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连海吧 关注:4,588贴子:106,415
  • 12回复贴,共1

张煌言蒙难事迹考(舟山古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内容提要]宁波民族英雄张煌言(苍水),义帜纵横二十年,楼船浮沉三千里,成为威胁清政权的强悍武装力量。然终因独木难支,散军隐居,不幸被捕就义。全祖望《碑铭》记张于甲辰年七月十七日被捕于(象山)南田之悬岙,不少《志》、文因袭此说。本文据《康熙实录》及多种典籍、舆图,考证出张氏实于该年七月二十日被捕于定海之悬山岛。爰草此文,以正流传诸说之误。
  公元1644(顺治元年),清兵人关,击溃李白成义军,攻陷北京,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大清帝国,然后挥戈南指。在消灭南京福王的弘光政权之后,遇到了南明流亡君臣和各地广大人民的顽强抵抗:鲁王朱以海称监国于浙东、唐王朱聿键立隆武帝号于闽南,桂王朱由榔建永历帝号于西南,分别拥有张煌言、郑成功、李定国及李过、高一功等强悍的抗清义军,为之竭诚转战。终顺治一代,在江南半壁江山中,清军和义军一直进行着频繁的、激烈的流血战斗。直到公元1662年,八岁冲龄的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即位,唐王早巳就义,桂王与李定国已前后殉国,郑成功与鲁王也相继病死,在全国范围内,仍旧高举抗清大旗的,只剩下闽浙沿海和台湾了。
  当时,据守台湾的为郑成功之子郑经 (或作郑锦),此人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不足为清廷虑。清廷所虑者,就是纵横浙海的张煌言。张虽势孤力单,但因为人忠义,素得军心民心,构成清王朝在东南的心腹大患。所以,当时浙江总督赵廷臣曾通过多种渠道,一再以帛书向张招降,而张也两次以坚贞的气节、铿锵的言辞拒绝了赵的诱惑。这里有一点殊可注意,那就是张对满族入主中原的看法。他在后一封信的开头就提出“古今来何代无废兴”,认可改朝换代是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客观存在。不过“有志之士,尚谓人定可以胜天”,表现了自己“挽狂澜于既倒”的雄心壮志。接着,他又表示:“即使历运推移,朝市迁变,兴王每每宾礼胜国君臣,录用前朝宗室;”,这种做法,不失为使“忠臣义士,戴新朝之盛德,慰故国之悲思”的有效措施。如果再能“省刑薄敛,偃武修文,与天下吏始。,那就会出现“四海讴歌,群雄归命”①的太子景象。这些言简意明的表达,无疑足以澄清当前学术界中部分人士认为宣扬张煌畜一类民族英雄的浩然正气会有碍民族团结的偏见。 
  观乎此,可知张煌言之所以拒不;“归顺”,其源在“新朝”有使“人心之不服者”四条,其最后一条是清廷迫令滨海人民限期内迁,此举直使。百万生灵,—弃田园,毁庐舍,捐坟墓,而又不知所以安插之”。张煌言凭十余年出人海上的见闻,深知浙闽沿海人民因被逼为清廷献“刍茭糗粮之供,楼橹舟航之费”,已达到“百孔千疮,敲骨吸髓”的地步;而顺治十八年沿海内迁令,使人民又遭背乡离井、颠沛流徙的灾难,更为有心人所不忍。因此,他在信中一则提出:既然你们标榜“保境息民”,那就该让滨海人民复归家园,义师与清军可以划海而治,“藉我外兵,以备他盗”,未始非清廷之利。再则表示:只要你们切实保障归来之民,自己可以马上离去,“但使残黎朝还故里,则不佞即当夕挂高帆”,“十洲三岛,莫非生聚教训之区;·尝胆卧薪,别有扶危定倾之计”。①这封慷慨激昂的答书,充分表现了张煌言爱国忧民、不计个人安危得失的崇高品德与博大襟怀;也透露了他的散军退隐只是策略的改变,另有深远的打算。在当时形势下,散军确不失为一种顺势应时的权宜之计。 
  这封复信发出之后,形势的发展继续对他不利。清廷在“康熙二年复设水师提督一人于宁波”①,以加强对付浙海义师;福建总督李率泰。与靖南王耿继茂率舟师直捣厦门,取浯屿、金门二岛,郑经宵遁。④;浙江总督赵廷臣“招明鲁王所署将军阮美、都督郑殷、侍郎蔡昌登等,皆率众来降”⑤。至此,张煌言独木难支,万不得已,挨到康熙三年六月,终于忍痛解散了和他一起出生人死的队伍,然后与几个;亲信隐蔽索居于一个孤岛之上。他于散军后不久,写下《人山》一诗:



1楼2006-08-31 09:58回复
      大隐从兹始,悠然见古心。地非关胜览,天不;碍幽寻。
      石发溪头长,云衣谷口深。此中有佳趣,好作采薇吟。⑥
      然而,虎视眈眈的赵廷臣和新任浙江水师提督张杰岂容明室孤忠“大隐”于穷海,“采薇”于荒山?他们必欲生擒张煌言,以报功邀赏,获殊遇于新主。于是一面部署兵力,织成网罗;一面物色降卒,用作鹰犬。最后侦得张的行踪,一夜之间将他“缉捕归案”了。
      那末,这位抗清达19年之久的坚强英雄究竟隐居在海上哪座孤岛而落入敌人魔爪的呢?对此,三百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分述如下:
      第一种是“悬岙”说。
      此说始见于与张有世交之谊、同仇之义的黄宗羲所作《有明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墓志铭》中:
    甲辰,散兵居于悬岙。悬岙在海中,荒瘠无居人,山南多汉港,通舟;其阴嶂岩峭壁。公结茅其间。⑦
      这里仅点出“悬岙”这一岛名,并未 说明其行政归属和地理位置。与黄说雷同的有沈冰壶的《张公苍水传》。它写道:
      俄而,成功即世,鲁王亦薨。公愤悒不得志,复归浙海,居悬岙。悬岙在海中,荒瘠无居人。山南有汊港可通舟;其阴则峭壁千寻,林木蓊翳。公结茅其中⑧。
      还有《两浙防护录》,在张煌言墓条写:
      闻滇南平,散遣部曲,遁居悬岙,为大兵所袭执。⑨
      值得重视的是:《仁和县志》在记述张煌言就义于杭的史实时追叙其被捕处,说:
      康熙三年,窜身悬岙。悬岙,海中小岛,在普陀之东,极荒僻,无民居。(10)
      这就大体指出了悬岙的地理位置。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赵之谦在其编纂的《张忠烈公年谱》中,于“康熙三年甲辰,四十五岁,夏六月,公散军居悬岙”后,加有夹注:
      《鲁春秋》作“花澳”,一作“范”,误。
      这一注反映了人们对张被捕地点的另一种说法。
      第二种是“南田之悬岙”说。
      主此说的是黄宗羲后学、并搜集张之遗事于其女儿的全祖望。全氏在其《明故权兵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侍讲鄞张公神道碑铭》中写着:
      甲辰六月,遂散军,居南田之悬岙。悬岙在海中,荒瘠无人烟;山南有汉港,可通舟揖;而其北为峭壁。公结茅焉。
      在介绍悬岙的地貌上,全氏与黄氏的叙述毫无出入。但全氏点出此岛属于南田, 从而确定了它的地理位置。其它野史,如《海东逸史》、《南疆绎史》9两书中的《张煌言列传》,《明季殉节诸臣事迹》张煌言条;方志中,如《定海厅志·寓贤传》、《光绪鄞县志·张煌言传》,也均作“南田之悬岙”,而《四明人物传》和《象山县志·寓贤传》和、董沛的《张忠烈公祠堂碑铭》,甚至迳以全体代部分,不用细称“南田之悬岙”而泛称“南田”为张隐居和被捕之地。再查《光绪鄞县志·大事记》中有关张的事迹,在“纲”、“目”之间出现了分歧。“纲”说:“张煌言散遣部曲,居悬岙,为官兵所袭执……”。
      “目”却说:“煌言散军居南田悬岙。……提督张杰……总督赵廷臣……选徐元、张公午饰为僧,率健丁潜伏普陀、朱家尖、芦花岙三路以伺。……乘夜至悬山,自山后潜入,擒煌言。”
      这里突如其来地爆出一个“悬山”来了,它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此说一见于姜宸英《(奇零草)序》:
      此集是其甲辰以后,将解散部伍,归隐于落伽山所作也。
      再见于计六奇的《明季南略》:
      迨后势孤力竭,与心腹干佘人,将至普陀落伽山祝发为僧。内一人欲降大清,遂私见浙江赵部院。赵曰: “汝欲为官,必先建功为进身地。”其人以某日张煌言至普陀告籴,遂率师捻获。
      第四种也即最令人费解的是“杭州西湖”说。此说仅见于《行朝录》的《张玄箸先生事略》:④
      年余,郑经定位,益庸劣无比,不足与谋。乃散其部曲,拂衣竞去,浮海涉江,窜至杭州西湖上,觅山僻小庵隐焉。……临刑,二卒以竹舆舁至江口。……立受刃,尸不仆,刑者惟跪拜而已。正甲辰年中秋日也。 
      关于张煌言归隐和被捕的地点,尚有别的说法,主要是以上四种。其中,第四种的“杭州西湖说”,以之对照史实,无论地点还是日期,无不出于杜撰;说张“浮海涉江”,居然竟“窜至杭州西湖上”,直如天方夜谭!第三种“普陀落伽山说”,虽非纯属捕风捉影,但也难以成立。提出此说的两文,并不讳言张是“将……归隐于……”、 “将至……”,句子本身表明这只是意愿而已。这意愿是否付之实践了呢?从当时客观上的严峻形势和他主观上别图“生聚教训”的决心来看,则极有可能为张在散军之际有意散放的烟幕,借以迷惑敌人而已。张煌言是个带剑的诗人, “诗言志”,请看他在散军前写的一首《秦吉了》: “秦吉了,生为汉禽死汉鸟。……载鸣鸣华音,载飞飞华土。翮折翅垂,夷敢我侮?生当为风友,死不作雁奴。”托物喻志,作者热情讴歌此鸟即使在“翮折翅垂”之际,仍不改其“夷敢我侮”的不屈形象,从而倾吐了自己成仁取义、至死不渝的心声。同样的感情,还见于散军后的《卜居》一诗:
    


    2楼2006-08-31 09:58
    回复
      2025-08-12 13:38: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首先,我们查到清乾隆时编成的《东华录》中有关此事的记载是:
        八月,浙督赵廷臣疏:“逆渠张煌言盘踞浙海多年,抗不就抚,借名归隐,徜徉海外。臣密令守备徐元、张公午扮成僧民,获活口林生、陈满等,知煌言现在悬山花岙。即驾所获贼艘乘夜进小港,从山后觅路,突入帐房,遂擒煌言及其亲信余党,搜出伪视师兵部银方印一颗,伪关防九颗”。
        《东华录》纂修蒋良骥,编此书时“惟以《实录》、红本及各种官修之书 为主,……以片纸录之”,犹如资料卡片,辑成这部编年体的清初史料长编。由于过分简略,光绪时,学者王先谦增补并续写成《十朝东华录》,赵廷臣的奏疏被全文抄录下来。 
        (八月)甲戌,浙江总督赵廷臣奏:“逆渠张煌言盘踞浙海多年,其下伪官节次投降,惟张煌言抗不就抚。臣与京口将军刘之源先后发书遣使,谕以祸;描,劝其去逆效顺。张煌言至死不悔,虽将随从兵弁、船只起发进关,犹借名归隐,徜样海外。臣即驰赴定海,会商水、陆提督哈尔库、张杰,分遣将士,配坐船只,由宁台、温三路出洋搜剿,毁其贱巢—,歼其余党。侦知张煌言披缁远遁,密令骁勇将备徐元、张公午扮咸僧民,随带健丁、火器,潜伏普陀山一带,仍拔将弁,扼守要路,以防奔窜。至七月二十日,望朱家尖有赶缯船一只,急攀火器前击,获有活口林生、陈满等,知张煌言现在悬山范岙。徐元等即驾所获贼艘,尾随八莱兵船,令活口林生等仍扮差田原船,使之不疑。乘夜进一小港,从山后觅路,突入帐房,遂擒张煌言及其亲信余党;—搜出伪视师兵部银方印一颗,伪关防九颗,枪炮,盔甲、旗伞等物。三省出没之莱逆,--旦生擒,几经过宁、绍、杭各府,百姓聚现如堵。从此奸宄完绝迹,海宇肃清山…”得旨嘉奖,下部议叙。
         以上引自《圣祖实录》的“康熙三年八月甲戌(十五日)条”正式著录清廷于此日收到的赵疏原文,实为张煌宫被捕过程的原始档案材料。以官场报喜邀功的惯例 而论,疏奏者不免有夸大吹嘘之处,至于主体事实,却是不敢胡诌编造的。其中,执张之处均是“悬山”,只是“悬山”下的小地名,蒋本作“花岙”,王本作“范岙”,多半因两字形近抄讹; {圣祖实录》是作“范岙”的。这也和上文提及的赵编《年谱》中夹注《鲁春秋》 “作花澳,一作范”一样,虽有所出入,但无关宏旨。 
        再看《满洲名臣传:赵廷臣列传》所载:
        时,海贼郑成功死,廷臣招其党伪将军阮美、伪都督郑殷、伪侍郎蔡昌登等皆相继,降;独伪兵部张煌言率众远遁。廷臣驰赴定海,与提督哈尔库、张杰定议,檄水师由宁、台、温三府出洋搜剿。斩贼六百余,降其伪副将陈栋,知煌言披缁窜伏海岛。廷臣选骁将徐元、张公午饰为僧人服,率健丁潜伏普陀山、朱家尖、芦花岙三路以伺,得贼船,急击之,擒贼林生、陈满等,诱使言煌言窜处。即驾所获贼船,乘夜至悬山范澳,自后潜入贼帐,檎煌言,获其伪敕印。奏入,得旨嘉奖。
        在《清史稿·赵廷臣传》中,载有“时,郑成功死,廷臣招……,惟张煌言散兵居定海山中,执而杀之。”
        “范澳”和“范岙”虽字形有别,但自是同一处所。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是这些档案、传记中所记地名均为“悬山”,《列传》中还有“率健丁潜伏普陀山、朱家尖、芦花岙三路以伺”一语。这就告诉我们“悬山”必然处于这三个清军监视岗 哨的触角网络之内;在《清史稿》的传中,有“居定海山中”一语,明指悬山是定海(后为镇海县)海域中列岛之一,而与象山海域中的南田毫不相干。这样,就从根本上澄清了全祖望写的《碑铭》直至新编的《象山县志》中有关的错误提法。
        同时,以赵廷臣奏疏为中心的这些史料,也为我们解开了另一个疑团,即“悬岙”既可能是“悬山”的异称,也可能是“悬山范岙”的略称。由于当时沿海居民被逼内迁,著书撰文者无从采访调查,地名出现异称、略称是十分自然的事。何况,对海上一个小岛来说,“山”、“岙”、“岛”本来就不存在严格的界限。
      


      4楼2006-08-31 09:58
      回复
        很好,建议帖吧里面的朋友多帖些类似知识性的内容


        6楼2006-08-31 11:24
        回复
          终于逮到纪老师了嘿嘿~~


          7楼2006-08-31 11:25
          回复
            你好


            8楼2006-08-31 11:26
            回复
              纪老师,请问您在上海电视台品的《雍正》有文字稿吗?
              我在重庆看不到电视啊
              谢谢:)


              9楼2006-08-31 11:29
              回复
                文字稿?那是《文化中国》的版权


                10楼2006-08-31 11:33
                回复
                  2025-08-12 13:32: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那意思是说
                  我就一定看不到了咯?
                  555~~


                  11楼2006-08-31 11:33
                  回复
                    张煌言与岳飞于谦鼎足而三


                    12楼2006-09-02 19:13
                    回复
                      • 211.83.115.*
                      纪连海,你总算说了人话,张煌言是华夏的民族英雄,希望你不要吹捧满清了,满清和日本一样是侵略者,这点想必你也明白,只不过日本侵略中国失败了,满清侵略中国成功了,中国知识分子怎么就不敢讲真话,没点做人的骨气呢?


                      13楼2007-03-30 11:06
                      回复
                        • 211.83.115.*
                        我如果到杭州,一定要去祭奠岳飞\张煌言\于谦这三位中华的千古民族英雄,大汉民族的千古民族英雄!!!!!!!!!!!!!!!!!!!!!


                        14楼2007-03-30 11:09
                        回复
                          • 123.153.209.*
                          您知道为什么舟山古今网站打不开


                          15楼2008-02-04 09: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