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吧 关注:305,997贴子:14,907,983

关于太史慈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应人要求,写一篇关于东吴猛将太史慈的文章。
首先声明一点,本人看书是很杂的,不限于演义,志,野史皆有之。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这句让人热血沸腾的壮志豪言众人都不会陌生,这是太史慈的遗言,也是其人一生的写照。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当人们从太史慈的遗言中,可以看出,子义是一个十分看重生命价值的人,这个价值就是功。
功,何功,不世之功,可见太史慈是个冲性很强的人。进取心很强的人。
当然这种进取心是正直的,不是野心,是不同于曹与董等人的。因为太史慈的,取得功的本义是让生命升华,体现出人之生命价值!
这种价值观是高尚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诠释和成全。所以,不难理解,同样的,太史慈又重义,重情,守诺,爱惜自己(爱惜者自重也,人自重其尊,则一身武勇才学)。



1楼2011-07-04 21:17回复

    于是乎,当太史慈二十一岁的时候,完成本郡的使者之命,名功天下。
    其实,我们可以理解出,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太史慈会去当那个使者的任务,多半也是因为,若本郡胜出,则案情会有比较公正的结局,是出于义的表情。这很符合他的性格。
    因为义,太史慈而知名,但是他这件事之后的结局却有些粗。因此而得罪于州,族人皆避于辽东。
    可见,太史慈做事,想事并不会想太远长的。不然,为使者时,就应时想到之后会有什么后果,要早一步让族人避于辽东。
    如曹孟德之剌董,则不留亲眷于洛阳。
    此事之后,孔文举奇而知之,常资助太史慈之老母。而太史慈为报孔之恩情,又为之使。又是义得一面。
    但是我们从太史慈的义勇胆烈的正面光辉形象之外,又不免感叹,感叹太史子义智术上的不足。
    首先,在那时的太环境下,是徐州向北海救,糜之为使,与太史慈同为宾客,太史慈不可不察,察而不知,是为智术不足也。
    太史慈因为是一个立功心很强的人,所以,一心想要斩将杀敌,而孔毕竟是太守,想到的,更远,那就是找外援,击败黄巾再让外援去救徐州城。这是上上之计。
    因为,当时的情况,另一种战法时让太史慈引本部军马,出城杀敌。这一阵杀下来,实力多少受损,而再之破黄巾之兵远征曹操的精锐,那显然是送死。。。。
    更何况,我们从太史慈以三天射箭的方法来突围可想知,管的部队实力还是有的,要不,太史直接突围而走不就行了,何必多此一举。
    再说管的武略,能在关羽手下走下数十合,怎么也是华雄级别。。。。。
    万一,太史慈与管相战时不能急胜之,那么很可可能就是,太史慈被缠住了,北海的兵马被分割成若干部分,黄巾军围而歼之。。。。那北海的损失是很大的,太史慈有何面目又见有恩于自己的孔太守?
    另一种情况时,太史慈与管相战时,管敌不住,突围而走了。待太史慈外出(二种情况,一是去找刘备,一是引军去救徐州),黄巾军又则来攻北海城。。。。
    那么孔太守完完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太史慈杀死管,将军去救徐州。。。这种条件也是很不好的,首先,太史慈是客将,北海兵将末必全都听令。再者,太史慈带走了北海的兵马。若曹操一怒之下,反攻北海,,,孔太守也完完。。。
    因为太史慈只有一个人,曹操只要围住就行了。。。一面令人攻北海。。。。。
    由种种条件分析得出。。。糜和孔二个人都认为,去找外援是最好的出路。这个不难想到。
    但太史慈执意在出战为将,是缺少太局观念的


    2楼2011-07-04 21:17
    回复
      2025-08-13 20:13: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再说,太史慈找到刘备回来时,。。。一遇见管。。。就要出马了去战了。。。我就很奇怪。。若管真的被你太史慈所杀了。。。那刘关张不是坐冷了。。。孔太守的出战徐州的目地也暴露了。。。这是很明智的。。。
      虽然,这是一件功,但在太局上来看,不是每一件功都很重要的。。。都要立的,不是自己的,就是要去抢好了。
      再说战孙策,这让人热血沸腾啊,简直比张飞还好战啊。不是一般的热血。。而从中也可以看出,太史慈的武勇不是一般的了得。。。这种功,才是当立的,虽然冒除性极强。
      可以看出,太 史慈一见到刀枪战马,血就会沸腾,头脑就发热。这在三国中,是一流猛将的境界吧。
      最后来看,太史慈之死(演义),应当是在第五十三回吧。
      孙权也头脑发热,不用新生力军,竟与张辽接战。结果,行军在半路,就遇到张辽的兵马,可以看出,张辽是早布署好的,以逸待劳,以半路上劫杀。
      头脑发热的孙权想要出战,结果。。。。又是“阵中太史慈早出”。真得太好战了。
      但这种后果是很严重的,太史慈太高估自己了,半天也没有战下张辽来,结果问题来了。。。曹营中,向来机敏而机敬的李典对乐进说。。。。。绣袍金甲的就是孙权。。。乐进一马当先,学关云长了。。。。结果,刀光掠过,。。,二枝画戟齐断,宋再来攻,曹军中作乐进支援的李典,一箭放倒。。。
      太史慈这时才发现阵里的情况。。。。才忙回身回阵。。
      当时,要不是这次战场原来的主力军程普及时来到。。。。张辽大军所至,。。。孙权的生死就堪忧了。。。而这贪功冒进的罪名。。。太史慈是逃不了吧。。。


      3楼2011-07-04 21:17
      回复
        子义真丈夫也


        IP属地:黑龙江4楼2011-07-04 21:18
        回复
          插下没事吧


          IP属地:黑龙江5楼2011-07-04 21:18
          回复
            太史慈在与孙策大战时,是与宋谦会过面的,而也久在阵中,不可能不了解宋的实力。。。
            而太史慈单骑冲阵时,也许从末想到,要是不能急速杀了张辽,,,,主将身边防力不够,敌人突击来又当如何。。。。
            所以,如果,孙权与太史慈都不急于出战,步步为营,推锋而进,而后程普的生力军又来到。。。那这场战争的胜负,就不一定是张辽大胜了、
            ,也可以看出。孙权带兵,和他哥孙策比起来,真得差太多了。。。不会分析军势,形势。


            6楼2011-07-04 21:19
            回复

              晚上太史慈去攻张辽,可想而知,,,他这一上战场就血热的人,是不可能打得过文武双全的张辽的。。。
              所以,当太史慈临时感叹,死而不遂其志时,也是一种悲哀的,性格就是一种命运啊。欲速则不达,一味的只知道冲冲冲。。。。更多的只是匹夫之勇罢了。
              而综合起来,太史子义的应用:英勇胆烈。这与孙策是很相似的,孙策是:英扬伟烈。
              只是这二种烈,都让人头脑发热,结果二个人都一身武勇,都末使出来。。。短命。
              三国中,一流猛将,其它人的性格比太史慈就好多了,比如赵云,不冲时就不冲,,要冲时,虽千万人吾将往矣,七进七出,不惜命!
              由此可以得出,太史慈有许多优秀的方面,比如重视生命的价值,于是有了一身武艺,箭术独步天下。重义守诺。
              和另一个重视生命价值的关羽比,就差多了。关羽不战时就不战,不杀的就不杀,要生捉就不会提头来。。。关羽一直注重自己的能力啊,,,,一直都读春秋。。
              所以,同样是镇守一面,太史慈也就只能挡挡刘表的侄子,遇上张辽的这样的人。。。就混不过了。
              所以,英勇胆烈的太史慈唯一的缺憾就是,,,智术不足啊,在人情与兵机上的见解太浅了。
              


              7楼2011-07-04 21:19
              回复
                仙子出品 必属精品


                IP属地:北京8楼2011-07-04 21:22
                回复
                  2025-08-13 20:07: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还是有几点要回复的,先说一句文章很好,而且演义吧真的太需要关注魏吴系的将领了,先顶一个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1-07-04 21:25
                  回复
                    写了好多,竟说有广告。。。。 不发了,十点之前,准时睡觉。


                    10楼2011-07-04 21:33
                    回复
                      太史慈招刘繇的散兵,协助孙策安民,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舍身救北海,这不仅仅是用立功二字可以表述的,更多的是体现了太史慈的知恩图报,仁义和胆略。
                      一直认为,孙策是很重视并重用太史慈,非常信任他。而我常常拿他与周瑜并论。周瑜受到孙权的重用,而太史慈也一样。
                      太史慈渴望建立战功,演义中这种悲壮的死法更深入人心一些。毕竟军人战死沙场死得其所。也有一定的偶然因素。比如张辽和徐晃都是一箭而亡,而甘宁曾拔开箭林,反而一链打倒朱光。。。
                      我很喜欢太史慈。


                      11楼2011-07-05 11:08
                      回复
                        以某些人论武力的思路来讲:
                        吕布战梁刚乐就不下,太史子义一合震飞乐就大刀,太史子义天下第一....


                        IP属地:天津12楼2011-07-05 11:11
                        回复
                          呵呵,这里不是谈谁的武艺第一之处.


                          13楼2011-07-05 11:16
                          回复
                            只是吐槽一下,没别的意思....


                            IP属地:天津14楼2011-07-05 11:19
                            回复
                              2025-08-13 20:01: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只是吐槽一下某些人...没别的意思


                              IP属地:天津15楼2011-07-05 11: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