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战末期,日本军方已经深感自己军队武器性能的低下,于是便开始挖空心思地研制其所谓的“特战兵器“(自杀兵器),以企图挽回战局。其中,有大家所熟悉的“回天”鱼雷,“樱花”自杀火箭飞机等。但是有一种兵器非常有特色。那就是—“伏龙”单兵水下攻击系统。
1945年2月开始,日本本土的主要航道被美军B29型轰炸机投掷的磁性水雷所封锁,日本海军苦于扫雷能力的不足,便决定采用人工清除方法扫除水雷。潜水装具由横须贺海军工作学校研究部实施开发,经过该部的努力,3月中旬,实用化的潜水装具开发成功。另一方面,随着战事的吃紧,日本开始实施本土防御作战准备,由于其军队有相当部分为分散作战。本土的兵力有限。同时又因为美军的海上力量非常强大,为了防止其利用海路对日本本土实施登陆作战。海军军令部试图将这种人工扫雷系统发展成为水下特种兵器,这种作战兵器主要是为了防止美军利用登陆艇实施登陆作战。计划中,与之配套的还有海底混凝土单兵掩体计划。时任横须贺战时防备队司令石川起草了于研究?生产体制?人员培养的具体方案。根据石川方案[军极秘第14号(横须贺防备战队命令)]要求横须贺海军工作学校研究部依据已开发好的人工扫雷潜水装具进行改造以便适应单人攻击敌舰。海军学校于4月末完成了改造计划。改造好的新型潜水装具有以下特点:输气系统采用了无气泡系统放弃传统的母舰输气系统加强了隐蔽性,水下行动速度较快且易于单兵操作,水下工作时间长达5小时(15米)。1945年5月26日,正式定名为“伏龙”,同时组建了约3000人的特别战队。
“伏龙”系统由一名潜水员和爆破装置组成。爆破装置由一枚五式水雷(15Kg)和一根5米长的竹竿组成(昏,这样在水里还走的了吗?亏日本人想的出来的!!)。对敌人实施攻击时,由潜水员手持竹竿将爆破装置放置与敌军舰艇底部,放置结束后,潜水员进入海底混凝土单兵掩体中,以防止受伤。
潜水员的潜水装备含联体式潜水服,潜水鞋和有4个接口的潜水盔。全套重量为9公斤。同时还配备有2个压力为150巴的压缩空气桶。这套装备可保证作战人员在5-7米水深处工作6小时。
“伏龙”装备的生产一直在不利条件的影响下开始,本来担负设计任务的海军工程学校准备为“伏龙”生产特定的潜水装备。但由于日本本土的各种作战物资的奇缺,潜水装备的生产不得不利用已有的现成装备改造或使用替代品生产。这样的结果给以后的作战训练埋下了个大隐患。特别是潜水装具中使用和潜艇中清除二氧化碳方法一样的苛性钠吸收法(找死的行为,一点常识都没有,也难怪迫不得已了。)。这种方法对于单人潜水十分危险,一旦潜水头盔收压力或外伤破裂,海水涌入与之反应,产生高热,严重杀伤潜水员。因此,在“伏龙”的训练过程中,意外事故死亡时有发生。
“伏龙”的训练主要集中在神奈川县的野比海岸。1945年4-5月为“伏龙”特别攻击队组建时期,组成该部队的主要是海军飞行学校预科生。同年6月选拔了480名作为先遣队员开始了严格的训练。
7月18日接到海军军令部的机密第525号“伏龙队急速整备展开要领”开赴主要作战区域。
10月末各作战区域“伏龙”队分布:
镇守府 横须贺 吴军港 佐世保 舞鹤
兵力 5个大队 2个大队 2个大队 1个大队
各突击队配属以及作战区域
镇守府 横须贺 吴 佐世保 舞鹤
部队名 第71突击队 第81突击队 川棚突击队 舞鹤突击队
训练编成 久里浜 情岛 川棚 横镇派遣
时间(1945)
7/15~8/10 8/1~9/1 8/10~9/9 8/5~9/5
8/5~9/5 9/1~9/30 9/1~9/30
9/1~9/20
不过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被正式的投入战斗。具盟军方面的记录显示,“伏龙”可能有过的2次作战记录:
1945年1月8日,西太平洋帕劳群岛试图攻击LCI(G)-404步兵登陆艇。
1945年2月10日,西太平洋帕劳群岛Schonian海港,试图攻击测量船“Hydrographer(水道探测者)”(AGS-2)号。
1945年6月10日,“伏龙”队所在的土浦海军航空队基地遭美军B29轰炸,本土防卫水上特攻人员(伏龙)组成中的第14期甲种飞行预科练习生?训练中的同第15?16期,以及作为先遣队员的第23期队员及教官共计281名于空袭中阵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