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氏吧 关注:23贴子:225

毋氏族谱(本人整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遵义尚秸《毋氏族谱》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毋善灿,道光十九年(1839)毋应楠,毋荣熙等曾续修,民国二年(1913)毋瑶浦,字缓光,亦曾续修.1963年,毋德有,毋德应据旧谱续修,并有石印谱传世.1988年,毋德均,毋光崇,毋本书,毋大贤等根据旧谱续修.据谱,毋氏原籍河北北真顺天府正定县虎皮口南乡村.宋朝端平二年(1235),友贤,友谅,友政三兄弟,奉旨平蛮人播(今遵义).是谱载有建祠概述,毋氏宋祠图片,毋友政,张氏夫妇塑像图,毋廷学碑文,飞龙寺传,飞龙寺图片,诗序,谱序,家谱序,巨鹿谱序,民国二十年增订宗谱总序及重修巨鹿谱序,毋氏族谱略序,家训,毋姓自黄帝至受姓始祖图解,十六代展示图,巨鹿氏历代名人名录表,贵州省遵义县尚稽毋家坝毋氏门宗文化结构表等.毋家坝之世次,谱至十六代.铅印本一册,藏毋大珊处


1楼2011-11-27 10:08回复
    远祖公讳宾古,宋真宗时工部度支,本汉夜郎太守毋稚之后。至唐,毋煚博学通显,为世名儒。开元时,以张说等十八人为十八学士图像於含象亭,而煚与焉。逮五代,毋昭裔捐巨资营学宫,奖进人才,一时称盛;且又创印书籍,嘉惠后学,此皆卓卓可传者也。宋真宗之建极也,我远祖公官度支,以子惠元元为怀。尝言:“天下逋负,自五代迄今,理督未已,民困不支”,欲拟启损之。时三司判王钦若性机警多险智,闻之,一夕命吏密校成数,翼日即上之。真宗大惊,曰:“先帝未知耶?”对曰:“先帝固知之,殆留与陛下收人心耳。”即日放逋负一千余万,释系囚三千余人。真宗自是向用钦若,而不知钦若此举皆我远祖公之蓄志,而钦若窃而行焉者也。夫论功论其所由起,溯泽溯其所自来,当时咸谓有阴德,毋氏必有后,以德隐於当时,必显於后世也。时宾古公宦居汴梁,大河之南多忧河患。因事适河北,欲卜地居。以河内地处山麓,非河南漥下者比。行至苏家作村,有石碣云:周司马苏忿生故园,唐仪凤年立。因相阴阳,南距沁水二十五里,北距行山二十五里,近南沙卤则不毛,近北高亢则墝埆难耕,惟此地折中焉。山水映带,灵秀钟毓,显达可以绵远。且大河行山俱从西来,河东南流,山东北往,天然成椅圈形,居其中者必富贵。兼以沁、丹萦绕,西狭东阔,地形绝类牛角,故人号“牛角川”,怀郡城号卧牛,良有以也。昔者陶侃葬母得牛眠吉地,其后显达,安知此地非牛眠乎!且人民淳朴俗尚敦龎,有唐魏风,处此子孙不流奢华,是可居也。时村有大宅,物恠频见,及买居,平安无他。当公之携家来也,咸以为新卜居者,举目无亲,意颇不愿。及至此,见人家机杼,以炭为薪,以为衣食不难,且菜果鸡彘,取用不竭,曰:“此间乐,不怀故土也。”数传,值金兵陷汴,人民逃难,散之四方。迨大元灭金,宋随金亡,鼎革之际,兵燹日起,戎马蹂躏,人民奔窜,族众依山逃辟,故今日行山南北,多毋姓者,职是故耳。然亦有他往者。元世祖鼎定之后,天下扰攘渐起,至元季怀郡屡兵,父子多相失。我祖十七公独留不去,卒不被害。但乱离之后,家谱失落,从前难稽,故以十七公为始祖。厥后瓜瓞绵绵,本支百世,皆始祖十七公一脉之传也。迨明太祖削平祸乱,人庆乐居,而苏家作之毋姓亦有来依者,但后至之人,谱悉不载。旧闻思义公创修谱牒,今沦亡无存。又大元至元乡荐至正进士公毋琬亦修一册,稿亦不存。因叙来历,以垂奕冀。夫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不知祖则忘本,世岂有遗其本而末能茂者乎。此尊祖敬宗所以载在礼经也。茔在村东北隅艮方。
    大明天启五年岁次乙丑夏月之吉
    二十代孙天定顿首拜谨记
    


    2楼2011-11-27 10:0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西汉王朝时期,在汉武帝刘彻强行实施“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策以后,为了避孔子之名讳,诏令所有姓名中的“丘”字改为“邱”字,毋丘氏因此改称毋邱氏。
      毋邱氏在历史上曾被讹称为曼丘氏,后有简改称曼氏者。再后来,胡毋氏、毋丘氏也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毋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毋氏正确读音作guàn(ㄍㄨㄢˋ),今读作wú(ㄨˊ)亦可。
      第五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时期齐国无盐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毋盐氏,即无盐氏,为战国时期齐国无盐邑(毋丘、毋乡、毋仰,今山东省东平市一带)大夫之后,以邑地名称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这在史籍《汉书·货殖传》中有记载:“有毋盐氏,巨富,齐毋盐邑大夫之后。”
      该支毋氏正确读音作wú(ㄨˊ)。
      第六个渊源:源于姚姓,出自战国时期周王室大夫綦毋子,属于以复姓省文简改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姓解》等的记载,战国时期有綦毋子。
      綦毋子,就是綦毋恢,是晋国大夫綦毋张的后裔,为战国时期周王室大夫。綦毋子有机辩之才,曾与自己的老师、战国时期著名的魏国思想家公孙龙(公孙子秉)争辩,还与齐国稷下学宫有名的学者邹衍辩论“白马非马”之论。
      在史籍《战国策》中有记载,周赧王姬延二十二年(魏昭王魏遫三年,公元前293年),秦国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击败了魏军大将犀武以后,大破魏、韩两国联军,歼敌二十四万,夺取了魏国城池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魏昭王、韩厘王韩咎被迫割地求和。
      白起在伊阙获胜之后,紧接着就挥军准备进攻周王室。周赧王马上亲自赴魏国求援,魏昭王却以上党(今山西长治)情势紧急为借口,拒绝了周赧王的请求。周赧王在返朝途中看见了魏国的梁囿(大梁花园,今河南开封),十分喜爱,跟随着的綦毋子就对周赧王说:“魏国的温囿并不比梁囿差,而且距周又近,我能为您要来。”于是,綦毋子就返回去见魏昭王。
      魏昭王见到綦毋子返回来了,就赶紧问道:“君王抱怨我了吗?”
      綦毋子回答说:“他不抱怨您又怨谁呢?所以,我认为您将会自取祸患。您想啊,周赧王毕竟是诸侯的首领,周王室又可以做贵国的屏障,防御秦国的进攻,但贵国却不能为周王室防御秦国,依我看哪,如此一来,周赧王必然会掉头去讨好秦国。秦国如果再发动伊阙塞外的兵力与周王室联兵进攻贵国的南阳,那末,韩、魏之间的上党要道就会被切断。”
      魏昭王一听,出了一身冷汗,马上询问:“那可怎么办呢?”
      綦毋子说:“看样子,周赧王是不善于讨好秦国的,他很贪小利。您如果答应派三万人去驻守周王室的边境,并把温囿送给周赧王,那么周赧王对宗室贵族、朝廷百官既可以有所交代,又满足了他个人喜爱温囿游乐的私心。那样的话,他就一定不会再去与秦国联合了。我听说,温囿的所得每年可以达八十金,周赧王如果得了温囿,每年可以再多给您付四十金。这样,上党既没有祸患了,您每年又可得到一百二十金。何乐而不为呢?”
      魏昭王听完綦毋子所说,觉得十分有理,便派孟卯献出温囿,并答应出兵三万去帮助周王室守边。后来,魏昭王还曾经向周赧王讨要綦毋子来作魏国的宰相,但周赧王死活也不给,令魏昭王十分不高兴。
      在綦毋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綦毋氏。至汉、晋时期,著名的廷尉綦毋参、大夫綦毋张,都是綦毋子的后代。再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毋氏、綦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毋氏正确读音作wú(ㄨˊ)。
      第七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齐国无盐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传说,古代毋车氏,出自乐安毋车伯奇,他为汉朝时期楚国下邳相,时有主簿步邵南,时人称毋车府君步主簿。其后裔干脆因此称毋车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毋氏、巫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4楼2011-11-27 10:10
      回复

        该支毋氏正确读音作wú(ㄨˊ)。
        第八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先秦时期官吏毋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毋将,当为毋将。“毋将”,可能为“毋将”之笔误所致。
        毋将氏,历朝历代姓氏史籍、典籍皆语焉不详,所指出处者,诸如《姓考》、《广韵》、《汉书》、《风俗通》、《通志》、《左传》等,皆言其取“人臣无将,将则必诛”之铭言而为姓氏,称毋将氏。
        铭言“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应为“人臣毋将,将则必诛!”此言最早见于史籍《东周列国志》。
        那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为人臣子者,绝对禁止恃权谋反,若是反叛,必将诛杀之!”毋将氏,意为忠诚不二之臣。在这里,“毋”、“无”二字意相近,都是“禁止”的意思。例如:
        在史籍《东周列国志》中记载:
        郑世子姬掘突嗣位,是为郑武公。郑武公乘周乱,并有东虢及郐地,迁都于郐,谓之新郑,以荥阳为京城,设关于制邑,郑国自是亦遂强大,与卫武公同为周朝卿士。周平王十三年,卫武公薨,郑武公独秉周政,只为郑都荥阳,与洛邑邻近,或在朝,或在国,往来不一,这也不在话下。
        却说郑武公夫人,是申侯之女姜氏,所生二子,长曰姬寤生,次曰姬段。为何唤做姬寤生?原来姜氏夫人分娩之时,不曾坐蓐,在睡梦中产下了,醒觉方知,姜氏吃了一惊,以此取名姬寤生,心中便有不快之意。及生次子姬段,长成得一表人才,面如傅粉,唇若涂朱,又且多力善射,武艺高强,姜氏心中偏爱此子:“若袭位为君,岂不胜寤生十倍?”屡次向其夫郑武公称道次子之贤,宜立为嗣。
        郑武公曰:“长幼有序,不可紊乱。况寤生无过,岂可废长而立幼乎?”遂立姬寤生为世子,只以小小共城,为姬段之食邑,号曰共叔。姜氏心中愈加不悦。
        及郑武公薨,姬寤生即位,是为郑庄公,仍代父为周卿士。姜氏夫人见共叔无权,心中怏怏,乃谓郑庄公曰:“汝承父位,享地数百里,使同胞之弟,容身蕞尔,于心何忍?”
        郑庄公曰:“惟母所欲。”
        姜氏曰:“何不以制邑封之?”
        郑庄公曰:“制邑岩险著名,先王遗命,不许分封。除此之外,无不奉命。”
        姜氏曰:“其次则京城亦可。”
        郑庄公默然不语。
        姜氏作色曰:“再若不允,惟有逐之他国,使其别图仕进,以糊口耳!”
        郑庄公连声曰:“不敢,不敢。”遂唯唯而退。次日升殿,即宣共叔姬段欲封之。
        大夫祭足谏曰:“不可。天无二日,民无二君。京城有百雉之雄,地广民众,与荥阳相等。况共叔,夫人之爱子,若封之大邑,是二君也,恃其内宠,恐有后患。”
        郑庄公曰:“我母之命,何敢拒之?”遂封共叔于京城。
        共叔谢恩已毕,入宫来辞姜氏。姜氏屏去左右,私谓姬段曰:“汝兄不念同胞之情,待汝甚薄。今日之封,我再三恳求,虽则勉从,中心未必和顺。汝到京城,宜聚兵搜乘,阴为准备,倘有机会可乘,我当相约,汝兴袭郑之师,我为内应,国可得也。汝若代了寤生之位,我死无憾矣!”
        共叔领命,遂往京城居住。自此国人改口,俱称为京城太叔。
        开府之日,西鄙、北鄙之宰,俱来称贺。
        太叔段谓二宰曰:“汝二人所掌之地,如今属我封土,自今贡税,俱要到我处交纳,兵车俱要听我征调,不可违误。”
        二宰久知太叔为国母爱子,有嗣位之望,今日见他丰采昂昂,人才出众,不敢违抗,且自应承。太叔托名射猎,逐日出城训练士卒,并收二鄙之众,一齐造入军册。又假出猎为由,袭取鄢及廪延。
        两处邑宰逃入郑国,遂将太叔引兵取邑之事,备细奏闻郑庄公,郑庄公微笑不言。
        班中有一位官员,高声叫曰:“段可诛也!”
        郑庄公抬头观看,乃是上卿公子吕。
        郑庄公曰:“子封有何高论?”
        


        5楼2011-11-27 10:13
        回复

          郑庄公引兵攻之,那共城区区小邑,怎当得两路大军?如泰山压卵一般,须臾攻破。
          太叔闻郑庄公将至,叹曰:“姜氏误我矣,何面目见吾兄乎?”遂自刎而亡。
          在史籍《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记载:
          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秦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戌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
          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
          秦二世怒,作色。
          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一家,毁君县城,铄(熔化)其兵(器),示天下不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人。使人奉职,四方辐辏(凑),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尉今捕论,何足忧?”
          秦二世喜,曰:“善。”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秦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言盗者皆罢之。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
          司马迁通过对这一场狱案的描述,论证了“非所宜言”罪名的确立,堵住了大臣讲真话的嘴,使秦二世的一意孤行达到了顶点,既破坏了国家的法制,也加速了秦王朝灭亡的深刻教训。
          在史籍《宋史》中记载:
          宋高宗即位后,命黄潜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同知枢密院事,授张邦昌太保,封同安郡王,五日一赴都堂,参决大事,寻复加爵太傅。开手即用三大奸臣,后事可知。罢尚书左丞耿南仲,右丞冯澥,用吕好问为尚书右丞,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置御营司,总齐军政�<戳罨魄鄙莆梗舨寮娓笔埂M踉ㄎ纪持疲豕馐牢峋伲乐椅缶持疲趴‖熬持疲钗抑鞴艿钋肮拢芪蠊锍祭畎钛逯龄敝荩饷糁亮荩添劣⒅荩铎憽⒂钗男橹小⒅M⒗钰等,均安置广南诸州。宇文虚中似不应同罪。又以宣仁太后高氏,从前保护宋哲宗曾立大功,令国史馆改正诬谤,播告天下。追贬蔡确、蔡卞、邢恕等人,御史中丞张澄,复论耿南仲主和罪状,因将南仲窜死南雄州�
          宗泽入见宋高宗,慨陈兴复大计,适李纲亦应召而至,两人敷陈国事,统是志同道合,涕泣而谈,宋高宗亦为动容。
          偏汪伯彦、黄潜善两人,阴忌宗泽,不欲令他内用,但说襄阳为江防要口,应令宗泽镇守。宋高宗因命宗泽知襄阳府。
          汪伯彦、黄潜善又忌李纲,复加谗间。李纲稍有所闻,力辞相位。宋高宗面语李纲道:“朕知卿忠义,幸勿固辞!”
          李纲顿首泣谢道:“今日欲内修外攘,还二圣,抚四方,责在陛下与宰相。臣自知愚陋,不能仰副委任,必欲臣暂掌政柄,臣愿仿唐姚崇入相故例,首陈十事,仰干天听。如蒙陛下采择施行,臣方敢受命。”
          宋高宗道:“卿尽管直陈,可行即行。”
          李纲乃逐条说出:
          “第一,议国是注意在守。能守而后可战,能战而后可和。
          第二,议巡幸请高宗至汴都谒见宗庙,若汴不可居,上策宜都长安,次都襄阳,又次都建康,均当先事预备。
          第三,议赦令祖宗登极,赦令皆有常式,不应赦及恶逆,及罪废官,尽复官职。
          第四,议僭逆张邦昌挟金图逆,易姓改号,宜正典刑,垂戒万世。
          第五,议伪命邦昌僭号,百官多受伪命,应仿唐肃宗故事,以六等治罪。
          第六,议战宜修明军律,信赏必罚,籍作士气。
          第七,议守宜于沿河、江、淮措置控御,严扼敌冲。
          第八,议本政宜整饬纲纪,一归中书以尊朝廷。
          第九,议久任戒靖康间任官不久之弊,令百官各专责成。
          第十,议修德劝高宗益修孝悌恭俭,副民望而致中兴。”
          宋高宗闻此十事,不加可否,但言明日当颁议施行。李纲乃退出。待至次日,颁出八议,惟第四、第五“僭逆、伪命”二事,留中不发。
          李纲又剀切上书云:“僭逆伪命二事,乃今日政刑之大者,所关甚重。张邦昌在政府十年,渊圣即位,首擢为相,方国家祸难,金人为易姓之谋,邦昌如能以死守节,推明天下戴宋之义,以感动其心,敌人未必不悔祸而存赵氏。而邦昌方以为得计,偃然正位号,处宫禁,擅降伪诏,以止四方勤王之师。及知天下之不与,乃不得已请元佑太后垂帘听政,而议奉迎。邦昌僭逆,始末如此,而议者不同,臣请以春秋之法断之。夫春秋之法,人臣无将,将则必诛。赵盾不讨贼,则书以弑君。今邦昌已僭位号,敌退而止勤王之师,非特将与不讨贼而已。刘盆子以汉宗室,为赤眉所立,其后以十万众降。光武但待之以不死。邦昌以臣易君,罪大于盆子,不得已而自归,朝廷既不正其罪,又尊崇之,此何礼也?陛下欲建中兴之业,而尊崇僭逆之臣,以示四方,其谁不解体?又伪命臣僚,一切置而不问,何以厉天下士大夫之节乎?伏乞陛下立申睿断,毋瞻徇以失民望!”
          


          7楼2011-11-27 10:16
          回复
            ............................
            


            8楼2011-11-27 10:19
            回复
              毋(Wú)姓源出有二:
              1、出自上古,尧帝臣子毋句之后,以祖名为氏。尧为部落首领时,他的属下当中一个臣子名叫毋句的人,此人制造出乐器罄,是用骨块做成的悬挂乐器,敲击之一下有美妙的音乐。毋句的后代就以他的名中一字为姓,称为毋氏。他就是毋姓的始祖。
              2、出自田姓所改,以封地名为氏。在春秋时期,齐国齐宣王田辟疆分封他的弟弟于毋邱,赐姓为胡毋氏,胡毋氏的后代再分为三支,形成胡毋、毋丘、毋三姓。后来胡毋、毋丘二姓省文也改为单姓毋氏,称毋姓。
              得姓始祖:毋句。毋氏这个姓,一向很少见,但自古以来却称盛于四川的蓬安一带地方。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和《姓氏考略》上的记载,毋氏是传自唐尧时作磬的大臣毋句,算起来有4000多年的历史。而《百家姓考略》则说:“系出田氏,齐宣王封弟于毋邱,以绍胡氏之祀,赐姓胡毋氏,其后分三姓,一曰胡毋,一曰毋邱,一曰毋氏。”后来胡毋、毋丘二姓省文也改为单姓毋氏,称毋姓。毋氏后人奉毋句为毋姓的始祖。
              毋 稚:晋代巴郡江州人,学冠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历官涪陵、汉平令、夜郎太守。
              毋 煚:唐朝的一个才子。撰《古今诗录》四十八卷,为开元今象亭十八学士之一。
              毋昭裔:龙门人,后蜀时候的才子,他的学问极为广博,精通四书五经,写有《尔雅音略》一部著作,是与五经之中诗经有关的著作。诗经是孔子选编的诗歌集。毋昭裔还喜欢藏书,好学不倦。蜀主孟昶教太子读书。
              毋守素:毋昭裔的儿子,在宋朝朝廷中任文官。又曾被任为州官,治理地方使百姓受惠,深受赞扬。
              毋制机:宋代蜀人,分教黄州,兼领雪堂、河南两座书院,学者称他“平山先生”。
              毋思义:明初蓬州人,洪武年间举人,工诗,能文。历任襄阳、凤阳教授,周府长史,为一时名宦。
              


              10楼2011-11-27 11:29
              回复
                 贵州遵义尚秸毋氏族谱,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毋善灿首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毋应楠、毋荣熙等续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毋瑶浦续修,1963年毋德有、毋德应据旧谱续修,1988年毋德均、毋光崇、毋本书、毋大贤等根据旧谱续修,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贵州省遵义市尚秸镇毋家坝毋大珊处。
                


                11楼2011-11-27 11:3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1、郡望
                    巨鹿郡:今河北省平乡西南,秦置县,以为巨鹿郡治所。项羽破秦兵于此。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安邑,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
                  


                  12楼2011-11-27 11:42
                  回复
                    〖毋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工诗名宦;
                      兴学营宫。
                      ——佚名撰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初蓬州人毋思义,洪武年间举人,工诗,能文。历任襄阳、凤阳教授,周府长史,为一时名宦。下联典指后蜀中龙门人毋昭裔,博学有才名。历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左仆射、太子太师,嗜藏书,好古文,精经术。曾出资百万建造成都学宫。
                      教兼两院;
                      学冠四科。
                      ——佚名撰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蜀人毋制机,分教黄州,兼领雪堂、河南两座书院,学者称他“平山先生”。下联典指晋代巴郡江州人毋稚,学冠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历官涪陵、汉平令,夜郎太守。
                      -----------------------------------------------------------------
                      〖毋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晋代夜郎之守;
                      瀛洲学士之班。
                      ——佚名撰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毋稚,除涪陵汉平令,为夜郎太守。下联典指唐毋煚(Jiǒng 音炯),撰《古今诗录》四十八卷,为开元今象亭十八学士之一。


                    13楼2011-11-27 11:43
                    回复

                      编辑本段毋姓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工诗名宦;兴学营宫:上联典指明朝初期的蓬州人毋思义,洪武年间举人,工诗,能文。历任襄阳、凤阳教授,周府长史,为一时名宦。下联典指后蜀中期的龙门人毋昭裔,博学有才名。历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左仆射、太子太师,嗜藏书,好古文,精经术。曾出资百万建造成都学宫。
                        教兼两院;学冠四科: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蜀人毋制机,分教黄州,兼领雪堂、河南两座书院,学者称他“平山先生”。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巴郡江州人毋雅,学冠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历官涪陵、汉平令,夜郎太守。
                        六言通用联:
                        晋代夜郎之守;瀛洲学士之班: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毋雅,除涪陵汉平令,为夜郎太守。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毋煚,撰《古今诗录》四十八卷,为唐开元今象亭十八学士之一。
                        八言以上通用联:
                        饮誉唐朝,文章绝妙声名远;蜚声后蜀,著述颇丰乡氏香: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毋炯。下联典指后蜀时期的毋昭裔。
                      


                      14楼2011-11-27 11:48
                      回复
                        毋友贤、毋友谅、毋友政:三兄弟,原籍河北北真顺天府正定县虎皮口南乡村。宋朝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奉旨平蛮入播邑(今贵州遵义),后在贵州省遵义县尚秸毋家坝繁衍,今谱至十六代。是为贵州毋氏始祖


                        16楼2011-11-27 11:55
                        回复
                            西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强行实施"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策以后,儒家文化迅速兴盛起来,为了避孔子之名讳,许多姓名中有"丘"字的即有改为"邱"字者,毋丘氏也因此一度改称毋邱氏、毋邱氏.其中的毋邱氏在历史上曾一度被讹称曼丘氏,后有简改称曼氏者.
                            曹魏末期至西晋初期,随着著名的毋丘俭起兵声讨司马氏篡魏失败被杀,胡毋氏、胡毋氏、毋丘氏、毋丘氏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毋氏、毋氏、贯氏、丘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一直到清朝的雍正年间(公元1678~1735年),为避讳至圣先师孔丘的名字,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再次诏令天下,将"丘"字一律改为"邱"字,丘氏一族遂改称邱氏.
                            妫姓毋氏族人大多尊奉田子都为得姓始祖,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guan(ㄍㄨㄢˋ),今读作wu(ㄨˊ)亦可.
                            第五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早期齐国公孙无知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历史上,还有两个冠有"毋"字的复姓,即毋终氏、毋知氏、无知氏,为春秋早期齐国贵族公孙无知的后裔子孙.
                            公孙无知,名叫公元前?~前685年,齐国公族,齐厘公姜禄甫(齐僖公,公元前730~前698年在位)之弟夷仲年(姜年,字夷)之子.
                            齐厘公逝世后,其子姜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公元前697~前686年在位).这位齐襄公政出多变且混乱,当初他曾派遣大夫连称、管至父在瓜熟季节(农历7月)前往戍守当时荒凉的边境蔡丘(今河南开封杞县),并安慰说:"至明年瓜熟季节派人来替换你们戍防."结果一年期到,齐厘公并未派人前来接替,连称、管至父二人奏请替换,却碰了一鼻子灰,那齐厘公不允许!于是二人怨愤,学历证书,勾结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谋划作乱.
                            周庄王姬佗十一年(齐襄公姜诸儿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农历10月,连称、管至父得知齐襄公在姑棼(今山东博兴兴福镇)行猎,遂起兵进行袭杀,在弑杀齐襄公之后,扶立公孙无知为齐国新君.
                            公孙无知之印
                            周庄王十二年(公孙无知元年,齐桓公姜小白元年,公元前685年)春季,公孙无知到渠丘(今山东莒南部县)去游玩,但因早先渠丘大夫雍廪(雍林、姜富)曾被公孙无知欺压过,这次就乘机杀死了公孙无知等人.之后,齐国贵族高傒等人迎立公子小白为新的齐过君主,是为齐桓公.
                            在公孙无知的后裔子孙中,有称毋知氏、无知氏、毋终氏者,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毋氏,世代相传至今.
                            姜姓毋氏族人皆尊奉公孙无知为得姓始祖.
                            第六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时期齐国无盐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毋盐氏,亦称无盐氏,为战国时期齐国无盐邑(毋丘、毋乡、毋仰,今山东东平)大夫之后,以邑地名称为姓氏,其族精擅经商,世为当地巨富,世代相传至今.
                            这在史籍《汉书.货殖传》中有记载:"有毋盐氏,巨富,齐毋盐邑大夫之后."
                            第七个渊源:源于姚姓,出自战国时期周王室大夫綦毋子,属于以复姓省文简改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姓解》等的记载,战国时期有綦毋子.
                            綦毋子,就是綦毋恢,是晋国大夫綦毋张的后裔,为战国时期周王室大夫.綦毋子有机辩之才,曾与自己的老师、战国时期著名的魏国思想家公孙龙(公孙子秉)争辩,还与齐国稷下学宫有名的学者邹衍辩论"白马非马"之论.
                            在史籍《战国策》中有记载,周赧王姬延二十二年(魏昭王魏遫三年,公元前293年),秦国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击败了魏军大将犀武以后,大破魏、韩两国联军,歼敌二十四万,夺取了魏国城池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魏昭王、韩厘王韩咎被迫割地求和.
                            白起在伊阙获胜之后,紧接着就挥军准备进攻周王室.周赧王马上亲自赴魏国求援,魏昭王却以上党(今山西长治)情势紧急为借口,拒绝了周赧王的请求.周赧王在返朝途中看见了魏国的梁囿(大梁花园,今河南开封),十分喜爱,跟随着的綦毋子就对周赧王说:"魏国的温囿并不比梁囿差,而且距周又近,我能为您要来."于是,綦毋子就返回去见魏昭王.
                          


                          18楼2011-11-27 12:02
                          回复
                              魏昭王见到綦毋子返回来了,就赶紧问道:"君王抱怨我了吗?"
                              綦毋子回答说:"他不抱怨您又怨谁呢?所以,我认为您将会自取祸患.您想啊,周赧王毕竟是诸侯的首领,周王室又可以做贵国的屏障,防御秦国的进攻,但贵国却不能为周王室防御秦国,依我看哪,如此一来,周赧王必然会掉头去讨好秦国.秦国如果再发动伊阙塞外的兵力与周王室联兵进攻贵国的南阳,那末,韩、魏之间的上党要道就会被切断."
                              魏昭王一听,出了一身冷汗,马上询问:"那可怎么办呢?"
                              綦毋子说:"看样子,周赧王是不善于讨好秦国的,他很贪小利.您如果答应派三万人去驻守周王室的边境,并把温囿送给周赧王,那么周赧王对宗室贵族、朝廷百官既可以有所交代,又满足了他个人喜爱温囿游乐的私心.那样的话,他就一定不会再去与秦国联合了.我听说,温囿的所得每年可以达八十金,周赧王如果得了温囿,每年可以再多给您付四十金.这样,上党既没有祸患了,您每年又可得到一百二十金.何乐而不为呢?"
                              魏昭王听完綦毋子所说,觉得十分有理,便派孟卯献出温囿,并答应出兵三万去帮助周王室守边.后来,魏昭王还曾经向周赧王讨要綦毋子来作魏国的宰相,但周赧王死活也不给,令魏昭王十分不高兴.
                              在綦毋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綦毋氏.至汉、晋时期,著名的廷尉綦毋参、大夫綦毋张,都是綦毋子的后代.再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毋氏、綦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姚姓毋氏族人大多尊奉綦毋子(綦毋恢)为得姓始祖.
                              第八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齐国无盐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传说,古代毋车氏,出自乐安毋车伯奇,他为汉朝时期楚国下邳相,时有主簿步邵南,时人称毋车府君步主簿.其后裔子孙干脆因此称毋车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毋氏、巫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毋氏族人大多尊奉毋车伯奇为得姓始祖.
                              第九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先秦时期官吏毋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毋将,当为毋将."毋将",可能为"毋将"之笔误所致.
                              毋将氏,历朝历代姓氏史籍、典籍皆语焉不详,所指出处者,诸如《姓考》、《广韵》、《汉书》、《风俗通》、《通志》、《左传》等,皆言其取"人臣毋将,将则必诛"之言而为姓氏,称毋将氏.
                              铭言"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应为"人臣毋将,将则必诛!"此言最早见于史籍《东周列国志》.
                              那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为人臣子者,绝对禁止恃权谋反,若是反叛,必将诛杀之!"毋将氏,意为忠诚不二之臣.在这里,"毋"、"无"二字意相近,都是"禁止"的意思.例如:
                              在史籍《东周列国志》中记载:
                              郑世子姬掘突嗣位,是为郑武公.郑武公乘周乱,并有东虢及郐地,迁都于郐,谓之新郑,以荥阳为京城,设关于制邑,郑国自是亦遂强大,与卫武公同为周朝卿士.周平王十三年,卫武公薨,郑武公独秉周政,只为郑都荥阳,与洛邑邻近,或在朝,或在国,往来不一,这也不在话下.
                              却说郑武公夫人,是申侯之女姜氏,所生二子,长曰姬寤生,次曰姬段.为何唤做姬寤生?原来姜氏夫人分娩之时,不曾坐蓐,在睡梦中产下了,醒觉方知,姜氏吃了一惊,以此取名姬寤生,心中便有不快之意.及生次子姬段,长成得一表人才,面如傅粉,唇若涂朱,又且多力善射,武艺高强,姜氏心中偏爱此子:"若袭位为君,岂不胜寤生十倍?"屡次向其夫郑武公称道次子之贤,宜立为嗣.
                              郑武公曰:"长幼有序,不可紊乱.况寤生无过,岂可废长而立幼乎?"遂立姬寤生为世子,只以小小共城,为姬段之食邑,号曰共叔.姜氏心中愈加不悦.
                              及郑武公薨,姬寤生即位,是为郑庄公,仍代父为周卿士.姜氏夫人见共叔无权,心中怏怏,乃谓郑庄公曰:"汝承父位,享地数百里,使同胞之弟,容身蕞尔,于心何忍?"
                              郑庄公曰:"惟母所欲."
                              姜氏曰:"何不以制邑封之?"
                              郑庄公曰:"制邑岩险著名,先王遗命,不许分封.除此之外,无不奉命."
                              姜氏曰:"其次则京城亦可."
                            


                            19楼2011-11-27 12:0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再说太叔出兵,不上二日,就闻了京城失事之信,心下慌忙,星夜回辕,屯扎城外,打点攻城,只见手下士卒纷纷耳语.原来军伍中有人接了城中家信,说:"庄公如此厚德,太叔不仁不义."一人传十,十人传百,都道:"我等背正从逆,天理难容."哄然而散.
                                太叔点兵,http://www.315dy.com,去其大半,知人心已变,急望鄢邑奔走,再欲聚众.不道郑庄公兵已在鄢.乃曰:"共吾故封也."于是走入共城,闭门自守.
                                郑庄公引兵攻之,那共城区区小邑,怎当得两路大军?如泰山压卵一般,须臾攻破.
                                太叔闻郑庄公将至,叹曰:"姜氏误我矣,何面目见吾兄乎?"遂自刎而亡.
                                在史籍《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记载:
                                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秦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戌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
                                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
                                秦二世怒,作色.
                                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一家,毁君县城,铄(熔化)其兵(器),示天下不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人.使人奉职,四方辐辏(凑),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尉今捕论,何足忧?"
                                秦二世喜,曰:"善."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秦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言盗者皆罢之.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
                                司马迁通过对这一场狱案的描述,论证了"非所宜言"罪名的确立,堵住了大臣讲真话的嘴,使秦二世的一意孤行达到了顶点,既破坏了国家的法制,也加速了秦王朝灭亡的深刻教训.
                                在史籍《宋史》中记载:
                                宋高宗即位后,命黄潜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同知枢密院事,授张邦昌太保,封同安郡王,五日一赴都堂,参决大事,寻复加爵太傅.开手即用三大奸臣,后事可知.罢尚书左丞耿南仲,右丞冯澥,用吕好问为尚书右丞,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置御营司,总齐军政.即令黄潜善为御营使,汪伯彦兼副使.王渊为都统制,刘光世为提举,韩世忠为左军统制,张俊为前军统制,杨维忠主管殿前公事,窜误国罪臣李邦彦至浔州,吴敏至柳州,蔡懋至英州,李鞈、宇文虚中、郑望之、李邺等,均安置广南诸州.宇文虚中似不应同罪.又以宣仁太后高氏,从前保护宋哲宗曾立大功,令国史馆改正诬谤,播告天下.追贬蔡确、蔡卞、邢恕等人,御史中丞张澄,复论耿南仲主和罪状,因将南仲窜死南雄州.
                                宗泽入见宋高宗,慨陈兴复大计,适李纲亦应召而至,两人敷陈国事,统是志同道合,涕泣而谈,宋高宗亦为动容.
                                偏汪伯彦、黄潜善两人,阴忌宗泽,不欲令他内用,但说襄阳为江防要口,应令宗泽镇守.宋高宗因命宗泽知襄阳府.
                                汪伯彦、黄潜善又忌李纲,复加谗间.李纲稍有所闻,力辞相位.宋高宗面语李纲道:"朕知卿忠义,幸勿固辞!"
                                李纲顿首泣谢道:"今日欲内修外攘,还二圣,抚四方,责在陛下与宰相.臣自知愚陋,不能仰副委任,必欲臣暂掌政柄,臣愿仿唐姚崇入相故例,首陈十事,仰干天听.如蒙陛下采择施行,臣方敢受命."
                                宋高宗道:"卿尽管直陈,可行即行."
                                李纲乃逐条说出:
                                "第一,议国是注意在守.能守而后可战,能战而后可和.
                                第二,议巡幸请高宗至汴都谒见宗庙,若汴不可居,上策宜都长安,次都襄阳,又次都建康,均当先事预备.
                                第三,议赦令祖宗登极,赦令皆有常式,不应赦及恶逆,及罪废官,尽复官职.
                                第四,议僭逆张邦昌挟金图逆,易姓改号,宜正典刑,垂戒万世.
                                第五,议伪命邦昌僭号,百官多受伪命,应仿唐肃宗故事,以六等治罪.
                                第六,议战宜修明军律,信赏必罚,籍作士气.
                                第七,议守宜于沿河、江、淮措置控御,严扼敌冲.
                                第八,议本政宜整饬纲纪,一归中书以尊朝廷.
                                第九,议久任戒靖康间任官不久之弊,令百官各专责成.
                                第十,议修德劝高宗益修孝悌恭俭,副民望而致中兴."
                                宋高宗闻此十事,不加可否,但言明日当颁议施行.李纲乃退出.待至次日,颁出八议,惟第四、第五"僭逆、伪命"二事,留中不发.
                                李纲又剀切上书云:"僭逆伪命二事,乃今日政刑之大者,所关甚重.张邦昌在政府十年,渊圣即位,首擢为相,方国家祸难,金人为易姓之谋,邦昌如能以死守节,推明天下戴宋之义,以感动其心,敌人未必不悔祸而存赵氏.而邦昌方以为得计,学历教育,偃然正位号,处宫禁,擅降伪诏,以止四方勤王之师.及知天下之不与,乃不得已请元佑太后垂帘听政,而议奉迎.邦昌僭逆,始末如此,而议者不同,臣请以春秋之法断之.夫春秋之法,人臣无将,将则必诛.赵盾不讨贼,则书以弑君.今邦昌已僭位号,敌退而止勤王之师,非特将与不讨贼而已.刘盆子以汉宗室,为赤眉所立,其后以十万众降.光武但待之以不死.邦昌以臣易君,罪大于盆子,不得已而自归,朝廷既不正其罪,又尊崇之,此何礼也?陛下欲建中兴之业,而尊崇僭逆之臣,以示四方,其谁不解体?又伪命臣僚,一切置而不问,http://www.315dy.com,何以厉天下士大夫之节乎?伏乞陛下立申睿断,毋瞻徇以失民望!"
                              


                              21楼2011-11-27 12: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