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吧 关注:3,672贴子:32,324
  • 8回复贴,共1

「管鲍之交”——蔡邕与曹操 关系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蔡邕,字伯喈,东汉陈留圉人,生于东汉顺帝阳嘉二年(133),汉献帝初平三年(192),王允诛董卓,史料记载蔡邕有“叹卓之事”,受到牵连而下狱,后死于狱中,享年60岁。[1]蔡邕出身于陈留望族,家世显赫,交游广泛。他一生宦海沉浮,两仕两隐,无论是庙堂之高官还是泉林之隐者,皆有一定的交往。他学高名重,又好奖掖后进,尤其是晚年时期,赫然一代文坛宗主,在东汉末年,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研究蔡邕的交游,可以揭示他生活历程中重大事件发生的背景,探析他个人的政治立场,剖析决定他人生走向的重要因素等。他与曹操的交往以及后来的“文姬归汉”等,与蔡邕善于识人、乐于奖掖后进有关。因此,对与蔡邕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关照,是蔡邕研究及东汉史学、文学史、文化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所遗憾的是,由于史料文献的匮乏,迄今能够得到直接证实的资料并不多,本章试图从这些并不丰富的史料中钩辑索隐,力求在最大限度上厘清蔡邕与曹操的交游关系,以揭示这位东汉末年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兼才子的交游活动,并进一步探讨一些历史上众说纷纭却又没有明确结论的论题。



1楼2011-10-03 12:11回复
    一、管鲍之交:蔡邕与曹操的交情
    蔡邕与曹操的交往,史籍没有明确记载其中的具体时间和事件。从现有资料来看,这两人都与汉末大将乔玄私交很好,乔玄“长于人物”,既是蔡邕的故主,也是慧眼识曹之人,推测起来,蔡曹二人的交往或许与乔玄也有一定的关系。重要的是,蔡、曹二人志趣相投、爱好同尚,在性格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两人成为好友的基础;同时,从曹操的出身和蔡邕好奖掖后进的性格来考察,“管鲍之交”一论殆非虚言,蔡邕或曾以自己在士林中的地位和声望,对曹操有过赏识、举荐的行为。
    


    2楼2011-10-03 12:12
    回复
      2025-08-31 19:52: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蔡邕与曹操友情的基础
      (一)共同的爱好和志趣
      共同的爱好和志趣,是蔡、曹二人交好的基础,更是曹操认可并仰慕蔡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两人都堪称东汉末年的艺术全才,蔡邕是位大学问家,文学、天文、历算、谶纬、三坟、五典,无所不精,
      他同时也是一位旷世逸才,书法、音律、绘画等,无一不通,且都达到了极高境界,足以代表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正好,年龄小他20来岁的曹操也有很好的艺术修养,对此怀有浓厚的兴趣。《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张华《博物志》曰:“汉世,安平崔瑗、瑗子寔、弘农张芝、芝弟昶并善草书,而太祖亚之。桓谭、蔡邕善音乐,冯翊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善围棋,太祖皆与埒能。”[2]曹操在书法、音乐、围棋等艺术活动上,均有着良好的修养,这也是他与蔡邕相结识并成为至交的一个共同基础,是蔡邕得到曹操认可、曹操引蔡邕为知己的先觉条件。
      在文学上,蔡邕与曹操都推崇不拘时俗、自抒胸臆的风尚,以他们为代表,共同成就了建安时期的文学新变。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指出:“迨及建安,侈尚通脱”,[3]无论是“先据要路津”对功名利禄不加掩饰的追逐,还是“空床难独守”对世俗欲望的坦然宣泄,都是在此之前的士人不能也不会涉及的主题。评价蔡邕在文学史上的贡献,龚克昌推之为“两汉赋家的殿军”,他多篇以恋情、婚姻为主题的赋,都突破了名教的窠臼,展示出不同于既往的一种新风,昭示着一个文学新时代的来临。而他的好友曹操,无疑更是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开创者,他以一个颠覆传统者的面目,开拓了文学艺术的领域,宣告着建安这一新时代的来临。而蔡邕,无论是在《翠鸟诗》还是《青衣赋》、《协初婚赋》中,都没有隐晦过个人的情感乃至欲望,“缘情”和“欲丽”这两大特征并存于他的多篇作品中,从这一点来说,他正是汉末转向建安的时代开风气者,而曹操,则直接是风气的引导者,他也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爷”(《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
      论及为文袒露真情,蔡邕之女蔡琰亦有其父遗风,《后汉书•列女传》中所附《悲愤诗》,其中的悲痛境遇、心酸语辞,皆非前人所能言道。汉末天下大乱,与文姬同时遭劫掠入胡者,不在少数,但也只有蔡琰的诗文可堪传世。能以文字传递个人真实情感者,蔡文姬算是得到了其父的真传,这也是曹操看重她的一个原因。她被赎归汉之后,与三曹七子一起,共同构成邺下文人团体蔚为壮观的盛况。
      


      3楼2011-10-03 12:12
      回复
        (二)真实、坦诚的性情
        真正的知己,需要建立在彼此的精神相通、性格欣赏和行为认同上。史料虽然没有留下更多的证据,但详考蔡曹二人的生平,可以发现他们在思想性格上的相通之处。


        4楼2011-10-03 12:13
        回复
          余嘉锡认为:“盖魏晋人一切风气,无不自后汉开之。”[4](21)这个开魏晋风气之先的人物,当首推蔡邕和曹操。蔡邕年长,处于汉代末期,如顾炎武所称:“东京之末,节义衰而文章盛,自蔡邕始。”(《日知录》卷一三“两汉风俗”)[5]起到了过渡的作用,而曹操正是魏晋风气的倡导者。“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晋书》卷十七《傅玄传》)[6]撇开顾炎武和傅玄评论中蕴含的批判意味,不难发现,蔡邕和曹操皆是汉末士风转变的标志性人物,这种新变于蔡邕已经有所表露,而在曹操身上,则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二人,尤其是曹操,堪称中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彻底地瓦解了两汉的经学和神学气息,开拓了一个思想通脱、个性解放的魏晋时代。就这一点来看,在同时代人中,能让曹操另眼相看的,也就非性情相类的蔡伯喈莫属了。当然,由于各自的身份境遇不同,曹操身上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英雄气概,一种睥睨天下、除残去秽的磅礴大气。在他56岁时所作的《让县自明本志令》[7]中,曹操曾直言不讳地袒露自己的心胸和性情。
          


          5楼2011-10-03 12:13
          回复
            最能代表曹操思想的,是建安十五年春《求贤令》的颁布,曰:“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三国志•魏志•武帝本纪


            6楼2011-10-03 12:14
            回复

              三、结     语
              “谁是蔡邕琴酒客,曹公怀旧嫁文姬。”([明]杨慎《升庵集》卷五十九《撰舞妓著靴》)曹操在蔡邕逝后,痛其无嗣,不惜以重金远派使者往匈奴赎回文姬,不管是出自什么原因,在当时的政治情形下,蔡琰得以归汉,确实需要有政治军事上的优势作为先决条件,这也是曹操当时军事势力十分强大的一个证明。“文姬归汉”,被屡遭边患的后世文人一再缅怀、颂扬,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极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归汉之后,文姬所传载其父的书籍、文章,也称得上是曹操对中国文化典籍的一大贡献。
              


              9楼2011-10-03 12:16
              回复
                参考文献:
                [1]陈海燕.蔡邕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9.
                [2][晋]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4]刘义庆.世说新语笺疏[M].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5][明]顾炎武.日知录集释[M].黄汝成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三国魏]曹操.曹操集注[M].夏传才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8][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9][明]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陈海燕.汉末名士家世及生平考述[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0-97.
                


                10楼2011-10-03 12:19
                回复
                  2025-08-31 19:46: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曹操很爱才,也很欣赏文士。只要不反对他他都是尊重的


                  IP属地:贵州11楼2011-10-03 13: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