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好,诗词,也会偶尔写写,但从来不会为别人的诗词做什么特别的评价,因为我深知,每一个文学作品只有作者最有发言权,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值得研究前人文学的地方,是为了更完整的发掘作者的真实想法。
其实,我写诗词完全也是兴趣使然,没有做过什么特别的研究。对于诗词的格律也了解一二,但很少按照诗词的格律去写。时常有朋友会提醒我,说某首诗词哪里不合平仄,哪里不合韵律。当然我会接受这样的评价,因为事实就是这样的,可是我却一直没有按照格律来写。
我也没有对这样的说法做出什么回应,因为这是我的缺点,所以我乐意接受。今天是偶尔得的闲暇,所以倒是想谈谈自己对诗词格律的个人看法了。
我经常会看古人的诗词作品,纳兰容若就是其中我欣赏的一位诗词人。我曾经看过他的一本《渌水亭杂识》,里面记述了很多容若对诗词的见解,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其中有一段说: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发乎情,止乎礼义,故谓之性。 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诗歌是心声的流露,是性情之事,因为诗歌的写作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正因为是心声的流露,所以我不愿意被格律的枷锁困住,但是诗词是一种文章书写体裁,是千百年的积累得到的,格律是事实存在的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又该如何取舍呢?我困惑了很久,该如何写我所谓的诗词。
还是《渌水亭杂识》解决了我的困惑,书里说:宋人歌词,而唐人歌诗之法废。元曲起而词废,南曲起而北曲废。今世之歌,鹿鸣尘饭涂羹也。是啊宋人以词入乐,唐代以诗入乐的方法便废止了,元曲兴起词便废止了。南曲兴起,北曲就废止了。如今的歌曲,也只是扮家家了一样。是啊,倘若宋人,元人,都是按照唐人的路子走下来想必也没有今天所谓的《唐诗》《宋词》《元曲》了,正因为古人不拘一格,才有那么多文章格式留给我们现在的后人。
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也有类似于这样对诗词的理解“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求自解。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则此说固无以易也。”虽说诗,词,曲,这是一种文学的体裁转换,是不同的格式,但是谁又敢说在这些文学体裁转换的同时是没有经过时间的演变呢?我不敢说如今的我们能否另创一种新的文章体裁出来,但也未尝不可没有这样的大胆尝试。“诗取自适,何以随人?”文学创作不是复制古董,只要用切近的一些体裁,适度的辅以才学,直抒胸臆也就可以了。
但是毕竟这是古诗词,但凡要写古诗词这样的体裁,那么古诗词的格律就不可不知,不可不察。了解和学习是必要的,至于是如何取舍,那完全是个人的需要了。我说这般并不是对写古律的朋友抬杠,完全是个人的看法的见解,如果何处不是,还望不要见怪!
其实,我写诗词完全也是兴趣使然,没有做过什么特别的研究。对于诗词的格律也了解一二,但很少按照诗词的格律去写。时常有朋友会提醒我,说某首诗词哪里不合平仄,哪里不合韵律。当然我会接受这样的评价,因为事实就是这样的,可是我却一直没有按照格律来写。
我也没有对这样的说法做出什么回应,因为这是我的缺点,所以我乐意接受。今天是偶尔得的闲暇,所以倒是想谈谈自己对诗词格律的个人看法了。
我经常会看古人的诗词作品,纳兰容若就是其中我欣赏的一位诗词人。我曾经看过他的一本《渌水亭杂识》,里面记述了很多容若对诗词的见解,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其中有一段说: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发乎情,止乎礼义,故谓之性。 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诗歌是心声的流露,是性情之事,因为诗歌的写作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正因为是心声的流露,所以我不愿意被格律的枷锁困住,但是诗词是一种文章书写体裁,是千百年的积累得到的,格律是事实存在的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又该如何取舍呢?我困惑了很久,该如何写我所谓的诗词。
还是《渌水亭杂识》解决了我的困惑,书里说:宋人歌词,而唐人歌诗之法废。元曲起而词废,南曲起而北曲废。今世之歌,鹿鸣尘饭涂羹也。是啊宋人以词入乐,唐代以诗入乐的方法便废止了,元曲兴起词便废止了。南曲兴起,北曲就废止了。如今的歌曲,也只是扮家家了一样。是啊,倘若宋人,元人,都是按照唐人的路子走下来想必也没有今天所谓的《唐诗》《宋词》《元曲》了,正因为古人不拘一格,才有那么多文章格式留给我们现在的后人。
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也有类似于这样对诗词的理解“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求自解。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则此说固无以易也。”虽说诗,词,曲,这是一种文学的体裁转换,是不同的格式,但是谁又敢说在这些文学体裁转换的同时是没有经过时间的演变呢?我不敢说如今的我们能否另创一种新的文章体裁出来,但也未尝不可没有这样的大胆尝试。“诗取自适,何以随人?”文学创作不是复制古董,只要用切近的一些体裁,适度的辅以才学,直抒胸臆也就可以了。
但是毕竟这是古诗词,但凡要写古诗词这样的体裁,那么古诗词的格律就不可不知,不可不察。了解和学习是必要的,至于是如何取舍,那完全是个人的需要了。我说这般并不是对写古律的朋友抬杠,完全是个人的看法的见解,如果何处不是,还望不要见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