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吧 关注:476,846贴子:8,652,134
  • 4回复贴,共1

傅斯年写信为梁思成林徽因义求二三万元医疗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梁思成、思永兄弟皆困在李庄。思成之困,是因其夫人林徽因女士生了T.B,卧床二年矣。思永是闹了三年胃病,甚重之胃病,近忽患气管炎,一查,肺病甚重。梁任公之后嗣,人品学问,皆中国之第一流人物,国际知名,而病困至此,似乎可赠以二、三万元。”


1楼2011-08-10 21:06回复
    梁思成当时不在家,由林徽因收阅并回了信。此信原件现存台湾傅斯年的档案文件中,娟秀流畅的字迹写在中国营造学社的信笺上,全文如下:
    孟真先生:
    接到要件一束,大吃一惊,开函拜读,则感与惭并,半天作奇异感!空言不能陈万一,雅不欲循俗进谢,但得书不报,意又未安。踌躇了许久仍是临书木讷,话不知从何说起!
    今日里巷之士穷愁疾病,屯蹶颠沛者甚多。固为抗战生活之一部,独思成兄弟年来蒙你老兄种种帮忙,营救护理无所不至,一切医药未曾欠缺,在你方面固然是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但在我们方面虽感到lucky终增愧悚,深觉抗战中未有贡献,自身先成朋友及社会上的累赘的可耻。
    现在你又以成永兄弟危苦之情上闻介公,丛细之事累及泳霓先生,为拟长文说明工作之优异,侈誉过实,必使动听,深知老兄苦心,但读后惭汗满背矣!
    尤其是关于我的地方,一言之誉可使我疚心疾首,夙夜愁痛。日念平白吃了三十多年饭,始终是一张空头支票难得兑现。好容易盼到孩子稍大,可以全力工作几年,偏偏碰上大战,转入井臼柴米的阵地,五年大好光阴又失之交臂。近来更胶着于疾病处残之阶段,体衰智困,学问工作恐已无份,将来终负今日教勉之意,太难为情了。
    素来厚惠可以言图报,惟受同情,则感奋之余反而缄默,此情想老兄伉俪皆能体谅,匆匆这几行,自然书不尽意。
    思永已知此事否?思成平日谦谦怕见人,得电必苦不知所措。希望泳霓先生会将经过略告之,俾引见访谢时不至于茫然,此问
    双安
    


    3楼2011-08-10 21:07
    回复
      2025-08-21 09:36: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此信影印件因没有复印上最后的落款,无法知道林徽因写信的具体日期,但从信中所述内容看是收到傅斯年信后不久即回复的,信中充满感激之情,而又不失知识分子的自尊人格和谦虚风貌。从中更反映出傅斯年为梁氏兄弟的处境大声疾呼完全是出于公心,是为国家、民族保存精英,珍惜人才,因此他虽然“平日向不赞成此等事”,但为了使梁氏兄弟能及时得到救助,渡过难关,他才一反常态,分别向朱家骅和翁文灏两位政府要员写信求助,并在信中提出转请陈布雷先生向最高当局报告此事,以求得最迅速的答复和资助。回想傅斯年后来对权势炙手的孔祥熙、宋子文两人的无情揭露和炮轰,再看看他对无权无势的梁氏兄弟的体贴和照顾,他的大爱和大憎是何等强烈而鲜明!如果说梁思永是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研究骨干,是他的下属,给予帮助和照顾尚属他的分内之事的话,那么梁思成和中国营造社并非他属下的人员和机构,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则关系更远更边缘化,他完全可以不闻不问,但他却满怀深情为他们写信求救,信中表达的全是他的肺腑之言。
      


      4楼2011-08-10 21:08
      回复
        世上固然有所谓“文人相轻”的恶习,但更有知识分子之间惺惺相惜、患难与共的真诚友谊,这是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体现,这种真挚的友情自古就留下许多佳话。傅斯年身上正集中体现了这一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但他的境界又远高于历史上传统的知识分子的私人友谊(尽管这种私人友谊也是很美好的)。他个人和梁氏兄弟的父亲梁启超并无任何私人渊源关系,甚至如他信中所言“弟于任公,本不佩服”,他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无很深的个人交往与友情,思成、徽因夫妇也非他主管的下属,但他的信中既能公允地评价梁启超在中国文化上的贡献和护国之役的功劳,又对并非他下属的梁思成及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研究上的杰出功绩给予很高的评价,对林徽因的才华也十分推崇。他在信中强调“营造学社历年之成绩为日本人羡妒不置,此亦发扬中国文物之一大科目也”,在艰苦的**战争期间特别强调这点,更透着民族的自豪,傅斯年是把梁思成、梁思永的学术成就视作中华民族的成就和骄傲,如他在信中另一处再次强调的“二人所作皆发扬中国历史上之文物”。为此,他虽自认为全是他“多事”,但为国家计,为民族计,必须对处于困境中的梁氏兄弟伸出援手,否则梁氏兄弟“要出事”,这才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不幸。可以设想,当时若无傅斯年的这封信,就不可能有外边雪中送炭的帮助,梁氏兄弟两家很难从困境中挣扎出来,尤其梁思永和林徽因当时都重病在身,极有可能真的“出事”,会在贫病交加中英年早逝,这样的惨剧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期间屡有所闻。倘若真发生这样的惨剧,梁思成也肯定无法独自完成巨著《中国建筑史》,简直无法想像这一切。傅斯年的信堪称及时雨,实在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5楼2011-08-10 21:08
        回复
          傅斯年的信中突出的是梁氏兄弟的人品学问,“皆中国之第一流人物”。从“梁任公家道清寒”,说到“其长子、次子,皆爱国向学之士,与其他之家风不同”;从“思成之研究中国建筑,并世无匹,营造学社,即彼一人耳”,说到“思永为人,在敝所同事中最有公道心,安阳发掘,后来完全靠他,今日写报告亦靠他。忠于其职任,虽在此穷困中,一切先公后私”;最后得出结论:“总之,二人皆今日难得之贤士,亦皆国际知名之中国学人。今日在此困难中,论其家世,论其个人,政府似皆宜有所体恤也。”没有一点是出自私人的好恶和关系。他在信中还特别叮嘱朱家骅“此事请兄谈及时千万勿说明是弟起意为感”,正表明了他的无私和高尚的情操,决非用这种事来讨好学者,维持私人关系,拉小圈子,结朋党。
          傅斯年最终究竟为梁思成、梁思永兄弟要到多少钱,由于当事人都已谢世,无法得知,只能期待日后相关档案全部开放才能真相大白。但金钱的数目不是主要的,关键是在苦难深重的抗战期间,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有这样一段真诚无私、相濡以沫的情谊实在可贵,值得人们再三回味。无论作为知识分子自身,还是作为相关的领导和官员,都能从中借鉴到有益的精神财富,以使中国传统的优秀道德得以发扬光大。
          


          6楼2011-08-10 21: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