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宏词(或作“宏辞”、“弘词”)科,据《辞海》“博学鸿词科”条解释说:“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为制科之一种。始于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鸿’本作‘宏’,至清代乾隆中以音近清高宗名而改。”此条释文不够准确。其实,博学宏词科并非始于宋代,而是始于唐玄宗时;宋代此科仅偶尔实行且较冷落,清代也只于康熙十八年(1679)和乾隆元年(1736)开科两次,而唐代尤其是唐后期的博学宏词科不仅经常举行,而且内容丰富多彩,选拔了不少著名的人才。
与宋以后各代不同,唐代科举及第并不能立即入仕,而是仅获得一定的出身品第,即任职资格,还需经过吏部的铨选考试方可释褐当官,即真正受到任命。唐代进士及第以后,雁塔题名、曲江宴会、杏园探花,以至风流于平康里,确实是“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许多人也因此而平流进取,坐至公卿。但因为尚未入仕,故也有人及第后发出“犹着褐衣何足羡”的慨叹。按一般情况,唐代进士及第后少则一年,多则几年,个别甚至十几年才能通过铨试获得官职。于是,不少进士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喜悦轻快一番之后,便面临着寂寞的守选日子,或是奔走于权贵间求取官职,或长期沉浮于人间,有的甚至生活困顿。为了解决科举出身后等待入仕所产生的问题,唐代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其中之一便是设置科目选,而博学宏词便是其中的重要科目。
唐代科目选是由吏部主管、兼有科举和铨选考试性质的选举取士形式,它将科举考试与铨选考试折衷糅合,具有不拘选限,不次拔擢人才的用意。其科目有博学宏词、书判拔萃、三礼、三吏、三传、五经、九经、开元礼、明习律令等,凡考试优等者不论获得出身年数多少皆可立即入仕。这些科目中以博学宏词科为首要,登科者地位崇高,因而唐后期许多进士及第者都参加过此科考试。
据徐松《登科记考》,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已有李蒙一人中博学宏词科,但此时的博学宏词犹为制科中的一种,而非后来每年举行的吏部科目选中的博学宏词科。《旧唐书·萧听传》载:萧昕“少补崇文,进士。开元十九年,首举博学宏辞,授阳武县主簿。天宝初,复举宏辞,授寿安尉。”《唐语林》也说开元十九年置宏词,《唐会要》、《册府元龟》也载开元十九年博学宏词科。大概科目选中的博学宏词科始于开元十九年。
宏词科的考试内容是“试文三篇”,包括诗、赋、议论各一,因此宏词科有时称为“三篇”,如太和九年及第进士次年“捷三篇”(《唐摭言》卷4),朝鲜来华进士崔致远在《桂苑笔耕集》卷18《谢职状启》中说自己“望应宏词”,卷17《初投献大尉启》中却说“欲应三篇”。韩愈经过四次拼搏考中进士后,也去吏部“应博学宏辞选”,他认为宏词科所试文章“亦礼部之类”,跟进士科考试内容没有多大差别。应考两次皆失败后,韩愈心中非常郁闷不平,认为宏词科考试“乃类于俳优者之辞”(《昌黎先生集》卷6《答崔立之书》)。
实际上,博学宏词科要求很高。顾名思义,“博学宏词”既要“博学”,又要有“宏词”,一是渊博精深的学识,二是优美恢宏的文词。关于博学方面,李商隐《与陶进士书》说:
夫所谓博学宏辞者,岂容易哉?天地之灾变尽解矣,人事之兴废尽究矣,皇王之道尽识矣,圣贤之文尽知矣,而又下及虫豸、草木、鬼神、精魅,一物已上,莫不开会。此其可以当博学宏辞者邪?恐犹未也。设他日或朝廷或持权衡大臣宰相问一事、诘一物,小若毛甲,而时脱有尽不能知者,则号博学宏辞者,当其罪矣。(《樊南文集详注》卷8)
如此则似乎有关社会、自然的百科知识都应精通才能称得上博学。李商隐在应考后等待发榜,心理处于“私自恐惧,忧若囚械”的焦虑状态,因而对博学宏词科的难度可能有所夸张,但从他的议论中也可看出博学宏词科在学识方面是要求广博贯通的。
关于文词方面,博学宏词科的水准也不低。《文苑英华》和《全唐文》保存下来的唐代博学宏词赋、论试卷,大多辞藻宏丽。与祖咏省试《终南望余雪》诗二韵便止的著名典故类似,《唐摭言》卷10也记载了一则应宏词不捷而声价益振的故事:乾符中,蒋凝应宏词,为赋止及四韵,遂曳白而去。试官不信,逼请蒋凝完成全赋,凝如实告知情况。既而评卷,其试卷更佳,试官长久叹息,因不合规格而未能录取。此事顷刻之间,传遍京城,以致有人称道说:“臼头花钿满面,不若徐妃半妆。”宏词科试诗也很严格,其对偶押韵必须合格,一般情况也不允许用字重复。大中十二年(858),中书舍人李藩知举。当时博学宏词科考定陈琬等三位前进士的名第,及将诗、赋、论试卷送给宣宗皇帝过目后,宣宗召李藩问道:“所赋诗中重用字,何如?”藩答道:“钱起《湘灵鼓瑟》诗,有重用字,乃是庶几?”宣宗说:“此诗似不及起。”于是三人都被落下(《唐会要》卷76《制科举》)。可见若非特别优秀,宏词试诗也不允许用字重复。
与宋以后各代不同,唐代科举及第并不能立即入仕,而是仅获得一定的出身品第,即任职资格,还需经过吏部的铨选考试方可释褐当官,即真正受到任命。唐代进士及第以后,雁塔题名、曲江宴会、杏园探花,以至风流于平康里,确实是“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许多人也因此而平流进取,坐至公卿。但因为尚未入仕,故也有人及第后发出“犹着褐衣何足羡”的慨叹。按一般情况,唐代进士及第后少则一年,多则几年,个别甚至十几年才能通过铨试获得官职。于是,不少进士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喜悦轻快一番之后,便面临着寂寞的守选日子,或是奔走于权贵间求取官职,或长期沉浮于人间,有的甚至生活困顿。为了解决科举出身后等待入仕所产生的问题,唐代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其中之一便是设置科目选,而博学宏词便是其中的重要科目。
唐代科目选是由吏部主管、兼有科举和铨选考试性质的选举取士形式,它将科举考试与铨选考试折衷糅合,具有不拘选限,不次拔擢人才的用意。其科目有博学宏词、书判拔萃、三礼、三吏、三传、五经、九经、开元礼、明习律令等,凡考试优等者不论获得出身年数多少皆可立即入仕。这些科目中以博学宏词科为首要,登科者地位崇高,因而唐后期许多进士及第者都参加过此科考试。
据徐松《登科记考》,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已有李蒙一人中博学宏词科,但此时的博学宏词犹为制科中的一种,而非后来每年举行的吏部科目选中的博学宏词科。《旧唐书·萧听传》载:萧昕“少补崇文,进士。开元十九年,首举博学宏辞,授阳武县主簿。天宝初,复举宏辞,授寿安尉。”《唐语林》也说开元十九年置宏词,《唐会要》、《册府元龟》也载开元十九年博学宏词科。大概科目选中的博学宏词科始于开元十九年。
宏词科的考试内容是“试文三篇”,包括诗、赋、议论各一,因此宏词科有时称为“三篇”,如太和九年及第进士次年“捷三篇”(《唐摭言》卷4),朝鲜来华进士崔致远在《桂苑笔耕集》卷18《谢职状启》中说自己“望应宏词”,卷17《初投献大尉启》中却说“欲应三篇”。韩愈经过四次拼搏考中进士后,也去吏部“应博学宏辞选”,他认为宏词科所试文章“亦礼部之类”,跟进士科考试内容没有多大差别。应考两次皆失败后,韩愈心中非常郁闷不平,认为宏词科考试“乃类于俳优者之辞”(《昌黎先生集》卷6《答崔立之书》)。
实际上,博学宏词科要求很高。顾名思义,“博学宏词”既要“博学”,又要有“宏词”,一是渊博精深的学识,二是优美恢宏的文词。关于博学方面,李商隐《与陶进士书》说:
夫所谓博学宏辞者,岂容易哉?天地之灾变尽解矣,人事之兴废尽究矣,皇王之道尽识矣,圣贤之文尽知矣,而又下及虫豸、草木、鬼神、精魅,一物已上,莫不开会。此其可以当博学宏辞者邪?恐犹未也。设他日或朝廷或持权衡大臣宰相问一事、诘一物,小若毛甲,而时脱有尽不能知者,则号博学宏辞者,当其罪矣。(《樊南文集详注》卷8)
如此则似乎有关社会、自然的百科知识都应精通才能称得上博学。李商隐在应考后等待发榜,心理处于“私自恐惧,忧若囚械”的焦虑状态,因而对博学宏词科的难度可能有所夸张,但从他的议论中也可看出博学宏词科在学识方面是要求广博贯通的。
关于文词方面,博学宏词科的水准也不低。《文苑英华》和《全唐文》保存下来的唐代博学宏词赋、论试卷,大多辞藻宏丽。与祖咏省试《终南望余雪》诗二韵便止的著名典故类似,《唐摭言》卷10也记载了一则应宏词不捷而声价益振的故事:乾符中,蒋凝应宏词,为赋止及四韵,遂曳白而去。试官不信,逼请蒋凝完成全赋,凝如实告知情况。既而评卷,其试卷更佳,试官长久叹息,因不合规格而未能录取。此事顷刻之间,传遍京城,以致有人称道说:“臼头花钿满面,不若徐妃半妆。”宏词科试诗也很严格,其对偶押韵必须合格,一般情况也不允许用字重复。大中十二年(858),中书舍人李藩知举。当时博学宏词科考定陈琬等三位前进士的名第,及将诗、赋、论试卷送给宣宗皇帝过目后,宣宗召李藩问道:“所赋诗中重用字,何如?”藩答道:“钱起《湘灵鼓瑟》诗,有重用字,乃是庶几?”宣宗说:“此诗似不及起。”于是三人都被落下(《唐会要》卷76《制科举》)。可见若非特别优秀,宏词试诗也不允许用字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