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真的娶甥为妇吗?
最早提出白居易父母的婚姻关系是舅甥配的就是罗振玉(1866---1940),他在《贞松老人遗稿·甲集后丁遗稿》中云:“季庚所娶乃妹女”,陈寅恪(1890…..1969)在《白乐天之先祖及后嗣》(见1949年6月《岭南学报》)中对罗振玉的舅甥配说极为欣赏,他说罗振玉“其说虽简,然甚确”。
对于罗、陈之说,岑仲勉(1886----1961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与陈寅恪并称为广东中山大学两大名教授)提出异议,他在《隋唐史》下册(1957年版)中认为,造成这种误会的原因,盖因白氏为其外祖母撰写的《唐故坊州鄜城县尉陈夫人白氏墓志铭》的流传文字有误。事实证明岑仲勉的说法是正确的,他考证白居易夫妇“不过中表结婚,绝非舅甥联姻”。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再没人提及这件事。一九八二年顾学颉先生(1913….1999)在《白居易世系·家族考》中才又论及。他全面支持罗、陈之说,而且对岑氏之说予以反驳。顾学颉以白居易外祖母的墓志铭中“惟夫人在家,以和顺孝父母,故延安府君视之如子”和“洎延安终,夫人哀毁过礼,为孝女”为证,断言陈白氏为白鍠之女,与白季庚是兄妹关系,说她的女儿白陈氏嫁给白季庚为妻,“不是舅甥又是什么?”顾学颉先生在这里把延安府君说成是白鍠毫无根据,有关资料并没有白鍠曾任延安令的记载。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状二道·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中也没有这样的说法。《事状》说白鍠“年十七明经及第,解褐,授鹿邑县尉、洛阳县主簿、酸枣县令。······明年,授河南府巩县令······大历八年五月三日,遇疾,殁于长安。”顾学颉先生把没有当过延安令的白鍠硬说成当过延安令,就断言白季庚父母的关系“不是舅甥又是什么”,这难道不是太草率、太武断了吗?就在顾先生的文章发表后的第二年,陈之卓先生发表了《白居易父母非舅甥婚配考辩及有关墓志试正》一文,支持岑仲勉的说法。陈之卓先生据白居易《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和白居易外祖母的墓志指出,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的母亲是河东薛氏,而陈夫人则出自昌黎韩氏,则白季庚与陈夫人非一母所生明矣。文章又进一步考证韩氏既非白鍠继室,也非妾媵、外室,从而认定“白季庚之父巩县令鍠与陈夫人之父延安令不是同一个人”。此延安令讳“湟”与鍠应是叔侄,与白居易的曾祖父白温同辈。“湟”与“鍠”在唐代读音不同,不犯家讳。到了宋代两个字合为同音,以至于误将两个人为同一个人,这才造成了白居易家族世系的紊乱。陈之卓先生这一认定证明了早前岑仲勉先生关于白居易外祖母墓志铭“流传文字有误”的说法是正确的。
今天,一些研究白居易的专家,或在其著作中,或在大学的课堂上,甚至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里,仍在不遗余力地宣扬白居易父母舅甥配的说法,他们的依据仍然离不开白居易为他外祖母撰写的墓志铭。下面,不妨把该墓志铭中有关白居易家世的句段摘要如下做些分析:
夫人太原白氏,其出昌黎韩氏,其适颖川陈氏,享年七十。唐利州都督讳士通之曾孙,······志善之玄孙,都官郎中讳温之孙,延安令讳鍠之第某女,韩城令讳钦之外孙,故鄜城尉润之夫人,故颖川县君之母,故大理少卿襄州别驾白讳季庚之姑,······白居易······行简之外祖母也。
如果仔细看一看上面这段话,就会发现辈分发生了混乱。如果陈夫人白氏是“士通之曾孙”,就是士通的儿子志善之孙,怎么会是“志善之玄孙呢”?这样士通岂不成了志善的儿子了吗?如果陈夫人白氏是“志善之玄孙”,就应该是温之曾孙,鍠之孙,季庚之女,怎么会是“季庚之姑”呢?如果陈夫人白氏是“季庚之姑”,她一定是温之女,怎么会是“鍠之第某女”呢?如果陈夫人白氏是“鍠之第某女”,她一定是温之孙,志善之曾孙,怎么是“志善之玄孙”呢?很显然,这是辈分发生了混乱,而这样的辈分混乱,稍有一点常识的人一看就会知道,更何况那些大家呢?如果不对墓志作全面分析,对辈分混乱不加研判,抓住陈夫人白氏是“鍠之第某女”这句话不放,硬说陈夫人白氏与白季庚是兄妹,白季庚娶甥为妇,这未免太不严肃了吧!
为什么会出现辈分混乱呢?白居易不可能不知道他的近祖的辈分关系,出现辈分混乱的责任肯定不在白居易。很可能是后人在搜集整理他的诗文时出现了错误,当然也不排除有人为因素的可能,陈寅恪不是在《元白诗菚证稿》中断定《醉吟先生墓志铭》是伪撰的吗?岑仲勉《白氏长庆集伪文》中不是断定一些诗是伪作吗?再者,墓志铭中还记载陈夫人白氏是“鍠之第某女”,她是白居易的尊属,白居易焉有不知其尊属排行之理而采用“第某女”的称谓?这足可作为有人在白居易诗文上作手脚的明证。
那么白居易父母的婚姻关系到底如何?岑仲勉说得很对,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中表联姻而已,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唐朝就是再开放,也不会开放到为所欲为的程度。众所周知,杨玉环原是李隆基的儿媳妇。李隆基就是再有权,他也不敢直接就把杨玉环搞到自己的身边,而是先让杨玉环来了个所谓的出家,以掩人耳目堵人嘴巴,而后才把杨玉环搞到手。一个堂堂的皇帝尚且如此,小小的白季庚他敢娶甥为妇吗?如果白季庚果真娶甥为妇,人言可畏,唾沫也会把他淹死,他还会一辈子都在做官直到六十六岁 终老于襄阳官舍吗?如果白季庚果真娶甥为妇,白居易还不受连累?那些“执权柄者”、“握军要者”能放过他吗?他还能一辈子做官直至二品吗?
笔者不明白,明明辈分混乱一些人却视而不见;白鍠没有担任过延安令,有人偏要把延安令的官服穿在白鍠的身上;白季庚中表结亲,有人硬是把娶甥为妇的恶名加在白季庚的头上,从而重污白居易的家风 。这些大家学者、专家教授这样来对待一位古人,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学术研究,还是故意炒作?
(白坤堂 白灵坤)
最早提出白居易父母的婚姻关系是舅甥配的就是罗振玉(1866---1940),他在《贞松老人遗稿·甲集后丁遗稿》中云:“季庚所娶乃妹女”,陈寅恪(1890…..1969)在《白乐天之先祖及后嗣》(见1949年6月《岭南学报》)中对罗振玉的舅甥配说极为欣赏,他说罗振玉“其说虽简,然甚确”。
对于罗、陈之说,岑仲勉(1886----1961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与陈寅恪并称为广东中山大学两大名教授)提出异议,他在《隋唐史》下册(1957年版)中认为,造成这种误会的原因,盖因白氏为其外祖母撰写的《唐故坊州鄜城县尉陈夫人白氏墓志铭》的流传文字有误。事实证明岑仲勉的说法是正确的,他考证白居易夫妇“不过中表结婚,绝非舅甥联姻”。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再没人提及这件事。一九八二年顾学颉先生(1913….1999)在《白居易世系·家族考》中才又论及。他全面支持罗、陈之说,而且对岑氏之说予以反驳。顾学颉以白居易外祖母的墓志铭中“惟夫人在家,以和顺孝父母,故延安府君视之如子”和“洎延安终,夫人哀毁过礼,为孝女”为证,断言陈白氏为白鍠之女,与白季庚是兄妹关系,说她的女儿白陈氏嫁给白季庚为妻,“不是舅甥又是什么?”顾学颉先生在这里把延安府君说成是白鍠毫无根据,有关资料并没有白鍠曾任延安令的记载。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状二道·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中也没有这样的说法。《事状》说白鍠“年十七明经及第,解褐,授鹿邑县尉、洛阳县主簿、酸枣县令。······明年,授河南府巩县令······大历八年五月三日,遇疾,殁于长安。”顾学颉先生把没有当过延安令的白鍠硬说成当过延安令,就断言白季庚父母的关系“不是舅甥又是什么”,这难道不是太草率、太武断了吗?就在顾先生的文章发表后的第二年,陈之卓先生发表了《白居易父母非舅甥婚配考辩及有关墓志试正》一文,支持岑仲勉的说法。陈之卓先生据白居易《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和白居易外祖母的墓志指出,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的母亲是河东薛氏,而陈夫人则出自昌黎韩氏,则白季庚与陈夫人非一母所生明矣。文章又进一步考证韩氏既非白鍠继室,也非妾媵、外室,从而认定“白季庚之父巩县令鍠与陈夫人之父延安令不是同一个人”。此延安令讳“湟”与鍠应是叔侄,与白居易的曾祖父白温同辈。“湟”与“鍠”在唐代读音不同,不犯家讳。到了宋代两个字合为同音,以至于误将两个人为同一个人,这才造成了白居易家族世系的紊乱。陈之卓先生这一认定证明了早前岑仲勉先生关于白居易外祖母墓志铭“流传文字有误”的说法是正确的。
今天,一些研究白居易的专家,或在其著作中,或在大学的课堂上,甚至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里,仍在不遗余力地宣扬白居易父母舅甥配的说法,他们的依据仍然离不开白居易为他外祖母撰写的墓志铭。下面,不妨把该墓志铭中有关白居易家世的句段摘要如下做些分析:
夫人太原白氏,其出昌黎韩氏,其适颖川陈氏,享年七十。唐利州都督讳士通之曾孙,······志善之玄孙,都官郎中讳温之孙,延安令讳鍠之第某女,韩城令讳钦之外孙,故鄜城尉润之夫人,故颖川县君之母,故大理少卿襄州别驾白讳季庚之姑,······白居易······行简之外祖母也。
如果仔细看一看上面这段话,就会发现辈分发生了混乱。如果陈夫人白氏是“士通之曾孙”,就是士通的儿子志善之孙,怎么会是“志善之玄孙呢”?这样士通岂不成了志善的儿子了吗?如果陈夫人白氏是“志善之玄孙”,就应该是温之曾孙,鍠之孙,季庚之女,怎么会是“季庚之姑”呢?如果陈夫人白氏是“季庚之姑”,她一定是温之女,怎么会是“鍠之第某女”呢?如果陈夫人白氏是“鍠之第某女”,她一定是温之孙,志善之曾孙,怎么是“志善之玄孙”呢?很显然,这是辈分发生了混乱,而这样的辈分混乱,稍有一点常识的人一看就会知道,更何况那些大家呢?如果不对墓志作全面分析,对辈分混乱不加研判,抓住陈夫人白氏是“鍠之第某女”这句话不放,硬说陈夫人白氏与白季庚是兄妹,白季庚娶甥为妇,这未免太不严肃了吧!
为什么会出现辈分混乱呢?白居易不可能不知道他的近祖的辈分关系,出现辈分混乱的责任肯定不在白居易。很可能是后人在搜集整理他的诗文时出现了错误,当然也不排除有人为因素的可能,陈寅恪不是在《元白诗菚证稿》中断定《醉吟先生墓志铭》是伪撰的吗?岑仲勉《白氏长庆集伪文》中不是断定一些诗是伪作吗?再者,墓志铭中还记载陈夫人白氏是“鍠之第某女”,她是白居易的尊属,白居易焉有不知其尊属排行之理而采用“第某女”的称谓?这足可作为有人在白居易诗文上作手脚的明证。
那么白居易父母的婚姻关系到底如何?岑仲勉说得很对,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中表联姻而已,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唐朝就是再开放,也不会开放到为所欲为的程度。众所周知,杨玉环原是李隆基的儿媳妇。李隆基就是再有权,他也不敢直接就把杨玉环搞到自己的身边,而是先让杨玉环来了个所谓的出家,以掩人耳目堵人嘴巴,而后才把杨玉环搞到手。一个堂堂的皇帝尚且如此,小小的白季庚他敢娶甥为妇吗?如果白季庚果真娶甥为妇,人言可畏,唾沫也会把他淹死,他还会一辈子都在做官直到六十六岁 终老于襄阳官舍吗?如果白季庚果真娶甥为妇,白居易还不受连累?那些“执权柄者”、“握军要者”能放过他吗?他还能一辈子做官直至二品吗?
笔者不明白,明明辈分混乱一些人却视而不见;白鍠没有担任过延安令,有人偏要把延安令的官服穿在白鍠的身上;白季庚中表结亲,有人硬是把娶甥为妇的恶名加在白季庚的头上,从而重污白居易的家风 。这些大家学者、专家教授这样来对待一位古人,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学术研究,还是故意炒作?
(白坤堂 白灵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