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史学家大都认为,二战期间,侵华日军修建的最大地下工程是东宁的虎头要塞。但最近,齐齐哈尔市正在揭示的地下工程却改变了这一观点。
纵横交错的地下魔窟
揭开日军魔窟的第一先行者是《人民日报》的工作人员冯万钧。今年5月,冯先生赴齐齐哈尔执行公务。齐齐哈尔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佟忠辉偶尔谈起,少年时代捉迷藏曾钻过日本人的地道一事,受到了冯先生的关注。在齐齐哈尔市长杨信的支持下,冯先生与佟忠辉会同齐齐哈尔市工人文化宫现任主任徐文秀一起进行了2个多月时间的调查取证。
经过实地勘察,民间传说中的工人文化宫、大黑包、玻璃厂、火车站、市政府二号院等几处尚保存完好以及被施工掩埋的地道入口的准确地点被确定。令人吃惊的是,这些纵横交错地道走向全部通向火车站,地面的直线距离超过15公里,可以容纳数十万人的军队,真可谓最大的地下工程。
探测地下魔窟真相
每到旅游季节,总有一些日本人来到文化宫的大台阶上留影。这里既不是旅游景点,也不是什么标志性建筑,日本人拖家带口到这里是为了什么?
文化宫是一座具有两万多平方米的苏式建筑,其原址为日本关东军存放阵亡将士骨灰的标志性建筑“忠灵塔”。建国后,“忠灵塔”改为“国耻纪念碑”,当时还有3000多件日军骨灰被完好封存。1956年中秋节期间,“忠灵塔”被爆破后,经苏联专家设计,在原址利用原来残留的地下基础于1958年建起了现在的工人文化宫。
这一带原是驻齐日军高级军官的住宅区。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冯先生们选在这里的入口做为突破。5月20日,冯先生等人携手电筒和蜡烛由文化宫入口首次进入地道。记者8月6日到达齐齐哈尔时,文化宫的工作人员已接了100米左右的电源。按照冯先生的指引,记者对这段工事也做了亲身体验:从入口下到地下约7米深是一条约1.5米宽、1.9米高的通道,前面是两道很厚的铁门,打开第二道铁门,一股冰冷而潮湿的空气迎面袭来,令人不寒而栗。在下面大喊一声,嗡嗡的回声令人毛骨悚然。走了约100米距离,前方进入一条较宽敞的通道。再略往前,可以看到两条分支。据冯先生介绍:这里是主通道,两条分支,一条通往市政府二号院中间的花坛(原日本宪兵总部),然后由此通向火车站,(地面距离约6公里);另一条可通往“大黑包”(地面距离约6公里)。因为主通道里积水很多,无法前进,记者返回地面。在这100多米的路段,记者看到两边是错落有致的休息室、机枪眼等设施。据冯先生说,现在还好,首次进入出来不久,他和佟中辉、徐文秀都有不同程度的头昏和恶心的感觉。
刘义权——历史的见证人
因为年代久远,当年有幸逃脱虎口的民工已全部离开了人世。在冯先生的介绍下,记者见到了抗联老战士——刘义权,他可以说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刘老先生现年73岁,担任过西满军区司令员周保中将军多年的警卫。
据刘义权老人讲,已故的齐齐哈尔市龙江县居民满昌盛老人,是当时被抓到大黑包据点修地道的有幸生存下来的中国民工之一。刘义权老人说:“1948年7月,我陪同周保中将军、黄克诚将军在满昌盛的引导下,曾探寻过很长一段地道工事。后来,周保中将军曾请示当时的东北局,要求探明这一地下工事,但因为正处于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这一提议被搁置了。而且一搁置就是半个多世纪。我一直存有一个心愿‘揭示这段历史,让周将军的心愿得偿’。”
刘老还告诉记者:满昌盛生前介绍,日军在1931年冬天开始修筑地下工事,1935年完工。当时仅此地段的民工就不下数万人。全部是朝鲜、蒙古以及中国外地抓来的劳工和战俘。据说,日军在内部储存了大量的军用物资,甚至还有一个地下金库。在日军投降时,还有1000多日军把自己埋在里面,妄图死后仍占领这片土地。在满昌盛生前,一说起劳工来,他就泪流满面。据他生前说,日本兵最后把所有劳工都赶进了地道,从此再无下落,而这其中还有他的一个姐夫。他是在送饭途中逃脱幸免一死,而这些劳工的尸骨埋在何处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纵横交错的地下魔窟
揭开日军魔窟的第一先行者是《人民日报》的工作人员冯万钧。今年5月,冯先生赴齐齐哈尔执行公务。齐齐哈尔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佟忠辉偶尔谈起,少年时代捉迷藏曾钻过日本人的地道一事,受到了冯先生的关注。在齐齐哈尔市长杨信的支持下,冯先生与佟忠辉会同齐齐哈尔市工人文化宫现任主任徐文秀一起进行了2个多月时间的调查取证。
经过实地勘察,民间传说中的工人文化宫、大黑包、玻璃厂、火车站、市政府二号院等几处尚保存完好以及被施工掩埋的地道入口的准确地点被确定。令人吃惊的是,这些纵横交错地道走向全部通向火车站,地面的直线距离超过15公里,可以容纳数十万人的军队,真可谓最大的地下工程。
探测地下魔窟真相
每到旅游季节,总有一些日本人来到文化宫的大台阶上留影。这里既不是旅游景点,也不是什么标志性建筑,日本人拖家带口到这里是为了什么?
文化宫是一座具有两万多平方米的苏式建筑,其原址为日本关东军存放阵亡将士骨灰的标志性建筑“忠灵塔”。建国后,“忠灵塔”改为“国耻纪念碑”,当时还有3000多件日军骨灰被完好封存。1956年中秋节期间,“忠灵塔”被爆破后,经苏联专家设计,在原址利用原来残留的地下基础于1958年建起了现在的工人文化宫。
这一带原是驻齐日军高级军官的住宅区。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冯先生们选在这里的入口做为突破。5月20日,冯先生等人携手电筒和蜡烛由文化宫入口首次进入地道。记者8月6日到达齐齐哈尔时,文化宫的工作人员已接了100米左右的电源。按照冯先生的指引,记者对这段工事也做了亲身体验:从入口下到地下约7米深是一条约1.5米宽、1.9米高的通道,前面是两道很厚的铁门,打开第二道铁门,一股冰冷而潮湿的空气迎面袭来,令人不寒而栗。在下面大喊一声,嗡嗡的回声令人毛骨悚然。走了约100米距离,前方进入一条较宽敞的通道。再略往前,可以看到两条分支。据冯先生介绍:这里是主通道,两条分支,一条通往市政府二号院中间的花坛(原日本宪兵总部),然后由此通向火车站,(地面距离约6公里);另一条可通往“大黑包”(地面距离约6公里)。因为主通道里积水很多,无法前进,记者返回地面。在这100多米的路段,记者看到两边是错落有致的休息室、机枪眼等设施。据冯先生说,现在还好,首次进入出来不久,他和佟中辉、徐文秀都有不同程度的头昏和恶心的感觉。
刘义权——历史的见证人
因为年代久远,当年有幸逃脱虎口的民工已全部离开了人世。在冯先生的介绍下,记者见到了抗联老战士——刘义权,他可以说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刘老先生现年73岁,担任过西满军区司令员周保中将军多年的警卫。
据刘义权老人讲,已故的齐齐哈尔市龙江县居民满昌盛老人,是当时被抓到大黑包据点修地道的有幸生存下来的中国民工之一。刘义权老人说:“1948年7月,我陪同周保中将军、黄克诚将军在满昌盛的引导下,曾探寻过很长一段地道工事。后来,周保中将军曾请示当时的东北局,要求探明这一地下工事,但因为正处于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这一提议被搁置了。而且一搁置就是半个多世纪。我一直存有一个心愿‘揭示这段历史,让周将军的心愿得偿’。”
刘老还告诉记者:满昌盛生前介绍,日军在1931年冬天开始修筑地下工事,1935年完工。当时仅此地段的民工就不下数万人。全部是朝鲜、蒙古以及中国外地抓来的劳工和战俘。据说,日军在内部储存了大量的军用物资,甚至还有一个地下金库。在日军投降时,还有1000多日军把自己埋在里面,妄图死后仍占领这片土地。在满昌盛生前,一说起劳工来,他就泪流满面。据他生前说,日本兵最后把所有劳工都赶进了地道,从此再无下落,而这其中还有他的一个姐夫。他是在送饭途中逃脱幸免一死,而这些劳工的尸骨埋在何处至今仍是一个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