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吧 关注:7,686贴子:92,745

大英帝国杀手武器——维克斯机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机枪战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机枪开始仅仅是作为一种应急武器或者说是一种‘机会武器’(Weapon of Opportunty)投入战场——就像四年前许多人认为的那样,但后来它却成为交战各国军队中最为重要单一兵器——甚至连火炮也无法与之相比。战场上,一个指挥得法的机枪阵地构筑的火力屏障比火炮的弹幕更难逾越。如果在攻防行动中把机枪和火炮联合使用,那么将成为作战中相当有力的支撑点。”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赫伯特·麦克布莱德上校(Herbert McBride),加拿大远征军第21步兵营,《MG,机枪》,1918年



1楼2011-06-27 19:48回复

    一战中加拿大军队装备的维克斯机枪,请注意其冷却水筒上装有便携式“桑斯特”三脚架。
    1912年,0.303英寸(7.7毫米)维克斯机枪正式开始装备英军,此后半个多世纪,英国士兵始终在使用它,直到1968年该枪才最终退役。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无数小规模的冲突中,饱经战火洗礼的维克斯机枪作为轻量版的马克沁机枪,赢得了英美士兵的信赖,而对于面对它们的敌人,维克斯机枪则意味着恐惧和憎恶。
    


    2楼2011-06-27 19:48
    回复
      2025-08-29 03:43: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马克沁的瘦身行动
      维克斯公司的历史和马克沁有着较深的渊源。1892年,英国工业家阿尔弗雷德·维克斯(Alfred Vickers)买下了马克沁-诺登菲尔德公司(Maxim-Nordenfeldt),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维克斯之子&马克沁有限公司(Vickers’ sons & Maxim Ltd.,以下简称维克斯公司),此后该公司继续生产希拉姆·马克沁设计的重机枪并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当时英国陆军已经装备了少量早期型马克沁机枪,但由于该枪结构复杂,重量过大,英军并不满意,要求维克斯公司开发新型机枪。作为回应,维克斯公司的设计师们在1900年左右开始考虑对马克沁机枪进行简化和轻量化改造,但其基本机械原理和总体布局仍维持不变。
      在维克斯公司工程师乔治·巴克汉姆(George Buckham)主持下,维克斯公司先后研制成功了1901和1906两型机枪,这两种机枪上,巴克汉姆巧妙地把原来马克沁机枪上枪机机构上的弯曲解锁结构倒转过来,这种做法有效地利用了原来闲置的空间,把沉重的钢制机匣整体高度降低了整整两英寸!巴克汉姆还采取了其他一些减重措施,包括取消了原来黄铜制造的冷却水筒,换用薄钢板制作——为了增加强度,新水筒上还带有凹陷的冲压加强筋;此外,巴克汉姆还把枪体上任何多余的金属部分都用机械加工的办法去除。原来马克沁机枪会把打完的空弹壳送入抛壳管向前抛出,现在这一精巧的抛壳方式也被取消,改为直接从机匣下方一个带滑动防尘盖的长方形抛壳口抛出——变得简单而有效。
      


      3楼2011-06-27 19:49
      回复
        1908年来临时,维克斯公司的“瘦身行动”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新机枪的重量比原来的马克沁(60磅/27.2公斤)减轻了将近一半。在机械方面所作的改进包括,具备了军方十分喜爱的弹膛长度调节能力以及采用了枪口助退器等。经过这番改进,这种被称为1908型维克斯轻量型机枪的武器从1910年起开始接受官方测试;两年后的1912年11月,英军正式决定列装该枪,并将其定名为0.303英寸Mk I型机枪(Gun, Machine, .303, Mark I)。
        


        4楼2011-06-27 19:49
        回复



          5楼2011-06-27 19:49
          回复
            这是一张摄于1911年的照片,图中一名士兵(实际上是维克斯公司的雇员)正用双手托起一挺1908型轻量型维克斯机枪,尽管看起来这位老兄毫不费力,但事实上他一定是身材魁梧且气力过人。通过倒转马克沁机枪的枪机部件、对机匣内机构进行轻量化处理,并大量采用铝制和合金钢零件取代原来的黄铜件,维克斯机枪的实际重量降低至32磅(14.5公斤),但如果加上下面那个钢制三脚架,整个机枪的重量仍然“相当可观”。
            


            6楼2011-06-27 19:50
            回复

              维克斯机枪实现减重的一个重要措施是把马克沁的枪机连接部分翻转过来,这样原来机匣上部的闲置空间就正好可以用来让枪机完成解锁动作。这幅工程设计图选自美国军械部1917年印发的《维克斯1915型机枪使用手册》,清楚表明了枪机的抽壳动作以及最后位置时的状态;请注意在枪机处于完全后坐状态时其前端面向下运动抛出空弹壳,同时使一发新弹和弹膛对正。
              


              7楼2011-06-27 19:50
              回复

                拆下的枪机部件,我们可以看到枪机在动作时枪弹所处的位置:上端的那发子弹仍然处于弹带上,下方的那发子弹将被推送入膛,在枪机行进到最前方时被击发。在射击时,枪机部件在后坐力的作用下向后运动,把顶端那发子弹从弹带上抽出,同时把打完的空弹壳从弹膛里抽出完成抛壳(请注意,拍摄这样的照片必须使用假弹,如果用真弹,这样的姿态难保下方的那发子弹不会意外走火)。
                


                8楼2011-06-27 19:51
                回复
                  2025-08-29 03:37: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加拿大博物馆收藏的英国维克斯Mk I机枪
                  历史上,早期马克沁机枪在英国近代历次殖民战争中建立了卓著的功勋,因此从情感上说英军也非常乐于接受轻量型的维克斯机枪,但当时英军中许多保守的将领以及吝啬的陆军部仍然固执地认为,英军现有的马克沁机枪已经足以应付未来的战争——而此时德国军队正在积极推进机枪采购计划——这群老古董的掣肘直接导致了一个不良的结果:1914年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军装备机枪总数不到2000挺,而其中新型的维克斯机枪只有大约100挺,其余的全都是老旧的0.303英寸马克沁。甚至于到1915年4月,英军中仍有冥顽不灵的将领,曾任驻法英国第1军指挥官、后来升任英国远征军总司令的道格拉斯·海格爵士/将军(Douglas Haig)就曾发表过一番迂腐至极的言论,“机枪是一种很大程度上被夸大了作用的武器,每个步兵营装备两挺都是多余”。尽管如此,堑壕战的事实很快粉碎了英军中一些将领对机枪的麻木认识,英军立即命令维克斯公司全力生产维克斯机枪。
                  


                  10楼2011-06-27 19:52
                  回复

                    英国机枪部队的帽徽,其主图案为两挺交叉的维克斯机枪。英国机枪部队后来于1922年宣告解散,但自1936年起一些步兵营被改编为重机枪(如中埃塞克斯步兵团的几个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每个步兵师都辖有一个重机枪营。
                    彻悟的英国人开始大幅增加步兵部队中机枪的装备数量,每个步兵营和骑兵团原本装备两挺机枪,现在这一数字增加了一倍。此后英军中机枪的装备数量急剧增加。终于在1915年10月,英军正式组建了独立的机枪部队。从普通步兵中独立出来的机枪部队有益于培养部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同时也为机枪应用理论的科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到1916年中期,英国机枪部队已经初具规模,拥有约4000名军官和80000名士兵;当时每个英国步兵师中都编有3个机枪连,每连配备16挺机枪(当时英国典型的步兵师采取三四制编成,每个步兵师下辖3个步兵旅,每个旅辖4个营,总计12个步兵营)。此外,英国人还采用了大威力的Mk VIIZ型机枪弹,这让维克斯机枪的最大射程提高到约3500码。
                    


                    11楼2011-06-27 19:52
                    回复



                      12楼2011-06-27 19:53
                      回复
                        这是一幅情景重现照片,表现的是1918年5月艾斯纳战役(Battle of Aisne):位于二线堑壕里的一个英军维克斯Mk I机枪组。图中一号射手穿着当时机枪手特有的背心,这种背心采用双层帆布制成,肩部带有专门用于背负机枪/三脚架的皮制肩垫。为了防备德国人的毒气,两名射手都佩戴了防毒面具。需要说明的是,一战中使用的毒气主要是氯气,而氯气遇到空气中的水汽就会成为盐酸,暴露在氯气环境中的枪械机件和弹药会很快被腐蚀,如果不马上进行清洁,将无法继续使用。特别是氯气水溶液会在弹药上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薄膜会腐蚀枪膛内壁,形成铁盐附着层,随着射击的增多,最后膛内的附着层愈来愈厚,最终将导致子弹无法入膛。
                        


                        13楼2011-06-27 19:54
                        回复



                          15楼2011-06-27 19:55
                          回复
                            “入选机枪组的士兵应该尽可能具备以下条件:强健的体质、优秀的视力、平和的心态、良好的教育以及机械知识等。最为重要的是,入选机枪组的士兵应该在该部队尽可能长时间服役,这样才能逐渐具备老到的机枪操作技能。”
                            上面所说的标准中提到的“在该部队尽可能长时间服役”这一点多少有些理想主义的乐观味道,因为在堑壕里摸爬滚打的英军士兵的预期寿命短得令人沮丧——无论是机枪兵还是普通步兵莫不如此。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派赴海外作战的英军士兵每3个人中就有1人负伤或阵亡。英国在卡米尔斯(Camiers)和格兰特汉姆(Grantham)建有两个主要机枪培训学校,这里的培训相当紧凑,每期学员学习6个月,但就是这样,从这里走向前线的新兵也很快在战斗中损失殆尽。大战期间,英国机枪部队的实际平均员额为71000人,这一水平从来也没能满足英军对合格机枪部队官兵的急迫需求。
                            面对被誉为精英的独立机枪部队,普通步兵们更希望展现自己的才能,有些时候他们甚至觉得机枪部队的独立令人恼火,这种念头直到1916年才算是变得不那么强烈,因为这一年性能优秀的刘易斯轻机枪开始大量进入前线步兵部队服役,到最后每个步兵营装备的刘易斯轻机枪数量已经达到了36挺——每个步兵排装备两挺(每个步兵营辖4个连,每连4个排),营部配备4挺。在各级步兵单位中,轻机枪成了一种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近距轻型自动武器;而具有良好自持力的重机枪,则能够在相当远的距离上提供有效的支援火力。在实战中把轻重机枪配合使用,会成为一个制胜法宝。
                            


                            16楼2011-06-27 19:56
                            回复
                              2025-08-29 03:31: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今天位于英国伦敦的机枪部队纪念碑。正面两侧各有一挺装饰有花环的维克斯机枪。正面的碑文是“为纪念在一战中机枪部队阵亡的光荣英雄们而立”。背面的碑文是“以英王乔治五世亲任上校首领的机枪部队在1915年10月14日由英王敕令组建。这支部队先后在法国、弗兰德斯、俄罗斯、意大利、埃及、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萨洛尼卡、印度、阿富汗和东非作战。1922年7月15日,最后一支机枪部队在绍恩利夫训练站(Shornliffe)被解散。总计有11500名军官和159000名士兵曾在机枪部队服役,其中1120名军官和12671名士兵在大战中阵亡,2881名军官和45377名士兵负伤、失踪或被俘。”
                              特色化间接射击
                              现代的通用机枪总是被用于进行直接射击——视野开外的目标自然有精准的火炮和作战飞机来照应。而在一战时期,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当时重机枪常常被作为间接射击武器使用——这一点很像是今天的迫击炮。即使在没有前沿观察哨对目标进行指示以及协助修正打击区域的情况下,一个水冷重机枪阵地仍然可以像传统火炮那样利用基本的几何原理进行瞄准,越过较宽的地带对敌人阵地实施远程打击。在英国格兰特汉姆和卡米尔斯两所机枪训练学校中,来访的英军官员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机枪射击表演:隐蔽在相当远距离上的机枪——由于距离太远,在射击时参观者几乎听不到枪声——发射的密集枪弹把参观者前方的荒芜土地打得沙土迸射,俨然刮起了一阵小型风暴。即使是最为驽钝的人,也能想象到步兵要想穿越这样的拦阻火力,那景象当是何等的令人恐惧。可以想见,当时许多英军高级军官应该已经认识到了机枪的惊人威力——不过这些认识最初是以血的代价为前提的,其后才是客观的评判和观察。
                              


                              17楼2011-06-27 19: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