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吧 关注:9,007贴子:122,132
  • 13回复贴,共1

冯浩《玉溪生诗笺注》研究(作者:蔡子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百度


1楼2011-07-27 20:37回复
    冯浩《玉溪生诗笺注》研究
    蔡子葵
    内容提要 今所见李商隐诗集和文集的笺注本均定型于清代,其中冯浩《玉溪生诗笺注》是最为详备精审的笺注本。本文叙述《玉溪生诗笺注》三版本概况,分析阐明各版本在编订诗歌年份、笺解注释与诗歌文字校改方面的变化特征并肯定此书对李商隐其人其诗研究的贡献。
    关键词 冯浩;《玉溪生诗笺注》;版本
    


    2楼2011-07-27 20:38
    回复
      2025-08-26 06:36: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从版本变化看《玉溪生诗笺注》的成就
      《玉溪生诗笺注》三版本的出版先后相差大约十余年,冯浩笔耕不辍,可见其精益求精的治学风范。《笺注》三版本的不同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改订年谱,按年系诗
      李商隐一生宦迹不显,《旧唐书·文苑传》《新唐书·文艺传》载有其生平的简单介绍。朱鹤龄首创义山年谱,但对义山生平考订明显有误。根据新旧唐书所言令狐楚镇河阳,义山才及弱冠,朱谱定义山生年为贞元十一、二年间。如新旧唐书所言,则义山开成二年登进士第已近四十岁,会昌三年娶王茂元女儿已四十五岁了,显然与事实不符。朱氏笺注《李义山诗集》所附《李义山诗谱》(以下简称朱谱),计有87首诗编年,约占诗歌总数15%。诗歌系年不仅数量少,而且多数不确切。程梦星《重订李义山年谱》(以下简称程谱)虽间有订正朱谱之处,但大体沿袭了朱谱的错误。冯浩以义山诗文互证,对新旧唐书大胆怀疑,小心考证,第一次考订出李商隐较为确切的生卒年份。根据义山本人提供第一手材料《樊南文集》中《祭裴氏姊文》《祭小侄女寄寄文》两篇文章,《骄儿诗》一首考订义山生年为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时间大致不差,义山卒年为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终年四十六岁。由此冯浩大致勾勒义山一生仕宦交游及相关时代背景,头绪分明,功绩可谓卓著。冯所编年谱(以下简称冯谱)对朱谱、程谱错误编年诗进行纠正,对无编年诗注明编诗年份,诗歌作年不明确的亦给出大致的写作年份,总计有明确编年的诗歌约占诗歌总数的60%。《玉溪生诗笺注》三版本各个年份李商隐诗作编年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庚子本对癸未本诗歌编年注明与改动的共计有71首,嘉庆本对庚子本编年改动的诗仅一首《水斋》。可见,庚子本已是冯浩较为成熟的本子。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由蒋凡、顾易生校改的《玉溪生诗集笺注》,顾蒋二人在前言中注明即以乾隆庚子重刻本为底本。嘉庆本应是冯浩《玉溪生诗笺注》最后的定本。
      庚子本对癸未本改动系年涉及诗歌篇数较多的有:大中二年。改动诗歌篇数达9首,为《晚晴》《朱槿花二首》《鸾凤》《离思》《五言述德抒情诗》《今月二日不自量度》《武侯庙古柏》《井络》,其它年份编定为大中二年的诗歌达9首,为《北楼》《同崔八诣药山防融禅师》《献寄旧府开封公》《即日(桂林闻旧说)》《思归》《凤》《戊辰会静中出贻同志》《江上》《题鹅》。
      冯浩首创义山大中二年“巴蜀之游”说。大中二年郑亚从桂林贬至循州,义山未曾跟随,《送郑大南觐》和《故驿迎吊》可资证明。郑亚贬于二月,义山即由水程经过长沙、荆门,先回故乡与东都参加道家的“会静”活动,以《戊辰会静》一篇见之。冯浩原定此诗为大中八年,后根据朱鹤龄的说法:“道家朝真忌戊辰、戊戌、戊寅三个日辰”,认定“戊辰”为纪年而非纪日,《戊辰会静》应作于戊辰年——大中二年。旅途匆匆无暇为此活动,必暂归故乡及东都。不久又出门远行,有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之迹。《无题》(万里风波一叶舟)“黄鹤沙边亦少留”证其少驻武昌,“益德冤魂终报主,阿童高义镇横秋”又与蜀地相关。冯浩认为《摇落》《因书》与《夜雨寄北》皆此时寄内之篇,若编于以后赴东蜀辟,踪迹吻合,但妻子已然逝去,诗中意绪肯定不同。此三首诗歌是冯浩确立“巴蜀之游”的关键。《摇落》“滩激黄牛暮,云屯白帝阴”,依冯注“黄牛滩”为“下牢及抵秭归县界”。《因书》“绝徼南通栈,孤城北枕江”,冯浩曰:“南通剑阁,大略嘉陵江畔接近巴山,唐为巴州、利州地。”《夜雨寄北》篇有“巴山夜雨涨秋池”句。此三首诗大致见出义山行迹横跨整个巴蜀地区。冯浩认为义山远程巴蜀的目的似乎是成都,有望于外兄杜悰,可惜终违所愿,《梓潼望长卿山至巴西复怀谯秀》即暗诉荐拔无人。义山一路追随至成都,系于大中三年的《武侯庙古柏》《井络》可证,《梦令狐学士》《重过圣女祠》为三年春还京时作。
      会昌元年,改动诗歌篇数达5首,为《北楼》《寄成都高苗二从事》《同崔八诣药山防融禅师》《送崔珏往西川》《归来》,其它年份改定为会昌元年的诗歌达4首,为《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离思》《破镜》《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
      冯浩原系《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为不编年,庚子本中改为会昌元年。冯浩认为义山于会昌元年历开成五年“江乡之游“后返京,在该诗中义山以梦幻的形式对过去的身世遭际作了回顾。其中“逡巡又过潇湘雨,雨打湘灵五十弦”即指此次“江乡之游”。《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与前章相连,亦定为会昌元年。“江乡之游”乃冯浩从诗篇参悟得出。由于开成五年座主高锴观察鄂岳,而安、黄为其所管,义山既游江乡,必先赴座主幕府。而锴于秋冬间由鄂岳迁镇西川。义山作于安黄的《过伊仆射旧宅》怅恨自己未能和锴谋面并追随至西川。《寄成都高苗二从事》自注有:时二公从事商隐座主府。冯浩认定:义山开成二年登第,座主高锴。锴由吏部侍郎出为鄂岳观察使;题云成都,或锴为鄂岳之后更官西川,虽然史书均未写高锴任职西川,史传失书耳。此诗与《过伊仆射旧宅》表达了同样的怅恨之情。后有《离思》诗“湘篁染泪多”点明在湘中,怅座主不能携其入西川幕。《破镜》为间之于座主者寄慨。此江乡之游或为杨嗣复,当时适杨嗣复罢相,观察湖南,令狐绹居中推介,因又有《潭州》、《赠刘司户》之迹。此行或又为风情牵怀。
      诗歌编年改动最多的年份与冯浩自谓“不惮以臆测为之”的开成五年“江乡之游和大中二年的“巴蜀之游”有关,这两次远游史书没有提及,完全从诗文中推测得来。
      嘉庆本诗歌编年总数为356首,不编年为242首,总计598首。版本诗歌篇数随编年时间分布情况如图1曲线所示。嘉庆本曲线相较癸未本曲线波动变化稍似,但由于增加了部分新编年诗,前者较后者变化和缓,当更符合诗歌篇数年分配的实际情况。尽管诗歌编年并非就是诗歌的创作年份,但曲线基本反映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生涯,诗作最早在其十五岁,是编于宝历元年题为《富平少侯》等诗,诗作最晚在其四十八岁,是编于大中十二年题为《正月崇让宅》等诗,诗作高峰期在大中二年,其三十八岁时,一年内共创作三十多首诗。


      5楼2011-07-27 20:39
      回复
        (二)注释精当详备
        冯浩区分笺注,以征求典故为注,疏通意义为笺。冯本征典、解词并不单纯征引故实,除引用外更加有按语,疏解典故之意。庚子本和嘉庆本各卷均附有补注,以嘉庆本最为详赡,共补注有诗182首,290条。
        冯本注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旧注不明要做增损改易。冯浩对旧注引文作了仔细核对,他在《笺注重校发凡》中说:所引典故,初梓半仍旧本,以为何烦尽改也。讵意旧本动有疏误,甚且伪造妄增,以成其说。而后起或不之察,转相据引,袭谬承讹,久而转疑古籍之脱落,是诚为害己。今逐条讨核,不目审而心会者,弗以录也,学者庶可见信。重版本较之初版本,纠正了较多错误的旧注。对于引用的语典、事典,冯浩一定详细注明,这方面比朱注要完善得多。如“柳恽汀”(卷二《酬令狐郎中见寄》)朱注:“白居易记:‘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苹,梁吴兴太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苹。’因以名洲也。”冯注:“梁书:柳恽字文畅,少工篇什,为吴兴太守。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白居易五亭记: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苹,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因以为名也。”冯氏字字句句必求来历,能使名物、事件纤细毕露。但缺点也是明显的,容易流于繁琐细碎。
        第二,补注旧本失注之典。冯注抄录他人较少,对他人注解的补充也较少,多是自己引用古书加以注解,这无疑是一位史学家熟悉历史专长的表现。如卷三《流莺》冯氏注“万户千门”、“凤城”为京华,由此知流莺为自寓之作,当时诗人处于京华繁盛之所却无处托身,一片凄苦悲凉之情。王鸣盛在《李义山诗文集笺注序》中对冯浩的工作作了充分肯定:“尤奇者,钩稽所到,能使义山一生踪迹历历呈露,显显在目。其眷属离合,朋俦聚散,吊丧问疾,舟嬉巷饮,琐屑情事,皆有可指,若亲与之游从,而籍记其笔札者。深心好古如是,细心考古如是,平心论古如是,读之直恨先生不具千手眼,尽举天下书评阅之然后快也。”
        第三,纠正朱注不当之处。冯注不仅详细细致,而且准确率极高。如卷一《自南山北归经分水岭》朱注“南山”为终南山,终南山在长安之南,自兴元奉丧北归,不可能走终南山一路。冯以为山南之兴元府。同卷《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冯以“回中”为安定之回中,在泾原,而不是朱注扶风前汧之回中。《即日》(小苑试春衣)朱注认为“鸿门”是项羽屯兵之鸿门,冯注引《汉书 地理志》认为回鹘入侵之地,与前句与吐蕃战役相对。《哭虔州杨侍郎》“过赵受钳奴”朱注以豫让化身为刑人,与行刺复仇事,不确。冯浩易之为赵王宾客自为钳奴相随以报恩,十分贴切。《登霍山驿楼》“速继老生功”朱注引《唐书》为高祖兵败宋老生事,冯注引《旧书纪》为霍山神使佑护破贼事,更为确凿。《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照席琼枝秀,当年紫绶荣”朱注以为“紫绶荣”指李晟,不当,因为千牛将军为三品,配紫绶。《漫成三首》冯以“洛阳城东西,却做经年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属之范云。朱注沿袭义山的误会,以为属何逊。冯注相对朱注可谓前进了一大步。考究冯注为何确切的原因,第一他不盲目信从古书、旧注,敢于质疑;第二多引用唐代史料、唐人诗文作为证明,可以相互发明。如《日高》“駊騀”一词,朱氏引扬雄《甘泉赋》“崇丘陵之駊騀兮”释为“高大”,冯氏引韩偓《香奁集》“酒荡襟怀微駊騀,春牵情绪更融洽”以为“床内人睡态”,韩偓为李商隐同年韩瞻的儿子,李诗中曾有“雏凤清于老凤声”赞颂韩偓的诗作。冯注显得贴切。
        冯注为后人提出异议的较少,如卷二《泪》“人去紫台秋入塞”冯浩曰:“《恨赋》‘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此为一离宫阙,便远至异域”今人叶嘉莹曰:“此诗标题是‘泪’,中间二联……实在用的是四则与哭泣流泪有关的故实。……则‘人去紫台’句亦必当为与泪有关的故实才是。冯浩引江淹《恨赋》,则只注出了‘紫台’的出处为明妃的故实,却未曾注意到此句亦当与流泪有关……在故实的含义上,义山实在用的乃是石崇《王明君词》的故实。石崇诗有云:‘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诀未及终,前驱已抗旌。仆旅涕流离,辕马悲且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湿朱缨。’这几句诗极写明妃出塞时哭泣流泪之状,这些句子才是义山咏《泪》一诗中引用明妃出塞故实的真正取意所在。” 卷三《赠孙绮新及第》“长乐遥听上苑钟”冯注“长乐”为长乐坡、长乐驿,钟振振说此句“实是‘遥听上苑长乐钟’之倒文,盖七言绝句格律甚严,本诗首句仄起,……故不得不变动辞序耳。”“长乐”应是长乐钟。


        6楼2011-07-27 20:39
        回复
          综上所述:
          1、冯浩《玉溪生诗笺注》有三个版本:癸未本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初刻本;庚子本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校本;嘉庆本为清嘉庆元年(1796)重校补订本。
          2、庚子本对癸未本新注明诗歌系年的有12首,改动诗歌系年的有59首,共71首,约占编年诗总数356首的五分之一。嘉庆本对庚子本仅改动一首诗歌系年。由于诗歌系年的变动,嘉庆本诗歌篇数随编年时间变化曲线,更能反映商隐一生诗歌创作实际情况。
          3、李商隐编年诗作中,咏怀诗最多,其次政治咏史诗,情爱诗居三。
          4、对诗歌文字的校改,在癸未本已经定型,后来两个版本稍加补充。
          三版本比较结果:庚子本较癸未本无论诗歌系年、笺解、校注均有较大变化,嘉庆本较庚子本小有变化,以补充为主,力求详备。
          《玉溪生诗笺注》具有编订年谱、注释确切、笺解详备、校改精细四大成就。编年考证史书的舛误,引注寻求出处始末,文义酌情加以疏解,校改原诗错乱之简、错误之句,此书在清代李商隐研究史上虽不是开创之功,但广泛地吸收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多方位、深层次地考证探索创新,亦可说是集大成之作。


          9楼2011-07-27 20:40
          回复
            原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01期
            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41695


            10楼2011-07-27 20:41
            回复
              收藏


              11楼2011-07-27 21:49
              回复
                嗯,冯浩著的《玉溪生诗笺注》,为毛我记得叫《玉溪生诗集笺注》呢,传说中的清代集大成之善本。
                话说总感觉书里的一些解释和我原先所想有出入,当时还想干脆下次再读的时候在书里做下批注,后来虽然有再草草翻读过,但那时已经懒得写字了:)


                IP属地:上海12楼2011-07-27 23:14
                回复
                  2025-08-26 06:30: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北京13楼2011-07-28 09:10
                  回复


                    14楼2011-08-12 15:29
                    回复
                      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心仪很久,有空一定细读。


                      15楼2011-10-30 21:37
                      回复



                        IP属地:美国16楼2011-10-30 22:22
                        回复
                          保存!!


                          18楼2012-08-14 22: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