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邢台市商周遗址分布区域综考
作者:靳国彬
邢台是“商族之源,祖乙之都,邢候之国”,被国家确定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科研基地,被国家考古学办命名为“邢墟”。已发现先商和商、周文化遗址多达200余处,这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都是少见的。关于祖乙之居,《史记·殷本纪》云:“迁于邢”,《书序》云:“圮于耿”,古本《竹书纪年》云:“居庇”,皆一迁。只有今本《竹书》作两迁,其云:“祖乙名滕。元年己巳王即拉,自相迁于耿。……二年,圮于耿。自耿迁于庇。……八年,城庇。”王国维在其《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序》中批判《今本》用词甚激,然“‘今本’出现时代较早,所看到的‘古本’佚文可能比我们看到的为多……因此,‘今本’尽管是重编的,仍有其一定的史料价值”,且“《今本纪年》固系晚出伪托之书,但其所记内容,并不是凭空虚构的,皆有所本”,故《今本》不可全废。我们以为其所记祖乙再迁之事殆为信史。《史记·殷本纪·索隐》云:“邢音耿。近代本亦作耿,”故邢、耿二字音近可通,邢、耿殆为一邑。然丁山以为“邢亦庇字的形伪”,似有可商,因为正如他自己所言,“耿(邢)、庇则音、形俱远,似乎不能并为一谈。”祖乙初迁之邢(耿)在今河北邢台之说由于有大量考古材料作证,可视为定论
河北邢台商代遗址的发掘表明,邢台极有可能是中国商朝的首都--考古学家段宏振说。 据古代文献记载,商王曾多次迁都,“商王祖乙迁邢”是其中的一次。为了确定“邢之地”究竟在哪里,以推动整个商文化与商史的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设立了“商王祖乙迁邢”专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邢台就发现并发掘了商代遗址,迄今已发现20多处商代遗址。这些遗址主要分布于邢台市区至市区西南的七里河两岸,是一个规模比较大并且很密集的遗址群。邢台商遗址的规模和分布特点类似于郑州和安阳殷墟等商代都邑,这不会是一个普通村落。更重要的是,以东先贤村为代表的邢台商代文化遗存,显示的是商文化的繁盛时期,与“商王祖乙迁邢”的年代正好相合。而且这种遗存在邢台西南部分布十分广泛,在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十几处。还没有发现商朝的宫殿、城墙和大型墓葬,但从目前的发现和相关文献分析,“商王祖乙迁邢”之地最有可能是今天的河北邢台。
一、东先贤商代遗址(邢墟)
东先贤古文化遗址位于邢台市东先贤村南七里河北岸.,遗址面积约22500平方米,文化层厚0.2——2.23米。从出土的尖足鬲、盆、等土陶器考察,属商后期文化遗址。 东先贤村在邢台市西南约13华里,遗址是在1957年11月间,省文物局对邢台地区商代遗址进行普查时发现的。
位于村南的—块岗地上,岗的面积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250米。岗顶高出地面约4.5米。当地农民称之为南岗。岗顶地面平坦,现为农田。边缘成缓坡状。在岗的东、西、北三面有路沟环绕,唯南面为七里河,纵横东西。在遗址附近,北东两面相距约一华里处都是商代遗址的分布。1995年冬,邢台县东先贤村村民在砖场取土时发现大量陶片。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随即派人对现场进行调查,采集了大量标本,并于1996年3~4月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东先贤村位于邢台市西南3.5公里,隶属于邢台县南石门镇。
1996年3~4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东先贤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550平方米。该遗址遗迹现象以灰坑为主,还有陶窑、墓葬等。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石器、骨角器、蚌器等。
根据遗址的层位关系和陶器的形制分析,遗址可大致分为两段:第一段约为商周之际,第二段约为西周早期 。
作者:靳国彬
邢台是“商族之源,祖乙之都,邢候之国”,被国家确定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科研基地,被国家考古学办命名为“邢墟”。已发现先商和商、周文化遗址多达200余处,这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都是少见的。关于祖乙之居,《史记·殷本纪》云:“迁于邢”,《书序》云:“圮于耿”,古本《竹书纪年》云:“居庇”,皆一迁。只有今本《竹书》作两迁,其云:“祖乙名滕。元年己巳王即拉,自相迁于耿。……二年,圮于耿。自耿迁于庇。……八年,城庇。”王国维在其《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序》中批判《今本》用词甚激,然“‘今本’出现时代较早,所看到的‘古本’佚文可能比我们看到的为多……因此,‘今本’尽管是重编的,仍有其一定的史料价值”,且“《今本纪年》固系晚出伪托之书,但其所记内容,并不是凭空虚构的,皆有所本”,故《今本》不可全废。我们以为其所记祖乙再迁之事殆为信史。《史记·殷本纪·索隐》云:“邢音耿。近代本亦作耿,”故邢、耿二字音近可通,邢、耿殆为一邑。然丁山以为“邢亦庇字的形伪”,似有可商,因为正如他自己所言,“耿(邢)、庇则音、形俱远,似乎不能并为一谈。”祖乙初迁之邢(耿)在今河北邢台之说由于有大量考古材料作证,可视为定论
河北邢台商代遗址的发掘表明,邢台极有可能是中国商朝的首都--考古学家段宏振说。 据古代文献记载,商王曾多次迁都,“商王祖乙迁邢”是其中的一次。为了确定“邢之地”究竟在哪里,以推动整个商文化与商史的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设立了“商王祖乙迁邢”专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邢台就发现并发掘了商代遗址,迄今已发现20多处商代遗址。这些遗址主要分布于邢台市区至市区西南的七里河两岸,是一个规模比较大并且很密集的遗址群。邢台商遗址的规模和分布特点类似于郑州和安阳殷墟等商代都邑,这不会是一个普通村落。更重要的是,以东先贤村为代表的邢台商代文化遗存,显示的是商文化的繁盛时期,与“商王祖乙迁邢”的年代正好相合。而且这种遗存在邢台西南部分布十分广泛,在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十几处。还没有发现商朝的宫殿、城墙和大型墓葬,但从目前的发现和相关文献分析,“商王祖乙迁邢”之地最有可能是今天的河北邢台。
一、东先贤商代遗址(邢墟)
东先贤古文化遗址位于邢台市东先贤村南七里河北岸.,遗址面积约22500平方米,文化层厚0.2——2.23米。从出土的尖足鬲、盆、等土陶器考察,属商后期文化遗址。 东先贤村在邢台市西南约13华里,遗址是在1957年11月间,省文物局对邢台地区商代遗址进行普查时发现的。
位于村南的—块岗地上,岗的面积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250米。岗顶高出地面约4.5米。当地农民称之为南岗。岗顶地面平坦,现为农田。边缘成缓坡状。在岗的东、西、北三面有路沟环绕,唯南面为七里河,纵横东西。在遗址附近,北东两面相距约一华里处都是商代遗址的分布。1995年冬,邢台县东先贤村村民在砖场取土时发现大量陶片。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随即派人对现场进行调查,采集了大量标本,并于1996年3~4月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东先贤村位于邢台市西南3.5公里,隶属于邢台县南石门镇。
1996年3~4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东先贤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550平方米。该遗址遗迹现象以灰坑为主,还有陶窑、墓葬等。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石器、骨角器、蚌器等。
根据遗址的层位关系和陶器的形制分析,遗址可大致分为两段:第一段约为商周之际,第二段约为西周早期 。