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字伯喈,东汉陈留圉人,生于东汉顺帝阳嘉二年(133),汉献帝初平三年(192),王允诛董卓,史料记载蔡邕有“叹卓之事”,受到牵连而下狱,后死于狱中,享年60岁。[1]蔡邕出身于陈留望族,家世显赫,交游广泛。他一生宦海沉浮,两仕两隐,无论是庙堂之高官还是泉林之隐者,皆有一定的交往。他学高名重,又好奖掖后进,尤其是晚年时期,赫然一代文坛宗主,在东汉末年,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研究蔡邕的交游,可以揭示他生活历程中重大事件发生的背景,探析他个人的政治立场,剖析决定他人生走向的重要因素等。他与曹操的交往以及后来的“文姬归汉”等,与蔡邕善于识人、乐于奖掖后进有关。因此,对与蔡邕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关照,是蔡邕研究及东汉史学、文学史、文化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所遗憾的是,由于史料文献的匮乏,迄今能够得到直接证实的资料并不多,本章试图从这些并不丰富的史料中钩辑索隐,力求在最大限度上厘清蔡邕与曹操的交游关系,以揭示这位东汉末年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兼才子的交游活动,并进一步探讨一些历史上众说纷纭却又没有明确结论的论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