人篱下,性格疏离冷淡,凭着一身伸缩自如的迎合技术混迹上流社会。可是,再看他的《圣诞节忆旧》和《小童星》(这两本书我都满喜欢的,多可爱),我从未见过那样春水般的柔软和温情。不能把这个平面的解释为表演人格,或文字演技,我倒觉得是卡波特那个潜在世事水面下的隐性自我之花,在文字里勇敢的盛开了而已——换句话说,他是在文字里闷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