兮似谷吧 关注:36贴子:646
  • 8回复贴,共1

【人物】诸葛亮的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科学技术成就(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诸葛亮的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科学技术成就
作者: 严永渊
千百年来,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是治国的良相,人臣之楷模。关于诸葛亮的品德修养、智慧谋略以及他在治国、治军、理政、养民等方面的业绩,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已有深入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可观的学术
成果。
但是,诸葛亮不仅仅是-—个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同时还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很高美学修养和艺术成就的杰出人物。而关于这方面在诸葛 亮研究中,则较少涉及。1964年郭沫若先生为隆中诸葛亮故居题词时,曾把诸葛亮与陶渊明的隐居作了对比,指出由于时代和形势的原因,“
陶令隐逸终身,而武侯则以功业自见”。并说:“如武侯终身隐逸,致力於诗,谅亦不逊于陶令也。”郭老在这里肯定了诸葛亮在建功立业上的成就,也指出了他在诗歌方面的才能,总的说来是正确的。不过,我还是觉得有点低估了诸葛亮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应该说诸葛亮在文学艺术的总体素养和成就上(不单指诗歌创作一个方面),绝对不逊于陶渊明,他同样是我国古代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学和艺术人才。要深入研究诸葛亮的一生,忽略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修养与成就,是不全面的。本文拟就此作一些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学者方家。
一、诸葛亮的文学成就
在我国古代的文论中,通常把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个大类。韵文主要指诗歌、戏曲等,散文则包括各种应用文和小说。
诸葛亮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于散文的写作,同时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很有特色。
诸葛亮一生戎马倥偬,在繁忙紧张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中,写下了大量的文章,据清代学者张澍辑录,留存下来的约有199篇,其中包括对策、诏、表、书、教、军令、兵要、铭、记、将苑等。这些作品虽然都是应用性文章,不是纯文学性作品,但它们都是诸葛亮一生思想言论的精华,是了解和研究诸葛亮思想修养、性格人品的主要材料。另一方面,由于他为文直言事理,观点鲜明,语言质朴,情真意切,因而不少文章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1楼2011-07-20 12:16回复
    生动精炼,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正是《出师表》千百年来,使众多名人志士受感动,为广大读者所热爱的原因。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读《出师表》后写道:“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绍兴戊午年(公元1138年),南宋爱国名将岳飞,一
    次过武侯祠,读壁上石刻出师表时,“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足见《出师表》感人之深。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曾多次写
    诗赞扬《出师表》。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他在成都游诸葛书台时写道:“《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淳熙十三年(公元
    1186年),陆游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他在《书愤》一诗中再次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南宋末年另一位爱国诗人文天
    样,被元军俘虏后,在《怀孔明》一诗中写道:
    “斜谷事不济,将星陨营中。
    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
    仅就以上数例,已足以看出《出师表》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很高的艺术成就。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在编纂《资治通鉴纲目》时,对旧史中之表章、奏议,无不大加删汰,独
    对《出师表》一文“均无更削”,全文照录。近代学者王缁尘先生在分析这一现象时指出:“出师之表,檩烈干古,二千数百年历史中,欲求
    其二,而亦不可得……盖文之至者,用字措句,均不可移易,亦如宋玉之赋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赤,敷粉则
    太白’,美文美人,皆生于天然,非人之工力所能随便加饰也……而对于《出师表》之慷慨激昂,复兼以缠绵悱侧,且句练字适,无一瑕疵,
    心爱之极,不能割舍。”历代学者在评论《出师表》时,都把它看作是三代以来的经典性作品,如苏东坡把《出师表》与《伊训》、《说命》
    


    3楼2011-07-20 12:17
    回复
      2025-08-21 05:39: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相提并论;顾禄说:“三代名臣训诰文,又复从公手中出。”谭献说:“与《伊训》、《洛诰》相表里。”。
      还有人把它比如《楚辞》,如明人吴之皡在其《谒武侯祠》诗中写道:“古今多将相,谁者是吾师?意气如公旦,文章似《楚辞》。”这一
      切评论,绝不是溢美之词,而是对《出师表》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的恰当评价。《出师表》的确不愧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不朽名篇。
      诸葛亮的其他一些文章,也大都具有《出师表》那种观点鲜明、逻辑性强、语言简洁、文风质朴的特色。如人们熟知的《隆中对》
      、《诫外甥书》、《诫子书》、《又诫子书》等等名篇,都写得十分简练精纯,而析理论事却又周密严谨,层层剖析,步步深入,有很强的吸
      引力和说服力。白亦奠先生在《诸葛亮(诫子书)评析》一文中说:“短短86字,概括了古代先哲之至理;是修身养性的准则;开家教训导之先
      声;为处世治国之根本;有包孕宇内之气;亘乎天地之道;实为千古绝唱。”的确如此,能够把十分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简洁恰当地纳入
      短短86字之中,应该说诸葛亮不仅是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天下奇才”,在为文方面也不愧为“天下奇才”了。
      诸葛亮写给下属官吏和土兵的一些文件,即“教”,历代也同样给予很高的评价。
      刘勰说:“教者,效也,言出而民效也……若诸葛孔明之详约……并理得而辞中,教之善也。”陈寿在评论诸葛亮时,也指出:“其声
      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在这类文章中,如《与群下教》、《又与群下教》、《与
      李丰教》等篇,都写得意切情真,感人肺腑。特别是《劝将士勤攻己阙教》,指出街亭之败,“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坦诚地引咎自责,
      布所失于天下,并恳切地要求将士:“自今已后,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其虚心征求意见的
      迫切心情,溢于言表,真挚动人。又如《南征教》:“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只20个字,把南征的战略和
      策略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此证之,刘彦和所渭“理得而辞中,教之善也”,是十分中肯的评价。
      诸葛亮也热爱诗歌,在隆中躬耕时,就经常抱膝长吟。但其诗歌作品留存下来的却不多,较为可信的有《梁父吟·步出齐城门》。此外
      ,还有在《三国演义》中转述的几首。其中有刘备二顾茅庐时路过小虹桥,偶遇黄承彦,听黄口吟诗一首,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
      。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刘备听后对黄承彦说:“适
      间所吟之句,极其高妙。”黄回答说:“老夫在小婿家观《梁父吟》,记得这一篇,适过小桥,偶见篱落间梅花,故感而诵之。”这首诗虽未
      明确指明作者,但从诗的意境和情调以及罗贯中的描述来看,应系孔明所作。而且从黄承彦的说法来看,诸葛亮的《梁父吟》还不止是这两篇。
      


      4楼2011-07-20 12:18
      回复
        从上述两首诗歌中,大致可以看出诸葛亮诗歌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成就。首先,他的诗作都是用以言志抒怀的。无论是咏史的《梁父吟·
        步出齐城门》,还是写景的《梁父吟·一夜北风寒》,无不鲜明地体现出他“淡泊、宁静,,的品德修养和“志存高远”的宏伟抱负。
        在清峻、潇洒的诗句中,透露出他济世救民的理想与志向。其次,诸葛亮诗歌的语言艺术,也很有特色。他学习并继承了乐府民歌的优
        秀传统,用乐府旧题写作五言诗歌,用语清新朴素,非常接近民间歌谣,有口语化的特点,朗朗上口,又流畅易懂。这和他躬耕隆中时与农民
        的密切交往有关,所以他创作的诗歌,当时就为广大农民所喜爱并争相吟唱传诵。


        5楼2011-07-20 12:19
        回复
          五、智能结构与成才规律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以“逸群之才,英霸之气”8个字概括了诸葛亮的才识和气质。而诸葛亮的美学素养和艺术才能,也是
          构成他“逸群之才,英霸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我们指出诸葛亮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并不是把它与诸葛亮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才能与成就等量齐观。虽然诸葛亮的确具
          有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音乐家的美学素养,而且有很高的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但他主要的成就和功业,并不在这些方面。无论我们如何高
          度评价其文学艺术成就,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本文的目的仅在于指出:诸葛亮之所
          以受到人们的敬仰,之所以被誉为“天下奇才”,不仅仅是因为他有治国、治军的才能,同时也由于他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全面的思想、品德
          和文化艺术的修养。正是诸葛亮在政治上、军事上、科学技术上以及文学艺术有丰富知识和抱负、鬲尚品德和潇洒风度的一代名相。
          历史上任何一个杰出的人才,都应该是在其特定历史条件下,在德、智、才、学、体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德是灵魂,
          体是物质基础,由智力、才能、学识所组成的智能结构则是人才的基本条件和主要标志。因此,研究诸葛亮的智能结构及其成才规律,对于学
          习和研究诸葛亮文化,继承和发扬诸葛亮的优秀精神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9楼2011-07-20 12:20
          回复
            诸葛亮智能结构的特征之一,是其学识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诸葛亮涉猎群籍,博学多识,他不仅广学儒、法、兵、道等各家经典,而且重视学习各种工艺技巧和科学技术知识。同时他也热爱
            文学、书法、绘画、棋艺、音乐等文化艺术。他吸收各家之长集于一身,即所谓“融铸九流,自成一家”。他不囿于一门一派的门户之见,不
            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个狭隘的领域之内,而是综合性的、广泛的、多方位的去把握当时社会的文明成果,使自己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美
            学素养。正因为诸葛亮在隆中10年间,打下了广博而坚实的基础,具备了多方面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修养,才使他在27岁出山之后,面对十分
            复杂的政治与军事形势,能够得心应手,终于锻炼成为一代治国理政的名相。当前,这种智能结构的综合性,已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特别是教育
            界的广泛重视。
            人们发现把学科分得很细,只引导人去钻研某一个科学分支,并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事实上具有较丰富知识和经
            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历史上许多大政治家、大科学家大都是具有广博知识的人。知识面的博大
            与精深是辩证的统一,要精深就必须博大,没有智能结构的综合性和广泛性,要想精深并有所创造是不可能的,这应是诸葛亮成才的一个重要
            规律。
            


            10楼2011-07-20 12:20
            回复
              诸葛亮智能结构的特征之二,是其思维方式的多维性和立体性。
              知识面的广博和综合性,必然要求在思维方式上摆脱封闭的和单一
              线性的思维模式,而应是多维的、开放性的和立体型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看一看诸葛亮的思维坐标:从纵向看,他思维的触角,既向着历史
              ,又面对现实,更指向未来。对历史经典、诸子百家他均有较深入的研究;对当时的天下大势他也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对未来形势的发展,
              他早在躬耕隆中时就做过深入的思考并作出了科学的预测。从横向看,他不仅注意学习各种文化科学知识,而且随时随地向一切有知识有经验
              的人学习。寓居襄阳时,他曾向老一代学者、名人学习,如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等都给过他许多教诲。躬耕隆中时,他不仅虚心向至交好
              友学习(如崔州平、徐元直等人),同时也虚心地向周围农民学习。
              在襄阳民间还流传着诸葛亮向夫人黄月英学习天文气象和机械设计知识的故事。在他任丞相后,还多次要求下属提出批评意见,“
              勤攻己阙”,“集众思广忠益”,一再表明自己“不疑于直言也”,反复表示向下级将士虚心求教的决心。
              特别要指出的是,诸葛亮除了善于运用逻辑思维,周密地分析研究形势,作出有关政治、军事的正确决策之外,他也善于运用形象思维
              的方法,去发现、领悟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并运用文学、书法、绘画和音乐等艺术手段去表现美、创造美,而且把这种美与他
              的社会实践——真和品德修养——善紧密结合在一起。正是这种多维的、立体型的思维方式,使得诸葛亮能集众人智慧于一身,锻炼成长为一
              个少有的“天下奇才”。
              


              11楼2011-07-20 12:20
              回复
                诸葛亮智能结构的特征之三,是其智能的实践性和目的性。
                诸葛亮在学习中追求的是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能力与实践的统 一,即学习为了应用。
                首先,诸葛亮在学习上有明确的目的,这就是“志存高远”,勉励自己要像先贤那样,为“兴邦立事,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
                当时,名留;后世”而学习。再具体一点就是要服务于“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个远大的志向。所以他在学习中,绝不做寻章
                摘句、死守藩篱的腐儒,不做那种“唯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小人之儒。在诸葛亮看来
                ,那些“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的人,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书呆子。当然,;诸葛亮这样说,并不是轻视治经典,他不
                仅重视学习经典,而且自己也治有《论前汉事》、《兵法》、《琴经》等著作。
                他强调的只是学与用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就拿他学习琴、棋、诗、书、画来说,他虽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修
                养,但并不以文艺为专务,而只是以之养性、述志、抒情,加强自己的美学修养和品德的锻炼,最终仍然是服务于他“兴邦治国、泽及当世”
                的人生目标。
                其次,由于诸葛亮重视学与用的统一,所以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要抓住重点,
                “观其大略”,而不必“务于精熟”圆。要“去细碎、广咨问”,抓住关键所在,不要死记硬背,满足于所谓的“精”与“熟”。这种
                学习方法也就是明代学者杨慎在评论诸葛亮时所总结的:“博学而精择。”——博学的目的是为了精择,也只有博学才有可能精择,而精择的目的和标准则全在于应用。
                研究和探讨诸葛亮的智能结构及其成才规律,在当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多年来,在社会上和学校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分数挂帅”、“智育第一”、偏重部分学科、轻视美育、强调“应试教育”、
                忽视素质教育等等弊病,已经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的成长。近来,我们高兴地看到,教育界已认识到
                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强调要加强基础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并决定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等进行若干重大改革。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更应深入研究诸葛亮的智能结构及其成才规律,借鉴诸葛亮成才的可贵经验,进一步加强包括美育在内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
                


                12楼2011-07-20 12:21
                回复
                  2025-08-21 05:33: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七七学习了,五师姐辛苦了


                  13楼2011-07-29 12: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