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已有文章说到,谭晶演唱藏歌时,能够在体现出浓浓的藏歌味道的前提下,展示出她自己独特的歌唱艺术手法,并能把不同内容的藏歌,唱出不同的意境。
本文所要赏析的,是被谭晶演绎得震撼人心的这首《天上的西藏》。为了解读谭晶是怎样把不同内容的藏歌诠释出不同的意境,我们不妨和她的成名曲,同是被谭晶演绎得震撼人心的《在那东山顶上》,对照来欣赏。
谭晶在演唱《在那东山顶上》时,诠释出的是彻头彻尾的天外仙境,而她在演唱《天上的西藏》时,诠释出的则是从人间世界到天外仙境的意境之逾越。
这两首歌曲开场时,谭晶所运用的歌唱方法是不同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点:喉位和泛音。
先说喉位:谭晶在演唱《天上的西藏》的主歌段落时,和她在《东山顶上》主歌段落的演唱相比,她把喉头的位置降低了。
再说泛音:谭晶演唱《在那东山顶上》,从开始演唱时就在她的歌唱中表现出了她的嗓音条件和技术条件所能实现的极其丰富的泛音,而在演唱《天上的西藏》主歌段落时,谭晶在泛音方面做了收敛,不是从开始就表现出她的极其丰富的泛音。
喉位降低、泛音收敛,这使得谭晶在《天上的西藏》主歌段落的演唱,比她在《东山顶上》主歌段落的演唱,多了朴实的味道。如果说谭晶演唱《东山顶上》从开场时就诠释出了美轮美奂的天外仙境,那么她在《天上的西藏》的主歌段落里诠释的则是较为朴实的人间世界,在这人间世界里,谭晶唱出了世人对西藏这片土地的朴实却深厚的情感,也唱出了正如她在其他藏歌里唱出的那番浓浓的藏味。
在《天上的西藏》这首歌曲的进行过程中,谭晶的喉位逐渐提升,泛音逐渐放开,从唱法的角度来看,谭晶是从歌曲开场时的偏向原生态的唱法,逐渐向[谭晶混声唱法]过渡。
到了副歌中的“咿呀呀啦嗦”这句,谭晶过渡到了标准的[谭晶混声唱法],和谭晶《在那东山顶上》里的“啊呀拉里嗦”这句相互对照就能看出,这两句达到了近乎相同的音质,这是[谭晶混声唱法]的标准音质:宽广、扎实、厚重、刚劲、清澈、纯净、水润、明亮、清凉。
在副歌段落里,谭晶用她这美妙的音质,描绘出了雪山的高亢和清澈、古海的宽广和水润,同时也用她的震撼人心的歌声,诠释出了深刻的情感。
“天上的西藏,阿妈的胸膛,养育生命的天堂,咿呀亚啦嗦,天上的西藏,一曲亚啦嗦掠过天堂……”谭晶的歌唱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震撼?在副歌段落的高亢的曲调里,谭晶的歌声是如此极致:高亢和清澈皆备,宽广和水润并现;谭晶的歌唱是如此的含义丰富:她在歌唱中描绘出了生动的天地物象,有高亢、清澈的雪山,也有宽广、水润的古海,并且她用近乎呐喊的演唱,传达出了来自生命深处的情感,她用她那高亢宽广、清澈水润的歌声和生动的情感表达,诠释出了这样的歌唱主题:藏人对西藏的情感,高远如山而又清澈如雪,就如西藏雪山的景致那般神圣。倾听谭晶的演唱,在生动的天地物象里,充盈着生命的呐喊,这种无以言表的震撼,贯通了听者的感官,直击到听者的心底,让人无法平静……
不同内容的藏歌,不同的歌唱手法和意境:
演唱《在那东山顶上》,谭晶运用的是彻头彻尾的[谭晶混声唱法],唱出的是彻头彻尾的从天外来音,描绘出的是彻头彻尾的画境中的雪山,谭晶这如梦如幻的超现实的歌唱艺术手法,正符合仓央嘉措在他的情诗里表达出的心境(《在那东山顶上》的歌词改编自六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诗)。
演唱《天上的西藏》,谭晶从歌曲开场时的偏向原生态的唱法,逐渐向[谭晶混声唱法]过渡,她所诠释出的意境,则是从人间世界向天外仙境的意境之逾越。从“人”到“天”,由小至大,这是人们在认识西藏这片热土时所要经历的必然过程,谭晶这循序渐进的歌唱艺术手法,正符合《天上的西藏》这首歌的歌词所采用的递进的写法:朴实的藏人们,从“朝圣的路上”起步,沿着西藏的山水美景看去,直至“通向圣洁的天堂”。
至此我们看到,谭晶不只能像之前有文章谈到的那样,在她的歌唱中形象的描绘出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从雪山到高原到平川再到水乡的截然不同的地域特征,也能在她的歌声里,生动的诠释出从早到晚、从春到冬的截然不同的时间和季节特征,还能像本文谈到的这样,在她的歌唱中实现“从人间到天外”的意境之逾越。由此可见,谭晶这位自成体系的跨界歌唱家,跨度之广,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